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5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要不然,也不会李朝仁说什么话,其他小兵小卒的都唯马首是瞻了。

正是因为他在厢军中的这种特殊的地位,所以杨怀仁打算利用一下,近两千人的扬州厢军,如果能找出百八十个这种性子的人来帮着管理,杨怀仁也就不那么操心劳神了。

听完了李朝仁的故事,杨怀仁道,“看来你小子在厢军里威望还可以啊,要是本王给你个机会让当队长,你觉得你能干好了吗?”

李朝仁愣了一下,竟不知如何作答。

杨怀仁笑道,“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你虽出身农夫,却有一个好身体,要不然你也不会第一个跑回来了。

你敢呵斥厢军中的节级,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你在厢军普通士卒中很有威望,本王不管这种威望你是怎么得来的,耍狠斗勇都无所谓,关键是他们肯听你的话。

第二呢,你呵斥节级的时候,其实内心里是认可禁军的训练和其他方面的纪律的,这么说来,你跟那些厢军还不一样,你还是希望厢军能有个好面貌的。”

李朝仁听完心中一震,天知道杨怀仁如何把他内心里想的事情就这么说了出来,之前他都没仔细想过为什么他会这样,可现在他明白了。

“王爷说的不错,小人出身农户,本来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等长大了只觉得小人除了种地养家,如果能凭着有点小武艺去混个乡勇的话,还能从官府得些钱粮。

后来被官府欺压,才错手打死了税吏,虽然没被砍了脑袋,可流放充军,小人也觉得这一辈子也就算是完了。

那时候族长告诉小人,不论去了哪里,在军营里好好干,说不定遇上皇上大赦天下,还有机会回家和家中老小团聚。

可到小人来了扬州厢军之后,才知道咱们大宋的军队竟然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小人连那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厢军里都是帮什么人,王爷也一定看见了,贼偷儿可以当队正,士卒多是些流民,本来要说人多么坏,那倒不至于。

可人在厢军这种地方呆上一阵子,都不用几年,几个月的时间,好人也呆颓废了,所谓混吃等死,就是说的吾等厢军之辈。”

杨怀仁见他说的情真意切,也有些叹息,他以前只知道厢军无能,但既然是军,起码还应该有点军人的样子的。

直到他见了扬州厢军之后,才明白大宋的军队已经糜烂虚弱到了何等地步。

像何存葆这样的指挥使,大宋多了去了,武将地位低,时时都么文官压迫着,想在仕途上出头,那太难了。

所以他们只想着捞钱,不论是给自己还是给子孙后代,能多攒下些家当,才是他们在意的事情,至于大宋的军队如何羸弱,他们是不管的。

也不是没有像杨世虎一样的能人,但太少了,有梦想的武将到了地方厢军,也早晚被磨没了棱角,最终变成了何大人那种样子。

杨怀仁也自知自己没多少军事才能,想改变这种局面太难了,所以只能尽一份心,能改变一些算一些,绝不会真像愣头青一样去做一些无边无际的美梦。

“李朝仁,本王也没有空和你绕弯子,我欣赏你身上的某一些优点,希望你能站出来,帮助禁军暂时来训练和改造扬州厢军。

至于将来兵部派了什么人下来任职,我管不着,但本王可以给你一个承诺,如果你真是个当兵的材料,我可以给你个机会,让你进禁军里来。

将来有机会立功受赏,成为真正的军官也说不定,这都要看你自己有么有本事。”

对于这种许诺,李朝仁听得呆了,他自然知道禁军和厢军的不同,立功受赏的机会也不是厢军可以比拟的。

他现在最在意的,不是他被流放充军,而是他流放充军之后是个贼配军的身份,他自己的脸面丢尽了不说,还给家中父母妻儿,以及整个宗族带来了不好的声誉。

如果像杨怀仁说的,他可以通过加入禁军,然后立功受赏,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将来不但可以洗刷自己贼配军的屈辱,甚至可以光宗耀祖。

本来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些怀疑的,但今天的一切,让他明白一件事,他这样的,在扬州厢军里都算是有本事的了,如果他再加把劲,不怕不能把这个好机会变成现实。

李朝仁忽然猛磕了三个响头,“多谢王爷给小人这个洗刷自身屈辱的机会,小人一定不负王爷的期望!”

杨怀仁满意的点点头,只要有一个厢军站出来,就不怕别的有些本事的厢军不效仿,他以厢治厢的想法就不难实现。

“那你们几个呢?”

