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479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朱英很有信心,在寿命熬死帖木儿。

  帖木儿比老爷子要小上几岁,即便如此,今年也已经是五十七了。

  目前才十九岁的朱英表示一点压力都没有。

  帖木儿和大明相差如此之远,唯一能够玩的,也就是军备竞赛了。

  现在的帖木儿,从名义上来说,还是大明的臣子呢。

  况且,朱英能够想到。

  当水泥配方传到帖木儿那里的时候,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的升级。

  帖木儿势必会不断强行征召奴隶进行建设,所有被征服的地方,都得把人口霍霍一遍。

  要是帖木儿在有生之年,修建出一条亚欧大陆的水泥直道。

  那真的要好好的感谢他呢。

  这以后,该要剩下多少的功夫。

  想到这里,朱英都觉得暗中去抢沙哈鲁运送到京师来的钱财,好像都是格局小了。

  还是抢吧。

  帖木儿好歹才五十七岁,还能活不少年。

  到时候等帖木儿去世,扶持皮儿马黑麻稳定一块地盘,也算是很不错的选择。

  名义上插手,也能讲得过去。

  朱英思索间没有发现,他现在跟叶月清之间的距离,越发的接近了。

  ……

  朱英跟叶月清踏春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刚下朝的朱元璋这里。

  “这个小子,总算是开窍了,看得咱都着急。”

  “蒋瓛,距离钦天监那边的定下的日子,还有多久呢。”朱元璋哈哈一笑,对旁边的蒋瓛问道。

  蒋瓛恭声道:“回禀陛下,钦天监定下的日子是三月十八,现如今还有十三天。”

  朱元璋点点头。

  再有个七八天,按照大孙那边的预算,正阳大道就可以彻底的开放了。

  不过这个时间,将会被延迟到十三去。

  只有在大孙大典办完之后,才会正式开放。

  此时在华盖殿中,除了蒋瓛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外,还有五部的尚书也都在在。

  显然刚才是正在仪事。

  大孙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赵尚书,你接着说春耕的事情。”转过头来,朱元璋吩咐道。

  对于大明这样的农耕文明来说,每年开春的春耕,那就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时候。

  这是关乎到整个大明一年的大运。

  春耕之前,不仅要祭祀祷告,更是要祈求今年的风调雨顺。

  且今年关于高产作物粮种的投放,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户部尚书赵勉躬身作揖后,便开始汇报其目前的情况来。

  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粮种,虽然经历过去年秋枪后,看上去数目不少,但对于大明如此辽阔的疆域来说,要想是全面耕作,自然不可能。

  所以对于地区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主要投放的地区,按照之前朱英的提议,以偏向西北地区为主。

  其中最为重视的便就是陕西和山西两地,共占六成之多。

  其余有两成,便就归属于北直隶了。

  去年上半年北直隶大旱,大涝,缺粮较为严重。

  只是因为高产作物并不吃水,所以才只占据两成。

  余下两成,才是其他布政司均分过去。

  因其他省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不可能说毁坏农田去种植这些高产作物,主要的分发对象,为家中没有田产者优先。

  其中种植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农户,将会得到朝廷三年内赋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而户部现在,可谓是倾巢而动,不仅是地方户部,京师这边更是派出大量官员,对所有分发了粮种的地区,进行极为严密的巡查。

  务必保障粮种能够落实到位,且要认真种植。

  不得不说能够当上户部尚书的赵勉,在指定的章程上,非常的严密。

  这年头没点才能,根本在朱元璋这里混不下去。

  朱元璋一边看着写满章程规划的奏章,一边听着赵勉的讲述,时不时微微皱眉,时不时轻轻点头。

  不要小看现在的大明朝廷。

  在胡惟庸等朋党被朱元璋清理之后,现在的大明虽说好似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才。

  但其实只是历史的记载而已。

  不管是对比整个明朝三百年,亦或是往上各朝各代,现在的大明朝廷上的各个大臣,在综合才能,还有为民办事各方面,都算优上之优,政吏清明。

  朱元璋一人把控朝政,虽说这个方式极为劳累,但同时好处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大小事务,还是各类紧急军事,从来就没有拖沓的可能。

