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845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可他还是小心再小心,这才错过了最好的脱离辽国自己建立女真人为主的国家的时机。

何况他还可以鼓动室韦人和蒙古人,甚至包括渤海人和奚人,以及辽国西部的一些大部族也跟着宣布建国。

契丹人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对付那么多不同的部族,若是想个个击破,那他们还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契丹人。

完颜阿骨打前边已经做到了很好的铺垫,只是关键时刻,他还是太谨慎小心了。

也许他觉得女真部的实力还是不太够,也担心自己的计策不会得到蒙古等其他部族的响应。

而且他最担心的,是杨怀仁迫于辽国的压力,断了他的粮食等物资供给,若是真发生了这种事,他就不是女真部的英雄了,而是女真部的罪人。

杨怀仁当然也不会因此就觉得完颜阿骨打没种,也许只是处在不同的位置,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罢了。

但这样一来,也确实给了耶律跋窝台一段喘息时间,让他可以重整军队,并思考将来如何应对女真部类似的进攻。

一位特派的辽国使节不久之后就会抵达东京城,这也是耶律跋窝台用来做样子给国内的其他势力看的。

但当这位使节发现大宋完全没有要出兵的兆头之时,也不会把事实和真相告诉辽国的那些贵族和部族势力。

到时候耶律跋窝台又会编造一个新的故事,以显示他的英明。

倒是辽国使节的到来,可以让大宋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庆幸他们听了李清臣的话,没有冲动之下出兵北上。

若是当时真那么做了,怕是眼下宋辽之间的关系,就无法保持以往那样的平衡了。

于大人和荥阳郡王赵玳不久之后也从朝堂上消失了,于大人迁官去了蜀中,看上去是左迁,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地方官,代表着于大人的仕途已经走到头了。

赵玳也非常老实的上书皇帝说他上了年纪了,求陛下恩准他交出职事在家养老。

尽管赵玳的职事也不是什么实权职事,可不到五十岁就开始养老了,别人要还不明白怎么回事,那也就别在朝堂上混了。

第2031章 购买羊毛

整件事很快在民间有了传播,但比起朝堂上的信息真实程度,民间散播的故事情节,版本就有点多了。

还在朝廷解决这件事解决的非常快,并没有在民间掀起太大的波澜,更没有把事情传歪了,搞到人心惶惶。

一开始也是有些暗骂朝廷软弱,说这种情况下大宋还不敢出兵,真是让人万分失望。

更不好的一面,是有些人简单的把这件事归罪到了新登基的小皇帝头上,这也难怪,毕竟大壮年纪太小了。

八岁的孩子在百姓心里,好像应该是在街头巷尾满地跑的顽童一般,能懂什么事情?就更不要说国家大事了。

可等最终结果渐渐浮现在百姓们面前,大家才发现,原来朝廷的处理方式才是对的。

如果像他们之前想的那样,大宋冒然出兵北上了,恐怕现在宋辽两国已经处于开战的状态,战争中最受伤的,当然还是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

绝大多数人也许不用的战争对于经济的影响,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却是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的。

还好事情很快便平息了下来,百姓们的心态比较简单,骂人的时候是他,庆幸的时候也是他,他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只是有一小部分商贾,好像看透了一些什么似的,开始酝酿着变卖在东京城的财产,然后准备举家南迁。

人不多,倒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杨怀仁知道后,却有点皱眉头。

商人嘛,想事情的方式,还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些准备南迁的商贾确实有点胆小。

杨怀仁不喜欢他们,若是真的有一天大宋和辽国开战了,恐怕第一批先逃跑甚至背叛的,也是他们这些人。

只是杨怀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人家怎么做,都是人家的自由,你看不过,可也不能强迫人家怎么样。

杨怀仁还是默默地在心里骂了几句,然后便差人去收购这帮人的财产,既然他们急着南迁,那杨怀仁也没必要客气,该压价的压价,这种便宜不赚可就可惜了。

东京城的局势还是不错的,大多数老百姓其实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都不是听风就是雨的性子,很多人觉得就算天明天就要塌下来了,今天的吃钱还是要赚出来的,管他明天是死是活。

所以传闻也好,流言也罢,听了也就听了,闲了的时候拿出来聊聊凑上一乐,笑过了该干嘛还是干嘛。

学院传来消息,机械的毛纺机算是基本研发成功,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六月末能赶在新的毛纺作坊建设好的时候,就能搬进去开始试生产。

