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59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交趾国也就是后世越南的北方了,这地方听说是物产丰富,产的最多的就是大米。

宋朝的土地,除了儋州之外,基本都是一年两熟,北方种一季麦子一季糜子,其实也就面前够百姓填饱肚子而已。

淮南和江南一带,水稻一年两熟,产量也明显比北方多的多,所以这里成了大宋的主要粮食产区。

而再往南,因为人口相对稀少,土地开发的不够,所以粮食也基本是自给自足而已。

如果大宋能有一支水军,配合步军把交趾国占领,重新把交趾变成交州纳入大宋的版图,那大宋不仅每年可以多出大量的粮食,也消除了未来交趾对南方的威胁。

另外当地的水稻品种优良,一年三熟不说,听说农民种地都不用太操劳,基本播种之后就不用理了,到了三四个月之后自然就能丰收。

后世栽培的占城稻,就是来自离交趾不远的占城,如果真是这样,可以把当地的优良稻种大规模引进到大宋来。

接着在南方的大片未开发的丘陵之地普及栽种,把整个南方开发成大宋的粮食基地,而北方也便可以腾出地方来种植其他蔬菜或者经济作物,丰富大宋百姓的物质生活。

最后还有一点,当时大宋的渔业发展很粗放,百姓所食用的鱼类依旧以内河淡水鱼类为主,方式以捕捞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鱼类养殖业。

海洋捕捞业也相对落后,渔民出海捕鱼,是不出海岸线十里的,能捕捞的海洋鱼类也不是那么多,产量也一般。

如果能借着征讨交趾的事情,把大宋的造船水平提高一个台阶,不仅可以让大宋的水军有更大更坚固的战船,同时也可以造出更适合出海捕鱼的渔船。

渔船能出海到更远的地方,便意味着可以捕捞到更多更大的鱼类,对于丰富大宋百姓的餐桌是非常有好处的。

商业上,如果有了交趾这个地方作为中转,大宋的海商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方便,卖掉和买回来更多的货物,获得更大的利润,不必把利润白白让给真腊人或者室利佛人。

还有重要的一点,战争可以为大宋的改革带来很大的正面效果,比如解决官员冗余的问题。

自古以来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政治清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促进工农商业进步,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发展。

但目前朝廷的新政,就有点浮于表面,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比如朝廷官员冗繁的事情,新政就解决不了,设置更多的虚衔职位把实职职位空出来给有能力的官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造成了大宋官制越来越复杂,冗余官员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第1390章 南边的资源(中)

大宋又一直讲究高薪养廉,但凡是有点功名的,朝廷都养着,即便是虚衔的散官,朝廷也照例发送薪俸。

这问题就大了,尊重文人本来没关系,但是个读书人就当猪一样白养着,这问题就大了。

朝廷这方面花钱还真是毫不吝啬,平均一个岗位一个实职官,另外加两到三个虚职散官,等于朝廷多花了两到三倍的钱养了一个职位,财政压力多么大就不用说了。

北宋税收和财政收入冠绝历朝历代的,可钱都养了闲官了,府库里除了粮食不缺之外,真正的钱银还真不够花的。

平时也算有些盈余,可发起一场战争,府库和国帑立即就见了底,这也许便是宋朝朝廷极其不愿意发起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杨怀仁想到这一点就越想越怕,虽然说军人通过训练能提高不少军事技能,但根本上说,精锐的军队和强悍的军人那都是打出来的。

只有通过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活下来的军人,那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精锐之师,把京城禁军里那帮骑着高头大马穿的花枝招展的禁军们称为精锐,这不闹嘛。

别人不知道,杨怀仁是知道的,原本历史里的靖康之变,大宋的禁军就是不堪一击的,一两万禁军被一两千女真精骑撵着逃跑的事,那是真的耻辱。

如今虽然禁军经历了征西战争,但杨怀仁知道,西北秦凤路的边军才是主力,禁军其实都是跟在后边捡军功罢了。

就这,也不能说大宋的军队就比西夏的强,西夏军队强悍是不用怀疑的,若不是梁太后和他哥哥梁乙逋不和,妹子故意给哥哥在背后捅刀子,这场战争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也许大宋还会取胜,但得利和付出比起来,大宋明显会得不偿失的,更不会把西夏灭国。

幸好大宋运气不错,遇上了西夏的内讧,党项各大家族为了自身利益都不想出战,最终才导致了夏军一溃千里。

西夏就这么灭国了,大宋占领了西夏适合农耕的南方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但辽国得利更多,贺兰山一辈的大片草场,全归了辽国所有。

