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499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在常继祖说话的时候,朱英有观察到,并不是类似背诵的那种感觉,而是真的在思索自己所见到问题。

  常家中,不管是常升,常森,给朱英的感觉都很平庸,既没有什么谋略,也没其父亲常十万的勇猛。

  或许去世的常茂会有些不同吧,毕竟作为嫡子,在培养上会花费更多心思。

  只是从际遇上可以看出,多是继承了鲁莽。

  “表弟说的这些很有想法,不过国子监作为我大明最高学府,牵扯甚广,若行改革之事,自当要通禀爷爷知晓才行。”

  “不过为兄倒是没有想到,表弟还有如此见解,不知表弟自身可有什么想法,未来有什么打算。”

  朱英说道。

  改革国子监是必然的,常继祖提的这几个点子,也是相当不错。

  朱英之前就觉得不该过于重文轻武,尤其是学子,更不该赢弱不堪。

  多接触百姓,不说做到真正为百姓办事,但了解农事,做好份内工作,这些都是很有必要。

  常继祖闻言,心中惊喜。

  在得到父亲的指导后,常继祖就心中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解决目前国子监的问题。

  足足大半夜的苦思冥想,才有今日之发言。

  能够想到这些,跟常继祖的身份也有很大关系,正常人到国子监,都是想着怎么融入其中,广交好友,给自己的未来铺路。

  常继祖不需要这些,他本身就是顶尖勋贵的后代,对于四书五经,也没多大的兴趣。

  所以才能站在这之外去考虑问题。

  现在太孙的话,明显是要提拔自己。

  常继祖也没迟疑,立即作揖道:“臣之性格心中明白,好武轻文。臣听说殿下立军学院,因此恳请殿下召臣入学院学习。”

  不求才是有所求,以常继祖的身份进军学院无疑是理所当然。

  朱英笑了笑,对于这话里头的小心思自然清楚。

  “军学院目前大致都已经安排就绪,不过本宫打算是在春闱之后,再进行正式招生。”

  “现在表弟在国子监估计也过得并不舒心,不知表弟今年年齿多少。”

  常继祖赶忙达到:“今年满十八。”

  朱英点点头道:“正好比本宫小一岁,也行。”

  “都是自家兄弟,理应多多亲近,本宫身边目前攒缺一亲卫,不知表弟可有兴趣。”

  常继祖大喜,直接伏地磕首:“谢太孙殿下恩典。”

  ……

  自京师出发的征伐将领们,由于是顺水而行,不到五日光景,就已经抵达出海口。

  五十万大军在这里集结多时,主要是分为四路。

  由冯胜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为主军,而其他三路每十万大军分别由朱棣,朱棡,朱榑三位藩王管辖。

  冯胜有节制全军之权。

  只是现在冯胜现在的内心,还是非常复杂。

  他很难做。

  只是这几天的行程,就已经见识了三位皇子的品性。

  其中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的对手戏,就是这路程上的主旋律,不管是在商讨军事行动,亦或是其他方面,几乎全是对着来干。

  朱棣现在可没有在京师那边忌惮,但凡三哥但怼自己,那就毫不迟疑的怼回去。

  哪怕是要到干架的程度,也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极为干脆。

  冯胜还能怎样,只能是一直调停为主。

  而朱榑这边,也不是个省心的角色。

  性格骄纵,出了京师后就一幅天老大我老二的感觉,在见到三哥四哥对着干的时候,不仅不会劝和,反而是煽风点火,恨不得两人马上就大打出手。

  冯胜这几日,别的啥也没干,时间全在调停上了。

  “难搞哦。”

第409章 :难以下手的晋商

  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最难攻打的两个地方,并非是草原,西域。

  而是安南,倭国。

  别看这两国比之大明相差甚大,但就是这么两个小国,让曾经的蒙元大军损失惨重。

  两次伐倭的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灰心,也没有让忽必烈畏惧台风,倭人。

  忽必烈本来就不是半途而废的性子,已经入主中原的他,哪里肯轻易认输。

  于是重新组建伐倭大军,并且在江南各地再次打造海船,大举操练海军,搜罗粮草,实行第三次伐倭大战。

  有了两次失败的经验,忽必烈相信自己的蒙古铁骑,定能将整个倭国踏平。

  然安南那边,出了变故。

  三十万大军征伐安南,惨败!

