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81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大和尚又道,“至此小僧可以确定,河源先生和王爷,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是什么界或者什么道,小僧就找不出来了。”

杨怀仁已经很坦然接受大和尚知道他们俩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但重生或者穿越这种事,杨怀仁也都没找到科学的解释呢,所以也没法跟和尚说的太明白。

他只是承认了大和尚的话,“大师说的不错,河源先生和小子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

或者说那个世界和眼下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在更高的层次上,两个世界有些时间上的差异罢了。”

大和尚睁大了眼睛,“小僧果然猜的没错,王爷和河源先生,应该是来自未来,所以你们知道那么多世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喃喃道,“其实我也不能确定,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来对我来说是清晰的,可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久了,便慢慢开始变得模糊了。

未来变成了过去,现在变成了过去,未来会不会变成新的过去,谁又能知晓呢?”

三个逻辑层次的话,不是身处其中,不一定会理解的透彻,但大和尚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终于明白了杨怀仁的意思。

“河源先生选择了做隐士,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疑惑,不论人活得多么超然,也无法和世界和时间来抗争,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和圆浑大师的那一次对话,应该是他人生中少有的可以把他的来历拿出来谈论的时候了。

而王爷既然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不学河源先生,也沉默呢?为何又要做这么多事,来为难自己?”

杨怀仁苦笑,“我年少的时候没有河源先生的眼光和智慧,所以意气风发做了许多事,现在想藏起来做隐士,已经晚了。

但我也不后悔,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不管我选择的道路是对的还是错的,既然走到现在了了,没有了回头路,我只能继续走下去。

我感觉的我的人生是精彩的,有家有业,有我爱的妻子孩子们,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对这些,我是非常知足的。

正因为我拥有了太多,所以我要多做点事,来报答这个世界,起码让我的族群,也就是大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可以活的好一点。

不管成功与否,不管这个过程是多么艰难曲折,既然我已经这么去做了,就让我继续做下去吧。

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加心安,也更感激我能有这样的一次新的生命的经历。”

杨怀仁这些话,让大和尚忽然茅塞顿开,人生选择本就无谓对错,选择了就继续走下去好了。

大和尚也越来越能理解杨怀仁的想法和做法了,这样一个人,确实不太可能对皇位感兴趣。

就像人站在山脚仰望山巅,谁都会期望站在山巅看到更美好的景色,可如果这个人曾经站在更高的山巅俯视群山,他便不会对那些低矮的山峰感兴趣了。

大和尚又想到一件事,“那王爷的子孙,王爷打算怎么安排?”

杨怀仁明白大和尚为何这么问,他笑道,“河源先生的做法,值得我去效仿。廉希宗先生如今是杂学大家,他虽然知道一些河源先生来历的秘密,但知道的不是很详尽。

河源先生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他唯一的儿子,有些事,要分人的性格的,如果像大师一样不求甚解,那是可以轻松面对这种事,然后继续无忧无虑的活在这个世上的。

但如果这个人非常在意,和可能会因为这种是而把自己弄得疯掉,河源先生跟廉希宗先生说过一些事,或许只是无意间对儿子表达他对过去世界的怀念。

不告诉他真相,就是怕廉希宗先生去深究那个秘密。我想我的选择应该也是这样的,我会留下保命的秘密给我的子孙后代,但也不会让他们知道我的来历真相。

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家族是神秘的就好了,他们可以安心生活并繁衍下去,有足够的资本傍身,这就足够了。

至于将来我的子孙会怎么样,等我百年之后也管不了许多,将来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第1440章 新气象(上)

大和尚今天知道了很多事,他也又笑了出来,或许还有疑惑,但对他来说,疑惑并不重要了。

他晃了晃手里的空酒坛,便起身走了。

或许他去取酒了,多喝些酒让自己迷迷糊糊,或者能轻松一些,也或许他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静静的把刚才杨怀仁的话重新回味,并消化一下。

杨怀仁也长出了一口气,忽然间身子都感觉轻盈了不少,独自背负一个秘密,是很累的。

好在可以有个特殊的人可以让他把这个压力释放出来,也感谢还有一个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曾经在这个世界里存在过,这样他才显得不是那么的孤独。

