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渡清江
朱翊钧自知有幸,而生逢良辅,便毫不犹豫地对张宏吩咐道:“批红!”
于是,万历三年五月,朱翊钧正式以皇帝名义下诏在南北直隶首先进行试点清丈,以直隶田粮不均,偏累小民,命抚按着实清丈。
之所以是从南北直隶开始,自然是因为在南北两处试点,试探南北豪民官绅的反应,另外,现在南北直隶的官员也是目前最受内阁信任的。
无论是巡抚保定等处的严清,还是应天巡抚宋仪望都是年初就倡议清丈的人,都是张居正信得过的人。
何况,南直隶还有海瑞坐镇。
当然,南北直隶的田地也最难清丈,因为这两地的权贵官绅最多。
因而,只要南北直隶的田地清丈顺利,其他地方的清丈就没那么大的难度。
“凡上疏提议清丈的,若考成不错,就立即擢升为抚按。”
“考成差些意思的,也留任,令其自陈缘由,给予勉励。”
“而到现在还不愿意清丈的,若考成优等则升任闲职,若考成不合格,当直接罢黜!”
“如此,天下抚按与亲民之官,则皆为愿意清丈的,只要愿意清丈,至少保证清丈完成是没问题的。”
乾清宫西暖阁,朱翊钧再次赐对内阁与吏部、户部、都察院堂官时,代替杨博的新任吏部尚书张瀚这时先禀报了考成法如何确保清丈顺利进行的建言。
朱翊钧对此点首:“准奏。”
而张居正则接着就奏禀起说:“对于丈量官田,臣拟有八款。”
“其一,清丈田粮以税粮是否漏失为前提,失者丈,全者免;”
张居正刚说到第一款,朱翊钧就知道这次清丈是专门针对权贵官绅豪民来的,而在颁布的圣旨上即法令上就能避免小民被清丈的行为滋扰。
能有效避免清丈田亩事变成扰民之恶政。
因为不用想都知道,小民是不敢欠税的,只有权贵官绅豪民才敢欠税,才需要被清丈。
“其二,清丈之事由各布政使总管,分守兵备道分管,府州县官专管本境。”
朱翊钧依旧点首,布政使统筹,分守兵备道也参与,无非是要做好行政和武力保障。
“其三,田有官、民、屯数等,粮有上、中、下数则,清丈时逐一查勘明白。”
对于这一款,朱翊钧也清楚,无非就是防止做假,虚报,而要求负责清丈的官员把各类数目登记详细,而因此可以更容易看出漏洞,即谁在乱编。
“其四,清丈后,复本征之粮,如民种屯地者,则纳屯粮,军种民地者,即纳民粮。”
这是定好标准,如果清丈时发现豪民侵犯了官田,就要按照官田的标准补税,如果军队侵犯了民田,就按民田的标准补税。
“其五,清丈中,有自首历年诡占及开垦未报者,免罪,官报不实者,连坐;豪右隐占,发遣重处。”
朱翊钧听到这里,知道这算是张居正保障清丈顺利进行的大招,既以免罪的方式鼓励逃田税者主动上报,也对敢虚报乱报的官员做出警告,也对豪强强占田地的行为下达了严惩之要求。
怎么说呢。
朱翊钧更加确定张居正的改革的确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谋划已久。
至于接下来的三款则是关于时间和丈量计算与丈量所费钱粮的要求。
按照张居正的意思,既不需要官员们必须尽快完成,也不会让他们拖沓得太久。
还明确了如何丈量而防止有官吏胡乱丈量,乃至也通过规定耗费的额度而遏制有官吏借着去各地丈量大肆靡费藩库的行为。
算是考虑周全。
张居正这时则在奏完后,便道:“陛下,这便是臣所拟八款。当然,即便如此,想必将来清丈也还是难免会有求增为功而虚报多报的情况,乃至更加扰民,而这也只能依靠各督抚巡按严查,另外就是若发现一例这样的情况,可通过重处以儆效尤。”
“不过,以臣之见,虽说新政难以尽善尽美,但如此推行,也当能使受益者多,而受害者少。”
朱翊钧听后点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相信先生与内阁公卿诸臣所荐举廷推之抚按皆是可靠之人,就如朕相信先生与内阁公卿诸臣为忠臣一样。至于推行过程中,若还有问题出现,则再处理就是,朕自然不会苛责于行事者,但也不会姑息不职者。”
第053章 针对张四维
张居正拱手称是。
而赵贞吉在听了朱翊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话语后,却颇有所感。
大明不是后世,没有发达便捷的监控与通讯技术。
所以,管理一个偌大的帝国,亿万人口,就需要君王和全体文官互相信任才可以做成一件事。
因为如同皇帝是一个人在朝堂上应对百官一样;一个地方官,尤其是州县级的正官也是一个人在面对下面的胥吏和豪绅。
所以,如果最高层的统治者不信任他们,他们就很难为朝廷与奸猾的胥吏与有势力的权贵士绅斗。
可以说,大明帝国要想做成事,需要全体的文官合作,也需要君臣合作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人选择以道德治国的原因。
皇帝需用道德水平公认较高的人,进而对所用的人的道德水准有足够的信赖,进而也让文臣之间也因为认同彼此的道德水平而互相认同。
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式。
很多时候,君对臣,臣对君,乃至臣对臣的道德信任感都没那么重。
不管怎样,朱翊钧此时的话,算是让赵贞吉知道皇帝是信任他们这些阁臣九卿的道德水平的。
这让赵贞吉感动也暗自叹服张居正把皇帝教的很好,知道为政以德,知道要相信辅臣公卿的道德水准,才能治好国家。
赵贞吉作为公忠体国之人,自然也要投桃报李,不愿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便道:“既如此,陛下,臣还有补充。”
“讲!”
