大明皇长孙! 第558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朱高炽不由奇怪的问道:“怎么将军拿了十万,反而皇帝才得八万。”

  徐仪华道:“因为皇帝比将军,更好糊弄。”

  “将军那是手里拿着刀,只要一声令下,郑家便是满门无存,但是皇帝那边,状况就不同了。”

  “将军的刀,并没有束缚,而皇帝的旨,却有很多权臣的束缚。”

  “郑家花费的,自然是仅仅是这六七十万两白银,打通蒙元朝堂上各关节,还有贿赂皇蒙元皇帝身边的亲信,又是花了四十多万两白银,大量的古董字画,这才让蒙元皇帝收回了谕旨。”

  朱高炽听闻后,立即在心中盘算了起来。

  总共一百多万两。

  其中三千将士得了三十万两白银,蒙古将军得了十万两白银。

  蒙元皇帝得了八万两白银。

  但是最后打通朝堂的关系,花费了四十多万两白银不说,还付出了价值难以估算的古董字画。

  这么算起来,花费最大的,反而是文官亲信,最小是皇帝。

  看到娘亲带有深意的眼神,朱高炽心里,顿时明白了许多事理。

  不过同时也有些好奇:“皇爷爷赐下江南第一家,难道郑家就没有什么表示吗。”

  徐仪华笑着说道:“以你皇爷爷的能力,在对于江南下如此重税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这般轻易赐予。”

  “据为娘所知,自大明立国之后,江南各家族,便是以郑家缴纳最为丰厚。”

  “而江南第一家这个名头的后面,是粮三百万石,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五十万两,更有良田千顷,骏马上千,布匹绸缎等物,不知其数。”

  “可以说整个郑家的家底,都被你皇爷爷掏空之后,这才有今日的江南第一家。”

第452章 :鸡肋之詹徽

  京师皇城,吏部尚书府。

  不是每一个官员,都会住在官舍。

  虽说像是到了尚书这等正二品的官级,衙内的官舍也是建得比较精致宽广,但有些功劳钱财的家族,一般也会在京师内城有属于自己的宅院。

  如詹徽的宅院,就是曾经朱元璋赏赐给他爹的,这种赏赐,等于是连地契也一并送了。

  包括徐达的中山王府,常遇春的开平王府,蓝玉的凉国公府等等,皆是如此。

  还有一些就是自己花钱买的,当然在位置上,肯定比不过陛下赏赐。

  朱英来的时候,詹徽早已经在大门口恭候多时。

  像是朱英这种举动,非私下行走,为了皇室体面,还有给予官员的一些准备时间,在做下决定的时候,便会有宦官前去通知。

  詹徽在接到通知后,让府中立即准备瓜果点心,热茶小食,而后自己便在大门口去恭候。

  这算是一个必要的章程,倘若直接过去,若是碰上詹徽出门,那岂不是说臣子的罪过。

  “臣詹徽,拜见太孙殿下,太孙殿下今日能够前来臣之府邸,当真是让臣这里蓬荜生辉。”

  花甲之年的詹徽,已然是两鬓发白,不过身子骨比较硬朗,说话中气十足,眼神亦是炯炯有神。

  朱英笑着说道:“本宫也是兴趣使然,便想着来詹尚书这里来转一转。”

  听着太孙殿下平和的语气,詹徽心中喜不自胜,连忙躬身在前头引路,至府中大堂,请太孙殿下上坐。

  待太孙殿下入坐之后,詹徽这才在下首坐下,而后仆从奉上香茗。

  随口聊了几句后,朱英道:“本宫若是没记错的话,詹尚书是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兼任的吏部尚书,迄今恰好三年整了吧。”

  詹徽拱手作揖:“回禀殿下,确是如此。”

  朱英道:“三年吏部尚书之职,本宫也询问过,在詹尚书的管理之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众多官员,无有不服之人。”

  “这般倒是让詹尚书多多费心了。”

  詹徽连忙说道:“不敢得殿下夸奖,臣只是做好本分之职责。”

  看着詹徽,朱英的心中少许有些感叹。

  今年已是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中,若是在原历史中,二月份蓝玉案爆发,此刻已然是位居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的詹徽被牵扯其中。

  那时为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任命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问蓝玉,蓝玉不服。

  詹徽斥责他:“速说实话,不要白白牵连旁人。”

  蓝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党羽,皇太孙朱允炆马上下令拿下詹徽,随后被诛。

  现在朱英为皇太孙,蓝玉自然幸存,没有了蓝玉案,自然詹徽也得以存活下来。

  或许是跟能力有许多关联,虽然现在的朱元璋,还是有些灭淮西勋贵集团的想法,但是对于詹徽,并没有提及要除掉的意思。

  这说明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是没办法掌控好詹徽这等人才,而朱英作为太孙,完全有能力掌控。

