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两人正说着话,院门被敲响,林为民去开门。
“安仪?你怎么来了?”林为民惊喜道。
黄安仪看到林为民有些意外,“我过来看看铁生。”
“铁生,安仪来了!”林为民转头冲屋子里喊了一声,又对黄安仪道:“快进来!哎呀,你可真是稀客!”
两人走到院中央,石铁生摇着轮椅从屋里出来,家里的门槛都被林为民给卸了,他出来进去也方便了。
见到黄安仪,石铁生的表情同样惊喜,“安仪,你怎么来了?”
“我来北京办事,顺路来看看你。”
进了屋,黄安仪将给石铁生带的礼物放下。
“安仪来的巧,正好要吃饭了。”林为民调侃道。
黄安仪隐晦的给了他一个白眼,这话说的她好像故意来蹭饭的一样。
林为民恍若未觉,继续跟黄安仪说话。
“最近忙什么呢?”
“写书。”
近两年,黄安仪的创作渐入佳境,作品层出不穷,去年刚完成的“三恋”系列的中篇小说更是好评如潮,成了黄安仪继《小鲍庄》之后的又一批力作。
石铁生道:“你去年写的那批小说我都看过了,写的真是好。”
他的夸奖让黄安仪露出笑容。
“之前一直听说你结婚了,我这次不光是来看你,也来看看嫂子。”黄安仪道。
正巧这时候史父和程西米从厨房端菜出来,石铁生将黄安仪介绍给程西米,两人打了个招呼。
史父张罗着大家吃饭,今天林为民过来,史父和程西米特意多做了两个菜,这会黄安仪来了刚刚好。
几人落座,边吃边聊。
林为民提起前一段时间金莹来北京举办作品研讨会,黄安仪道:“她的小说我看了,你还给写了序。”
“她要求的嘛,回头你要是出书,我也给你写个序。”
林为民笑道,大有雨露均沾之势。
“我不要!”黄安仪很不给面子的拒绝了他,“还不如找铁生写。”
林为民吃了个憋,石铁生不由得哈哈大笑。
“看到没有?我还是比你受欢迎。”
林为民无奈的看了黄安仪一眼,“你现在啊,真是一点也不念同学之情。”
电视上的奥运转播还在继续,游泳比赛刚刚结束。
中国游泳运动员杨安意得了个奖牌,史父说道:“这个运动员的名字跟你朋友一样。”
这话是对石铁生说的,他对父亲道:“人家叫黄安仪,这个运动员叫杨安意。”
史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灵光,给黄安仪道了个歉。
吃完了午饭,程西米去洗碗,石铁生问起黄安仪这次在北京的日程安排。
她这次来北京办事,前后只待三天时间,今天是最后一天,来看看石铁生,明天她就坐火车回上海了。
“好不容易来北京一趟,你没去文学院看看?”林为民问。
“昨天下午去了一趟,还看到了你捐的图书馆。”
“我听你这话里有股羡慕嫉妒恨!”
黄安仪嗔怪的看了他一眼,“我有什么可羡慕的,还省了一些书呢。”
当初国立文学院为了扩充图书馆的藏书量,联系了不少校友,其中就有黄安仪。
她当时还特意搜集了不少的书,打算给文学院寄过来,没想到出了林为民这么个狗大户,根本没用上。
石铁生问道:“为民和我说,北京有一帮作家和编剧成立了一个影视创作中心,是王朔牵头的,专门写剧本。
我很感兴趣,打算参加,安仪,你要不要也参加一下?”
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事林为民是当乐子和石铁生说的,没想到他却上了心,对这种新颖的集体创作方式很感兴趣。
再加上海马里面有不少熟人,他这个人爱热闹,打算哪天有空了去当个会员。
黄安仪听林为民聊了一下海马工作室的情况便坚决的摇了摇头。
“这种场合你去参加确实不合适,都是一群糙老爷们,时不时就冒出个黄段子。”林为民说道。
他的话让黄安仪很舒服,“这个方式很新颖,如果真的能够维持下去的话,应该可以诞生一些好剧本的。”
她说完又问石铁生:“对了,明年的访德作家团你们要参加吗?”
黄安仪说的是西德,近几年西德和国内走的很近,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这些年国内的作家去访问交流了好几次,光是86年、87年就去了两次。
石铁生诧异道:“明年还有?”
“嗯,有,我打算明年去一趟,你们呢?”
石铁生沉吟道:“有机会的话我倒是想去。”
“那就跟文协打个招呼,要个名额应该不难。”
黄安仪说的不难指的是以石铁生的实力和名气。
石铁生点了点头,黄安仪又问林为民:“那你呢?”
林为民随口道:“我都退出文协了,再说了,我明年结婚可能要去国外玩一两个月,再去德国的话出去的时间就太长了,工作上可能走不开。”
他说完话,屋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过了几秒,石铁生说道:“那你可别说我们不带着你玩了。”
黄安仪也笑了起来,“那我要提前恭喜你了!”