  朝堂上的官员,没有实际才能,也很难上位,更多的是被不断降职。

  能者上,弱者下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大明朝堂非常清晰。

  甚至包括地方官员,也皆是如此。

  常言道,皇权不下乡。

  可现在的朱元璋的谕旨,不管是在县城还是乡村,甚至是宗族之内,都是畅行无阻,无有不从。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大部分的谕旨下达时,除开祭祀等一些官方布告,其余都是以大白话的形式。

第396章 :被打脸的朱元璋

  对于户部尚书整体的安排章程,朱元璋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赵勉讲完作揖后,朱元璋提点道:

  “高产作物的种植,和原先水稻麦田并不相冲突,是以更多的百姓,在官府的引导下,会选择开垦新的荒地。”

  “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自私自利,抱着侥幸的心思,以为官府不会发现,隐瞒上报新地的数目。”

  “在春耕之后,户部的工作不能停,对于所有发放高产粮种的地区,要进行新一轮的土里丈量,保证所有新开垦的土地,都在登记造册之中。”

  朱元璋原先就是个给地主打工的放牛娃,对于地主隐瞒土地的事情,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底层的农民不仅仅是淳朴,而有着自身的小聪明,尤其是在对土地这方面的事情上。

  粮种的发放,同时也伴随着教导。

  朱元璋清楚,当农户知晓这些高产作物只需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形成新的粮种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农户暗中开垦。

  在这个情况下,户部的统计就不能按照粮种去核算了,必须要清量周边所有土地。

  但凡有私自开垦者,必须严惩不贷。

  这个苗头不能开,须知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可作为国库粮食的储备,即便是味道差一点,那也能活不少了。

  已经是赋税减半了,再被大量偷税漏税,损失的就是朝廷。

  “臣谨遵谕旨。”

  赵勉再次起身作揖道。

  丈量土地可不是小活,对于户部而言,包括各地户部倾巢出动,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虽然陛下没有说规定具体的时间,但是赵勉心中很是清楚,若是在夏粮之前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文册交由陛下审阅,那么自己这个尚书的位置,也算是干到头了。

  “茹尚书,看你这遮遮掩掩的模样,是有什么话要说吗。”

  朱元璋眼尖,顿时就注意到兵部尚书茹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直接开口提问道。

  茹瑺能够混到尚书这个位置,自然算是个人精了。

  刚才陛下和赵勉定下春耕的事宜后,就故意表现出有些迟疑的感觉。

  果然陛下就注意到了。

  茹瑺起身作揖,面上带着三分犹豫,三分迟疑道:“启禀陛下,臣这里收到一份来自边疆山西大同左卫的密报。”

  朱元璋听到这话,眉头皱起,问道:“为何方才不在早朝上说。”

  茹瑺身子一抖,似乎有些害怕的说道:“臣,不敢。”

  朱元璋听到这话,有些诧异,继续问道:“密报的内容是什么。”

  茹瑺回道:“是对山西左卫都指挥使李林的弹劾。”

  听到李林这个名字,朱元璋有些印象。

  都指挥使这个官职,放在京师上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地方上,那可是当地最高的军事长官了,权柄极重。

  在这个年头能够担任都指挥使的,自然是有一定的功劳。

  朱元璋回忆着,这个叫李林的都指挥使,曾经就是常遇春的麾下亲兵,而后跟着蓝玉在捕鱼儿海立功,得意嘉奖山西大同左卫都指挥使的官职。

  然都指挥使是地方军职,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并不隶属于兵部。

  现在兵部尚书茹瑺说有卫所弹劾奏报,这相当于越过了五军都督府,属于违规行为,也难怪茹瑺不在早朝上说出此事了。

  真要在早朝上说,必定会引发五军都督府的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