  倭国那边是海盗,不利于蒙元铁骑,可安南可是陆地国家,怎能败蒙元三十万大军。

  奇耻大辱!!!

  次年,再度整军三十万精锐,远征安南。

  再败!

  再来!

  忽必烈哪肯甘心,就要三征安南。

  可惜在这个时候,忽必烈重病缠身,各种病痛全部袭来,一下子就给冲垮了。

  自身最为重要,至于开疆扩土什么的,先放一放。

  这一放,便就过了。

  后面继任的,也不敢打了。

  四连败的蒙元,可谓是元气大伤,核心精锐过半惨死异国他乡。

  直到现在,安南驻兵,征伐倭国。

  曾经蒙元连续两次三十万大军没有攻下的安南,现在大明五万精锐入主安南京都。

  有时候打仗这等事情,不仅仅要看实力,更要看时机。

  譬如现在的倭国,其实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南北朝之战,去年确实结束了。

  但是特殊的虚君制度,独特的天皇体制,并不意味着如今的倭国就是一片太平。

  反而是累积的遗留问题在加重,不管是得胜的后小松天皇,还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同样面临封赏不足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沿海倭寇的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倭寇对大明的行为,是被默许的存在。

  甚至在很多地方认为,能够从强大的大明朝抢来钱财者,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武士。

  五十万大军,相当于整个大明四分之一的军事力量。

  每天所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英亲自巡查户部,兵部,再三严令,必须要保持大军后勤稳定。

  同时要加快建立海口至济州岛的海上航道。

  因为一个济州岛,根本无法供应五十万大军的口粮。

  大军一动,粮草千担,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在这个时候,大明各地的粮价,呈现出急速上涨的趋势。

  户部大堂。

  朱英沉声道:“不管是用什么法子,哪怕是强压,也得把粮价给本宫压下来。”

  “五十万大军的供应,绝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但同时各府州的粮价,也不能出现超出市场行情的上涨。”

  户部尚赵勉,左右侍郎,还有各主事,面面相觑。

  “殿下,如今南直隶一带,得益于群英商会维持,粮价平稳,波动细微。”

  “可各省清吏司,却是无法掌控市场,地主豪绅纷纷藏粮,多数粮商也是关门不卖,这才导致粮价猛涨。”

  赵勉苦笑着说道。

  户部虽然掌控粮食钱财,但是对钱粮的把控严重不足。

  朱英其实心中也非常的清楚,目前的情况,不管是京师户部,还是各省的清吏司,对于目前的情况,没有任何办法可言。

  市场行为,不是说想调控就能调控的。

  粮商不卖,地主不出,那么就只能是户部卖粮平抑粮价,填补粮食的空缺。

  可现在因为五十万大军后勤,大量的粮食都被严格限制,哪怕腾出一些,对于目前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一些大粮商,地主豪绅,勋贵大户,甚至是联合起来,不断吃进官府的平价粮。

  这种行为,很难打击。

  不是说按人口限制就能达到,暗中出高价收购粮食,一些百姓得到粮食后,反而转手卖出,获取差价。

  什么叫愚民,在愚民们看来,反正官府要管的,有钱没粮,那就只能闹呗,法不责众,也没啥好怕的。

  一些甚至是抱着侥幸心理,别人不卖我来卖,卖两三次可以赚好多呢。

  等粮价下来,那就是大赚啊。

  这些事情一般的百姓哪里能够想到,无非还是背后有人瞧瞧传播,怂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