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820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接下来便是宣布改年号为天佑元年,并大赦天下,除了谋反或者杀人放火等大罪之人,全部获赦,流放之人和徒牢狱满三年者可悉数回乡或释放。

这都是新皇帝登基后向天下百姓示好的举动,也是表达自己是一位仁君的正常做法,每一个皇帝新登大宝都会做的。

之后便是对一些人事方面的变动,如向太后和朱太后现在改封太皇太后,孟皇后改封孟太后,以及其他一些宫中人事的变动,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赵煦曾经的嫔妃也不会留在宫中,因为她们都没有子嗣,所以除了有些人自请去皇陵守陵之外,其余从未别赵煦宠幸过的妃嫔,会让他们回乡。

不过照规矩,当地官府会负责她们的生老死葬,但她们却是绝对不能另嫁的。

听起来这已经很照顾这些女人了,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规矩剥夺了这些女人正常生活的权力,在精神上是对她们的一种绝对的禁锢。

杨怀仁心里可怜这些女人,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每一个时代的规矩不一样,他也不会装什么卫道士去改变这些。

之后便是朝堂上官员的一些变动了,其实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与其说是大壮的圣旨,不如说是朝廷中枢的那几位相公早就想好了未来朝廷的架构,和两位皇太后商量之后早就决定下来了,现在也不过是宣布一下而已。

杨怀仁大致听了听,也没发现什么让他惊奇的地方,李清臣这个老臣成了新的宰相。

他作为一个中间派和温和派的老人,成为新皇的第一位宰相也是众望所归,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唯一让杨怀仁担心的,是李清臣七十多岁的人了,本来都已经打算告老了,可现在留下来担任宰相,只能说是朝堂上各方势力为了保持平衡的权宜之计。

李老头能当多久的宰相,还真说不好,他看着精神矍铄,可身体怎么样大家都心中有数,长则两三年,短则几个月,未来朝堂上的掌舵人一定是另一位新人。

杨怀仁想不了太多,既然李清臣是宰相,起码可已让大壮新登基之后的一段时期平稳度过,将来就算有新宰相出来,也不会躲过他的眼睛。

如果那个人对他的计划不利,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所以这一点他可以担忧,但也不会过于担忧。

最后是在平叛过程中的一些有功之士,也都各有封赏,比如高启勋的爵位就提了一级,从侯爵变成了县公。

其余参与了平叛的将士们自然也都有各自的赏赐,无非是加勋升官等等。

但当嘉奖的圣旨读完,大家才发现,作为首功的杨怀仁,竟没有半点加封或赏赐。

杨怀仁也感觉到朝堂上几乎所有人都在各怀心思的不断往自己这边瞅过来,他表现的很镇定,甚至一直保持着笑容。

这样的决定也是他所要的,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再加封那只有王爵了,可他现在还不能成为王爷,那样对他和大壮,对整个朝堂和国家的稳定似乎都是不利的。

而赏赐嘛,那就更不需要了,他相信他家里的金库比朝廷的府库还丰盈的多。

这样做也许还是会引起一些猜疑,不过这种做法,也是杨怀仁向文官集团表达一个信息,我并不迷恋权力,做完了我该做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带兵。

我的人生目标并不是独揽朝堂大权,而是收复燕云之地。

杨怀仁相信他的做法会让大家看到,从而消除了对他的戒备之心,这样一来,大家之间隐藏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文官还是做好自己治国的事情,治军之事交给武将去做,大家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这样就挺好。

虽然还需要时间来让文官集团知道杨怀仁的意愿,但今天的圣旨已经让杨怀仁表明了他的想法。

这就足够了,如果这样还让某些人对他不满意,杨怀仁觉得他也不是软柿子,谁要敢招惹他,他也绝不会让对方有好果子吃。

第1975章 李清臣的话

大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到最后也没有和新皇登基无关的事情被议论。

一直到散朝,杨怀仁才意识到除了和所有人一起山呼万岁之外,他竟没有说别的任何话。

他从大壮脸上看到了庄严和稳重,虽然看起来多少有点硬撑出来的意思,但想想他还不到八岁,能镇定地完成所有仪式已经算是不错了。

将来他要面对的事情会有很多,不管是前边朝堂上的国事还是后边后宫中的烂七八糟的事情,都够他处理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一定会加速成长的,只要将来孩子不偏离现在的本质,杨怀仁就不会太过担心。

