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350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第300章 :劳改创收

  “法院?”

  “大孙所说的法院和大理寺有什么关系嘛。”

  朱元璋不由问道。

  目前大明司法是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在职权上,都察院相当于后世的检察院,大理寺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院,刑部则负责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对于大孙突然提出单独弄一个法院出来,朱元璋没有明白其中的意思。

  朱英解释道:“三司的职责明确,在律法上也没有什么漏洞,在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出在三司上,而是出在官员本身上。”

  “孙儿想要打造的法院,是以律法,除开皇家之外的所有人,无论士农工商,勋贵,官吏,都要受到律法束缚。”

  “想要达到这般的效果,就必须单独成立一套完整的司法班子,和其他的官吏,彻底的分割开来,并且不断的完善细节。”

  “如今我大明律法,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等方面,而孙儿的想法,是改其道而行之,以民事,诉讼为主,另立刑事律法,使其泾渭分明。”

  大明律法对于主审官来说,更大的程度是参考,案子怎么判决,无须依据什么律法条文,大概能搭上边就可以了,一切解释权,俱归主审官。

  在遇到审判案件时,主审官的个人偏向,将会决定案件的最终结果。

  比如一个重刑犯,他但善于辩解,演戏,只要能打动主审官,本来够死刑的标准,指不定都能当庭释放。

  当然,一般情况下,打动主审官的,还是看银子的份量,份量越重,自然就越容易感动到主审官。

  像是知县,几乎是集三司合一的存在,很多更加夸张的案件,就是这么判出来的。

  加上官职调动,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官官相护。

  而朱英想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惯例,让百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不公的时候,也可以和官员抗衡。

  在这一步,朱英也是有所准备。

  治安司的存在,就是先剥夺知县的武装力量,现在要干的,就是拿走他们的审判权。

  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对官吏的特权进行了削弱,即便是地方官员,也不敢肆无忌惮了。

  从而将大明的以人治,变法治。

  朱元璋听完后,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心中仔细斟酌其中的可行性。

  大孙的想法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几乎是彻底的变革了。

  司法的独立,这就意味着人才的选拔,将会出现分流,科举考试的项目,也要进行分流。

  这最终的走向,是要慢慢将官员的来源进行科举化,逐渐替代举荐。

  朱元璋对于制度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整个大明的制度,几乎都是由他亲手打造。

  而现在大孙的想法,对于朱元璋的制度是很大的冲击。

  从商业到军政,再到现在的司法,给朱元璋一种推倒重来的感觉。

  不过这样的感觉,倒没有让朱元璋有所反感,反而觉得很有道理。

  朱元璋也逐渐的反应过来,大孙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核心不同。

  朱元璋打造的大明制度,是上下等级森严的重重制度。

  从皇家,到官吏,到将士,到士,农,工,商,层层分明。

  大孙这里就完全不同了。

  在大孙这里,只有两个等级,皇家,以及皇家外。

  也就是说,除了皇室成员,其他的不管是官吏,百姓,亦或是所有阶层,都是相同的,且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样的想法,倒是给朱元璋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样子似乎能更好维护对大明的统治。

  想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大孙的法院和治安司,当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咱看便就先按照治安司的路子,先在苏、松地区办起来,而后看看成效如何。”

  朱英回道:“爷爷,现在法院新建,孙儿的想法不若是趁此机会,将刑讯中的一些酷刑予以废除,这些酷刑孙儿觉得有伤天和。”

  朱元璋对此倒是比较赞同,道:“大俗说得在理,咱也看了许多的卷宗,很多大臣办事不按法典,大诰,肆意用酷刑逼供,即便查清了无罪,对于百姓来说,也几乎是半废之人了。”

  “便就将黥、刺、非刂、劓、阉割等有伤天和的刑罚全部废除吧。”

  朱英听到这话,起身作揖道:“爷爷如此,定当受到天下百姓的感激爱戴。”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咱就不需要大孙你来拍马屁了,虽然咱心中也早有想法,这事是大孙你先提出来的,百姓要感谢,也是感谢你。”

  朱英道:“爷爷,孙儿这可不是拍马屁,可是真心实意的觉得爷爷做了件大好事,往后百姓即便受了冤屈,水落石出后,也能还个完整的身子了。”

  朱元璋摆摆手,道:“行了,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明日早朝咱就宣布了,不过想要把法院办起来,首先还是得完善律法。”

  “这律法的事,既然是大孙提出来的,那就交友大孙负责,到时候大孙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他们好好聊聊,一同把这事给定下来。”

