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渡清江
故而,张鲸已经猜度到小皇帝朱翊钧肯定已经在两宫太后这里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若真要是皇帝不准他入司礼监,在两宫太后面前说他的不是,没准两宫太后就真的会考虑乃至同意皇帝的意见,不让他入司礼监。
毕竟内廷数万阉宦,够资格进入司礼监任秉笔太监的太监可不少,不一定非要用他张鲸。
为确保万无一失,张鲸也就需要在皇帝这里表忠心,让皇帝也愿意让他入司礼监。
朱翊钧瞧破张鲸心思之余,也对张鲸的判断力感到很是震惊。
他自思自己也没刻意表现出对冯保多大的厌恶感,怎么还是让张鲸瞧出了自己想除冯保的心思?
聪明人要不要这么多?!
……
“你刚才在和皇爷密议什么?”
就在朱翊钧准备就寝入眠时,殿外传来了另外一位执事太监孙海的声音。
“没什么!”
接着就是张鲸的声音。
“你也不撒泼尿自己照照,你现在有这资格去皇爷跟前咬舌根子吗?!”
“凡事得讲个先来后到,别说老子比你先来,就是被打死的魏朝那也比你先,你算哪个葱,竟想着越到老子前面去讨好。难道就因为你干爹是张宏?但老子干爹也是司礼监秉笔,说的谁家祖宗要低一等儿似的!”
随即,就是孙海的声音。
“嚷什么呢!”
朱翊钧这时喊了一声。
顿时殿外就安静了下来。
没多久,孙海、张鲸二人就一起走了进来。
孙海先跪下磕头道:“吵着皇爷了!不过是为张鲸他初来乾清宫不懂一些规矩,奴婢在提醒着他呢。”
张鲸则也跟着下跪磕头回道:“奴婢有罪,不该让皇爷被扰了清静。孙公公也没说错,今日是奴婢犯了忌,原该被提醒的。”
朱翊钧没想到张鲸会主动认错,也就没心思再问:“下去吧!有什么事明日再说。”
“是!”
孙海应了一声,随即就瞪了张鲸一眼,然后与张鲸一起下去了。
朱翊钧对这一幕也算是看出了孙海与张鲸之间的差距。
但他自然不会去提点孙海。
毕竟张鲸已经向他交了投名状。
所以,朱翊钧选择无视身边两个内宦之间因为争在自己面前的得宠度的矛盾发生,而依旧只是认真地读书、写字,向张居正讨教一些理政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依旧对冯保的建言选择听从。
另外为让两宫太后满意,觉得他真的具有圣主仁君的潜质,也自觉地没有玩乐,即便需要休息眼睛时,也只是静坐冥想,哪怕运动也不选择骑马玩刀枪棍棒,只是绕着宫殿走一走,时不时还故意走到两宫太后这里来,且有意识地多来李太后这里刷存在感,而避免让李太后吃醋,觉着他这个皇儿更喜欢嫡母。
但与此同时,朱翊钧也不会一次也不去陈太后那里,一来他内心里其实更觉得陈太后要亲切些,本心更喜欢与陈太后这位温柔如水的贵妇相处;二来,他知道他如果一次也不去陈太后这里,也会被李太后责怪,责怪他不敬嫡母。
没办法,李太后就是这么复杂的人,感性上希望自己儿子更亲近自己,但理性上又希望自己儿子很懂事,不忘记孝敬嫡母。
所以,为照顾如今天下真正权势最大的李太后的感受,他只能采取多往李太后这里跑,同时也要适当往陈太后这里跑跑的散步方式。
倒是潞王就随性得多,基本上天天都待在李太后这里,而不必去陈太后那里,李太后也不会因此责怪潞王不孝嫡母。
当然,这也就使得陈太后更喜欢朱翊钧,而对潞王没什么感情。
在古代,嫡母的权力地位其实都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法理上的真正父母。
只是陈太后不愿意与李太后争而已。
不然的话,陈太后若执意要夺李太后管教朱翊钧的权力,外朝文官们都没有理由说三道四,甚至若有真读腐了书恪守儒家伦理的儒臣还会支持陈太后。
话转回来,在朱翊钧这么按照李太后对他的期望当皇帝时,张鲸还是会瞅准机会在没人的时候来他面前提点,为他解析各类章奏的内阁票拟内容之背后真正原因。
以致于朱翊钧知道了很多秘辛,使得他在原主人记忆与后世看到的各类明朝小说与资料的基础上,对如今的大明社会有了更多了解,比如他知道了张居正家奴游七的本名,还知道了徐爵、张大受这些人。
“皇爷,元辅张先生家法颇严,其子弟家人皆不敢胡来,唯有游七此人,最是大胆!常背着元辅张先生结交内宦言官!”
