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渡清江
朱翊钧笑了笑道:“今年是因为抄没冯保可补亏空可发赏银,但这非持续之法,彻底解决亏空还需要先生为朕分忧。”
“臣当竭尽全力,使国家富庶,天下兴盛。”
张居正拱手回道。
朱翊钧点头,然后看向余懋学:“卿虽无识大体之心,但好在敢言,有为官清廉,且现在平台召对,也敢剖析内心,自认是因官俸不足而对考成不满,觉得为官更难,让朕也有个平抑官怨的机会。所以,朕不杀你,也不将你革职,依旧将留任户科,以用卿清直,但也不能不罚,就罚你和石应岳调换一下,他升为都给事中,你贬为右给事中,只是卿当自省,是否平素只看得见官怨,看不见民怨,而只做了同僚喉舌,未做生民喉舌?”
“臣谢陛下开恩!臣亦谨记陛下圣训!”
余懋学大为感动,俯首大拜了一下。
朱翊钧伸手一抬:“起身吧。”
“是!谢陛下!”
余懋学站起了身。
而朱翊钧则又道:“这样,朕有意召昔日首辅高拱来朝,问其新政,你为朕使,替朕去一趟河南,顺便考察一下考成推行第一年的民情,把注意力放在民众身上去看看,但不要只知问官怨,而当去田间问农夫,去市井问商贩,问民间疾苦。”
“臣遵旨!”
余懋学吃了一惊,但也还是喜不自胜地回了一句。
“退下吧。”
朱翊钧道。
“臣告退!”
余懋学拱手说后,倒也向张居正作了一揖。
待余懋学退下去后,朱翊钧就看向张居正:“朕刚才一时兴起,突然觉得既然要燮理臣僚阴阳,明其公私,那朕这个天子就不能忽视高拱。朕即位之初,与他之间颇有龃龉,乃至两宫也对他颇有嫌隙。然若无视这些嫌隙,则难免有君不明臣不解之情况,以致于连累新政,牵连先生,故朕决定召高拱进京一问。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朱翊钧倒不是偶然想起高拱,而是早就知道高拱颇有改革能力,其不受儒学影响,很注重经济发展的意识,无论是开边贸还是开海都表现出一个改革家的远见卓识,这在保守为主且耻于言利的士大夫阶层是很难得的。
只是高拱挡了张居正的路,历史上很难在万历朝发挥作用,但朱翊钧觉得如果让高拱继续在万历年间有议政的机会,可以让万历改革更好。
所以,朱翊钧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决定要召回高拱。
事实上,他早就有此意,且就等着扳倒冯保而能有干预朝政的权力后这么做呢。
当然,他还是要照顾一下张居正的感受的,也就一直未提出来,但昨日张居正的话,让他确认张居正或许不介意与高拱修好。
毕竟都是士大夫的一员。
而皇帝也有必要消弭政治家之间的矛盾,避免将来因此出现大问题。
何况阁臣相争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
历史上,张居正的确在后来有意和高拱修好,万历五年,他回乡时特地去见了高拱,相谈甚欢。
但是张居正当时的努力似乎没有作用,高拱对他还是颇有不满,且他和张居正的矛盾后来还成为了张居正死后万历清算张居正的导火索。
这或许还是要皇帝出面才行。
此时,张居正听朱翊钧说后只拱手道:“陛下肯与前首辅冰释前嫌,自然是为君者,当有之胸襟,臣有愧,竟未就此事向陛下提过,而竟需陛下自己想起。”
“先生百事操劳,偶有不察,也在情理之中。”
朱翊钧回后就道:“而朕听闻高拱此人虽性烈却甚开明,能洞察人心,这次余懋学案就暴露了考成时忽视了底下官员会因官俸不足而产生不满的情况。先生觉得,如果高拱在朝,能洞察出来吗?”
张居正沉思片刻,点首道:“以臣愚见,高新郑素来是敢并谈义利二字的,当能洞见。臣认为,可起复其入阁。”
朱翊钧笑道:“朕倒是无意让他入阁,而掣肘先生。”
张居正一愕。
朱翊钧道:“朕有意设议阁,让高拱以闲职散官入议阁,可议朝政,令先生参详,但无权票拟,也无权上朝议政,只是为朝廷新政查漏补缺,或为时下之弊提出建言而已,用不用则在六部内阁是否奏于天子。也算是老马识途,让这些致仕老臣,为新政发挥余热,且在京更易荣养,而不至于在乡间为族事所扰,或因一时意气,干涉地方父母,致使晚节不保。”
“先生认为如何?”
第042章 万历二年
张居正听后舒了一口气,道:“陛下此政乃是良政,可使贤才不至于隐滞。”
朱翊钧道:“既如此,先生便回内阁后拟诏颁布吧。”
“臣遵旨!”
张居正回道。
张居正在回到内阁后,就将朱翊钧对余懋学的处置和关于补发欠俸的事告知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听后沉默良久,最后道:“若论施仁政理人心,仆还不如陛下明白,也不及叔大你。”
张居正笑道:“也正因为你赵孟静执政严峻,才有陛下施恩做仁君之机。”
“如此说来,想必这就是你叔大荐我起复的原因了。”
“顺便也看看陛下锐气太盛之余而能否沉稳处事?”
赵贞吉也跟着笑问道。
张居正未置可否。
而赵贞吉则又道:“但这余懋学为所谓官俸不足而对考成生怨,可谓公私不分,不识大体,器量狭小,还是叔大你说的革职为妥,陛下将其留任,恐使将来有人会因此欺陛下以仁。”
“孟静真觉得陛下是只知施仁政之人?”