至于自己为何,又是如何来到了现在这个世界,杨怀仁其实也不是没想过,或许是类似虫洞的一种东西,把他带到了他地第一次出现在大宋的那个地方。

身体在经过虫洞的时候失去了生命力,但附着在思维电磁波上的灵魂却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占据了现在的身子,让他的生命可以延续。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实在没有别的什么靠谱的解释,不过杨怀仁已经不介意了,他明白,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眼前和未来。

眼前便是他的四个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还有一个更小的女儿还在襁褓中,未来两个孩子也将来到这个世界。

这才是杨怀仁在乎的,所以就算他想过些偷闲人生,也只能去努力改变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更好一些,更安全一些,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的生活能轻松一些。

……

朝廷的新法只是取得了短暂的好处,从今年秋天开始,新法的弊端便开始缓缓展现出来。

但赵煦和变法新党们,似乎不太介意这些,他们觉得变法自然会有阻碍,会有反复,但这都是旁支末叶,主干能茁壮成长,变法最终一定会成功。

人都是盲目的,很容易坚信某一点,然后不撞南墙不死心。

这些杨怀仁自然没法去改变,他还没有一个人对抗整个国家权力机关的能力。

所以他专心做的买卖,做着征伐交趾的准备。

餐饮和蔬菜的买卖早已经走上正轨,杨怀仁当初带来的各种新式蔬菜粮食,也逐渐开始以东京城为中心,向全国各地扩散。

随着推广,种植新式蔬菜的土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导致菜价渐渐下滑,虽然比原有的蔬菜还要贵一些,但已经能让百姓逐渐接受。

朝廷自然担心蔬菜的推广会占用原来种粮的土地,但事实证明种菜并不需要很好的土地,老百姓只是小面积的开垦一块地就能种。

像土豆玉米这些作物,本来就不太吃土地,很多原本不是田地的地方稍稍开垦一下种下土豆玉米,它们就能生长。

到后来朝廷发现,不但原本担心的粮食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玉米这东西真的太能长了,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几乎是种植小麦和稻米的两三倍甚至更多。

这也不稀奇,当今的粮食种子还很古老,杨怀仁从后世带来的玉米种子可是经过了现代科技培育过的,产量高一点儿也不奇怪。

百姓的餐桌上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原本贵价的新式蔬菜,杨怀仁并不吝惜自己的厨艺,这些蔬菜的一些简单方便又好吃的做法,也传扬了出去,让百姓自己在家动手,也能烹制简单的美味。

因为这样,杨家蔬菜生意的收益增长也放缓,甚至停了下来,不过每年的进项依旧很多,杨怀仁也不是指着蔬菜赚钱,所以并不在意。

老百姓能吃上营养丰富的蔬菜,是他本来的愿望和想法。

牛肉的生意,自然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吐蕃东部的诸部,因为抢这笔生意,也打了好多年,至今没有休战的意思。

杨怀仁也知道,不能紧着一家买牦牛,而是应该从多个部族进货,那些部族因为卖牦牛有了充足的财富,可以用来从大宋边地购买更多的铁器和粮食等用品。

有了这些,他们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大,早晚会成为大宋西部边界的巨大威胁。

所以杨怀仁让自家的生意掌柜的尽量从不同的部族手里购买牦牛,目的就是在吐蕃部族之间搞平衡。

为了争夺买卖,部族之间自然会有摩擦,吐蕃人思想很简单,草原上也从来都是用拳头说话的。

所以他们为了利益动不动就会大打出手,他们打起来,对杨怀仁和大宋来说都是好事。

环州牧场也不是没培育了一批生长在大宋的牦牛,但数量和需求比起来还是太少,内地的牛肉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向吐蕃人买牦牛的事情,短时间里还不会停止。

西夏西边,石羊河边的西凉府在战争里被打烂了,杨怀仁建议下建设的大宋和西域的贸易中转基地就在这里。

老城已经没法用了,在石羊河边一块高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大宋朝廷给这座城命名凉州。

临河而建的新城很大,而且拥有高墙坚城,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正好把守着东西来往的要道。

杨家因为在造城上除了财力人力,所以在城内拥有最好的一片土地,也盖起来一个以市场为主的生活中心。

这里有市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有民宅和生活配套设施,可以说是新凉州城内最繁华也是生活最方便的地方,俨然成了城市的中心区域。

杨家的生意做的也是立体的,贸易自然是主流,其他比如运输(镖局)、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一应俱全。

另外城外石羊河上游一大片牧场,便是杨怀仁当初作为郡公的封地,杨怀仁用这片牧场来养马养牛养羊,也成了西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为看到了杨家的做法,朝廷以前的马政被废除,又有了新的马政,那就是在草原上养马。

