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反而是木心这个已经来了美国快十年的老人家,压根就没听过《套马人》的名字。
程丹青在他耳边给他复述着《套马人》的剧情,这样可以有助于木心理解《追风筝的人》这部话剧。
灯光暗下来,幕布拉开,演出开始了。
程丹青在国内看过《套马人》的话剧,一眼便认出了舞台上的阿米尔便是巴音,而哈桑便是巴特尔。
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他也有所了解,度过了最开始的十几分钟之后,他很容易便沉浸到了话剧的魅力当中。
《追风筝的人》是部大戏,几个小时一晃而过,不知不觉间演出到了尾声。
舞台上,演员们在谢幕,剧院内的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掌声响彻剧院,震耳欲聋。
显然,观众们对于刚才的演出满意之极。
这种掌声在制作人、投资人兼编剧之一的阿瑟·米勒登台后达到了高潮。
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看就知道并非是礼貌性质,而是出于观众们的真心实意。
等到观众们退场的时候,大家也跟着走出了剧院。
众人仍有些兴奋,高声谈论着刚才话剧演出的情节和演员。
“刚才台上有个女演员,是陈冲吧?我越看越像她!”
“不知道啊,她怎么会在百老汇演戏呢?”
“她之前到美国留学了,在百老汇演戏也很正常,毕竟她就是干这一行的嘛!”
“这部话剧是林为民的原著,用一个中国来的演员也正常。”
大家聊了一会儿,程丹青又听黎全武说道:“那个阿瑟·米勒,他前妻是玛丽莲·梦露,你们知道吗?”
同伴中有几人的表情有些意外,“玛丽莲·梦露?”
“你不知道啊?他可是美国知名的大剧作家,就跟万先生在国内的地位差不多,五十年代跟玛丽莲·梦露结婚,几年后就离婚了。”
黎全武给同伴们科普的时候脸上带着几分自得,为了来看话剧,他可是特意查了资料的。
“林为民找的这个人有点厉害啊!”大家感叹道。
“他是踩了狗屎运!”黎全武突然又不忿的说了一句,态度很是矛盾。
大家看向黎全武的眼神有点怪异,门票你拿了,话剧你看了,回头还这么骂人家,多多少少有点不厚道了。
这跟是不是中国人没关系,纯粹是人品的问题。
众人边聊边走,好不容易来一趟百老汇,此时虽然已近午夜,可却是百老汇最热闹的时候。
剧院纷纷散场,观众们如潮水般涌出来,有些还沉浸在戏剧氛围中的观众迟迟不愿意离开,成全了这里的小摊贩。
程丹青等人吃晚饭已经是五六个小时之前的事了,也有些饿,路过热狗摊的时候,有人提起买点东西吃,大家欣然同意。
走在百老汇街道上,两旁全都是剧院的霓虹,灯光映照在一张张海报上,充满了艺术气息,让人不禁有些沉醉。
以往他们形单影只的走在这个陌生国度的街道上,心中总是不免会有些紧张和卑微感。
可是今天不一样,他们刚刚在百老汇的剧院欣赏完一出精彩的戏剧,吃着热狗,因为身边有同伴的陪伴,肆无忌惮的走着,大声的交流、欢笑。
这才是他们梦想中在美国留学的生活!
程丹青和木心落在人群的后面,他的心中同样高兴,可同时又有些难过。
因为他知道,今晚这样的时刻,对于大家来说就如同灰姑娘的水晶鞋和南瓜马车,只是瞬息的拥有。
想到这里,他对林为民又有些不满。
这种拥有后再失去的感觉,更让人痛苦。
众人走着走着,卢志芳突然停下了脚步,其他人也随之停了下来。
“怎么了,志芳?”大家问道。
卢志芳的眼神放在不远处的那座剧院上,她说道:“林为民的另一部话剧《触不可及》现在还在这里演出。”
她的一句话让原本热烈欢快的气氛突然沉闷了下来,大家似乎都有些意兴阑珊。
一直对林为民不满的黎全武看着不远处的巴里摩尔剧院,眼神复杂,嘴里嘟嘟囔囔。
程丹青离他最近,听到了那微弱的声音,“真他么牛逼!”
第407章 场场爆满
《追风筝的人》的首演日期是林为民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的。
阿瑟·米勒制作话剧有个不一样的地方,他从来不认为话剧的排练越多越好,因为他认为那样会过多的消耗掉演员们的激情和创作欲望。
相比《触不可及》在百老汇的艰难开局,《追风筝的人》要幸运多了。
这不仅是因为有阿瑟·米勒制作的前一部话剧《触不可及》的加成,还有《追风筝的人》本身的优秀以及投资人们的帮助。
公演首周,连演八场,场场爆满,这样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爆了!