到了秋冬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应该会有批量的毛纺制品生产出来,不耽误赚钱。

赚钱的事,杨怀仁已经看得很淡了,他自己理生意的时候都很少了,只是莲儿隔一段时间向他汇报,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一串数字而已。

毛纺布匹在大宋并不是新鲜玩意,不过本地是没有生产的,大多数来自西域那边。

西域的纺织水平还是不错的,各种毛纺的毯子、斗篷等等货物,西市上就有西域商人在叫卖,价格有点贵,不过也不算太夸张,有点钱的人,还是用的起的。

只不过这些东西大都数都是通过简单的织机纺出来,然后再通过手工的方式再进行二次加工。

这个成本摆在那里,想便宜也便宜不下来。

何况那些毛纺的毯子十分精美,本身就是高档货,面对的消费群体也是大宋的有钱人,老百姓谁会花大价钱卖地毯或者挂毯的摆在家里?

杨怀仁差人去买了几张回来研究,那些毯子精美是精美,但其实做工还是很粗糙的,手工工艺水平,也显得参差不齐。

所以他觉得将来他的毛纺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毛料,不管是用于制作保暖衣服的软毛料还是用于当毯子的厚毛料,肯定比这些西域商人贩卖的货品更加高档。

但他要卖毛料,却不能卖很高的价钱,他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老百姓能用上更加优质的冬衣的材料的,所以定价上,一开始就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管事们给他算了一笔成本,他听着听着,便有些微微皱眉,现在即便有了先进的机械纺机,毛料的生产成本还是没有下降到他预想的价格。

原因也是多样的,最重要的还是大宋没有足够的羊毛供应,那些养殖的羊,本身就不是产毛的品种,即便有些多毛羊,所产的羊毛也不是最好的用于毛纺的原材料。

这也许就是产肉的羊和产毛的羊之间的差别吧,要论羊毛的品质,还是那些北方草原上的品种产毛更多,质量也更好。

羊毛本来就是那些草原上的羊用来御寒的,质量自然上乘,所以要想在六月末让毛纺作坊真正运作起来,羊毛原料的问题也必须要解决。

这一点其实是早有准备的,杨家负责北边生意的掌柜的们也早就给包括蒙古诸部在内的很多部族传了信,说是要购买他们手里的羊毛。

价钱还是按斤算,比他们原本卖出毛毡的价钱还翻了一番。

只要不是蠢蛋,这笔账也应该算的明白,从羊毛到毛毡,除了耗费材料之外,还要耗费许多辅料,那些辅料可是珍贵的粮食,能把羊毛直接卖出去,他们省了力气,还赚了更多的钱,他们自然一口应允了下来。

剩下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运输了。

从契丹人生活的区域走,这一路被契丹人层层盘剥,这些部族卖羊毛的利益就要被剥削掉一多半,他们自然不肯。

那只能是从辽国西部绕远路走了,但走这条远路,也不是没有契丹人,只不过比起从东边走相比,这边的契丹人比较好说话罢了。

杨怀仁想了想,为了保证那些部族和他长期的合作,辽国西京道的那些官员,都有他来摆平。

方式很简单,给他们送足了钱财,他们自然会大开方便之门,这钱花的好似很亏,但杨怀仁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一来给生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二来就更重要了,这是他分化契丹人的另一种计策。

第2032章 草原少年(上)

宋人收购羊毛的事情很快便在辽国北部的草原上传扬开来,事情是这样的……

蒙古诸部是杨怀仁早就派人主动联系的,只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辽国正北方,要走西京道把羊毛运送到大宋来,运输的路途实在是太过遥远。

那里的地理环境和大宋还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宋,各州各县之间都是有官府修建的官道的,交通网可谓四通八达。

辽国的情况,是五京州县相对密集的地方都有宽阔的马道,战时集中兵马的时候,这些宽阔的马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其他地方,特别是草原地区,基本上没有官道了,当然也有各族百姓骑马踏出来的道路,比起正规的马道就算不得什么了。

而在更广大的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属于半草原半荒漠地带,那里连这样的道路也没有多少。

本来这种情况对牧民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草原地势大多比较平缓,策马奔腾起来非常舒适,走哪里都是走。

可要想把大批量的羊毛运出来,就不能依靠简单的马匹了,需要用大车来拉。

大车对道路的要求就高了,在草原上走也不是不行,可总会遇上一些坑坑洼洼或者湿软的泥地,还有很多沙地,这就影响了运输的效率。

算起来,如果从蒙古诸部开始运送,光是单程,把羊毛运送到大宋就需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牧民剪羊毛的季节大多数是在草原上的春季,大约是四五月份之间,厚厚的羊毛帮助羊儿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开春剪羊毛正好是羊毛最好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羊会因此受冻。

