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执笔见春秋
这番话一出,顿时就让朱英定下对外的征战披上了正义的旗帜。
什么海外开荒令,分明是海外教化令。
我们去到你们的国家,不是为了带来战争,是为了让百姓有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些话是很有用的,因为此乃大义。
朱英明显的看到,当老爷子的话说出来后,下面文武百官士气高昂。
果然,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能说会道。
比起老爷子来,朱英感觉自己还是差得很多。
大朝会上,朱元璋并没有直接点出哪些公侯可以获得去海外进行教化的资格。
显然是准备让各方博弈。
这种让各方博弈的政治手段,也是属于权术的一种。
曾经朱元璋不怎么用,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反正是一力降十会,不听话的杀了便是。
现在就不同了,因为这些人要远离大明,怎么的选择让大明更有利益,或者说谁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而太轻松得来的东西,就没有人珍稀。
这么下来,哪怕是国公,也不见得能够稳稳得到资格。
不过这对于蓝玉来说倒是不算什么,不管怎样,朝廷都会让他出去。
即便是朱英现在已经掌控了兵权,但蓝玉的影响力同样是不容小觑,对于皇家来说,终究是不大不小的威胁。
而他只有离开大明,才更加符合皇家的利益,也符合他自己的利益。
朝会之后,就是各方博弈的开始了。
毕竟按照朝廷的要求,能够去到海外必须要向朝廷证明你自己的实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
比如船舰,人员,物资等等。
而其中最基础的,首先就是要向朝廷缴纳一百万宝钞的保证金。
要是连一百万宝钞都拿不出,那还是洗洗睡吧。
第798章 :大明的强大超乎你想象
朱英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收刮勋贵阶层的钱财。
更何况是像这种贩卖教化令的事情。
原本准备取名叫开荒令,经过老爷子那么一说,朱英当即决定改名为四海教化令。
一百万宝钞一枚的四海教化令,仅仅只是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卖出了五十个。
也不是说有资格的公侯家就一定会出海谋取封国,这也要看家里的情况。
当然,或许是现在找到他们的世家并不多,又或许他们觉得这些世家不靠谱。
毕竟是封国之事,不是说世家给钱就行,双方肯定会产生更深的羁绊。
公侯要担心这些世家去了海外会不会听从自己的调遣,到时候来个反客为主,给别人做了嫁衣。
世家也担心自己投靠的公侯家会不会事后来个杀鸡取卵。
信任的建立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在那海外没有大明律法的约束,谁能管得住那么多。
皇宫里。
朱元璋喜滋滋的说道:“还是大孙取财有道,五千万宝钞随手就得了,这些世家还争先恐后的,生怕是慢了得不到资格。”
“不过一下子出去五十家,咱觉得倒是有些多了,应当再限制一番。”
朱英点头道:“太过仓促确实不行,如此反而起不到教化的作用,蛮夷虽未开化,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可小觑,如若不满足条件者,便不发放了。”
开放册封诸侯国,可不是为了消减勋贵阶层的力量,而是让大明能够伸手更远的区域。
在朱英设下的条件里,教化可是第一要素,其中要配备至少上百的老师,在所统治区域,也要有足够多的汉学堂才行。
当然,也不是要求一定要教授到多高的水平,只要能够达到识字,能说,就可以了。
识字,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看懂大明邸报,也能够读懂大明的律法。
想要统治好更广袤的疆域,其中律法是最为主要的。
律法,便是规矩,也是皇权的延伸。
当所有人都在遵循大明的规矩,那么大明的统治力才能够彻底的体现出来。
如果有人坏大明的规矩,不管是在多么遥远的地方,朱英都会派遣军队去维护大明的威严。
哪怕这个代价很大。
……
草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朗朗的读书声在回荡在天地之间。
“本王是真的没想到,竟然有一天会在草原这等蛮夷之地,听到我大明的三字经,总是感觉有些奇怪。”
朱棣感慨莫名,曾经他藩国北平,对草原最是熟悉,几乎前半生就一直在跟草原打交道。
或是打仗,或是互市。
今天这样的场景,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旁边跟随着的是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俩。
两人不喜读书,又能打仗,每逢战事一般都在朱棣左右。
朱高煦憋憋嘴不由得道:“我听着说,其实太孙也是没怎么读书的,小时候那么早就离开了皇宫,后来又一直在干商人的买卖,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要让这些蛮夷鞑子也跟着读书。”
“转头过去数年,读书人都精贵得很,现在就是泥腿子的儿子,也能够读书写字了。”
“在我看来,读书是最折磨人的事情,难道太孙想要以此折磨这些草原鞑子?”