“而皇爷现在看到为元辅张先生同党求恩荫的官员,若非张先生之门人,便是游七之门人!故而,这游七人称小元辅。”
“譬如,这升为兵科都给事中的李选,能升都给事只因他娶了游七之妾妹为侧室,因此修僚婿之好,但这还不能足以让游七愿为李选奔走,更多的还是,这李选名为自己纳游七之妾妹,实则是为游七便于睡自己妾妹也!”
张鲸说道。
朱翊钧不由得露出一副吃瓜模样:“这个游七是真会玩!”
张鲸微微一笑。
而恰巧这时,孙海就又看见了张鲸在朱翊钧身边说话的一幕,不由咬紧了腮帮子。
以致于在只有两人在的机会时,孙海直接给了张鲸一巴掌。
啪!
接着,孙海就训斥着张鲸:“你是不是觉得咱家只能说说你,而不能把你这样,故而就这么放肆?!”
而恰巧在这时,不远处,朱翊钧正陪着李太后往这里走来:“母后小心脚下!”
李太后的确没看路,因她两眼正盯着打人的孙海,且露出不悦之色。
她一向崇佛信儒,不喜别人有猖狂跋扈之样!
要知道高拱就是因为脾气不好被她所厌恶而被罢了职。
第013章 忽悠太后群臣
李太后因而在这时唤了一声:“冯保!”
冯保躬身走到了李太后身侧来:“老奴在。”
李太后则依旧盯着教训张鲸的孙海:“前面打人的是谁?”
冯保难掩笑意地扬眉回答说:“他叫孙海,投在了孙公公门下。”
李太后沉着脸:“收这么个轻狂人在皇帝身边,不是你一句他是孙德秀的人就能摘干净的!”
“娘娘说的是,老奴今日就跟他谈谈,这孙海也是因见张鲸初来,有些规矩不懂,便不得不严格管教,也是怕张鲸影响了皇爷。”
冯保这时倒替孙海说起话来。
“不必了!”
李太后听冯保这么说,只回了这么一句。
朱翊钧愕然地瞅了冯保一眼,旋即也就了然过来。
他知道这冯保是刻意要在李太后面前表现出自己一副公正且处事谨慎的形象,而没有因为孙海是其政敌孙德秀的人,就直接就势诋毁。
朱翊钧今日请李太后来自己寝宫,事实上就是想让李太后看见孙海这一幕,为扶张鲸进司礼监做准备,而他借的故则是让李太后看他练的字。
李太后自然愿意看看自己儿子的书法是否长进,何况还是朱翊钧主动邀请,再加上饭后需要消食,也就欣然前来。
只是李太后一来就看见了孙海训人的一幕,一时面色阴沉了不少。
孙海也在训了张鲸后没多久,瞅见了李太后携皇帝朱翊钧、冯保等来这里的一幕,且一瞅见就忙跪了下来,颤栗着身子。
张鲸随后跟着跪了下来,抽了一下有些红肿的脸,随即就微微抬头,与朱翊钧对视了一眼。
“皇儿,你的字呢?”
