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第518章

作者:过节长肉肉

  朱棣一惊,“想不到国师倒是培养了一个人才啊,若不是这位置非你不可,朕倒是想升你官儿了。”

  梅佳乐谦虚一笑道:“惭愧,惭愧,其实国师自己以身作则,也不会提出看这些案牍信息的。下官承蒙国师赏识,从一个不入流的县丞到今天这个位置,已经很满足啦,不奢求升官。”

  朱元璋感到好奇,多了一句嘴,道:“你这个官位,俸禄是多少?”

  梅佳乐额头渗汗,不过不能不如实答,否则就是欺君之罪啊,道:“回圣上,其实这个是不能说的……不过陛下问了,臣只能如实相告,臣的俸禄……比较多……眼下是五千两的年俸。”

  朱元璋:“????”

  朱棣:“????”

  夏原吉:“????”

  话音落下,三个人都懵逼了。

  特别是夏原吉,户部尚书的职位,二品大官。

  在南京的时候,俸禄是三百六十百两的年俸,其中一半还是实物冲抵,要拿去卖有很多亏损。

  但迁都之后,待遇提升,直接发现白银,而且俸禄涨到了五百两年俸,但就这也比不上啊!

  这个四品的官,年俸五千两?

  是自己的十倍!

  这国企的待遇,似乎是比朝廷待遇要好得多??

  不过,很快户部尚书夏原吉就想通了,这应该是高薪养廉,毕竟这国企有大量的利润,这里面的官员手摸一摸,就能搞钱,国企赚来的利润,是先发俸禄,留下发展所用的资金,多出来的才能上缴国库,不归朝廷管控,有自主定俸禄的权利,所以才能出现这么恐怖的高薪。

  良久,朱元璋也想明白其中的原理,哈哈一笑道:“能者多劳,能者多得,你这个位置的确很不一般,难怪你也不想升官,也的确不能升官。”

  朱棣点点头,心道,这位置恐怕其他人来做,容易迷失心智,也没有这个能力,五千两银子虽然多,但也杜绝了腐败的可能,李逍既然这么做,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不多时,几人来到了案牍库的一间房间之中,这里摆放的就是这次大明债购买的用户信息。

  “朕倒要看看,是哪些人购买,这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筹集了一万万两白银。”

  朱棣微微一笑,坐了下去,正准备观看。

  “咳咳……”

  朱元璋负手而立,在旁边咳嗽了两声。

  朱棣一愣,这才想到爹还在旁边呢,立马起身,谄媚笑着道:“太上皇,您先请。”

  朱元璋白了朱棣一眼,这才坐了下来,朱棣则是站在一旁。

  气氛略显得尴尬。

  梅佳乐率先开口,打破尴尬,笑道:“太上皇,圣上,其实能这么快筹集到一万万两白银,我们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北平十年来,大明钱庄慢慢积累出来的信任,无论百姓是用宝钞换银子,还是用银子换宝钞,都能立刻换到手,无论金额是大是小,我们都会立马帮忙办理,上至一百万两白银,下至一钱银子的业务我们都办过,都能享受到大明钱庄无微不至的服务。”

  朱元璋微微颔首:“你们大明钱庄这些年做的不错,朕心甚慰啊……不过……一百万两银子的业务也有人办过?”

  梅佳乐点头道:“是的太上皇,之前有一个客户是做皮革生意的,是北平发家的,生意做大了,就去隔壁太原府开厂子买土地扩大生意,那边用不上大明宝钞,就兑换了白银,一百万两白银,我们当天就能给出。”

  朱棣笑着道:“爹,您还不知道吧,这些年北平出了许多巨富,小富商更是不计其数,同时也能为朝廷带来大量可观的商税的。”

  “难怪。”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个商人去太原扩大生意,商税是归北平收还是太原收?若是北平收,可他在太原做的生意,若是在太原收,那边又没有执行新税收法。”

  “这……”朱棣一愣:“倒是没考虑过这点啊。”

  朱元璋道:“老四,回去好好琢磨琢磨,随着北平发展迅速,以后这样的例子恐怕会越来越多。”

  论细心程度,朱元璋远超朱棣,只听了这几句话,就能提出一个新问题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朱元璋能凭借自己处理上下的国政,甚至给每个百姓的工作都给编排好了……

  “父皇慧眼如炬,儿臣回去就将此事给髙炽说一说,让他去跟内阁商量个对策来。”朱棣急忙回道。

  随后,两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客户名单上。

  这客户名单十分详细,姓名,地址,大明债编号……

  朱元璋随意翻了一页查阅。

  很快,看到上面的数字,朱棣和朱元璋都震撼了。

  原来隐藏在大明,竟然有这么多有钱人,财富惊人!

  “这陕西咸阳张家,怎么有这么多钱,足足买了三十万两的大明债!那边可是没有经过改革的,十几年前咱还去过那里,百姓日子过得也并不是非常富有。”朱元璋惊讶道。

  “父皇,这也的确令人吃惊,买了三十万两的大明债,恐怕家业绝不止五十万两,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他们这些人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很可能只是试探。”朱棣也是诧异不已。

  “还有这个湖广汉阳林家,买了五十万两的大明债,又是一个巨富……”

  紧接着,朱元璋发现全国各地都有巨富,沈家,王家,乔家……

  “从这点,就能看出贫富差距之大啊,他娘的,之前咱还是太仁慈了,对这些商人的商税还是三十税一,这些商人这么有钱,咱恨不得立刻将新商税推广下去。”

