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先锋文学,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232章 画风逐渐走样
后人受到影视剧和各种资讯的影响,认为八十年代举国上下都爱好文学,便以为八十年代在文学创作上是无比开放的,但实际上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曾经三度进入紧张状态。
有些文学杂志因为发表包括先锋小说在内的与传统小说存在区别的作品受到不少来自上面的严厉批评。
即便是如《收获》这种有着巴老坐镇的刊物,在1988年推出两期先锋文学专号后,也面临了改组编辑部的命运,折腾了整整半年时间,才转危为安。
那次的事故恰好是在风气紧张的时候,而林为民选在在83年初将马原和余华这两个具有先锋特色的作家推向台前的时机选的很好,国内的文坛仍旧处于开放的状态,连文协主办的《文艺报》都主动为林为民张目,可谓是天时地利。
而林为民今天在北京师大的演讲,便是要把“人和”贯彻到底。
尽可能的将“先锋文学”的概念普及开来,让它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波折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朦胧诗如果没有这群大学生的狂热追捧,是绝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在众多主流诗坛大佬打压的情况下便成为国内诗坛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流派的。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食指的诗歌能够变得耳熟能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便是这些大学生们恐怖的传播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让一种文学类型以更快的速度在人民群众当中生根发芽,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更多的好作品。
所以,林为民最近也在考虑写一部具有一定先锋色彩的作品。
思绪只在转念之间,林为民旨在介绍先锋文学的演讲让台下很多学生都对先锋文学有了极大的了解,也有不少学生听的云山雾罩。
但有时候往往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愿意相信权威。
今天,林为民便是这样的权威。
尽管有些人听不太懂,但大家都觉得似乎是听了很厉害的东西,得把林老师的演讲内容记下来才行,这都是以后跟别人在一起时的谈资。
林为民的演讲结束,将话筒交还给了张建军,然后由他们安排学生们的提问。
折腾了几分钟,台底下嗡嗡声一片,学生们都有些迫不及待。
直到话筒再次回到林为民的手中,得到张建军他们的示意,林为民站到主席台的边缘靠近观众席。
“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一下。”林为民说着,眼神在台下一片举起的手臂当中拣选着。
“那位穿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同学,由你来提问吧。”
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同学站起身,表情带着几分激动。
“林老师,你如此卖力的推广的所谓的先锋文学,在我看来有很大的成分是在故弄玄虚,把自己讲不好故事、塑造不好人物的缺点以新奇的方式进行掩盖而美其名曰为先锋。
不知道对我的这种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男生说完话,还略带挑衅的表情。
观众席当中因为男生的这个直白的提问而产生了骚动,显然在这些学生当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
面对质疑,林为民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认真思考了一会儿才张开口。
“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尖锐!
你说有的作品可能存在故事不够圆融、人物立不住的问题,这种问题与是否是先锋文学无关,而纯粹是个人写作能力的问题,就像是这道菜你点了,但不好吃,这不是菜名的问题,而是厨师的问题。
刚才的演讲当中我说过先锋文学的几个特点,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其中就包括了你所说的问题。特点不光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
而我之所以卖力的推广这种风格,就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各自喜好的文学作品的权力和自由,你我都一样。
先锋文学应该算是文坛众多文学风格当中的一种,就像是你去饭店里点菜,菜单要尽可能的多,食客选择的范围才会广,这也是食客的权力和自由。”
林为民主推先锋文学当然有为《当代》扩大影响力的私心,就像后世《收获》庇佑了余华、宿童、葛非、马原等一众先锋文学作家,而使得他们有了成长的机会,成为几十年后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
林为民现在做的也是在为《当代》的发展在铺路,只要他主推的这一批作家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他们未来《当代》就会收获后世《收获》同等的地位。
只是这样的念头肯定无法跟这群大学生们开诚布公的说出来。
林为民回答完了问题,男生似乎并不甘心,追问道:“这么说来,林老师你是承认先锋文学是有我所说的这类问题了?”
“这位同学,文学创作不能一概而论。写作从来都是一件个性化的事,你不能说山药蛋派的所有小说都是好作品吧?
我也不会说先锋文学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会说先锋文学都不好。好与不好是需要经过广大读者朋友的检验的,不是我说,也不是你说。”
林为民的侃侃而谈和谦谦君子作风,与男生咄咄逼人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他说到“要经过广大读者朋友的检验”时,礼堂内学生们的内心感受到了一股发自内心尊重和诚意。
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先锋文学的好坏与否应该是由他们自己来评价的,而不是像刚才那个男生一样,上来就要把先锋文学一棒子打死,替别人做决断。
众多学生们都对男生的极端感到不舒服,有个别脾气冲的见男生还准备穷追不舍,出声打断道:“行了吧。别给我们师大丢人了,人家林老师都说的那么清楚了,还要胡搅蛮缠!”
“谁胡搅蛮缠?”男生的表情不忿。
“好了好了!”台上的林为民充当起了和事佬,“大家不要动气,要平心静气的交流。”
尽管对林为民为先锋文学唱赞歌不满,但男生不得不承认,林为民这人确实很有风度。
长的还这么帅,真他娘的让人嫉妒!