第491章 《触不可及》的导演
下午,黄安仪在石铁生家又聊了不长时间便离开了,她走之后,林为民也告辞而去。
又过了几天,汉城奥运会进行的如火如荼,北京人民的骂声也甚嚣尘上。
尤其是越到后面,骂得越厉害。
因为全是半决赛、决赛,奖牌在眼皮子底下被偷走,哪个人看到了能不气愤?
林为民在那天在石铁生家看过棒子的表演之后便再没看过了,纯纯给自己找气生,没那个必要。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末,在对汉城奥运会的一片骂声中,《当代》编辑部完成了今年的第十期刊物的筹备工作,大家本以为又可以轻松几天。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这个时候二月河背着《康熙大帝》的最后一卷书稿敲响了编辑部的门。
佟钟贵到办公室告诉林为民,说二月河背着书稿来了,他喜出望外。
从1984年的第一卷的《夺宫初政》、1985年的第二卷《惊风密雨》、1986年的第三卷《玉宇呈祥》,二月河的创作效率非常稳定。
到了第四卷《乱起萧墙》,因为是最后一卷,二月河写的非常谨慎用心,这一卷内容足足写了两年多。
最近他终于将第四卷的内容写完,跟单位请了个假,便背上书稿直奔北京。
《康熙大帝》四卷内容,共16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堪堪百余万字也写了五年的时间,对比起来,就知道二月河的创作效率之高了。
捧着厚厚的书稿,林为民感叹道:“不容易!真不容易!四五年时间写完这样一部大部头,难能可贵啊!”
二月河送来了书稿,身心似乎也放松了下来,“这回我可以好好睡个觉了!”
林为民将稿子交给同事们,说道:“好不容易写完了书,这回好好在北京玩一玩,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假吧!”
这年头,邮寄包裹只能寄邮政,偶尔会有丢包裹的情况,所以作家们比较重要的书稿都是人肉邮寄的。
很多时候有些作家自矜身份,会给刊物打电话,说我稿子写好了,你们刊物要不要,要的话派人来取,不少刊物为了争取到优质的稿件会屁颠儿屁颠儿的派编辑去取。
《当代》江湖地位太高,还没人敢这么干,通常都是作家们自己或者是托人送来。
二月河背着《康熙大帝》第四卷的书稿来京,这一卷内容有近五十万字,光是审稿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如果要修改的话,时间就更长了,一两个月、三五个月都有可能,这段期间如果二月河留在北京的话自然有大把的时间去游玩。
二月河婉拒了林为民的建议,他的作家身份只是兼职,主业是公务员。
前几年他改第一卷《夺宫初政》在北京一待就待了好几个月,这回跟单位请假说来北京送书稿,单位怕他重演上次的情况,再三告诫他送完就回来。
二月河去了楼上招待所休息,编辑部的同事们拿着书稿唉声叹气,本来还想着能歇两天,这回甭想了。
最近几个月,《当代》缺少重量级的大长篇面世,林为民打算让这部《康熙大帝》的收官之作发表在第十一期上。
短短一个月时间,要完成一部五十万字的大部头的审校工作,难度不可谓不大。
好在《康熙大帝》第四卷《乱起萧墙》的创作时间超过两年时间,足可见二月河的谨慎和用心,需要修改的地方并不多。
为了改稿的效率,编辑部同事二月河连打了几天电话才沟通好了所有要修改的细节。
十一月初,《康熙大帝》第四卷《乱起萧墙》正式发表在《当代》第十一期上,因为体量庞大,这部小说将会分成两期,分别在第十一期和第十二期上发表。
说起来《康熙大帝》的前三卷小说连续发表在了《当代》上,引起的反响巨大,在评论界的评价比之姚雪垠的《李自成》不遑多让。
在受众方面,《康熙大帝》的读者群却要比《李自成》多了不少。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李自成》写的太过理想化,将闯王部队“Red军化”,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史实,看这类书的读者通常历史常识都要强于常人,对于这一点自然诟病非常多,这是《李自成》的缺点。
而《康熙大帝》在这方面则相对稳健和写实。
二是作品年代的问题,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无论其表现如何,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就是与当代的时间距离近,史料保存相对丰富,大部分读者也熟悉,这是《康熙大帝》的优点。
此消彼长,《康熙大帝》的受众便多了起来。
不过尽管在发表之后广受好评,但也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
这几年来,对于《康熙大帝》这部小说诟病最多的就是小说涉及到的“唯皇史观”,尽管小说中更多是体现官场的尔虞我诈,但还是有很多媒体和学者批评这部小说是为封建帝王著书立传、歌功颂德。
这种论调在近两年当中不断有人提出,《当代》编辑部从未正面回应过。
此次《康熙大帝》收尾,林为民专门写了“编者按”来回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