退朝之后,杨怀仁也和其他人一样往宫外走,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官们用一种不解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似乎还琢磨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武将们就相对简单一些,自觉地跟在杨怀仁身后,他们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武人的地位从天佑元年开始,似乎有要提高的趋势了。

高启勋紧赶了几步走到杨怀仁身后,似是有悄悄话要说。

杨怀仁早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便先开口道,“高县公不要着急,有些事得慢慢来,今天还不是时候。”

高启勋立即明白了,尽管心中对军官改革的事情很上心,但还是忍住没有说太多,只是客气地寒暄了几句,便不再言语。

他明白杨怀仁说的是对的,新皇刚刚登基,需要一个适应新身份的过程,现在不论他们上书议论什么,还不会直接到了小皇帝手中,而是会被截留在那些相公们手里。

而且禁军里军官改革的事情,本来不算是太大的事,但涉及到让文人进入军队成为管理者,那涉及的面就太宽了。

不是任何人能说得清这其中的利弊的,特别是文官们,也需要时间来考虑和适应这样的改变。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等过段日子,让杨怀仁和先试试那几位相公的口风,在正式上书提议也不迟。

高启勋想到这里便惭愧的笑了,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个最沉得住气最稳重的人,在赵佖面前做卧底他可是隐忍了好长的时间。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还是觉得理他心中所梦想的事情有很大的差距。

他竟着急了,而年轻的杨怀仁反倒成了沉稳的那一个,这让高启勋非常惭愧。

后来想想,这样也好,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之后也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儿子高士迁,省得他因为急于求成,反而节外生枝。

杨怀仁对这件事不敢说心中有数,但也是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早已经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人,尽管他的年纪仍旧不大,至今也还没到三十岁,可他的性情却比以前稳重的多了。

文官和武官很有意思,上朝的时候分立左右,那是礼节上的规矩,可散朝了也走的泾渭分明,就是大家内心里的隔阂了。

即便相距也不远,但文官和武将之间就是空出了一定的空间,大家各走各路,文官和文官说话,武将和武将聊天,好似对方都不存在一般。

不过杨怀仁还是听到了文官们在谈论的话题,赵煦葬礼期间积攒了好多事情,小事他们可以凑在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只需要向中枢汇报就可以了。

但仍旧有许多事情,不是他们可以轻易下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相公们心中早就有了决断,现在新皇继位了,也需要在朝堂上正式奏明了皇帝,让皇帝来下最终的决断。

以前赵煦长时间不上朝,他们已经习惯了几个人商量出一个办法了,现在又有了新皇帝,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的心理。

何况皇帝还年幼,很多事情他们估摸着小皇帝都还不能明白,便更担忧事情不会按照他们想象的最优的解决办法去执行。

两位太皇太后似乎并没有听政的意思,孟太后就更清晰明白的表达了不会涉政的意思,这让几位相公们有些担忧,如果将来小皇帝随着性子胡来的话,他们又该如何面对。

他们和新任宰相李清臣提起这件事来,李清臣装聋作哑的并没有表态,只是说没发生的事情你们担心个什么,等发生了再议也不迟。

杨怀仁听到老李头这个话,其实明白老李头的意思,他并不是一个等到事情真发生了才去处理的人。

朝堂上谁都知道李清臣虽然话不多,可从来都是未雨绸缪的性子,今天忽然说了这种话,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等他们抬眼瞅见武将这边走在最前头的杨怀仁,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不再说话了。

杨怀仁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李清臣的意思,即便老李头没有把说得太明白了,可这种话,似乎就是说给他听的。

杨怀仁当初和章惇约定的事情,章惇做到了,今天在朝堂之上,他就甘愿放弃了他以前在朝堂上的所有权力,并乞老还乡,此外没有说任何话。

现在章惇也是走在角落里,除了和几个之前相熟的文官客套几句闲话之外,也从没有再议论朝堂之事。

杨怀仁背后没长眼,不过还是感受到了章惇似乎开了刃的目光。

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种示好的举动章惇一定明白,只是要让杨怀仁不入中枢参政,似乎没有人现在就敢确定。

于是有了李清臣那样的话,他心里也不确定,但处在他的位置,现在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等着时间去证明一切。

杨怀仁的想法就简单多了,涉及军队建设的,他必须参与,至于其他的,他就不管了,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他也懒得多管闲事。

虽然他和文官们还没有多少信任,可杨怀仁还是认为文官在治国方面,其实是有能力的,只不过要么太理想化,要么太保守,来来回回折腾的太久,反而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党争这种事,现在谁也不敢说现在就戛然而止了,持续了那么久的矛盾,也不可能忽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需要时间去弥合大家心中的间隙。