接下来换到一位梳着麻花辫的女大学生提问,“林老师,您觉得大众能够适应先锋文学这种新颖的写作风格吗?毕竟长久以来我们的小说观都是以故事为核心,小说要追求思想、追求深刻和内涵。”
相比起来,女生的态度比刚才那个男生平和了很多。
“任何文学形式要民众接受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先锋文学也是如此。先锋文学不需要成为文坛的主流,我现在做的,只是想给这个新颖的文学类型提供一点土壤、水分和阳光,剩下的就要交给读者们决定了。”
林为民的回答让女生很满意,她点了点头坐了回去。
林为民接着又点了两个学生提问,基本都是和先锋文学有关。
然后,点着点着,提问就变了味道。
“林老师,《霸王别姬》这部小说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写出来的呢?”
“当时实际上是没什么灵感,恰好身边一位写作条件很差的朋友仍在笔耕不辍,我心里憋了一股劲儿,才写出来的。”
“林老师,您能谈谈《套马人》这部小说的背后故事吗?”
“这部作品是脑子里先有了点子,然后跟朋友说起来,才决定动笔的,就是想写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
画风逐渐走样。
林为民应付着众多大学生的问题,演讲后的提问越来越有粉丝见面会的倾向,他抬手看了一眼手表,眼见提问已经进行了接近一个小时,他朝张建军等人示意了一下。
“好了,同学们,我就不再点人提问了。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进行这一番面对面的交流。”
这时张建军他们上台接过话筒,准备结束今天的演讲活动。
林为民从侧面走下主席台,却发现学生们又有向前蜂拥的迹象,他赶紧停住脚步。
“大家都别着急!别挤!”
主席台上张建军用话筒大声呼喊。
可他的喊话跟林为民的喊话威力差了很多,台下不少大学生提出他们的诉求,好不容易见到林为民这个文学偶像一面,大家都想多接触一下。
“林老师,再给我们讲讲吧。”
“林老师,能给我们签个字吗?”
“我女朋友想要一张您的照片!”
“林老师,您有女朋友了吗?”
林为民听着学生们逐渐离谱的要求,脸上露出苦笑,见自己压根下不去主席台,他只能走回到台上。
他跟张建军说道:“这样让大家围着不是办法,你们先去组织一下,先疏散一部分人,有签字要求的可以满足,合影和照片就别弄了,现场没有这个条件。”
张建军他们点头称是,立刻去组织台下的学生。
就这样,一场好好的演讲在最后变成了粉丝签售会。
林为民坐在主席台中央的桌旁,学生们在台下站好排,挨个拿着书上台找林为民签字,然后再从主席台的另一侧下去,离开礼堂。
时间慢慢的流逝,礼堂里的学生们一点一点的减少,直到最后变得空旷。
林为民总算是放下了笔,甩着酸痛的肩膀和手。
“咕~”一声长长的腹鸣声,张建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他们这些组织演讲的学生和林为民一样,都没吃中午饭。
林为民抬手看了一下表,是陶慧敏送给他的瑞士梅花手表。
“都三点多了,真是快!”他抬起头笑道,“今天大家跟着我遭罪了,走,我请大家吃顿饭。”
几个学生一片欢呼!
第233章 林老师把持不住了
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校园里,诗人横行,学校的布告栏里永远有诗社活动的海报,校园大喇叭里,午晚饭时间都是诗朗诵……
任何作家到校园里来,所能引发的热潮都无法与诗人的到来相提并论。
但林为民的到来所引发的轰动却是格外不一样的,当天师大学生来的很多,外校学生同样来了不少。
林为民的演讲内容很干涩,甚至是枯燥,不少人甚至没听明白,但是不妨碍大家传播有关于这场演讲的内容。
越是晦涩难明,越有助于聊天吹逼的自我烘托。
尤其是在张建军等学生将林为民当天的演讲内容发表在了北京师大中文系学生会所创办的《初航》上之后,更引发了燕大《未名湖》、水木《清华园》等多家学生会刊物、T委刊物的转载,逐渐在北京各大院校中造成一股深远的影响。
先锋文学的概念,正一点一点的深入北京各大校园。
在这个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大学生们追逐的新鲜事物很容易成为社会上的潮流,先锋文学乘着这股东风,也在慢慢的渗入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当中。
“为民可以啊,这演讲真是没白去。”办公室里,姚淑芝一脸调侃。
林为民不解,“咋了?”
“给你看看这个!”
姚淑芝掏出来一本铅印的小册子,纸质粗糙,铅字模糊。
《新叶》,是由辽东师范学院文学社主办的学生刊物,创办于1979年。
这个刊物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其去年第八期所发表的诗歌专号,后世一提到朦胧诗必然会提到的为朦胧诗定调的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正是首发于这一期刊物上。
初时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当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其后又由《当代文艺思潮》刊发了修改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