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339章

作者:枫渡清江

  他跟这些倭国大名没什么可谈的。

  因为大明对外扩张的核心需求,一是良田,用以解决国内人多地少的问题;二是消耗棉布等大量廉价商品的市场。

  所以,本质上,大明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消灭这些拥有倭国土地而无事生产的剥削阶层,即这些大名们。

  有朝廷力量在保护国内灾民迁移海外后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也就使得高自嘉这些移来的汉人基本上没怎么遭受当地倭人地主阶层的屠掠,使得许多人一两年就殷实了起来。

  而在国内。

  对于皇帝朱翊钧而言,他最高兴的就是看见人多地少的问题终于有在通过对外转移的方式解决,而不是去解决人,即在逼流民造反为流寇后,将这些多余的人屠杀掉。

  在朱翊钧即位以前,大明的统治阶层就是这样做的。

  包括历史上的张居正,他在改革期间,针对流民太多造成的动乱问题,也是采取的以剿杀为主的策略。

  还有王阳明在解决流民太多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做的。

  没办法,如果不对外扩张,这是唯一的办法,毕竟人可以杀掉,但土地的粮食产量很难一下子提高很多。

  朱翊钧推行新礼的目的就是想改变这种方式。

  让国内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以国人互相杀戮的残忍方式来解决,尽量温和一些。

  如此,可使得国内开始有对个人更加包容的环境,使得国人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进而使各类学科都得到发展,百花齐放,促使新的技术革命出现,不因为斗争残酷所以就要压抑个性。

  从皇帝到平民,因而可以不是一个模子,不因为资源不足而造成大家都安全感不足,不会一个个都戾气很重。

  “启奏陛下,目前今年已迁移出去无地百姓三万七千三百六十二丁,一万九千四百三十八口;分田已完成三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二亩。”

  “另外,至万历九年开始,移民分田后,东瀛、毛淡棉、东澎府(台湾)已增加田税折色有一百万零六千七百余两。”

  这一天,宣治门,朱翊钧如期在这里视朝。

  而在这一天的早朝上,户部尚书王遴向他禀报了移民出海与出海移民后的税赋增加情况。

  迁移汉民其实并不是今年才开始,在这之前就开始有鼓励百姓出海迁移,只是今年因为有大灾出现,才正式开始由朝廷大规模组织灾民迁移。

  朝廷之前没有官方组织移民,而只是鼓励,原因则是考虑到人性恶的一面。

  因为如果由朝廷组织移民,以考成和下指标的方式,底下的官吏们不少就会有胆子诬富户为流民,而逼勒其迁走,夺其家业,把迁移百姓变成一场掠夺百姓的暴政,而负责管他们的上司抚按等官则也会为了指标好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朝廷在这之前就只是鼓励移民,没有强行要求。

  如没有在考成官吏中有这些要求,这样即便还是有官吏夺富民家业而逼其迁移,朝廷在出面整治上也能站得住脚,抚按等官也不会因为考成和指标去纵容底下的官吏胡来。

  只是现在大规模灾民出现的时候,朝廷才会特派钦差组织移民。

  话转回来。

  正因为迁移百姓并不是今年开始,在从万历九年开始,就已经开始鼓励百姓迁移,所以现在海外就已增加田税到折色一百来万两银元。

  一百来万两银元可不少,约莫相当于近一百万两白银。

  要知道,大明在万历朝改革以前,太仓岁入白银也才平均四百来万两,增加折色一百来万两银元的税收可不是小数目,是财政上很耀眼的成绩!

  朱翊钧对此感到很欣悦,能通过既不杀人也不加赋的方式增加税收,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

  的确是不怎么杀人。

  连土著都不怎么杀,因为大明有生产力优势。

  “甚好,既然海外增加了岁入,国内累民之税可以酌定减免,如马价银、农具和织机等器具过关榷税,以利百姓减负和促进农耕。”

  朱翊钧这时道。

  王遴因此抬眼大喜,忙道:“臣遵旨!陛下爱民之重,乃千古未见之至仁圣君!”

  “陛下固然仁德如天,然有奸臣竟包藏祸心,欲坏陛下之政!”

  “前有借清理佛寺之政敛财肥己,后有借招安移民一事欲侵吞招安之款,其贪欲之重,亘古未有!”

  “以致于上天因此示警,使京畿如今久旱未雨,去年凤翔也久旱不雨,前年则是广西久旱,更有淮扬地震和水灾。”

  “陛下,这样的奸臣祸首不除,恐难泽万民,反乱天下!”

  “臣所说的奸臣便是之前为总督张部堂(张岳)所揭发的光禄寺丞李辙以及他的老师申时行!”

  “申时行明为推行新政,实则却暗嘱李辙使张部堂将招安银用来与豪绅私分。”

  “本张部堂早已上本弹劾,结果申时行却勾结通政使倪光荐藏匿弹章,以至于陛下未知,故臣不得不于视朝之日发于陛下知道!”

