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382章

作者:枫渡清江

  “启奏陛下,这是民间流传起来的说法,盖因许多地方的确发生了很多起民众打砸抢掠大户的暴乱,所以就流行起了这一说法。”

  “当然,起因还是多与大户不愿意履行契约,想借助官府力量,强行逼迫民众从其意有关。”

  在顾家三兄弟议论对外开发带来的礼崩乐坏的问题之同时。

  西苑侍御司值房。

  申时行正向朱翊钧说着就近日他听到的情况。

  “难道百姓就不愿意过安宁日子?”

  “百姓就愿意闹事?”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事如果完全按照契约来,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不愿意,尊重任何人的选择,也不会至于到如此地步。”

  “对于发生的暴动,告诉三法司,得谨慎处置,降旨各布政司,生杀予夺乃朕之权,谁敢未得旨意杀人,即便有平息之功也得按有罪论处!毕竟谁也不清楚,发生暴动是不是因为豪右欺民、官僚欺民所致。”

  “藩邦尚且把上国子民当人,何以本国不把自己子民当人?”

  “宁肯少杀,也不能错杀,这才是本国子民如赤子之礼,是尊重其生命之本。”

  朱翊钧说道。

  申时行听后拱手道:“陛下说的是。”

  朱翊钧则在这时又问申时行:“师傅,你告诉朕,你是否也恨小民暴戾,不知王法,肆意破坏?”

  申时行拱手回道:“臣不敢瞒陛下,臣是不能接受悍民乱来!”

  “但是,臣并不因此觉得新礼以习汉礼之民为本就不对,不能因为民智未开,就不对民施以仁政;”

  “以臣愚见,如今小民多斗争激烈,乃至犯王法,皆在于未完全富足也就未完全知礼,许多小民要么易受激进者挑唆,要么本就受旧礼影响,虽因为自己不被以仁相待而抗,却也没将别人以仁相待,于是就觉得富者皆有罪,只愿与其同归于尽,乃至宁肯皆贫窘不堪。”

  “故与其认为小民不配被仁待,还不如说是执政者未惠民富国到人人皆富而知礼的地步。”

  “启奏陛下,其实臣家里的染坊也遇到了雇工不愿留在染坊做活,而要自去东瀛办作坊的情况,家人有意让臣想办法阻止这些雇工,而这些雇工却提前知道了这事,也大闹了起来,但被臣提前派回去的人劝住了。”

  申时行这时继续说道。

  朱翊钧听后笑了笑:“师傅怎么劝的?”

  “我们申家同意他们走,甚至契书没到期的都可以申请提前离开,而且申家还会与他们合作,投钱和派府里厚养的熟工去东瀛与他们分殳经营新染坊,解决他们钱不足人才不足的问题。”

  “结果,家里人对此没意见反而乐见其成,要走的雇工们也高兴,也就没有再闹出什么事。”

  “老子有言,欲予取之,必先予之,朝廷要想小民知礼守法,忠君体国,需先予以富贵之机会,而非责怪乃至鄙夷强迫其灭己欲谨王法。”

  申时行回答了起来。

  朱翊钧颔首:“师傅不愧是善于燮理矛盾之人,贵在不待他人严苛,既对朕多体谅,亦对小民多体谅,若天下豪右皆如师傅这般会处理上下矛盾,何至于朕亲政以来为了富国强兵与惠民而不得不杀那么多人。”

  “陛下谬赞。”

  “臣不甚惶恐。”

  “臣其实本是无用于社稷之人,只是因陛下才成了有用于社稷之人,故真正能调理好天下之人,乃陛下也!”

  申时行这时忙拱手回道。

  申时行说的的确是事实,如果不是皇帝坚持不清算张居正,以他申时行的胆量是不敢再做第二个张居正的,只会畏首畏尾、明哲保身。

  朱翊钧也明白,因而只笑了笑说:“师傅不必过谦,以朕看,师傅所用之术才是帝王应有之术,正所谓上谋伐心,而非地主奴役他人之思维,只想舒坦的靠着一地之利吃一辈子,而不惜压制他人之欲,乃至极端者还会压制自己之欲,当教于太子。”