羊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会换毛的,分别是春季和秋季。

春季换掉又密又厚的冬毛,换上相对不太密集,质地又粗又硬的夏毛。

夏毛是不适合用来纺织的,柔软而细长的冬毛最适合用来制作毛纺制品,如果到了五月份牧民还不剪羊毛,羊就开始换毛了,白白损失了一身的羊毛。

换句话说,运送羊毛的路途虽然遥远,但实际上真正需要运送的羊毛,只有一个时节,也就是四五月间,牧民剪下了羊毛的时候。

……

达赫尔鲁鲁已经十三岁了,这两年身子长得像雨后的野草一样快,转眼间便从一个孩童长成了一个成年人的样子,起码,个头是离他的父亲越来越近了。

只是在长辈们眼里,他的脸上依旧稚气未脱,还是个孩子,尽管他总是摸着自己嘴边已经渐渐变硬的绒毛争辩着,我就要长胡子了。

鲁鲁对此一直不太开心,尽管他胳膊上的肌肉明显比父亲小了两圈,可他觉得他是个大人了,也可以帮着父亲做事。

平常放牧不用多说,鲁鲁从小在马上长大,骑马的技术自觉早已不在父亲之下,而射箭的本事,他觉得他已经超越了父亲了。

鲁鲁所在的耶褚古部,是契丹人口中的达旦九部中的一员,里边有一些蒙古族的部族,也有一些其他民族混杂的部族,但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蒙古人。

当然,这些部族混杂的情况非常复杂,混乱的时候大家相互攻伐,战胜方总是抢夺了失败一方的牛羊、食物和女人孩子,把这些据为己有。

这就是草原上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生存方式,后边的,就不好细说了,大家能想象的到。

契丹人在土乌拉河和乌鲁古河上游的地方设置了西北路招讨司,目的就是控制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包括达旦九部在内的众多部族。

像耶褚古部,就是一个由数百个小部族组成的一个大部族,他们共同推举其中最大的部族的首领作为耶褚古部的大首领,当然这种推举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被迫的,草原上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

耶褚古部的百姓,如果想把自己的物产卖到上京和中京,需要把自己的货物先送到首领的部族里,然后由首领同意调配,之后这些货物卖出去,他们再来找首领拿钱。

部族的钱,大多还是用牛羊或者牛羊皮这些东西来计算的,并没有具体的钱币,有时候也用粮食和布等等物资来替代。

他们把货物卖给契丹人,契丹人很欢迎,也只是正常收取固定的税赋。

但如果他们想把自己的物产卖到境外,比如以前的西夏和遥远南方的大宋,就要被契丹人收缴各种明目的苛捐杂税了。

即便如此,生意还是要做,不管多么吃亏,这里的部族百姓的生活必要物资总是匮乏的,用他们多余的物资换取必要的其他生活物资,这也是不得已的。

比如最基本的铁锅,就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契丹人对他们的铁器使用限制非常严格,一个小部族里上百口人只有一口铁锅的局面也并不罕见。

鲁鲁所在的小部族,就只有两口铁锅,鲁鲁小时候的梦想很简单,就是他们的小部族里家家户户都能用上铁锅,都能尝一尝宋朝的茶叶是个什么滋味。

如果还有,就是用宋朝柔软的布帛,给母亲和几个妹妹每人都做一套衣服。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对鲁鲁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听父亲说,宋朝的布帛非常昂贵,别说一匹了,就是三尺布头的价钱,就能让他们在集市上买回一头牛了。

鲁鲁家牛和马都不多,几匹马供他们骑,还有十几小牛,但他们家养了很多羊,一百多头羊,光是剪羊毛擀毡得到的收入,就足以保证他们一家人不会饿肚子了。

生活肯定是很艰苦的,不过鲁鲁乐在其中,并且心怀梦想。

父亲今天从外边回来的时候脸色出奇的好,好像有什么好事发生,到了夜里,他们的部族就开了一次秘密的会议。

原本这种部族的会议,各家都派出代表,只有成年的男人才能够参加。

鲁鲁本来是没有机会的,但这次父亲却把他带到了会上,鲁鲁这才知道,宋朝的商人来耶褚古部收羊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