另外三个人寻思着他们人生里还能这么好的机会,哪里回不牢牢抓住?于是也像李朝仁一样叩头应诺。

第1386章 撤卫改藩(上)

对于扬州厢军,杨怀仁可以做的也不多,虽然作为钦差是有这个权力的,但他涉足厢军事务过多,也容易引起别人的猜忌。

所以他只能暂时留下二百禁军管理厢军,主持将军日常事务和训练事宜,在兵部派来新的指挥使和其他佐将之前,尽量把扬州厢军变的好一点。

基层军官选拔出来三四十个,远远没有达到杨怀仁起初预想的一百人的要求,但事实是厢军里真没有那么多可用之才,拔苗助长也只能是反效果。

总是就是训练起来看看,到时候如果发现李朝仁他们,或者还有其他的人有能力加入禁军的,就直接弄过来,这点权力他还是有的。

杨怀仁以前也很不喜欢给朝廷上奏折,可如今不同往日,他作为钦差,不敢说一言一行都要向朝廷和官家那边交代清楚,起码一些公务方面的事情,还是要交代的。

越是出门在外,这一点越是不能马虎,尽管麻烦了些,但这便是向赵煦和朝堂上一帮大佬们表明自己了。

那意思便是我来江南是真做了实事的,虽然这个钦差有点挂名之嫌,可也没辱没了钦差的名头。

朝廷这边天天收到杨怀仁的奏报,也是非常满意,杨怀仁如今的地位,其实不怕他骄纵,而是怕他太安静了,人一安静下来容易胡琢磨,万一琢磨出点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那就麻烦了。

赵煦能把两卫禁军交给杨怀仁,一方面是信任,可相反的一面又是试探。

自古以来皇帝对掌握军权的将领或者其他什么人,向来是不怎么信任的,带兵的将领出门在外,家眷是一定要留在京城里的,这都是自古以来的惯例。

但杨怀仁这次打着给安国公主瞧病的由头,带了家人也来了江南,要不是他的家业和财产还留在京城郊外杨家庄子里,恐怕早惹出不少非议来了。

在古代,地位高了不见的都是好事,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权,也就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有的皇帝都是多疑的。

赵煦发回来的信件则对杨怀仁大家赞赏,痛斥赵献球这个国之蛀虫。

这就是认可了杨怀仁的做法了,剩下一些话则是唠了些家常,赵煦也特别关心安国公主的病情。

皇帝这样给一个臣子写信,那是极大的恩宠了,可杨怀仁从赵煦的字里行间里能看出来,赵煦依然还在继续膨胀,也巧妙地提醒了杨怀仁,让他在江南多呆些日子。

杨怀仁很想笑,本来就没打算早早回去,皇帝都发话了,那哥们还不好好享受享受江南的富庶和闲逸日子?

照这么说来,赵煦对杨怀仁还是不错的。赵煦不愿意杨怀仁掺和朝堂上的事情,杨怀仁也不愿意去掺和,这样正好,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省的大家都多费口舌。

有时候杨怀仁也在想,别人穿越了,可以从一个什么学生,立即就拥有了宰执天下或者驰骋天下的能力,他为什么没有?

能混到今天这一步,除了厨艺讨巧之外,剩下的可以说都是运气了。

既然自己没有别人那么神通广大的能力,就好好珍惜这份运气,能做事的时候就做点事,什么时候懒了,就陪陪老婆带带孩子,在古代简简单单做个好老公好奶爸其实也不错。

扬州的事情处理完,杨怀仁这才又回了苏州,童贯再见到杨怀仁的时候,那份恭敬就不用提了。

赵献球这样的人都给弄死了,他童贯也有些心里打鼓,幸好他早就自投门下,要不然他来江南这两年骄纵一些,恐怕他的性命也得搭在这里。

岑孝年也是很有觉悟的,赵献球死了他当然开心,不过也看清了杨怀仁的本质,这位年轻的王爷看上去人畜无害,可一旦发怒那就是雷霆之怒。

他现在也被改编成了风神卫的一员,当然也不会让他接触到风神卫的核心,只是利用他来在海政上做些事情罢了。

他如果乖乖听话,可以帮他建立些势力,他贪点小钱杨怀仁也装作看不见,但他如果另有他想,那绝对是不能留着他的。

岑孝年是内卫老人了,这些道理他都懂的,所以表现出来样子比童贯还恭敬,至于他好男宠的事情,杨怀仁也懒得去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说不上对错,这都是命。