“能用海瑞审冯保的陛下,虽年少但手腕并非没有!陛下脾性类若当年世庙,只是陛下或与世庙不同的是,敢为天下先,只怕将来既有世庙的聪明也有世庙没有的伟业,就算是有意施仁政,也不会只知施仁政,由腐儒摆布。”
张居正言道。
赵贞吉道:“此言何解?”
“今日平台召对,陛下要余懋学去接高新郑进京,且为其设一个议阁,使其能议政于御前。”
张居正说道。
赵贞吉听后一愣,旋即哑然失笑道:“这还真是重回先帝时了,不过他高新郑可比我赵孟静还无视理学礼制,叔大真同意了让陛下召他进京?”
“陛下这样做是对的。”
张居正看了他赵贞吉一眼,说后就又道:“改制要进行下去,就得让与仆有私怨的人越少才越好!才能让支持改制的是大多数,不支持的是少数。不然的话,十年八年之后,私怨必坏公事!”
“其实,仆早就有意与高新政冰释前嫌,但无奈几次去信,高新郑都未回信,甚至仆已经打算,只要他肯回信示好,仆就奏请朝廷恢复他官衔,而不是以布衣致仕。”
赵贞吉听后感叹了起来:“叔大还真是用心良苦。不过他高新郑要是有分寸,知道相忍为国,当年也不会被冯保捡了个漏洞,以一句失言之语,让其狼狈出京了。”
“所以这就是陛下比他高新郑更懂社稷苍生为重的地方了。知道高新郑可能不会给仆面子,但至少得给君父面子。也知道让高新郑有个不让平生未完之夙愿有靠天子实现之机会,才能使其少些怨气,才让他进京参与政事。”
张居正笑道。
赵贞吉点头,又问道:“但他进京,这内阁左首的椅子?”
“陛下设咨议院,而议阁大臣不入内阁,不票拟,只议政进言,也无进密揭之权。”
张居正笑道。
“叔大,请受吾一拜!”
赵贞吉则突然退后一步,向张居正作了一揖。
张居正忙扶住赵贞吉:“孟静,这是为何?”
“陛下年少便如此善用人治人,且也皆非阴险之权谋诈术,乃帝王应具之术,若非叔大悉心教导之功,何以有如此圣君之资?”
赵贞吉很是佩服地回道。
张居正虽颇为欣喜,但也还是不得不谦虚地道:“孟静过誉,仆虽有教,但陛下的悟性乃是天助,非仆之功。何况,仆虽有致君尧舜之志,但也还没有能为陛下让贤的胸襟,名利二字也还是把仆牵绊住的,所以这次想到让高拱回朝,若非陛下资质甚高,仆只怕很难会向陛下做此进言。”
“仆也不会!谁喜他高新郑,也就先帝能容他!”
赵贞吉回道。
张居正淡淡一笑,看向没有同张四维一样养病在家,而是继续待在内阁,但却一直在一旁默不作声、如空气一样的吕调阳:“和卿,怎么近来沉静了许多?”
吕调阳笑着说:“圣君在位,内阁又有二公执政,调阳只执笔拟旨便可。”
张居正和赵贞吉皆笑而不语。
余懋学这里回到六科后,兵科都给事中李已和给事中雒遵等大为惊愕,也就都围了来,好奇地问:“陛下平台召对,是为何事?”
余懋学笑道:“陛下乃可直追尧舜之君也!”
六科的给事中们一时颇为意外。
雒遵这时先问道:“公何出此言,难道陛下没有偏信江陵之言,处置公?”
余懋学道:“江陵未发一言,但却胜于有言,从此吾绝不置喙考成新政,除非他是真不利于民!”
众给事更加不解。
李已也不得不追问问道:“公当说个明白,方使我们不惑?”
余懋学则对李已道:“公不是常言官俸不足,想为国勤于案牍之事,也苦于冬天无炭可买,以致于一劳便风寒加身,一得风寒又无钱买药,恐为新政累死,而又得一懒怠之名吗?但请公放心,不出几日,公之欠俸必补足,所欠外债亦可还清。另外,石公可能会得一年半俸,真正是没白为考成而累也!”
“这么说,陛下要补足欠俸?”
李已问道。
余懋学道:“且不会折钞!”
“陛下虽年少,倒不似辅臣等刻薄,倒是体恤臣僚,看来江陵为帝师还是称职的。”
李已说道。
“没错!”
“另外,我虽不诚,不识大体,但陛下还是将我留任六科,只是由都给事中贬为右给事中,可见天子仁心,只是如今未亲政,江陵执政,又加上国库的确空虚,吏治的确需要整治,如今想来,只要等到江陵不再当国,天子亲政,或许不但天下无事,或可重现弘治之世!”
余懋学言道。
大明的文官对仁宣、弘治这段时期最有情结,如今余懋学也不例外,开始期待朱翊钧将来成为第二个明孝宗。
李已听余懋学说皇帝还将他留任只是稍微贬一下后,也颇为欣喜起来,道:“如此说来,将来中兴可期”
众给事中也都因此点头。
唯独雒遵颇为失落,沉默不语地离开了六科廊。
无论如何,一场因为考成法引起的风波便这么结束了。
因朱翊钧补足官俸,让底层官员怨气大减,且又设了奖掖之制,却又未过于苛责做事的官员,也就没有引起大的波折。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从1981年卫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