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领导有领导的难处,他很理解,那就找领导的领导嘛。
你看,现在不是完美解决了吗?
至于得罪人的问题,林老师没有丝毫担心。
知道当领导的最怕什么样的下属吗?
他不怕你能力出众、不怕你积极向上,就怕你无欲无求。
面对这样的下属,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供起来。
这一招,林为民在老覃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的,这条老咸鱼,前几年可把他害惨了!
现在,这份待遇也应该让领导享受享受了。
六月中旬,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新闻舆论上关于《一个都不能少》和大学生支教的讨论已经逐渐平息。
这段时间以来,第四期《当代》的总销量突破了300万册,成为了《当代》历史上为数不多单期突破300万册销量的刊物。
国文社准备趁热打铁推出《一个都不能少》的单行本,时隔两年多时间再次出版林为民的作品,国文社一如既往的重视,单行本首印50万册。
四月份的时候,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国文社出版,首印数也不过十万册。
当然了,《白鹿原》的质量丝毫不逊于《一个都不能少》,上市发售两个多月以来,已经加印两次,销量突破了26万册,大大出乎了国文社的意料。
本以为首印10万册已经是非常大胆的数字,没想到还是低估了这部小说的潜力。
前两次手忙脚乱的加印后,在林为民的建议下,国文社做了一次大胆的决定,再次加印《白鹿原》的印数提高到了30万册,极大的缓解了市场和读者对于这部小说的渴求。
从发表到出版,《白鹿原》走出了让无数文学界同仁艳羡的上扬曲线。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拥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有它惊人的真实感、厚重的历史感、活灵活现的人物塑造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作家一生的幸福,是能为人类写一部书。
陈忠实在年近五十之时,为自己写出了可当作“垫棺作枕”的传世之作,无疑是幸福的。
这种幸福具体的体现就是稿费,连续三次加印一共46万册小说,按照国文社和陈忠实的合同约定,光是这一部分加印数量的稿费就有46000块钱,比他此前收到的第一笔出版稿费还要多,也再次创下了陈忠实创作生涯的稿费记录。
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连续三笔共四万多块稿费,让陈忠实完全沉浸在了作品大卖的喜悦中。
就在这时,为了适应物价上涨等新情况,经国务院批准,《书籍稿酬暂行规定》进行调整。
其中,印数稿酬由原来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付酬,提高到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8%付酬。
对确有重要学术理论研究价值而印数较少的专著,印1万册以内,由原来的按基本稿酬的20%提高到30%付酬。
基本稿酬计算标准为著作稿每千字10元~40元,翻译稿每千字8元~35元。
按照新规提高后的印数稿酬来计算,陈忠实所收到的印数稿酬应该还要高出现在60%才对,有陕西文协的同事撺掇陈忠实,让他去跟国文社谈一谈,将合同约定的印数稿酬按照新规提起来。
“国文社待我不薄,这样的事我不能干!”陈忠实如是对同事说。
稿酬新规陈忠实也看了,同事们只注意到印数稿酬的变化,却没有注意到基础稿酬的变化,现在已经涨到了最高千字40块,看着比以前多了,可国文社给他的基础稿酬可是在新规出台前就涨到了千字40块的。
不仅如此,还有这些年和林为民的交往,他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陈忠实断然不可能做出去找人家提价的事情来。
陈忠实这样想着,没有去主动找林为民和国文社,不想林为民却主动找上了他。
“老程,什么时候有时间,过来把合同重新签一下。”林为民在电话中说道。
“签合同?签什么合同?”
“新规发布,作家们的稿酬标准涨了,你们的合同自然也要重新签。”
陈忠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竟然有这样的好事?
他想着自己受了国文社和林为民那么多的帮助,再去北京改签合同实在是过意不去。
“我就不去了,现在已经很好了。这几个月,我拿的稿费比我几十年拿的都多。”陈忠实说道。
“以后还会更多的。”林为民哈哈笑着,他劝道:“这回不是单改你自己的,而是所有的出版合同都要按照新规来执行。”
林为民给陈忠实详细介绍了一下这次改签合同的情况,出版合同早已签署完成,基础稿酬已经支付,这部分没有变化。
有变化的是印数稿酬这一块,今后合同规定时限内的加印,国文社的合同将会按照新规执行,也就是印数稿酬由原本的每万册5%提高到8%。
按照新规为众多和国文社合作的作家们改签出版合同,是林为民在国文社会议上提出来的想法。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便引起了国文社众多领导干部们的激烈讨论。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事完全没有必要,国文社不这么做,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这件事付出的代价并没有大家想象得大,大家可以仔细算一算,大部分作家的作品甚至涉及不到加印的问题,哪里谈得上印数稿酬的问题?