  朱元璋骂骂咧咧道。

  朱元璋一直都十分痛恨商人,不过现在他并不是很痛恨北平的商人,因为北平的商人教的税多啊,赚钱超过一万两,那就是十税五,每年都是真金白银的往朝廷交税,百姓还有吃有喝,李逍在北平创造的良性商业环境,他很是喜欢。

  他痛恨的,就是这些外地的巨商,有钱不说,土地大部分也不用纳税,关键给朝廷上的税还少。

  “没错父皇,这些人积累的财富,恐怕世世代代都用不完,只会不断地兼并土地,挤压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

  朱棣也是十分不悦,指向这名册道:“父皇你看,外地是没有百姓存钱的,为何,恐怕就是因为没钱,而你看这北平的百姓……”

  闻言,朱元璋的目光看向名册,果然发现了不同之处。

  “和有,胡同巷三十二号,购买大明债一百两。”

  “张大牛,大营街十八号,购买大明债三百两。”

  “叶凡,城东新区花园小区十九号,购买大明债五百两。”

  “张苦强,城东新区富贵小区一百号,购买大明债六百两。”

  朱元璋和朱棣惊讶的发现,这北平的百姓们很有钱啊。

  “咦,这张苦强咱认识啊,咱来北平第一天就是他给咱拉的黄包车,家里老母和哥哥得了病,一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没想到他也翻身了,能买六百两银子大明债。”

  看到一个熟悉的名之后,朱元璋很是惊喜。

  当年他看到苦力强的时候,给他拉车,朱元璋当时就想,若是元末的时候,自己能靠拉黄包车养活一家人,那根本不可能造反的。

  他看着苦力强大汗淋漓,原本心里还有些感慨,而苦力强如今变得有钱,朱元璋心中就更宽慰了。

  “以前拉黄包车,怎么不但买了房子,还有余钱?”

  朱棣也有些吃惊。

  一旁的钱庄大总管梅佳乐笑着解释道:“太上皇,圣上,这北平如今处处是黄金,只要人不懒,勤快,努力,就有机会进入小康,这些年我见过无数百姓踏入小康,都过上了好日子。”

  闻言,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北平如今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繁华程度,当年就比南京繁华十倍不止,现在怕是有百倍了吧!”

  “对了,看看那个王健临买了多少……”

  想到这个,朱元璋准备翻阅王健临的名字,而一旁的梅佳乐直接帮他翻到了,“王健临是我们这边的贵宾客户,这次买的不多,主要是他的生意需要用的资金比较大。”

  朱元璋一看,还真是如此,王健临买了十万两的大明债,对于这个级别的商人,就显得有些少了。

  朱棣则是在一旁好奇道:“爹,你好像有王健临的股份吧?每年能分多少钱?”

  朱元璋自豪笑道:“也不多,每年十万两的样子吧。”

  朱棣:“……”

  感情这个老爹这么有钱,自己的内帑也才十万两啊。

  朱棣只能夸赞道:“爹慧眼如炬啊,当初投资的一千两白银,如今真是回报数千数万倍了。”

  两人接着继续翻阅案牍,随后,他们不约而同的寻找最有钱的那个人,翻到了第一页,第一人,紧接着两人呆了。

  李逍,永乐国公府,购买大明债……五千万两……

  朱元璋和朱棣头皮都麻了。

  李逍竟然这么有钱,难怪不到一个月就凑齐了一万万两的大明债,分明是李逍一个人就干了一半。

  最大的巨富,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

  天下财分十斗,李逍独占五斗!

  麻了!

  沉默许久,朱棣率先开口道:“好啊,好啊,真是女大不中留,胳膊肘往外拐,这国公府富可敌国了,咱前些日子亲自去找女儿要钱,结果二十万两就给朕打发了……”

  朱元璋也略显沉默,道:“不应该啊,这些年李逍在北平已经不做生意了,他哪来的这么多钱啊??”

  两人不约而同的看向梅佳乐。

  梅佳乐笑道:“其实这也不是秘密了,国师大人虽然不做生意,但他搞投资啊,而且他投资很准,回报率很高,国师开了个李氏投资公司,专门进行天使投资,受了投资的商人赚来的利润,都要分他一大半。”

  “哦……懂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恐怕,这李逍是学我当年投资王健临的举措,这李逍真是好学啊。”

  朱棣心道:“爹,你就往你脸上贴金吧,当年你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后面你投资失败多少次,心里没点数么……”

  看完案牍库后,朱元璋和朱棣也算满足了好奇心,随后就离开了,这第一首富是李逍,他们还是很放心的。

  “走了,摆驾回宫。”

  就这样。

  两人坐在马车上回宫。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心情大好。

  见识到了金本位和满库的黄金,加上大明债如今已经凑齐,接下来就能按照计划一边发展建州诸卫,一边整顿军备,开疆拓土。

  路上,两人还特意去了国考的考场一趟,考场其实就是一所学校,上面写着大明官员培训学院。

  两人特意进去看了一下,发现考进来的两千名秀才,现在跟上学一样参加培训上课,学习若何做官,学习心学。

  学校的另外一边大操场,还有许多人在那边排队,人山人海。

  “参见太上皇,参见圣上!”有官员发现后,急忙拜见。

  朱棣微微颔首,两人继续朝着那边走去,随后礼部尚书吕震发现后,立马迎了过来,“参见太上皇,圣上。”

  “免礼。”朱棣道:“这些人就是这次国考没考上,滞留在京城的秀才们吧?”

  吕震拱手道:“回圣上,正是这些人,自发布这则消息后,愿意参加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纷纷选择报名。另外还有许多回乡的秀才们听到消息后,觉得自己来年也不一定能考上,不像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直接返了回来前来京城报名。”

  朱棣道:“主要是一些什么人?如今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