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832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那时候的反驳更像是刻意的针对,就是不对事专对人,最后搞得原来争论的事情都忘记是怎么回事了,就只顾着扯着嗓子乱吵吵。

现在这个情况有所好转,争论还是不断,不过杨怀仁觉得现在的争论更多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这就是一个好现象,大家能谈实事而不是只顾着争斗了,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大宋的朝堂也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更让杨怀仁放心的,是那几位相公,不论争论出什么结果,都没有任何人敢不把大壮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最后拍板定夺的,依旧是小皇帝。

都说主少国疑,这个理论杨怀仁是认的,只是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结果。

杨怀仁认为,李清臣这种人当了宰相,也许是朝堂格局发生变化的关键。

尽管老李头在朝堂上话不多,大多数情况都是别人争论的差不多了,他再出来总结一下,然后把讨论的哈不多的建议递交小皇帝,请示他的看法。

其实结论早就被大多数朝臣认可了,小皇帝只需要点点头就可以作数,他需要思考的也不用那么多。

之后李清臣才向小皇帝举荐他认为的办事的最合适的人选,几乎保持了公平公正,不管那名官员以前是什么派系,他们在李清臣眼里,是不分派系只看能力的,所以每一个决定,都能让几乎所有人信服。

杨怀仁也不是一点儿担心没有,现在的平静,不代表将来就一定没有党争出现,那些原来最喜欢争斗的官员,也许只是还在观察,也许只是现在的事情还没触及到他们最在意的问题而已。

杨怀仁也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越是管越容易坏事,所以他不如不闻不问,继续当他的木头人。

有些事他现在不能简单粗暴的提出来,也是想着等等看,等过去这一段日子,将来朝堂上会有什么变化。

等待一个最合适的实际提出来,可能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了。

散朝之后杨怀仁被留了下来,杨怀仁以为是大壮想找他说话,不了传令的小太监说是朱太后要找他。

这让他感到一些意外。

杨怀仁认为他和朱太后之间,原先有些误会,也有些不太要紧的矛盾,后来在赵佖谋反之后,那些矛盾或者误会也都消除了。

但他们之间也谈不上多么熟络,更谈不上交情,要是向太后或者孟太后找他,他大概还能猜到一点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朱太后找他,他就有点糊涂了。

第2002章 大壮的孤独感(上)

想来想去,杨怀仁还是没想明白,只得跟着小太监去寿安宫,大壮倒是发现了这一点,本来散朝之后他就要先去给几位太皇太后或者太后请安的,于是跟了上来。

皇帝出行的规矩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大驾、法驾、銮驾和马驾。

大驾用于郊祀和祭天,皇帝正式出宫的时候才用,场面非常之大,纛二十旗二十,幢十六幡十六,华盖五十四,执扇七十二,要多豪华有多豪华。

法架用于大朝会和祭太庙,仪仗要减少一些,马驾则用于行幸,正常在宫中移动的话,用的是銮驾。

也就是说,皇帝在宫中,其实是很少走路的,这是规矩,执行的也很严格,像影视剧里皇帝在宫里瞎溜达的,那太扯了。

大概是真要复原了銮驾的场面,成本太高,拍影视剧的话太不合算,所以这部分都给省略了,于是才有了皇帝领了几个太监在宫里下步走的滑稽场面。

大壮在宫里坐的的辇,大概的样子,就是十六抬的大轿,去了顶棚的样子,当然,执幡开道和身后跟着打华盖和执扇的也不少人,五六十个还是有的。

只是那个辇的尺寸比较大,跟张床似的,几个人躺上去都没有问题,所以一个成年人坐上去都显得空空荡荡的,就别说一个孩子了。

大壮催着那些抬辇的太监追上杨怀仁,便急匆匆下地跑了过来,他贴身的公公想提醒皇帝这样似乎不合规矩。

没等他开口提醒呢,大壮扭头板着脸说了一句,“离朕远点”,他们便不敢说话了,只得远远地跟在皇帝身后。

杨怀仁早意识到后边有人追了过来,给他引路的寿安宫的小太监回头瞧见下皇帝朝他们跑过来时也吓了一跳,但他也明白怎么回事,赶紧退到很远的地方。

大壮一路奔跑过来,杨怀仁不好坏了规矩,只好弓身行礼,大壮也赶忙给父亲行礼,但还没做出来,便看见杨怀仁给他打了个手势,示意这样不合适。

大壮也知道当着众人面前,皇帝给臣子行礼,怕是要害了杨怀仁了,这才重新站直了身子,和杨怀仁并行着往寿安宫的方向,边走便说话。

皇帝和一位重臣边走边聊天,这就没什么问题了,伺候皇帝的太监和宫女也不敢靠近,只能抬着空辇在几十步外慢慢跟随着。

大壮似是很多话要说,杨怀仁眼里带着慈祥,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应了几句。

要是别人听了他们的对话,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但大壮觉得没问题,在宫里也没有人敢凑近了偷听。