以前把马匹分散到马户家中的做法,虽然也能养马,但马户养大的马,大都是驮马,是打不了仗的。

战马还必须得在草原上放养,没了野性的马,就只能当拉车的马来用了,上了战场是要拉稀的。

第1441章 新气象(下)

大宋以前设立马户养马,有很多原因的。

大宋确实缺战马,所以朝廷很重视马政,只是文人不懂养马,更混淆了战马和驮马的差异,所以才想出了马户养马的马政。

事实证明这种马政根本解决不了大宋缺马的问题,立国百余年缺马的现状一直都没有改观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夏和辽国每年也会向大宋贩售一批马匹,这个数量不算大,但也能暂时解决缺马的问题。

但根本在于朝廷从西夏和辽国买回来的马确实能当战马用,可这些马大多都是腌马,是没法繁育下一代的。

以前辽国和西夏之前在向大宋卖马的问题上肯定是达成了一致的,可以每年卖一些马给大宋,但绝不会把种马卖给大宋。

这就让大宋必须每年花费大量的钱财从辽国和西夏买马,却很难有自己培养马匹的机会。

现在不同了,西夏战败,八百里瀚海尽数归大宋所有,获得了西夏精壮马匹近三十万匹,基本缓解眼下了大宋缺马的问题。

而这些马是可以养育繁殖的,从此以后,大宋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马匹供给,用不了十年,将彻底改变大宋缺战马的问题。

文官们见识了西夏的养马方式,这才不得不承认以前的马政太蠢了。

西夏的汉人,绝大多数都归顺了,不归顺的人都是在西夏朝廷当官的家族,章惇对这些人下手非常狠,不投降就斩尽杀绝,他一向是这么暴戾。

不过这样也好,明明是汉人,却不把汉人当同胞,还要帮着党项人算计汉人,这样的汉人和后世的汉奸没什么区别,杀了也就杀了,一点儿也不可惜。

归顺的汉人大都是百姓,百姓其实没什么,谁做他们的皇帝他们其实也不太在意。

既然宋朝皇帝愿意保留他们原来的财产和土地让他们继续在家乡土地上生活下去,他们拥护宋朝皇帝就是一句话的事。

这一点的确拉拢了人心,西夏最好的土地以前都是皇族和贵族占有的,如今他们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好地方都成了功田,而原来西夏百姓的土地嘛,留给他们也没什么。

西夏国名义上还在,实际上早已经不能称谓国家了。

党项人被驱逐到了最偏远的地方,如今只有黄河河套地区、合罗川和马骡山以北还属于他们,那些地方有草场也有沙漠,他们还能生存,但生存的空间也不大。

辽国自然会惦记河套地区,大宋为了稳定局势休养生息,也大方的把地方让给了辽国,让他们自己去占领,至于契丹人和党项人如何打,就不是大宋的事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合罗川和马骡山以北的地方就更艰苦了,党项人想东山再起,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非常非常艰难。

西夏皇族本想西逃请青唐唃厮啰帮忙收复河山,但青唐人也刚死了首领阿里骨,大将军青宜节鬼章自从被大宋俘获放回去后就彻底没了当年的勇武。

新继位的首领是阿里骨的儿子瞎征,这小子很懦弱,面对西夏皇族的请求,他不敢和大宋作对,只得砍了西夏皇帝和太后的脑袋送给大宋,以示他的忠诚。

当然,青唐人也看出来大宋是想打通连接西域的商道,这条商道要路过青唐的,所以瞎征也想在未来的利益里分一杯羹。

不过显然他不会得逞,青唐一代不如一代,大宋收复湟、鄯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场大败之后,当初内讧的党项贵族们也明白最后战败都是他们自己作死,但后悔已经晚了,几十万大宋边军涌进西夏,已经不是他们这些残余势力可以战胜的。

就算大宋没有工夫去征讨他们,他们也逃不脱慢慢消亡的命运,不论是契丹人还是西边的回鹘人,可都盯着这些没了骨头的肥肉。

这些杨怀仁都不担心,朝堂上的那些大佬打仗不行,但治理占领的地方,他们比杨怀仁在行。

新的商道也成了一个利益综合体,皇帝和朝廷是绝对不会掉以轻心的,而且不容易外人来瓜分这些利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