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496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同时什么农活,哪怕是春耕都不会让小儿子去碰。

  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时候。

  “话说在咱们大明立国之前,蒙元统治,咱们这些汉人,尤其是南人,那就是四等民。”

  “什么是四等民?便就是跟鸡狗差不多的地位,哦,这般说不太准确,在元大人的眼里,咱们可是连狗都比不上,想当狗可没那资格。”

  “这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咱汉人天下,洪武爷立下大明,才算是给了咱们真正的栖息之地,否则那等日子,何异于炼狱般。”……

  听着说书先生在台上的话语,老农的心里头,也有一股异样的情愫在产生。

  今年的老农,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真正在‘元大人’下讨过生活。

  那时,他之一家,便就是‘元大人’家奴。

  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日子。

  曾经的往事被勾起,老农不由握紧拳头,一股叫做愤怒的情绪诞生。

  听到洪武爷立国,又缓缓松开,脸上不由洋溢着笑意。

  现在虽然也累,但至少能活。

  有着三个儿子的老农,哪怕是在村里,也是受人尊敬。

  想起村里头传的‘摊丁入亩’。

  老农突然想到:赋税少了,也能多养活几个。

  据说种下的那些新作物很是高产,怕是以后都能不挨饿了。

  或许,回家找婆娘再生几个娃?

  想到这里,老农心里头一阵火热。

  ……

  钦天监。

  在外人心中,这里应该是非常神秘,带着如同神话般的色彩。

  朱英来之前,也是这么想的。

  之所以没有传唤刘日新,而是亲自过来,也是想到这神秘之地看看。

  然而真正到了后,说不上失望,却和想象中的相差很大。

  说是钦天监,但感觉却跟翰林院没有太大的区别。

  随处可见的是各种钦天监官员埋头苦读。

  甚至还有许多钦天监成员,看着典籍书册,时而抱着珠算不断拨动,时而在纸上急促写写画画。

  就好像在做术算题般。

  若不是还有一些风水罗盘,铜钱木剑存在,朱英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了。

  有见到的官员,想要参拜,被朱英抬手阻止。

  “带本宫去刘日新所在。”

  “遵令。”

  刘日新作为钦天监监正,自然有单独的院落大堂。

  朱英直接走了进去,刘日新正在研读书籍。

  听到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说道:“我不是说了,每天这个时候不要来打扰我吗。”

  朱英笑着说道:“许久不见,刘大人果然改变不少。”

  这熟悉的声音,让刘日新顿时抬头看去。

  这一看,连忙起身,纳头就拜:“臣刘日新,拜见太孙殿下。”

  朱英道:“行了,都是老熟人了,便就不用讲究这些虚礼了,起来说话。”

  刘日新起身作揖:“谢殿下。”

  朱英打量了一番周围,而后道:“看来最近刘监正的小日子,还算是过得不错嘛。”

  这话让刘日新冷汗都冒出来了。

  实话说,现在的刘日新,真是舍不得如今的生活。

  从前知晓陛下性格,怕死,所以只想远离朝堂。

  现在真成了钦天监监正,这待遇可不低,还不用管太多的事情。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老婆也接了过来,孩子已经怀上。

  要是得罪了太孙殿下,这一切可就如梦幻泡影般破碎。

  想到这里,刘日新就想再次磕头。

  朱英自然察觉到,一手托住道:“别搞这么严肃,我今日过来,是有其他的事情跟你聊聊,可不是要责罚于你。”

  刘日新总算是心里头石头落下,不过动作也更加谨小慎微了。

  朱英见此,也懒得叙旧什么的了,直接开门见山的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最后更是点明,若是没那个本事,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伐倭在朱英看来,自是极为重要之大事。

  在以战养战的策略下,哪怕是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也得把倭国彻底给教化了。

  这一切,或许别人看来耗费过大,但在朱英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些东西,只有知晓了,才会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刘日新倒是没有多想,连忙表示道:“请殿下放心,这次臣将率钦天监中所有懂得气象学问的官员,一同前往,为大明东征效犬马之劳。”

  朱英反而有些愣住了,问道:“你们真能看懂天象?”

  刘日新解释道:“人力不及天变,然风云变幻,不出五行八卦,在易数之内,前人之总结,便有七分定理,六分准确。”

  这话朱英倒是听明白了,大概就是说预测的结果有六七成的把握,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不见得每次都能算准。

  朱英好奇问道:“具体是怎么个测算法子呢?”

  刘日新爽快道:“大安阴晴日,清风送爽杨柳枝。留连雨绵绵,旱苗喜雨在禾田。速喜霓虹现,艳阳高照在人间。……”

  “停!”朱英听着头大,连忙喝止。

  他就知道这些东西可没这么通俗易懂。

第407章 :中都皇城

  对倭国征伐,是目前大明的首要大事。

  因为,这是国战!

  毫无疑问,现在的倭国必然早已经得到了消息。

  倭国的使臣已经抵达京师,却一直搁置在天界寺内,日常出行也是遭到限制,更别提上交文书。

  按照朱元璋的话来说:见什么见,先打了再说。

  不臣之国,先行讨伐。

  现在已经是时机成熟,正阳门那边,早有百帆竖立,全是海船。

  不比曾经的蒙元船队,这些海船,每一根木头都是五十年的阴木打造,足可保障海中航行无须担忧。

  船的品类也非常之多。

  遮洋船、封舟,战船游哨船、开浪船、连环舟、大福船等。

  每一艘海船都是巨大无比,如同楼房一般,耸立在正阳门外的河流之上,显示出大明雄风。

  在这里只有一百多艘,而在沿海,早有千帆等候。

  五十多万将士,早就在年后开拔,如今已经抵达沿海,从京师这里出发主要为各路将领。

  譬如冯胜,还有燕王朱棣,晋王朱棡,齐王朱榑。

  三位藩王,另加国公。

  这就是此番征伐倭国的顶尖上层阵容。

  正阳门外,这次的排场更大。

  不仅是朱元璋和朱英齐至,更有百官送行。

  整个码头,都已经被封锁起来,严禁靠近。

  看着不断上船的将士,还有自己那三个儿子,朱元璋颇为唏嘘。

  其实很久前,朱元璋就已经没有了征伐域外的想法,只想坚固大明,传承万世。

  毕竟曾经的大明,四处都是问题,连国库每年都是负债累累,只能靠发行宝钞得以维持。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像是周边小国,并非是打不过,而是打完之后,国库亏空,打下来的疆域,根本没法说能够填补。

  打这里也亏,打那里也亏,干脆就不打了。

  草原上的蛮子,那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拿命来填。

  实际上草原诸部在大明打秋风,综合来说很少有得到好处,比之大明边关军士,伤亡比更大。

  往往一次秋风,可能就是数个部族的没落和消失。

  只是他们不得不打罢了。

  “咱知道你想去,但是大孙你要清楚,你现在已经是咱大明的太孙了。”

  “国之安危,系于一生,不可妄动。”

  朱元璋看着大孙远眺的眼神,哪能不明白想要干嘛,不过储君这个位置,虽说不是皇帝,但也不是轻易能动的。

  朱英闻言,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