朱翊钧言道。
“谢陛下!”
赵贞吉道:“既然陛下相信臣等阁臣公卿,那臣斗胆请旨择一二阁臣巡视天下新政,查漏补缺,以起到使执政者能更好的不负陛下所托,而更利于社稷苍生也!”
“毕竟,陛下虽愿意信臣等能秉公执政,但臣等事实上,不敢确定所信所荐之地方官僚能做到行事完全不操切不唯上唯功是图。”
“而为辅臣执政者,本就不当只是有所主张,而当敢担责,能为所行之政扫尾善后,以使己所用所荐之人能尽其职。”
朱翊钧点首。
他虽然觉得赵贞吉的提议很有理,但也知道得兼听则明一下,以彰显明君姿态,便看向其他人:“先生诸卿以为如何?”
“回陛下,赵阁老所言的确颇为周全。这样将来,即便有事,陛下责阁臣公卿即可,而不必大动朝堂之官。”
“只是南直有海公总督,倒也不必再派大员,毕竟海公的刚直清正,先帝都是认可的,连世庙都不得不在遗诏中留其命,而为子孙留一忠直之臣;”
“故,臣认为,只北直或可再派一阁臣巡视察访,而避免抚按不力,不敢对抗北直豪民。”
张居正回道。
这时,吕调阳等也尽皆起身:“臣等附议。”
朱翊钧因而点首:“那就准奏!”
“陛下!臣自荐出京巡视察访新政。”
张四维这时毛遂自荐起来。
而赵贞吉见此立即反对道:“陛下,臣以为不当让张阁老出京巡视北直各府,张阁老乃北方籍大员,亲戚门生与故旧多有在北直者。故臣担心张阁老出京巡视,要么为地方豪民撑腰,掣肘官员清丈田亩;要么为求功,为刻意证明北方士绅更忠君体谅朝廷而严催官吏清丈,甚至要求官吏大增新田以求功!”
张四维瞥了赵贞吉一眼,忙道:“陛下!臣绝无此意!”
“陛下!”
不待张四维继续说下去,赵贞吉直接插话道:“臣此举虽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但以臣拙见,巡视察访北直,臣更为合适!”
“因臣乃蜀人,离京畿甚远,在北直并无亲友故旧,自然不会庇护乡梓;”
“另外,这样臣也不会为张阁老信任,张阁老必会通过自己亲友故旧之间的联络来监督臣是否察访不力乃至也在察访时刻意求功,也在严催官吏多报田亩!”
朱翊钧听赵贞吉说完后,便颔首看向张四维:“张卿刚才想说什么?”
“臣无话可说!还是赵阁老更加周全,可谓老成谋国!”
张四维知道天子早慧,自然也不会在朱翊钧面前说瞎话,也就只能实事求是,而让朱翊钧相信自己也算有胸襟且是坦荡还大公无私之人,便直接承认赵贞吉说的有理,还中肯地称赞起赵贞吉来。
当然,如之前所言,虽然文官们之间当信任彼此的道德水平,但这只是理想状态而已。
事实上,文官之间是很难互相信任彼此的道德水平的。
而且互骂奸臣贼子的情况不少。
赵贞吉摆明了也是不相信张四维的道德水平。
甚至在朱翊钧说他相信自己的阁臣公卿们后,赵贞吉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能辜负陛下这份信任,而应为陛下想出万全之策,替陛下提防不道德的小人暗中作祟,这才果断就势提出让阁臣出京察访的建言来。
在赵贞吉看来,皇帝可以垂拱不猜疑自己的臣子,而做盛世明君,但自己这些做臣子自然是要替自己陛下去猜疑监督的。
这时,在张四维这么说后,朱翊钧也就问向了其他人:“除元辅张先生不能离京需辅弼朕外,诸卿可还有自荐或荐举他人者?”
“臣等无异议,恭请陛下圣裁。”
吕调阳等倒是也都不敢再跟赵贞吉抢这份活。
主要是也怕被赵贞吉怼。
朱翊钧见此便点头道:“既如此,就准赵卿所言,拟旨让赵卿出京察访北直各府,查漏补缺,小事立断,大事上奏!”
“臣遵旨!”
赵贞吉立即拱手躬身回道。
“散了吧!”
朱翊钧接着就起身说了一句。
“臣等告退!”
而在离开乾清宫后,赵贞吉就疾步最先出了乾清宫,脸上尽是欣喜之色。
但张四维倒是在出来后,对着赵贞吉的背影投来了冰冷的眼色,且切齿抿紧了嘴唇。
张居正注意到了张四维的神色,便过来安慰道:“孟静刚才的确过分了些,但大家同殿为臣,又同值内阁,能针锋相对也是缘分。你说呢,子维?”
“叔大说的是。”
张四维回了一句,道:“他乃先入阁之人,且在先帝时就与叔大同值内阁,仆可从不敢稍慢待他,只是他赵孟静刻薄!若非不愿负叔大您所托,仆宁辞官尽孝,退避他赵孟静三舍之地!”
“子维果然是有雅量之人,且相忍为国吧。”
张居正笑着说了一句。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从1981年卫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