其实主要是大壮在向杨怀仁汇报他这段日子里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这里边表达了委屈和无聊的意思,也有一些表达了他已经开始渐渐适应的意思。

杨怀仁是知道的,大壮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些事对他来说,确实太为难了,但他心里有些委屈,却都自己熬了过来。

面对杨怀仁,大壮没有什么可矫情的,就是普通父子之间的对话,他说了他最近的情况,杨怀仁便安慰一番,同时也有不少鼓励的话语。

他们走到哪里,原来走着路的太监或者宫女无不退避,不过杨怀仁知道这件事还是会让宫里其他人知道的,不久之后前朝的一些相公们也会知道。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他问心不愧,别人非要说什么,他也管不了,但真要有以此来跟他没事找事的,弄死他就是了,涉及到大壮名望的事,杨怀仁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因为事关重大,也是涉及到杨怀仁的底线的事。

大壮说了很多,两人慢腾腾地走到寿安宫门前,大壮似乎还没有说完,这让杨怀仁心里很不舒服。

大壮原来不是一个那么多话的孩子,现在和自己那么多话说,根本问题在于在宫中没有一个能让他说心里话的人。

大壮可以接受活得很累,但那种孤独感,是他无法逃避的。

杨怀仁也只能心里叹气,自古以来当皇帝的都是孤家寡人,这一点还真不好解决。

他肯定不可能进宫来陪着大壮,而且也总不能现在就给他找老婆,让他不那么寂寞。

大壮从杨怀仁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在宫中掩饰的内心里的孤独感,大概也只有父亲这么亲近的人才能感受的到了。

只是感受到归感受到,父亲现在所处的位置,似乎也没有任何办法来改变。

二人进门,朱太后正在前院里给她养的花洒水,大壮和杨怀仁也同时施礼给朱太后请安。

朱太后的神情倒是慈祥了不少,跟她往日里单纯而容易急躁的性格显得有点不符。

杨怀仁只能认为,大概是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朱太后也应该有了些成长吧。

大壮给朱太后请了安,也不好留下来,他还要去向太后和孟太后那里请安,之后还要去上课,所以只能先行离开。

走的时候脸上充满了不舍,回了好几次头,才缓缓迈出寿安殿的大门去。

等他走了,朱太后才示意杨怀仁跟他去寿安宫的小花园里随便走走,杨怀仁越来越搞不懂了。

寿安宫原来是高太后的居所,杨怀仁每次来,不自觉地心里就有些恓惶之意。

物是人非也许不太合适,感觉上更像是有了点心理上的阴影。

对于朱太后的变化,杨怀仁可以理解,却也不能完全猜透,她不同于向太后那种骨子里的贵族气质,也没有孟太后那种天生的温婉。

说得不客气一点,朱太后出身卑微,是因为生了一个皇帝,才有了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只是在骨子里,他不像其他宫里的那人那么精于算计或者有智慧,更像是一个普通朴实的民妇,只是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罢了。

朱太后一开始也只是闲聊,打听一些杨怀仁家人的情况,杨怀仁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也如实回答,家里母亲很好,几位夫人也不错,孩子更是听话懂事。

怪的是杨怀仁没回答一句,朱太后一定要称赞一番,在杨怀仁听起来就很是奇怪,有一种隔着空被怕马匹的感觉。

第2003章 大壮的孤独感(下)

杨怀仁下意识地感觉不太对,朱太后今天这副样子,跟换了一个人没什么区别。

就说称赞杨家的几位夫人和几个孩子这种事,拍马屁的痕迹太过明显,她一个太皇太后,实在是犯不上拍一个外臣的马屁。

杨怀仁又想到另一句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

哦,这词用的不太恰当,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朱太后越是言语客气,越是让杨怀仁心里打鼓——她这是有事相求?

两个人就这么走了大半个园子,朱太后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也都识趣,离的他们远远的,用的他们的时候唤一声便是,可这距离让他们又听不真切朱太后说了什么。

杨怀仁心里倒还算坦然,起码跟孤男寡女那种事是完全扯不上。

两人走到一片花盆子面前,朱太后指着一盆茶花道,“王爷觉得这盆茶花生得如何?”