  申时行拱手称是。

  ……

  “殿下,臣虽蒙元辅荐举,来教殿下儒家经学,但今日臣先不教殿下这些,因为这些圣贤道理,只是拿来说给别人听,而实际上,真正的帝王是不能按照这个道理来做。”

  “臣先教殿下真正的帝王应有之心术。”

  “首先,殿下应明白,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而非是有德者为天子;”

  “其次,殿下应明白,民固为邦本,但民不是不可欺,杀一万民和杀十万民,皆无伤大雅,只要殿下稍让其太平几年,庶民依旧如春风吹过的野草一般疯长。”

  “最后,殿下要清楚,民宜弱之,宜用儒学人伦之学束缚之,而非令其真有智识,也非令其有个性有欲,虽可以立志,也需是符合圣人之志,也得只是立足于为陛下社稷长治久安之志。”

  “不然,若人人皆有智识,人人皆不统一,殿下将难为君也!”

  “除此之外,真正的大帝,应是不允许任何人不能为自己控制,若杀其人夺其财!”

  “故殿下将来若为帝王,欲成为真正的帝王,第一件事当是清算张太岳、申吴县,让天下人知道,僭越之权臣不可得善终,即就算是社稷功臣也不能坏规矩,如此才是匡扶了帝王正道!”

  申时行推荐的东宫讲官钱童蒙在朱翊钧见申时行时,也在东宫对太子朱常浛讲着课,但他却没有讲经学,而是趁着申时行被皇帝叫了去没来,给太子售起私货来。

第527章 编教材,让太子成厉害之君!

  坐在钱梦皋面前的太子朱常浛听他这么说后,就道:“钱师傅,你这话不对!”

  钱梦皋微微一怔。

  “如果君王今日敢忽视一位小民之性命尊严,那明日就敢忽视十万小民之性命尊严,将来乃至忽视天下人。”

  朱常浛这时继续阐述起了自己的看法。

  他深受朱翊钧昔日的言传身教,也就养成了敢于质疑老师的性格。

  钱梦皋也就只得拱手称是,然后老老实实给朱常浛讲起四书来。

  待到了讲读结束,钱梦皋就来了首辅官邸,见到了申时行:“元辅。”

  “怎么样,让你奉旨试探殿下,可看出殿下慧否?”

  申时行问道。

  钱梦皋笑道:“慧而主动思考也!”

  申时行颔首:“陛下引导的好。”

  钱梦皋附和说道:“元辅说的是。”

  接着,申时行就走进书房,将还留有墨香味的新印书籍给了钱梦皋:“这是翰林院几个翰林,在原给兴明书院所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订的新教材,现只重编了三门,分别是国文、算学、国史;国文选的是诸子百家各类代表主张与历代大文人的文章诗词曲赋等,教材对主张和作品不作褒贬,只讲明意思,然后让人自己去体悟;算学也是如此,另外历史选了有史以来最壮人心的历史盛举,如卫霍平匈奴、药师灭突厥、武穆抗金骑;与最伤人心的历史惨剧,如五胡乱华、五代之乱、靖康之耻等。”

  “按圣旨,这将是接下来作为太子学习的教材,你们讲官都按照这个教,你负责国文。”

  申时行这时说道。

  钱梦皋听后一脸愕然,然后将教材接了过去。

  “这教材不做说教,只让殿下从文脉与英雄故事里感知中华之伟大,中华之缺憾,这是在用新礼的方式培养殿下,看似无目的,其实有目的,目的就是让殿下产生思考,进而产生智识,一旦如此,将来即便不为人主亦为人圣!”

  “这申吴县如此教导太子,简直就是要让太子又成一代厉害之君,人主与人圣依旧难再分离也!”

  顾宪成在会晤应天巡按杜若启时,就也收到了钱梦皋的来信,而他从钱梦皋的来信里知道了朱翊钧和申时行这些人为防止太子被教坏,直接编纂新的教材,让东宫讲官照着教材教太子的事,而因此对杜若启发起了一番牢骚。

  杜若启也愤然拍桌起身道:“圣人早已把人世间的至理写的清清楚楚,我辈今人又何德何能佩自编教材而代经学典籍?且还不是托圣人之言编写,是只陈列主张故事,不做针砭,等于让殿下自由生长,万一殿下因此反而长歪,他们对得起我皇明列祖列宗吗,对得起天下吗?!”

