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353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去年,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朱棣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的时候,朱元璋可是大为称赞。

  甚至赏赐了一张百万贯面额的大明宝钞。

  当然,这百万贯面额算是独一份了,作为父皇御赐,朱棣倒没有真的去兑现,这相当于大明一年发行宝钞数额的十分之一。

  纪念意义在于实际价值。

  其实说真的,就这百万贯面额的宝钞,朱棣拿出去也不可能有什么地方能用到。

  属实是找不开呀。

  “爷爷何出此言,自然是四叔。爷爷当是觉得孙儿特意把四叔留在京师,有其他想法吧。”

  “爷爷这可是大大的误会孙儿了。”

  朱英回道。

  听着孙儿这话,朱元璋还真有些疑惑。

  明眼人差不多都能看出,难不成大孙还真有其他的意思?

  “大孙的意思是?”

  朱英解释道:“爷爷有所不知,孙儿在北平的时候,就跟表弟高炽相交莫逆,当时孙儿自然不知道和高炽竟然是兄弟关系。”

  “尤其是在火器上,更是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

  “其实爷爷也应该知晓,四叔和高炽表弟的关系,一直都有些隔阂,这里面的原因,倒也怪不得谁。”

  “高炽表弟,可以说是孙儿很好的朋友,他性格纯善,这些年来,对于四叔不但没有丝毫的埋怨,更是十分恭敬。”

  “这次沿海的事情过去,再到明年的倭国征伐,也不知道多久之后,四叔才会回来了。”

  说到这里,朱英有些苦笑道:“以高炽表弟的身体,难以长途跋涉,自然不可能跟着四叔去海外见识一番,这一别长久,尤其还是作战,孙儿怕是四叔对于高炽表弟会更加失望。”

  “天生如此,也怪不得高炽表弟,所以孙儿就想着,趁着这次机会,解开四叔和高炽表弟见的隔阂。”

  “在这方面,或许不一定能成,但终究需要尝试一番。”

  听完大孙所说,朱元璋这才意识到,自己是错怪大孙了。

  原来大孙竟是有这般的想法。

  “是爷爷多想了,这件事咱确实是知道的,你四叔那人呀,心气很高,尤其对于高炽,是特别的计较。”

  “爷爷也不瞒你,你四叔曾经多次跟咱提出,想要罢免他长子高炽的世子身份,改由让次子继承世子之位。”

  “先不说高炽是长子的关系,就高煦这厮,从小就极为顽劣不堪,甚不入咱的眼,连咱请的先生,都被其气得半死。”

  “平日里好勇斗狠,从来不曾认真读书。这世子之位要是给他那还了得,这岂不是要把藩地弄得鸡飞狗跳。”

  “相比之下,高炽虽然身体差了些,可言谈举止识度得当,而且在地方治理上,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大明,不是以前的大明,需要的不再是连年征战,而是如何将地方管理好,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

  “可惜你四叔从小在军营长大,那个时候咱常年在外打仗,也顾不得太多,所以导致你四叔就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和武将有什么区别。”

  “说起来也不怕大孙你笑话,你四叔那手字,写得真是看不下去,咱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你四叔的字了。”

  “咱以前呀,每次看到你四叔那鬼画符一般的字,都恨不得狠狠打上一顿,看着就来气。”

  “自个啥情况就算了,还跟咱说世子的事情,下次若是再说,咱必须要狠狠的打上一顿,让他明白些事理。”

  对于老四朱棣,其实朱元璋一直都不是很待见。

  真正重视的时候,还是因为朱棣取得了大功劳。

  朱英听完,这才明白。

  不过并没有再多说。

  前面说过的话,朱英确实是有这个想法,自然不是为了朱棣,而是为了高炽。

  实际上,若是朱元璋知道现在东南沿海,群英商会那边的情况,或许想法会更多一点。

  朱棣明的就不说了,自然在这个时候,肯定不会做出什么出阁的事情来。

  毕竟上头还有朱元璋呢。

  可是暗地里,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尤其是群英商会。

  你要像朱棣这样的人物,和朱允炆可不是一个概念的,对于自身的执念,尤其是在受到姚广孝多年的熏陶下,突然把皇帝位这么推给别人。

  心里头怎么可能是个滋味。

  最初和朱英的相识,就是因为群英商会,现在朱棣自然不敢把气往朱英身上撒。

  但对于群英商会,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不至于说闹得很僵,要是说要配合群英商会在海上贸易的行动,甚至是给予关照,那指定就是多想了,门都没有的事情。