朱棣被朱高煦这番言论整得非常无语。
当即呵斥道:“你个不学无术的东西,要不是大明现在如此富庶,哪能让这么多人去读书,你可懂何为教化之道。”
“虽然本王也不喜读书,然太孙这是遵循圣人之道,有教无类。”
说着话,朱棣随手一马鞭直接就抽在了朱高煦的身上。
感受到生疼,朱高煦在马上龇着牙,不过对于这样来自于父王的疼爱,他早就已经习惯了。
朱棣虽说一直不喜欢朱高炽这个长子,但是挨打最多的,绝对是朱高煦了。
朱高燧在旁边看着,大气不敢出,安静的骑在马上跟随着。
来到草原二次北伐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这次草原的部族学乖了,听着风声就是跑,许多连祖地干脆都不要了。
大明的三十万骑兵,可不是蒙古兵可以比拟的。
这些草原的骑术射术肯定是要超越明军骑兵,但是装备上的碾压,是个人技艺无法超越的。
尤其是在这种大规模的作战里。
大明这边尽皆是半身甲,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马速。
且大明的战马天天吃着玉米精饲料,不管是在耐力还是速度上,都要超过跟着一起挨饿的蒙古马。
小规模的骑兵对战上,这次草原根本讨不到半点好处,更别说现在草原的反骨仔特别多,许多部族在投靠了明军后,就充当明军的向导,追击其他部族。
而不管是俘虏还是投靠来的,按照大明律法,但凡是三十岁之下,都必须要进入学堂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上到处都是读书声的原因了。
“父王,难道我们就不回燕城了吗。”挨了一鞭子的朱高煦问道。
朱棣道:“你问这话,是因为昨天从京师传来的消息吧,怎么,是不是心动了。”
“不过你那大兄,可没说皇孙也能封诸侯国,现在朝廷的意思,可是只有公侯才行。”
朱高煦不甘道:“公侯能行,为何我不行,难道皇室子孙还比不上小小侯爵吗。”
“攻城略地,我又哪里比不过那些侯府,他们能够做到的,我必然也可以做到,如果父王向皇爷爷开口,皇爷爷肯定会答应。”
朱棣冷哼一声:“你怎么就认为封诸侯国之事,是你皇爷爷做出来的,这像是你皇爷爷的手笔吗,古往今来,哪怕是商周诸侯国,哪有如此敕封。”
“这分明是你好大兄的手段,想要获得教化令,还需要缴纳一百万宝钞,我且问你,你拿得出一百万宝钞吗。”
“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现在是北伐,难不成你想要违抗谕旨放弃北伐,跟着出海争那诸侯国去?”
朱高煦被这一顿怼说得话都回不上。
不过有一点朱棣没有说错,不管现在的京师多么热闹,暂时跟他们三王是没有多大的关系。
现在他们必须按照朱元璋的谕旨北伐,只有把瓦剌,鞑靼给灭掉了,北伐才算是结束。
不过想要灭掉鞑靼,瓦剌,又是何其困难。
这些人四处躲避,在茫茫草原上想要追寻到踪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即便是有许多投靠的草原部族当向导,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找到的。
就算是找到了些许踪迹,一旦打草惊蛇,指不定又是跑路。
也就是大明现在富庶,历朝历代皆不能比,换了任何一个朝代,都经不住这样来搞,每日消耗的粮草,可以将顶峰的王朝活生生的拖垮。
假若大明没有火车的话,也同样不可能。
不过三王也并没有很着急,缓慢的扩大搜索范围。
如今大青山至阿尔山的火车铁轨正在修建,三王要做的是保障这条铁轨的顺利铺设。
一旦铺设完成,明军将会在阿尔山设立军镇。
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是世界四大草原的交汇处,分别是蒙古国草原四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
明军占据阿尔山后,就等于占据了蒙古四大草原,而丢失了四大草原的蒙古人,哪里还有再度崛起的可能。
上一篇:我在妖魔世界悄悄加点升级
下一篇:我能听到中药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