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845章

作者:坐望敬亭

  《当代》刊登出来这部小说的上部,正常是应该预告下部发表时间的,可《当代》却并没有提,读者们去信询问,编辑部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着实令人郁闷。

  读者们很难不怀疑这不是《当代》在故意吊读者们的胃口,无耻啊!人怎么能这么无耻呢?

  编辑部这帮编辑被读者来信质问,他们也觉得冤枉,这事都是老贺办的啊,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老贺为什么敢这么干?还不是因为人家作者是社长,不对,现在都已经是董事长了,为所欲为啊!

  当然了,大家也就敢私下骂骂,第3期《当代》的销量都马上奔着400万份去了。编辑部今年的绩效可全靠这部小说了,不,不光是今年的,说不定明年的也得靠人家。

  可得把林董事长给哄好了,万一《李建国》下部难产几年,那可是对《当代》编辑部所有编辑切身利益的沉重打击啊!

  不到40天时间,刊载着《李建国》的第3期《当代》已经突破了360万份,名作带给一份刊物的加持是巨大的。

  除了刊载林为民的作品,《当代》已经多年没有尝到过这种销量暴涨的甜头了,这种感觉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李建国》。

  《人民日报》的头版刊登的是向来是国家大事,极少出现政治、经济议题以外的相关内容,突然出现一篇关于小说的文章,让很多熟悉这份报纸的读者都感到惊奇不已。

  文章并不长,寥寥四百余字,占据了头版大约四分之一内容,内容朴实无华,无非是简述小说内容,然后再加上一些感受,但最让人惊奇的是文章署名。

  “皇甫平”。

  1991年春,《人民日报》上曾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这一系列评论文章发表后在当时的海内外媒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国内的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次关于改革方向的激烈交锋,而这一系列评论文章据说就是在时任上海市长朱铁相的领导下发表的。

  现如今,皇甫平重出江湖,不是发表改革新思想,竟然是为了给一部小说站台,这不禁让所有了解内情的人咋舌不已。

  而有心人细细品读这篇简短的评论文章也不难发现,其关注的重点恰恰是小说中所体现的关于改革方面的内容和积极向上的内核力量。

  正如文章标题和内容所阐述的那样,《李建国》的故事体现的正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们联想到朱铁相一直在推行的政策,把两者联系到一起皇甫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也就变得不奇怪了。

  《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毫无疑问又给《李建国》平添了一波巨大的关注,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公务员群体齐齐出动,到书店为《当代》贡献销量。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林为民的作品第一次受到这种待遇了,但以前多数都是小说出版以后,像这次这样,在刊物发表阶段便受到如此追捧,确实不多见。

  《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林为民正在开会,下属进来说有电话,然后在他耳边耳语了一句,林为民赶紧起身回到办公室。

  “领导好!”

  “确实还没写呢!”

  “说不好啊,创作这种事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急不来。”

  “有时间我肯定写啊,关键现在不是工作忙嘛。单位刚改制,还是您点头的呢,您不会忘了吧?”

  “是是是,写好了我一定第一个给您过目。”

  ……

  接完电话,林为民继续开会,等会议结束之后,程早春好奇的问道:“哪个领导来的电话?”

  开会接电话90%以上都是领导的电话,私人事务除非紧急否则少之又少,如果是平级或者下级的事,也用不着中断会议去接听。

  “朱领导。”

  程早春有些诧异,“领导有什么指示?”

  “别瞎打听,不该问的别问。”林为民说道。

  老程同志碰了个钉子,心中不爽,我还没退休就可以不尊重我了吗?

  “唉,人没走,茶就凉啊!”

  他阴阳怪气的感叹了一句,顿时引来其他人的侧目。

  林为民刚要站起只好又坐了下来,“你这嚼老婆舌的习惯能改一改不?”

  老程被他挖苦了一句也不生气,知道这小子是服软了,竖着耳朵等着林为民的话。

  “是打听小说下部的事,问我什么时候能发表,我还没动笔呢,哪有准儿?”

  林为民说完之后,程早春目露怀疑之色,“真的?”

  “问是你问的,说了你又不信。”林为民不耐烦的说道。

  老程这才笑道:“信,我信。哎呀,让大领导催稿,也是文坛头一号了!”

  说着,他还拍了拍林为民的肩膀,看起来十分欣慰。

  林为民叮嘱道:“这事别瞎传啊!”

  老程神色庄严,“这种事我能往外说吗?放心吧。”

  林为民觉得自己多嘴叮嘱这一句,老程这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话能信才怪。

  朱铁相打来电话亲自催稿,估计这事也藏不住,别说是老程了,手下这帮人什么德性他能不知道吗?

  果不其然,会开完还没到半天呢,临下班的时候,林为民就听到门卫小周都在讨论这件事了。

  原本,《李建国》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还仅仅是局限于文学范畴内,哪怕文学界、评论界讨论的欢,媒体上经常有相关文章出现,那也是针对小说本身的内容。

  可《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文章的出现仿佛是吹响了一声进攻的号角,连着多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上均出现了关于《李建国》这部小说的文章。

  而且这些媒体所选取的视角也脱离了文学范畴,他们从历史、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这部小说,就是不从文学本身出发,搞的林为民看到这些报纸上的内容一度怀疑这小说到底是不是自己写的。

  卧槽,这句话还有这层含义呢?这个人物代表的是这个群体?这段情节表达的是这个历史事件?