  既是如此,便也就没有必要除掉詹徽。

  詹徽有着酷吏的名声,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皇帝肯定顾不过来,唯一能干的就是平衡之道。

  倘若詹徽名声很好,反倒是不行。

  按照惯例来说,一般大臣连任三年,就会进行调动,这也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被官员集中的体现。

  像是繁华地区的地方长官,基本上也是六年调动一次。

  不过直到今年,朱元璋依然没有要动詹徽吏部尚书职位的意思,显然对其目前的工作来说,感官还是不错。

  詹徽是有才能的。

  这一点朱英也能感受清楚,在人才凋零的如今,大明的官场风气还算是比较正向,虽说有着洪武大帝的威严在前,但詹徽的考核,也是个中关键。

  “詹尚书当值三年吏部,应当对天下才子,都有一些了解吧。”朱英问道。

  听到太孙殿下这话,詹徽眼中一亮,知道自己是猜对了。

  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拍手掌,已然准备好的老奴,从厅堂外走了进来,手中抱着i三本厚厚书籍。

  “回禀殿下,此三册文书,是臣对于天下文人之记录,借吏部之便利,将其一一记载清晰,以省为划分,姓氏为别类。”

  “还请殿下过目。”

  詹徽的语气之中,无疑是带着几分得色,他早便猜测太孙殿下肯定要来找他,且找他就是为了官员的事情。

  朱英看着詹徽如此神情,心中感叹史书记载果然没错。

  国榷评论詹徽:“徽才敏果决,上所最委任。然好窥上旨,终及于祸。”

  可以想象,在之前的任职之中,詹徽必然多次,甚至是经常猜测老爷子的心意。

  这等行为,当真是如同三国之杨修,论古至今,窥探上位心意者,又有几人得过善终。

  史上朱允炆只因蓝玉一句话,直接就把一位吏部尚书当场诛杀,这背后,说到底还是朱元璋的意思。

  当一个皇帝的心思被臣子摸透,身为皇帝者,可并非是欣赏,唯有忌惮。

  当皇帝都在忌惮一个臣子的时候,臣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这个情况下,唯死一途。

  不杀,心不安啊。

  到了现在这种情况,朱英算是明白当时曹操的选择,也懂了老爷子为何借朱允炆之手斩杀詹徽。

  不得不说,在见到目前的情况后,朱英的心中,都有一丝杀机浮现。

  只是这一丝杀机,在翻看詹徽送来的三册文书之后,便就消失了。

  文书之上,对于每一个官员的才能,喜好,性格,甚至包括专长方向,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记录。

  随便翻翻,便有数百人之多。

  三册文书内,至少有着近两千人的记载。

  可见在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上,洪武十五年中秀才,四十九岁才入仕途的詹徽,为何能平步青云,不断得到老爷子的重视。

  才一入仕,便就升任监察都御史,只用了八年时光,便成为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位极人臣。

  这一切和老爷子的看重有关,但这份才学,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确有真材实料。

  “这三册文书,爷爷当是没有看过吧。”朱英翻看一段后,放下文书开口问道。

  詹徽道:“回禀殿下,此官员记载之文书,臣目前尚未完成,只有部分。”

  “臣便想着,等到大体完成之后,再上交陛下查阅。”

  对于詹徽来说,这等记载之册,于国有大用。

  他哪怕今年已然六十,但心中志向远大,致力于为陛下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且这也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心中骄傲。

  朱英有些感叹。

  倘若原史之中,老爷子看到这三册文书,还会执意要处死詹徽吗。

  恐怕不会见得。

  只是老爷子杀人,从来都是谋而后定,如雷疾风,不给人丝毫反应之机。

  这可成为救命宝物的三册文书,怕詹徽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砍下头颅。

  心中思索一番,朱英道:“詹尚书当知晓,我之詹士府,如今人才短缺,偌大的詹士府,唯独大小猫两三只,是以想要请尚书帮忙,引荐一些人才。”

  “想来以詹尚书对我大明天下人才之熟悉,应该可以更为了解,不必我亲自去这文册之中挑选了。”

  到了这里,朱英没有自称‘本宫’,而是自称‘我’。

  这是对詹徽的一种尊重。

  对为大明奉献,尽忠职守之人才的尊重。

  即便已经是年岁六十,但詹徽心思依旧敏捷,察觉到了太孙殿下称呼之变化,便就清楚了太孙殿下对于自己所著之文册,极为满意,故而心中欢喜。

  当下开口问道:“不知殿下着重于何等方面之人才,让臣少许有些方向可寻。”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