第1976章 打劫兵部(上)

对杨怀仁来说,他也没有其他的心思关注文官们想什么,今天是个好日子,赵煦葬礼期间的禁忌都没有了,百姓们可以放开了吃了。

杨怀仁也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去了兵部。

虽说杨怀仁是武将之首,却也和兵部没什么直属关系,在宋朝,兵部也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负责管理军队。

管理军队的有枢密院和三司衙门,兵部只负责地方厢军的统一调配,实际要作战,也并没有调兵的权力。

宋朝的兵部最大的功能在于招募军人和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名义上还有个军队中人事变动的权力,但实际上真正的人事变动都是枢密院的相公们说了算的,他们只不过是办手续而已。

正因为这样,兵部在大宋朝堂上就是个光干活却没有多少发言权的主儿,在兵部当官的,都是些没什么大前途的官员。

像当年的吴监军,在兵部当值,虽然也是个五品上的侍中,但其实他是没有什么权力,更没有什么前程的。

当然吴监军很幸运,因为当了武德军的监军,后来得到了提拔,即便也不是什么大的职位,但起码待遇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更多的时候,来兵部当值的官员,更多的只是把兵部的官职当做升迁的跳板,只要不出什么错,在兵部操劳几年,朝堂的大佬们也会念及他们的苦劳,给他们一个还算不错的将来。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了兵部是很苦恼的,升迁慢也就算了,还整天受累受埋怨,不论哪个营的粮饷晚了一两天的,都要受到武将们的抱怨。

杨怀仁的到来吓了那些兵部的官员一大跳,杨怀仁这个左卫大将军可是和兵部没有什么交集的,但大家还是对杨怀仁有些畏惧之意。

原来的兵部尚书在新的任命里被提拔去了中书省,新的尚书还没有就任,只有一些小官应酬杨怀仁。

杨怀仁其实是来给禁军将士们要福利的,前边一个半月因为皇帝葬礼不能吃肉,所以兵部给禁军的供给只有正常的粮食和青菜豆腐。

今天所有规矩都没了,杨怀仁还记得他答应将士们在皇帝葬礼结束之后给将士弄顿大餐的约定,自然便想到了负责后勤的兵部。

兵部的小官们战战兢兢,搞不懂杨怀仁忽然来访,是要找谁的麻烦,谁都知道他二愣子的名头,要是今天他忽然出手揍了谁,那还真是正常不过之事。

杨怀仁倒也不客气,领着自己的几个随身的亲兵走进兵部大院,便在正堂里坐了下来。

值守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命人煮了茶水过来招待杨怀仁。

杨怀仁一身官服,即便他想显得随和一些,也比较难以实现了,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有一股子盛气凌人的霸气。

见当值的官员只是给他献上了茶水却站在原地不动弹,杨怀仁就开始埋怨,“你干啥呢?去喊你们尚书过来啊?”

小官不自然地答道,“禀告大帅知道,我们兵部原来的尚书大人刚刚接到旨意,已经不在兵部当值了。”

杨怀仁这才想起今天的大朝会上,好像听到过这个消息,只是当时他觉得太闷,想着别的事情,所以也没仔细听,现在听小官这么一说,才想起来有这事。

他又问,“那新来的尚书大人呢?”

小官又答道,“禀告大帅知道,新来的尚书大人还没有赴任。”

杨怀仁有点恼了,心说平时不来兵部看看,好不容易来一趟,还遇上这等事。

“那不管是谁,现在兵部说了算的,你给我喊一个过来回话。”

小官又道,“禀告大帅知道,如今兵部还有两位侍郎大人,五位侍中大人,可今日大朝会,他们都去上朝去了。”

杨怀仁郁闷了,他口气有些急躁,“这个我当然知道,本帅今日也上早朝了,可早就散朝了,怎么我都走到你们兵部了,那几位侍郎侍中的还没有回来?”

小官刚要开口,杨怀仁打断了他,“你也别动不动禀报谁知道了,直接说事,听你说个话真是费劲。”

小官唯唯诺诺,点着头答道,“禀告……那个,几位大人按道理散朝之后就会回来兵部办公的,如果没回来,那可能是有其他事务,去了其他地方办差了。”

杨怀仁一想也是,前段日子朝廷里的几个衙门都没怎么办事,必然是积攒了许多事务的,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侍郎侍中们,今天忙着去其他衙门办差也是正常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