  这也就导致目前群英商会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朱棣负责的区域,目前的利润和规模,并没有很大的扩张。

  比起朱棡那边的情况,真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朱英很早就受到了这个消息,但面对朱棣这样的做法,朱英实际上也不好说什么。

  总不能说给朱棣传给令旨过去,让其全力配合群英商会吧。

  也不是不能传,但即使是真的传过去了,朱棣还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或者是阴奉阳违。

  这一次,朱棣回了京师,而且沿海那边的战事,由于受到姚广孝在高丽的动作影响,基本上非常平稳。

  既然有这个机会,朱英哪里会放过,自然就是要先把朱棣困在京师。

  而在那边,没有朱棣坐镇,群英商会的行动,自然是要顺利许多。

第304章 :来自于文人的反击

  朱英从乾清宫回来后,并不能说是休息,还需要处理大量的奏章。

  不过刚回来不久,刘和就过来了,还带着六个宦官,每两个宦官都抱着一个大木箱子。

  看到这三个大木箱子,未等刘和说话,朱英就已经猜到了里面是什么物件。

  “爷爷果然不亏是九五之尊,说到做到。”

  朱英苦笑着说道。

  方才在乾清宫说的话,老爷子立马就给他安排上了。

  这还真是不讲究呀。

  “回禀殿下,陛下让奴婢带句话,让殿下尽快处理完,莫要耽搁了明日的早朝,一切还是以身体为重。”

  刘和躬身作揖道。

  朱英无奈的点点头,让几个宦官把箱子的奏章摆放好后,就让其离开了。

  这能算是自作自受吗?

  咬咬牙,朱英心中暗道:迟早都是要经历这么一遭的,早点晚点区别不大,只能是慢慢改革,才能够摆脱掉这些烦恼。

  现在的大明在制度上,太多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就脱离开来,只能等朱英的各项安排落实后,才能逐步的减少。

  突然的放权,对于皇权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打击。

  “如此看来,今夜当是个不眠之夜。”

  想到这里,朱英突然感觉每次到了晚上,就让叶月清离开,似乎这个选择有些错误了。

  若是时刻月清研磨,自己批阅奏章起来,是不是也要多上几分力气。

  微微摇头,甩开这些想法,朱英打开第一本奏章,认真的看了起来。

  这里数百本奏章,看似非常的繁多,但每一本奏章,都有很大的可能关乎到百姓民生,甚至是身家性命。

  自然是容不得半点小觑。

  所以不管再多的奏章,朱英都会认真的对待。

  就在朱英挑灯夜读的时候。

  秦淮河畔,一搜两层小阁楼的楼船,停靠在岸边。

  在这船的旁边,还有一名读书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正在翘首以盼。

  良久,他的面色露出喜色,终于是在巷尾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他便连忙迎了上去。

  在三人面前躬身作揖道:“学生周立,见过老师,白先生,张先生。”

  周立所称的老师,自然就是刘三吾,另外两人便是张信,白信蹈。

  “一切可曾安排好了,今日之事关天下读书人,可是容不得半点马虎,若是被人知晓,你我因此丢了性命还是小事,若是让天下读书由此地位下降,大明武人盛行,那可就是天大的事情了。”

  刘三吾语气严肃的说道。

  旁边张信,白信蹈也是认真的点头。

  今日的聚会,在来的路上,大家都是提心吊胆的。

  毕竟这里是京师,不是别的地方。

  在京师这里,隔墙有耳这种事情,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哪怕是自家的府邸中,也没有丝毫的安全可言。

  加上今天谈论的话题过于敏感,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听到老师的问话,周立连忙道:“老师尽管放心,这次咱们是直接到秦淮河上,便是那些鹰犬有再大的本事,总不能有顺风耳,千里眼吧。”

  “这里学生直接包下了整条楼船,除开船夫外,便不再有任何人,绝对可以放心。”

  听到这话,刘三吾才点点头。

  不过旁边的白信蹈问道:“那船夫是何来历,可曾调查清楚了,在这京师,锦衣卫的暗线太多了,或许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就是锦衣卫的细作。”

  “许多大事的开始,往往便是败在细微的事情上,不可马虎大意。”

  周立闻言,连忙回道:“白先生说的是,学生在这方面,也是有所考虑,这次的船夫,于洪武五年,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以划船谋生了。”

  “这个事情,学生问过许多人,都是可以佐证,不会有假。”

  “洪武五年那个时候,锦衣卫都还没有设立呢,所以是肯定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