  老子牛逼!

  这些媒体对《李建国》的解读让林为民有了一种小说提前上了教科书错觉,虽然教科书他早就上过了。

  不管怎么说,一大批重量级媒体的关注实实在在的让李建国这部仅创作了一半的小说成了整个四月国内最火热的热点新闻之一。

  《当代》被成功卖脱销了,销量破了500万份,印刷厂那边都快来不及印刷了。

  读者们纷纷写信请愿,要求国文社尽快出版小说,在群众强烈的呼声之中,国文社也不敢怠慢,编辑们加班加点的编审校对。

  到了下旬的时候,办公厅方面突然联系上了国文社,邀请国文社到人民的会堂去举办作品研讨会。

  国文社接到通知第一反应是懵,办公厅什么时候还管小说办作品研讨会的事了?

  这很显然又是特殊对待,估计肯定是哪位大领导特殊关照过的。

  林为民有好几年没正经办过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了,这回他本来并没打算搞这种形式,可办公厅都通知了,你不配合配合,立马就显示出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尴尬来,那不是得罪人嘛。

  搞吧,不仅要搞,还得搞的场面大一点,人家可是把场地都给找好了,场面不隆重一点也配不上这场地啊!

  得到了消息的文协上赶着凑了上来,替国文社出人出力,不用他们张罗就邀请了一堆文学界泰斗。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表现出善意,林为民和国文社总不好拒人于千里之外。

  五一之前,《李建国》上部作品研讨会如期在人民会堂北京厅举行。

  研讨会主持人是副职领导,多位尚书级领导参与了会议。会上不仅请来了国内多位文坛泰山北斗,还有如今正活跃在文坛上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和专家学者,规格盛况空前。

  会议现场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摄录,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研讨会召开期间,朱镕基莅临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当天晚上,《新闻联播》上出现了朱镕基参加《李建国》作品研讨会的新闻画面,立刻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关注。

  翌日一早,《人民日报》头版更是以全文登出了朱镕基在《李建国》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学习李建国精神,奋斗美好新征程》

  《李建国》的影响力在如此大规模、强有力的宣传之下如同一阵狂风,刮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政府到民间无人不知《李建国》,阅读、学习这部小说也成了无数老百姓或主动或被动的任务。

  就在这个时候,《李建国》上部终于迎来了出版,被摆上了国内各大书店的书架。

  小说上架当日,读者们在书店门口大排长龙,引来了不少地方媒体的采访。

  八十年代以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难得碰上一次,媒体们自然趋之若鹜。

  在这一天,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书店库存被读者们抢购一空的场景,书店在紧急调配库存之时,也不忘向国文社打去电话,催促他们尽快加印发货。

  《李建国》上部首印100万册,在短短一周之内便宣告售罄,不仅打破了林为民作品出版的最快销售记录,也成为了国文社和中国出版行业历史上的最快销售记录。

  国文社事先想到过《李建国》会受欢迎,但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面对读者们的群情激越,印刷厂方面手忙脚乱的仓皇加印,这个时候他们的效率必须要快,否则就是在给盗版留时间。

  正版图书的发货效率越快,读者选择盗版图书的几率就越小,这已经逐渐成了印刷厂这些年的准则。

  在作品迎来读者们的疯狂抢购的时候,林为民这个作者也被各种舆论包围着。

  朱铁相这个级别的领导亲自给一部小说站台,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林为民也被架到了高台之上,每天不不得不面对各种媒体的采访和大量的活动邀请。

  连续参加了近半个月的采访和活动,他感觉疲惫不堪,同时心中又倍感无奈。

  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李建国》这部小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文学范畴,正在被一步一步推上神坛。

  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第902章 林董英明神武,千秋万代啊!

  在《李建国》上部被国内的舆论一步一步推上神坛的时候,远在美国的纽约,一场财富盛宴正在这里上演。

  去年2月,搜狐拿到了高盛银行和英特尔资本的6840万美元融资,账面上仍坐拥数千万美元资金,搜狐迫不及待的启动了公司的上市之旅。

  在1999年这个时间,互联网企业说上市,第一目标并不是本国的证券交易所,而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这家创立于1971年电子证券交易机构,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同时它也是全球范围内对新兴行业最友好的证券交易机构,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电子通信、生物技术、零售等等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的诸多领域内的创业公司都曾在这里完成过上市融资的目标。

  启动了上市计划的搜狐以奇高的效率,在国文集团的帮助下扫平了国内上市的障碍,又在高盛银行的帮助下顺遂的走上了通往纳斯达克的通天大道。

  5月5日,纽约,曼哈顿区,丽思卡尔顿酒店。

  位于中央公园旁的酒店是大苹果城里的最具代表性的五星级酒店之一,酒店一侧的落地窗前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

  今天,一场路演活动正在这里的宴会厅举办。

  路演是投资人与融资方的沟通桥梁,而证券发行商就是搭建这座桥梁的队伍。搜狐上市,获得了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瑞士信贷三家实力雄厚的机构作为做市商,这其中少不了高盛的帮助。

  刚才还在台上一身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应对着个人投资者和投资机构提问的张朝阳,走下台来后背都是湿的。

  最后一场路演终于结束了,接近半个月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奔波于美国各大城市,与做市商一起面对各路投资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的诘问与刁难。

  对于所有要到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来说,这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事。

  作为一家外国公司,搜狐和张朝阳面对的难度更大。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