  杜若启说着就摊手看向了顾宪成。

  “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顾宪成苦笑着说了一句后,就道:“但公也不必太过介怀此事,殿下虽会聪明,但天下人更欲守护旧礼正统是大势之趋,饶是太子如此,也难以扭转大势。”

  顾宪成说着就指着外面已经站满庭院的士子对杜若启说:“公且看看,这些全是慕公之名来我东林听讲的,这说明他们和公一样,都更欲守旧礼正统,而他们才是将来组成整个庙堂的官僚们,殿下再厉害,也不能和他们完全背离,这里面的原因在于科场中第者依旧是以我们这些仕宦子弟为主,而考他们的官也是我们仕宦之人,匹夫有一二鱼跃龙门还可,谁还愿意真让他们大部分显贵不成?”

  “所以,将来新礼旧礼,谁主人心还不可知呢!”

  杜若佳颔首:“那就开始讲学,新党教太子,我们教士子,一切风云都交给下一代!”

  顾宪成道:“正是!”

  杜若佳和顾宪成一出来,前来听讲的士子们纷纷拱手作揖:“东林先生、自省先生!”

  顾宪成创办东林堂后,已渐渐有很多闲居乡野的士大夫慕名来这里,寻找自己的同类,而便于诉诉苦发发牢骚。

  于是,顾宪成很快就得了“东林先生”名号。

  “承蒙东林先生相邀,吾今日便腆颜来此向诸位才俊卖弄,以吾看,为人为学当先重德,德不正,则万事不能成……”

  杜若佳这时也如此说了起来,且开始对这些士子讲解着自己的主张。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到万历十六年八月,大明各省的乡试刚刚结束。

  应天主考官左中允闵守正已被锁在贡院内审阅各房荐卷。

  不过,他审阅文卷时倒是没有读文章内容,而是默默数起了每篇文章中出现的“之”字数量。

  闵守正在数完后就点了点头,然后才认认真真看起了文章来,且在出贡院后对杨应魁说:

  “仕宦子弟里许多文章实在是难登大雅,我狠心多黜落了一些,给他们长个记性,免得到时候太不好看,寒门子弟锦绣文章大多上不了榜,结果仕宦子弟的文章却多滥竽充数,真希望仕宦子弟能多勤学些为好。”

  “我上个本,请天子下旨,让天下学政督学严厉些,不能任由仕宦子弟散漫堕落下去,一味不把举业当回事。”

  杨应魁因而回了一句。

  而待到了十月,应天府乡试放榜时,如顾宪成所料,中式者依旧多为仕宦名门子弟。

  “又落榜了。”

  “家里又白养我了。”

  “怎么学里经常逛青楼连唐寅曾中过解元也不知道的潘太仆公子竟中了亚元?!”

  而许多寒门生员在看见榜文大多依旧感到失望之极,而纷纷抱怨起来。

  应天府原礼房典吏,现贡院负责收揽与处理文卷的录文主薄陈同文,则因为看见自己儿子也没中,而多了个心眼,利用职务之便没有将墨卷处理而是带回家通宵彻读起来,然后他就发现了这里面的端倪,还将这事告知给了自己儿子。

  但陈同文没有打算将这事以密告的方式投到驿站的密告匣,而是找到闵守正说:“我发现了你们的秘密,如果补录的时候,不把我儿子补录进去,你们就别想好过!”

  原来,因为朱翊钧即位后屡次下诏增补举人,所以,形成了在每次科举考试放榜后会补录的情况,以避免因为说下次增加名额要一年或三年后而使士子蹉跎岁月,就干脆在一段时间后予以补录,只是补录的名额不多,但含金量是一样的。

  陈同文现在就是想拿这个来威胁闵守正。

  闵守正听后微微一笑:“好,你放心,但是你怎么发现的?”

  陈同文就把自己发现的缘由告知给了闵守正。

  闵守正听后就没再说什么,只让他回了家。

  但在当晚,陈同文家就遭了大火。

  而陈同文刚跑出来,就把突然冲来的一人给刺中了胸膛,这人且对他低声说道:“我们老爷让我告诉你,你们这些卑贱的胥吏,按照太祖祖训,本就不配为官不配科举!竟敢威胁仕宦,简直不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