  户部郎中江中晓则在王遴这么说后,当即出了朝班,向朱翊钧参劾起申时行和李辙来。

  朱翊钧知道这事,因为张岳的确弹劾了申时行和李辙,说李辙托申时行之名让他张岳去招安时可与当地豪绅勾结镇压流寇,且私分赃银。

  但朱翊钧没相信申时行会这么贪婪,在明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让被招安的流寇去海外开拓的情况下,还敢为私吞招安款而去草菅人命。

  何况,张岳呈上来的只有李辙参与了此事的实证,没有申时行参与的实证。

  所以,朱翊钧只让锦衣卫秘密暗查,没有多做处理。

  但这时,江中晓却拿这个说事,且还拿天灾示警来证明申时行大奸大恶,这就让他不得不怀疑江中晓的真正目的。

  朝堂上的事总是波诡云谲,有的人看似弹劾实为保护,有的人看似支持实为破坏。

  朱翊钧需要做的就是不轻易入套。

  所以,朱翊钧只在这江中晓说后,问道:“天灾出现,若是为示警,那定然错在朕!毕竟朕乃天子,大臣不德也是朕用人不当!所以,你的意思是朕用人不当?”

  江中晓微微一怔,然后拜倒在地,手持象笏而咬牙回道:“是!上天示警就是为提醒陛下,申时行已辜负了陛下,没有昔日对陛下的忠贞之心,当诛之!”

第467章 士不是民

  时值万历十四年秋,吹进大殿里的风已开始带着凉意。

  朱翊钧在凉风的刺激下,神色倒是更加清醒了不少,目光如炬地看向了阶下的户部郎中江中晓。

  万历朝的政治氛围一直算是比较严肃的。

  尤其是在朱翊钧亲政以后,已没有多少大臣敢这么直接地在御前弹劾公卿了。

  但因为近年来,朱翊钧支持推行更重仁道的新礼,倒也还是开始让朝堂上的氛围从严肃渐渐变得活跃了起来,而开始有大臣敢犯颜直谏。

  这是难以避免的。

  你皇帝因为想被天下子民尊重自己的个性,而推行新礼,要把天下子民当人,进而使天下子民把自己这个皇帝当人,而不是纯粹当成为符合儒家圣君标准的傀儡,那就得首先要把大臣当人,允许其说话。

  大臣们是很喜欢这种氛围的,这种有大臣敢向皇帝弹劾公卿等权贵的氛围。

  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家有诤子,不败其家。

  这句话是深入人心的。

  “真乃敢谏君子也!”

  礼部尚书于慎行这时就很是敬佩瞅向了匍匐在地上的江中晓,而在心里感叹了一句。

  他还因此颇为期待地看向了朱翊钧,而希望看见皇帝能够因为收获一名敢谏诤臣而大悦。

  刑部尚书舒化也眸里尽显奋意,很欣赏地看向了江中晓,心道:“这样的忠直之臣总算还是有的。”

  赵南星更是眼眶里闪现出了泪花,而看向朱翊钧。

  朱翊钧也注意到了许多大臣们看向江中晓的神色。

  他知道大臣们多数都有一颗“在我之上人人平等”的心,希望自己尊重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对他们这些大臣无论级别都一视同仁。

  但朱翊钧更愿意承认,这个时代的人对贵贱尊卑的等级需求是存在的。

  所以,朱翊钧没有真的因为大臣们喜欢这种“在我之上人人平等”,就顺从他们,而是在这时问道:

  “户部郎中江中晓妄言天道,妖言惑众,众卿以为当处以何刑。”

  “陛下圣明!”

  礼部左侍郎沈一贯这时忙出列附和了一声,然后高声言道:“臣认为,当予以车裂极刑!”

  江中晓直接因此怔在了原地,看向了沈一贯。

  其他大臣们也怔在了原地,看向了沈一贯。

  “陛下!臣没有妄言天道,天灾频发确系是存在的事,文书房有各地抚按官报灾之章奏可查!”

  “另外,总督招安之事的张部堂也的确在章奏里提到,申时行欲私吞招安银。”

  “但请陛下明鉴。”

  江中晓声音发颤地说了起来。

  朱翊钧则在这时瞅了申时行一眼。

  申时行倒是安静的很,脸上也没有起什么波澜。

  朱翊钧复又看向了江中晓:“朕且问你,你说灾害频发,是上天示警,那上天仁乎?”

  江中晓回道:“上天自然崇尚仁道。”

  “那既然如此,若真是有奸臣祸国殃民,为何上天不直接让阎王勾决这奸臣性命,即便要示警,为何不直接托梦朕!为何要去让百姓受灾,去百姓无辜受天灾而家破人亡?”

  “所以,你说上天到底仁在哪里?”

  “如果每次灾害皆是上天示警,那为什么上天非得让百姓去承担这个示警的代价?”

  朱翊钧问后就看向了江中晓。

  江中晓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应答。

  “回答朕!”

  朱翊钧沉声言了一句。

  “臣,臣。”

  江中晓一时额头冒起汗来,只得道:“陛下何必问这么多,这本就是圣人之言,正所谓,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你的意思是圣人错了?”

  朱翊钧问道。

  “臣没有!”

  江中晓忙矢口否认道。

  “那为何上天示警要对百姓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