杨怀仁恭敬地瞅了一眼那一盆茶花,觉得普普通通。

这大概是因为杨怀仁在江南呆了六七年的原因,见的多了,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

可后来一想,茶花这东西在南方很常见,可过了淮河往北,就不多见了,不是说就没有专门养着看的人,而是即便是养的好的,开的花也没有江南那样的灿烂。

大概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差不多。

照这么说的话,朱太后养的这一盆茶花倒算是很稀罕的了,橘色的花瓣刚好绽放,比起周围那些小号的其他花朵来,倒是显得雍容华贵。

当然,这也肯定不是朱太后亲自侍弄的,宫里有花匠,有专门的花房,平时他们的职责就是把打理御花园,保证皇帝冬天也能见着不一样的绿色,也养了不少花,给后宫里增加了不少色彩。

茶花的种类很多,二月到五月开放的都有,杨怀仁不是个善于赏花之人,也不认得那么多种类,只是笑着赞了几声。

本以为这是朱太后爱听的,没料想平时总是把心事挂在脸上的朱太后竟没有多么开心,而是微微露出些忧愁似的,摇了摇头。

杨怀仁有点糊涂,也有点恶心,糊涂是他搞不懂朱太后忽然问起一盆子茶花来是个什么意思,恶心的是看见朱太后蹙眉扮少女,让杨怀仁肚子里好一阵翻腾。

朱太后忧郁了好一阵子,才开口道,“好看又什么用?孤零零的开放在这里,还是难受啊。”

杨怀仁睁大了眼睛,觉不相信这种话能从朱太后这种民妇性子的嘴里说出来,甚至还带着点娇柔。

他感觉越来越不对,下意识的扭头瞅了一眼身后不远处低头哈腰的那些太监宫女,心说现场这么多人,朱太后不会忽然做出什么荒诞的事情来吧?

还好,朱太后接下来说的话,让杨怀仁似乎明白她扭扭捏捏怪恶心的,是在想什么了。

朱太后道,“当今皇上就像这盆茶花,要是有别的茶花陪衬,它一定会显得更美,孤零零的,倒是失色了不少。”

杨怀仁虽然心里腹诽了无数遍你有事说事就行了,扯那么远竟是为了这事,吓得老子差点漏了几滴出来。

好在杨怀仁反应快,稍微一想就知道朱太后是啥意思了。

杨怀仁虽然不上朝,但宫里有什么事,朝堂上有什么事,他都是一清二楚。

现在因为后宫里没有皇帝的妃嫔,显得有点冷清,每个话事的人虽然不打紧,但终究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虽然皇帝要选妃要成亲还得过几年,但宫里的习惯呢,是这会儿就开始从宫外选人,先弄到宫里来养着。

比如高太后,向太后,孟皇后,当初进宫的时候就是这么回事,她们大概十来岁就被送到宫里来了,等长大了之后,就会被挑选一番,最出头的那个大概会是皇后,比较好的几个大概会成为妃嫔。

那些被选进宫的少女们,也大都是贵族勋戚和官宦之家的女儿家,这一点在各个封建王朝的情况都差不多,属于巩固皇权的一种最简单的操作。

所以这个后宫当家的,自然还是有人要出来做。眼下向太后和孟太后似乎都没有这个心思,朱太后这便是毛遂自荐了。

听起来很滑稽,似乎朱太后这种地位,还不到跟杨怀仁这种外臣毛遂自荐的地步。

但现在的情况不是特殊嘛,杨怀仁的身份,以及他和当今皇上之间的关系摆在那里,朱太后不好去跟前边朝堂上的几位相公说,只能找杨怀仁表达她的意思。

杨怀仁觉得吧,这应该是朱太后有点心虚了,她年轻的时候因为出身的原因,在后宫里基本没啥地位,要不是还生了个皇子,怕是跟普通的宫人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

后来儿子当了皇帝,她才成了太妃,成为太后那都是很后来的事情了,因为正宫的向太后摆在那里,她永远也不可能压过人家。

尽管向太后是处处让着她,但礼法和规矩这一点,朱太后就永远也越不过去,只能低眉顺眼的做小。

现在儿子不在了,孙子当了皇帝,可孙子对她没有那种亲情,平时大壮对她也算是恭敬,可大壮越是恭敬,便越是显得客气,好像怎么都生不出情分来一般。

这下朱太后心里就慌了,皇帝孙子现在还小,还能对她表现出应有的恭敬,可将来呢?

向太后自然不必多说,如今又有了一位皇帝的生母孟太后,那她这个当奶奶的,便显得更是可有可无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