当然,宋朝为了打破辽夏联合限制大宋的局面,付出这些也是无奈之举,辽国目前还没法得罪,只能给予好处安抚。

西夏朝廷四分五裂,党项贵族各自带和自己的族人和兵马割据为王,梁太后带着西夏幼帝向青唐唃厮啰求救,可没想到是羊入虎口。

剩余的党项贵族割据势力已经不成一国,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了,辽国为了占领他们的草场,自然会慢慢消灭他们。

大宋要的只是打通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从此西北不但没了西夏的骚扰,还多出一条可以个朝廷带来大量收入的商路。

开疆拓土和开辟商路之后,朝廷自然要派遣官员过去治理,大量的官员进驻新国土,这件事便给大宋官员冗余的现状减少了不少压力。

杨怀仁便是想到了这些,才觉得如果大宋能在南边也来这么一场战争,比如把不听话的交趾给灭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想一想,不论是为了制造业、工商业、农业还是渔业的发展,南边有这么多的资源,没有理由不去利用起来。

而为了进一步解决朝廷官员冗余的问题,征讨交趾对大宋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

杨怀仁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岑孝年不敢直接反对,但也提出来一些看法。

首先便是大宋不会擅动兵戈,毕竟交趾国顶着的还是个藩属国的名号,如果大宋出兵攻打交趾,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猜忌和不满。

皇上和那些朝堂大佬们一直以来就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藩属国和称臣纳贡的小国从从来都是优待有佳的,要交兵交趾,光是朝堂上的阻挠就可想而知。

其次,交趾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绝对没有杨怀仁想象里那么弱,交趾国据说披甲二十万,可不是杨怀仁认为的荒野南蛮。

第三,交趾国说白了大片国土还是热带雨林,雨林中各种野兽和蛇虫鼠蚁多如牛毛,烟瘴沼泽之地众多,大宋的军队根本不适应这种环境中作战。

而交趾人世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已经适应,大宋军队去了,恐怕还没开战就得病倒一大片。

就算能凭借武力占领了交趾人的城镇,可又能留下谁来守护呢?交趾人会不断的从丛林里跳出来发动反击,大宋占领后也会被骚扰的不胜其烦,很难形成实际的统治。

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朝廷眼下根本负担不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岭南的厢军战力很弱,不可能是交趾军队的对手。

动用边军根本不现实,边军适应了西北的干燥气候,到了交趾那种闷热潮湿的气候里战力肯定会大幅下滑。

而且虽然西夏没了,但边军还要面对吐蕃诸部、唃厮啰、回鹘和辽国的军队,多出来那么多土地要边军守卫,实在也腾不出多余的兵马来。

至于禁军,就更指望不少了,禁军从京城去交趾作战,比去西夏作战还远还费劲,军费支出说不定比征西战争还要大,朝廷是绝没有这份钱的。

关键是禁军的战力也不怎么行,一帮勋戚之后统领的兵马,跟边军后边分享胜利果实还行,真把他们当主力去战场上作战,信不过的。

最后,岑孝年更是委婉地提醒了杨怀仁,整个把南边很多资源利用起来的想法是很好,可惜要把想法变成现实,真的太难了。

何况杨怀仁作为王爷,和以前也不同了,是不适合参政的,这是大宋的传统,不管杨怀仁本事多大,似乎不适合去管这些军国大事。

岑孝年甚至奉劝杨怀仁说,既然来了江南,能把江南的吏治整饬的清明一点就已经是一份大功劳了,老百姓如今也把杨怀仁当做了贤王一般的看待。

接下来不如在江南享享福,也好好照料安国公主养病,实在没必要给自己脊梁上压负担。

第1391章 南边的资源(下)

岑孝年说的这些道理,其实杨怀仁都明白,不过两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岑孝年不想杨怀仁多事,也不想因此而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一定是不希望杨怀仁把这件事当真的。

但在杨怀仁眼里,困难确实很多,但不能因为困难多就不去做,南边那么多资源,不能就这么看着白白浪费。

再说了,这世上从来没有容易的事情的,要是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那干脆躺着好了,饿死好了,吃饭和睡觉还费劲呢。

朝廷最近一段时间不愿动兵,主要原因其实不是面子问题,一个藩属国而已,打了也就打了了,其他藩属国或者称臣的小国有意见又能怎么样?