  “这大明法典给定下来后,这往后士子们科举,就多了条路子了。”

  早前朱英就提出过科举改革,现在也是到了要实行的时候了。

  朱元璋也没什么好担忧的,这些改革目前看不出好坏,反正先干着,碰上不好的,改就是了。

  对于大孙的想法,自然要多多支持。

  聊到这个时候,朱英和老爷子都已经散步一圈,回到了乾清宫了。

  分别坐下后,刘和连忙去沏茶。

  朱英沉思一会,继续说着心中的想法。

  “爷爷,对于现在的律法惩戒,孙儿想要在死刑和流放下,重点加强劳役改造。”

  “现在孙儿办厂,需要的工人很多,目前给出的工钱也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了以后别人办厂的时候,能给工人一个相对合理的工钱。”

  “牢房孙儿也曾去过,那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而且这些犯人关在牢房中,还要给吃食。”

  “孙儿就想着,与其砍了头,或者死在流放的路上,还不如多加劳役,比如判个十年八载的,厉害点的就搞个二三十年都不是问题。”

  “孙儿办的厂里,也是需要大量工人呢,这些判劳役的,工钱不须给,若是粮食紧张,就用番薯这些混着来,可是要节约不少宝钞。”

  朱元璋听完,很有意动,尤其是节约这个词。

  对于勤俭节约,这可算是点到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还能创造宝钞,这样子似乎确实不错。

  “那大孙就立个章程出来,这些具体的实施,也弄到大明法典里去。”

  说到这里,朱元璋有些唏嘘道:“其实咱以前也想过劳役,就是感觉判个劳役太简单了,每年修路修桥,基本上村子里的徭役就差不多了。”

  “劳役反而耗费精力,还耗费粮食。现在大孙能让其挣钱,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就是大明这般多人,大孙这五个厂怕也是不够的吧。”

  朱英闻言笑道:“爷爷这可就想错了,往后呀,就干脆在每个府城的郊外,那等偏僻之处,建一个大的监狱,把府城判了劳役的犯人,都给集中起来。”

  “这般一来,每个监狱就是一个厂,且还不需多大的投资,就让犯人们自己动手建设。”

  “狱卒里,也可以跳一些老师傅过去教学,到时候不管是织布,制衣,瓷器,种茶,等等都有了来源,甚至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一些其他产业进去,进行创收。”

  “如此一来,即体现了咱大明的恩典,也能给内帑每年增加不少岁入,岂不美哉。你”

  朱元璋听着大孙这话,眼珠子都亮了起来。

第301章 :一律三年起步

  朱元璋差钱嘛?

  他真的很差钱!

  别看每天大鱼大肉的,那都是作为皇帝的标配。

  每年皇宫的开支,可都是从内帑出的,包括藩王的,也都是如此。

  从洪武元年到现在,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大明的财政就没有宽裕的时候。

  为什么出大明宝钞,就是因为国库连军饷都很难出来了,大明宝钞刚出的那几年,倒是过了宽裕的日子。

  后来各种打仗,赏赐,军饷,俸禄,几乎都是由宝钞占据了大头。

  这也是为什么宝钞每年都要出了千万贯的原因所在。

  然后就是宝钞的大幅度贬值,这才让朱元璋意识到要控制宝钞的发行。

  就算是近几年,官吏们的俸禄,也是经常拖欠,延迟发放。

  在这方面,朱元璋还要从户部拿钱,来填补皇宫的空缺。

  当年马皇后生辰的时候,宴席上的四菜一汤,那还不是因为内帑没钱才搞出来的么。

  真要富裕,谁还这么整呀。

  把官吏们的俸禄卡得死死的,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合算之下这已经是大明国库的极限了,朱元璋都恨不得官员们自带俸禄过来上班才好。

  最好是再给国库赚赠点银子。

  也就是近两个月,皇宫的各项开支才稍微宽松一点。

  这当然是大孙的功劳了。

  现在听大孙这么一说,犯罪的都可以给内帑创造收入了,还是跟现在大孙办厂的情况差不多。

  这么一想,朱元璋面上当真是容光焕发。

  “大孙,要是按照你这么做的话,每年可以赚多少银子呢。”朱元璋回味过后,笑眯眯的对着大孙问道。

  他很迫切的想知道,这么做往后内帑能够增加多少的收入。

  人呀,最不喜欢过的就是穷日子,更何况朱元璋这么个开国皇帝。

  每次在早朝上,他最烦的就是户部,总是提出这里缺银子了,那里缺银子了,以各种理由减少内帑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