李太后一到朱翊钧的书房内,就问了起来。
朱翊钧则亲自去打开了一填金木盒,取出十二道牙牌和一张写有三十六个字的御笺来,对李太后说:“母后请看,这就是皇儿写的字!”
李太后看了过来,只见澄明洁净的十二道牙牌上,各刻有三个字,且与御笺上的三十六字所体现的内容一模一样,御笺上的三十六字也是三个字一组,合计有十二组。
“谨天成、任贤能、亲君子、远嬖佞、明赏罚、严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省财用。”
李太后看着这些字喃喃念了起来,一时哑然在原地。
朱翊钧知道李太后和外朝的儒家官僚们都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标准的圣主仁君。
而决心暂且养望的朱翊钧也就刻意按照儒家的标准做一些让李太后和外朝的儒家官僚们认为他足可以成为符合儒家标准规定的圣主仁君。
这对于朱翊钧而言不难。
反正按照儒家标准,无非就是为政以德,亲贤臣、远小人,把各自假大空的圣贤道理拿来装裱成格言座右铭就是。
且在这时,朱翊钧还继续说道:“母后,皇儿练字时,思及古来圣主仁君之德,所行事大多可以十二类事概括之,故也就干脆写下了这十二事。而特地先让内廷有司做了牙牌,将这十二事镌刻于牙牌上,以彰皇儿欲效古之圣主仁君之志。如今请母后来看皇儿所练的字,也是想请母后做个见证,以证皇儿志向!另外,皇儿还想将这十二道牙牌分赐阁臣公卿,将来皇儿旦有不按上述十二事为君,阁臣公卿皆可持此牙牌进谏!不知母后以为如何?”
李太后此时见朱翊钧如此懂事的在有意诫勉自己做符合儒家标准的圣主仁君,也就在满脸震惊之余,笑了起来:“皇帝,你这样做很好,予心甚慰!”
不多时,冯保就安排内宦将牙牌送到了张居正等阁臣九卿手里。
张居正等阁臣九卿皆颇为称赞,言天子这十二事可以终身奉行,还表示愿意遵谕行事,将来倘若天子所为又不合这十二事的,会执牌以谏。
当然,听与不听的最终解释权在朱翊钧手里。
不过朱翊钧此举在大明文臣间产生的震动还是很大的。
吕调阳甚至再次对张居正低声言:“叔大,天子如此自律,又肯受朝臣规谏,明显极重文臣儒道,乃圣天子也!冯保宜除之!”
张居正依旧不言。
从来不见怒色的吕调阳因而不由得把手拱着重重一摇:“元辅!”
张居正瞅了吕调阳一眼:“且不提冯保这事,公难道真觉得,天子有图治之心,有求贤纳言之渴,就可为圣天子乎?”
“叔大的意思是?”
吕调阳问了一句。
张居正道:“明示笃学图治之心而令高堂臣工皆以为自己有圣君之质,以保自身且暗蓄锋芒,藏除权宦之心,皆为小智也!只能说明陛下小处明睿,但真欲成大器,当知非除一权榼便能治天下。阁臣公卿乃陛下臣工,非陛下家奴,岂能自甘为其驱使,而不问此举是否利于君父社稷苍生乎?”
吕调阳张嘴欲辩,最终还是只躬身一拜:“叔大所言极是!”
张居正则微微一笑,转身却为朱翊钧写十二事诫勉自己的行为写起贺表来。
“皇爷恕奴婢多言,有元辅张先生在,外朝文臣难以彻底与冯保翻脸,进而助陛下去此大珰!”
这晚,张鲸趁着孙海没在,又趁机溜到朱翊钧面前闲扯起来。
站在椅子上欲去拿书架隔断顶部一册史书来夜读的朱翊钧伸着双手的同时,没有回应张鲸,只因自己基本踮起脚也拿不到想要的史书,而直接回头对张鲸吩咐说:“把朕案上的那套《四书集注》拿来!”
张鲸也就忙就势把《四书集注》抱了来:“要不让奴婢替皇爷拿吧。”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从1981年卫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