这世上从来都是拳头说了算的,要不然后世国家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去造飞机导弹了。

原因在于,朝廷没有足够的财力在近期内支撑两场战争,同时也没有可战之兵和足够的战船。

说起财力,也只是没有足够的钱银罢了,单论粮食的话是绝对不缺的,光漕运衙门的大仓里,常规储存的粮食就有上百万石。

以一个士卒一年的基本口粮计算,一石大约是140斤,换算成市斤是约200斤,正好大约是一石粮。

也就是说,如果用十万人去征讨交趾,以一年为限,所用粮食也不过十几万石而已。

十万军队里,作战将士大约占三分之二,后勤保证的民壮等占三分之一,六万多将士去打交趾听上去好像不太多,但杨怀仁觉得足够了。

交趾号称披甲二十万,可这个数字听听就觉得可笑,交趾地方就那么大点,人口都没有一百万。

再刨去那些丛林里的部族人口,交趾人也就占七八成的比例,要真是披甲二十万,难道交趾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其他人全都是士兵,他们就没有农民工匠和商人了?

明显不可能的。杨怀仁估算一下,交趾能有十万军人就顶天了,说不定也就五六万而已,其他的几万也不过是临时抓壮丁凑数的罢了。

这年头东南亚的几个大国看着国土面积画的很大的,其实真正进入文明社会的地方也就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绝大部分地方还都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人类还处在原始或者半原始的部族社会状态,这种情况下说交趾有披甲二十万,绝壁是吹死牛的。

接着说交趾国军队的战斗力,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明刚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发展到初级封建社会文明而已。

一没有强弓硬弩,二没有利剑长矛,据说那边的军队所用的武器还是竹刀竹枪,就这样的武器装备,能有多少战斗力?

纵观整个东方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北方游牧英勇善战,中原的汉人体格就差了一些,但依靠更好的冶炼技术和兵法韬略,在军器和战术能力上弥补了身体的不足。

而越是往南,人类的身高等身体素质方面就越差,军队的战斗力也就越差,所以交趾别说没有二十万军队,就算是有,实际的作战能力也值得怀疑。

当然交趾也有他的强项,比如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对他们有利的,大宋的军队也确实没有多好在热带雨林气候下作战的经验。

杨怀仁想的是,夏天跟交趾开战是绝对不利的,但冬天开战的话,气候因素的劣势便能降到最低。

而且要攻打交趾,也绝不会从陆上发起进攻,那样太傻了,光是穿越雨林走过去,将士们就要折损不少,不如直接从海上攻过去更实际可靠。

但要想从海上进攻交趾,那就需要运兵船。这一点江南的水军是提供不了多少的,他们自己的战船也并不大,而且用的年岁都太长了,最新的战船还是二十年前打造的。

想到这里,杨怀仁问道,“江南沿江沿海一代,能造海船的造船场有多少?”

岑孝年答道,“江南一代的造船场其实还真有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造漕船的,造海船的江阴这边也有几家,官办的也有一家,在通州利丰监。

利丰监本是造运盐船的,王爷应该知道,盐怕潮,比粮食比重大,所以船要造的特别结实,而且技术水平也高,直接改动一下就能当海船用。

只不过因为民间的造船场造的平底福船也能运盐,利丰监的船场造大船的成本高,所以这几年已经被民间小船场挤得没了营生。

如今盐船根本不缺,利丰监的船厂基本已经废弃了,造船的工匠也基本被民间的船厂挖走了。”

“挖走了?盐监的造船工匠不是匠户吗?匠户没有盐监的许可,能去私人的船场做工?”

“这……”

岑孝年一时语塞,不过盐监和他也没多少关系,他还是直说道,“王爷,您来江南也有些日子了,很多事也看到了,只要商人们肯花些钱,盐监的那帮人不难说话。

至于匠户们,盐监的官员允许他们去私人船场做工,也是给了匠户们一条活路,总不能让他们守着一个不能造船的船场饿死。

朝廷给匠户们发的那点钱粮,顶多也就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已,想要其他的,就不可能了。”

杨怀仁一想也是,虽然利丰监的盐监官员用朝廷的匠户们敛财,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给没有工开的匠户们一条生路。

“利丰监船场的造船水平和民间的那些私人造船场水平相比如何?”

岑孝年想了想,“利丰监里聚集了江南最好的造船匠户,说到造海船的水平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这几年那些匠户去私人的造船场做工,利丰监里应该没剩下多少匠户了,所以要论现在的话,私人的造船场技术水平也不会差多少。

从江阴出海的那些巨大的商船,有不少就是这些私人造船场造的,结实耐用,也抗风浪,除了用途不同之外,其实排水量比战船也相差无几了。”

杨怀仁点点头,“嗯,不错,咱们先去利丰监看看。”

第1392章 江口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