在百老汇,音乐剧是永远的主流,而话剧只能算是小弟。
每年上演的数百部音乐剧、话剧,成功概率其实差不多。
但近些年来一部大爆音乐剧所能产生的票房却要远超话剧,那是动辄以亿计数的规模。而在影响力方面就更不用提了,音乐剧更是完爆话剧。
如今《追风筝的人》甫一推出所引发的热烈反响和欢迎,大有这世纪上半叶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百老汇话剧黄金年代的感觉。
《追风筝的人》在短时间内成了百老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大家谈论这部话剧的成功之处,也谈论阿瑟·米勒的点石成金,自然也谈到了这部话剧的原著编剧林为民。
在《触不可及》公演之初,林为民在百老汇就是个无名氏。《触不可及》成功后,林为民的名字开始在百老汇小范围流传,不少人都知道了有这样一位来自东方的编剧的作品获得了成功。
但也仅此而已,百老汇不仅是个艺术圣地,同时也是个名利场。
每年出现在这里的面孔实在太多了,其中不乏有才华、有天赋的人,一剧成名在百老汇从来不是神话,可在一剧成名的背后,却鲜有人能够在接下来的从业生涯中在百老汇站稳脚跟。
林为民和那些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两部作品连续登陆百老汇,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编剧,没有人能够忽略掉他。
……
林为民放下了报纸,对于《追风筝的人》在百老汇公演所取得的效果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不枉自己大老远跑了一趟美国搞剧本。
此时距离《追风筝的人》首演已经过去了接近一个月时间,阿瑟·米勒的信和包裹是公演后一周发出来的,今天才刚刚到林为民手上。
包裹里的报纸和杂志都是阿瑟·米勒精心搜集的,每一份报刊对《追风筝的人》的评价都很高。
林为民又打开了阿瑟·米勒的信,内容不长。
除了问好和林为民临走前交代送票的那件事,阿瑟·米勒重点提到了《追风筝的人》所受到的欢迎和所引发的效应。
那是《触不可及》最巅峰时也望尘莫及的。
阿瑟·米勒说自从公演后,各家媒体竞相对他发出了采访邀约。还有林为民这位原著编剧,媒体的采访邀约来的更加热情。
听说林为民在写完剧本后就已经返回了中国,众多媒体无不遗憾。
可这帮人并不死心,逮着阿瑟·米勒这个老肥羊可劲儿薅。
《触不可及》和《追风筝的人》可都是他引进到百老汇来的,大家自然对于他和林为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感到好奇。
据老美头所言,公演这几天他接受了至少二十家媒体的采访,里面有三家专访,其中采访里面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和林为民有关的问题。
林为民看得出来,老头儿在信里是很得意的。
到了他如今这个年纪,名利都不缺,可创作思维枯竭是一件比死更让他痛苦的事。
连续引进《触不可及》和《追风筝的人》获得了成功,还是从中国这样的遥远国度引进的,从某种方面来说,满足了老美头儿内心的成就感。
老美头儿接受的采访林为民这次肯定是看不到了,以老美头儿的尿性,下回的包裹里面肯定有。
将包裹里的东西都收拾好放进了包里,准备下班。
车子开回什刹海小院,刚进院不长时间,殷歌丽提着菜来了。
今天晚上家里人聚餐,殷歌丽当大厨,结婚一年时间,她的厨艺进步非凡,做起中餐来有模有样。
韩定邦九月份刚刚把退休手续办了下来,正好趁着十一北京这面天气好,来这待上一段时间。
韩壮壮如今在《红高粱》剧组拍戏,一时半会儿抽不出时间来。
爷俩儿商量,等转过年就回上海把家里好好收拾收拾,能带来北京的就带过来,带不过来的就送人。
房子因为是公家分的,眼下不好卖,只能先放在那里。
这段时间韩壮壮不在北京,韩定邦没有住到油漆作胡同,而是为了避嫌住在了林为民这里。
菜肴一盘盘的上桌,等殷歌丽全都做好了之后,三人坐到餐桌旁。
林为民给韩定邦倒了一杯酒,“可惜今天壮壮不在。”
“他这个岁数正是忙事业的时候!”韩定邦说了一句,又感慨道:“多亏了你啊!”
“姐夫,说这个干嘛?”
韩定邦脸色复杂,眼神中带着几分追忆之色,“壮壮这孩子从小就不成器,放在十年前,我哪敢想我韩定邦的儿子还能演上电影的男主角啊!”
“是壮壮适合这个人物。他在春晚舞台和人艺也历练了好几年了,电视剧也演过,现在演个电影的男主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韩定邦笑了起来,“这小子有个好舅舅!”
“不说这个了。”林为民摆摆手,夹了两口菜,又问起殷歌丽,她那个兼职干的怎么样了。
之前乔森来到国内跟林为民签署出版合同,顺便提到了想引进一些国内作家的作品到美国的事,林为民给他推荐了一批。
林为民还顺便给外甥媳妇殷歌丽找了个兼职,当翻译。
“兰登书屋那边要求很高,我给他们翻译了几十本小说的作品梗概和背景介绍,但他们到现在都没有确定要出版的作品。”
林为民微微颔首,“正常。国内作家的作品是很难符合老美读者们的胃口的,我想他们啊,也是抱着投机的目的。”
殷歌丽忍不住问道:“那为什么舅舅你的小说却可以在美国卖的那么好呢?”
我不一样,我有挂!
心里话林为民肯定不能往外说,“我的作品应该不算卖的特别好吧?”
“你不能跟那些最受欢迎的作品比。”殷歌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