只需要支付少数作家新规增加部分的印数稿酬,却能为我们国文社在广大的作家群体当中赢得巨大的声望,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事。”
林为民的劝说让同事们陷入了犹豫,程早春让总编室的人算了一下,发现情况还真跟林为民说的差不多。
如果按照新规执行,国文社需要多支付作家数最多不会超过十位,多支付的稿酬也不过五万之数。
五万块钱,买一个在文学界大放异彩的机会,这事怎么想都很赚啊!
介绍完了情况,林为民又对陈忠实说道:“你要是嫌麻烦,邮寄也行,就是怕丢件,最好是派人来。”
听了这些话,陈忠实放下了心中的负担,“那好,过两天我再去北京一趟。”
这次稿酬新规发布,算是解了广大作家同志的燃眉之急。
物价上涨,对于成名成家的作家来说没什么大影响,这些人的收入在如今这个时候是碾压大多数人的。
但是在文学界,兼职写作才是常态,大部分创作者一年只能发表一两篇文章才是常态,这次稿酬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些多出来的稿费真的可以解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这次国文社变更已经签署的出版合同对于合作的作家们,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这群人收到消息,忍不住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国文社此举实在是太厚道了。
按理说合同签署在前,新规出台在后,国文社完全可以无视新规定要求,顶多就是以后新签出版合同时按照新规来执行就可以了。
可国文社偏偏要做一次老实人,将本可以揣到兜里的效益让渡给广大的作家们。
这个举动看似傻的过分,却实实在在的赢得了广大作家们的拥戴。
“中国最良心的出版社,无愧于‘人民’二字!”
第545章 什么时候这么牛逼的?
针对国内图书盗版的专项整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个月时间,声势浩大。
七月初,参与此事的几部委再一次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广大媒体发布了这一个月专项整治行动所取得的成果。
在全国范围内捣毁盗版印刷窝点65处,查处盗版图书共计690余万册,涉案金额高达1900余万,抓捕犯罪嫌疑人372名。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盗版活动的专项整治行动,光从成果上来看,无疑是非常辉煌的,极大的打击了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盗版犯罪分子越发嚣张的气焰,也为遭受盗版损害最深的国内出版行业挽回了重大损失。
专项整治行动汇报会后的几天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媒体大范围报道了这次打击盗版的成果,出版行业、文艺界更是纷纷发声,对于几部委的联合行动不停的唱赞歌。
这次的行动,可算是为大家伙出了一口恶气。
在外界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的时候,如丧考妣的国内盗版行业中流传起了一条小道消息。
这次上面之所以下重手整治盗版,听说是因为大作家林为民在地摊上买到了一部冒他名的盗版书,当时就气坏了,直接去了中南的海找副相告御状,于是才有了这么一场大行动。
众多从事盗版行业的犯罪分子们听到这个小道消息可是气坏了。
他们不是气林为民,人家毕竟是正主、苦主,他们气的是那个不懂事的同行。
你印盗版就印盗版,没事搞什么冒名书?盗版那么些钱还不够你挣的?想钱想疯了?
现在好了,把人家正主给惹恼了。就跟上面递一句话,整个行业就遭受到了几乎不亚于核弹级的打击,这一波专项整治活动,全国的地下盗版活动没有一年半载都缓不过来劲。
这不是耽误大家伙赚钱吗?
生儿子没屁眼的东西!
被送进去的盗版书商们,不仅要踩缝纫机,还要承受来自同行们的恶毒咒诅。
与此同时,这些幸存下来的盗版书商们也达成了一个默契的潜规则。
以后盗谁的书也不能再盗林为民的书了,这家伙关系通着天,一个不高兴就送进去几百人。
惹不起啊!
进入七月,《一个都不能少》上市销售已经一周时间了。
周末上午,林为民闲来无事跑到了家附近灯市口的中国书店,想着淘几本书,再顺便看看《一个都不能少》的销售情况。
在书店待了一个多小时,小说的销售喜人,林为民满意而归。
回来的路上遇上个书摊,过去翻了翻,更满意了。
全是出版社的库存书,竟然没盗版。
看来这次打盗版的作用确实很大,只可惜这种成果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会死灰复燃,除非政府真的下狠心整治。
看到这样的成果,林为民已经很满意了。
“诶,我说你买不买啊?”
林为民翻了半天也不见买书,书摊老板不耐烦了,他买了一本书离开。
回到家门口,就见王朔等蹲在门口,旁边还跟着一张熟脸。
“你们俩怎么混到一起了?”
林为民的语气瞬间便激起了王朔的叛逆,“管得着你么你!”
“德性!”
林为民骂了一句,打开院门,放两人进院。
姜文环顾着院子,“还是林老师您这环境高雅,这院子可真够豁亮的。”
几年不见面,姜文丝毫没有生疏的感觉。
给两人倒了杯茶,林为民问道:“说说吧,来我这什么事?”
姜文跟林为民不熟,见他这么问,没好意思直接说,而是看向了王朔。
王朔和姜文都是部队大院出身,同在北京,这几年关系一直不错。
王朔开口道:“姜文想当导演,打算改编我那篇《动物凶猛》。”
“想当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