杨怀仁和禁军将领们收的礼物,赵煦也发了话,算是对这次禁军江南剿匪的赏赐。

这个结果是杨怀仁早预料到了的,赵献球的百万贯家产大部分交了公,赵煦不会在乎那十几二十万两的。

恩归于上的道理,是能在大宋官场上混下去的最基本的政治觉悟,所以杨怀仁对将士们说的话,自然是要感谢圣上隆恩。

将士们心中有数,也不用多说什么废话。

龙武卫和虎贲卫虽然被杨怀仁带了几年了,可杨怀仁也不会觉得这就是他的兵卒,有些事是一定要分清楚的,也绝对开不得玩笑。

所以江南的匪剿灭的差不多,杨怀仁也打算把禁军交还给官家。

赵煦对龙武卫和虎贲卫总是心怀芥蒂,虽然只是心理作用,但他还是决定不打算让龙武卫和虎贲卫回到京师了。

和枢密院商议之后,决定对龙武卫和虎贲卫撤卫改藩,虎贲卫并无为军改称江安军,驻扎巢湖护卫长江航运,由杨世虎担任指挥使。

而龙武卫改编武德军驻扎常州武进,杨怀仁为指挥使,总理江南航运,包括内河航运和海运。

这道旨意就是去了杨怀仁原来指挥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军权了。杨怀仁其实早就希望这样,当初赵煦把龙武卫和虎贲卫交给他,那也是临时的。

如今事情过去了,让杨怀仁控制两卫禁军就不合适了。撤卫改藩之后,军队还是那些军队,但权限就没那么大了。

杨怀仁还是指挥使,但军队调动,却要受兵部限制,不过圣旨里并没有收回杨怀仁钦差的差事,还多给了他一个江南军节度使的名头。

所以道理上讲,杨怀仁暂时依然可以随意调动江安军和武德军。

第1387章 撤卫改藩(中)

这年头武人是很讲究的,杨世虎知道杨怀仁对龙武卫和虎贲卫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在不但撤卫改藩,还要把两卫分开,杨怀仁一定会不舍。

所以杨世虎钻了个改编两卫禁军的空子,只带了一千虎贲卫将士前往无为军进行合并改编,把两卫禁军原有的大部分将士留给了武德军。

无为军府原先是淮南西路最大的藩军和厢军的混合体,下辖无为、巢县和庐江三县,编内军卒高达四万余人,实际也有三万五千人之数。

即便是这个比例,在整个大宋的厢军或者藩军里,都是人数比例最高的几支军队之一了。

所以杨世虎没必要带那么多人过去,带一千人去上任就可以了,反倒是新成立的武德军没有多少基础,所以把原先的禁军将士都留给了武德军。

两浙路之前只有南康军、广德军和昌国军三个军府,但三个军府加起来人数还没有一个无为军人多。

如今多了一个武德军,两浙路才算是兵强马壮,起码是看上去是这样的。

实际上武德军这样改编,反倒保留了原来龙武卫和虎贲卫的近两万人马,虽然从禁军被降格成藩军,但将士们待遇并没有降低。

所以军营里虽然有点沮丧之意,不过经过军官们的极力引导之后,降格改编的私情也没有在军中造成太大的影响。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番号也没有消失,杨家庄子后山里两卫禁军的大营还在,也还有四五千人马留守在那里。

将来赵煦要怎么安排他们,杨怀仁也想好了主意,既然大营都建了,总不能浪费,不如就把两卫山谷大营改造成一个禁军的综合性训练场,两卫留守的将士便成了训练场的管理军卒。

这样的提议,杨怀仁相信赵煦会同意的,当时庖厨学院建立的时候,杨怀仁也向赵煦透露过一些想法,当时的赵煦是默认了的。

如今庖厨学院正在向着综合学院的方向发展,多出一个军官训练学院,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武德军驻兵常州,自然是就地就食,常州府会负担武德军的粮饷,因为人数众多,所以杨怀仁在武德军内部又分成了武德军左右两厢,也就是原来的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这样大家更容易习惯。

武德军左厢驻兵武进县,右厢驻兵隔壁的晋陵县,左厢一万人扼守大运河和长江水陆要道,被当地百姓称作威武军。

右厢一万人驻扎在横山和芙蓉泊,这里可以东望江阴县,注视着市舶司衙门的一举一动,被老百姓唤做横山军。

老百姓这么叫,杨怀仁觉得无所谓,武德军武德军,也不知道赵煦这么想出这么个名字,听着像无德军似的,看来他还是对龙武卫有些心理阴影的。

龙武卫和虎贲卫被降了格,本来杨怀仁应该不好受的,明明这两卫禁军比拱卫京畿的其他禁军还要精锐,就因为曾经出了一些造反的兵将,就落得了这个下场,实在是令人惋惜。

但杨怀仁想通了一点之后反而不觉得可惜了,如果手下这帮将士们还是禁军,其实很多事他说了还不算,就算临时能用,但终归还是要枢密院的调令。

可降格为藩军之后,他对武德军倒是有了更大的掌控力,可以按照他自己理想里那样,进一步去改变大宋的军队,而武德军便成了他的试验田。

改变整个大宋的军队现状,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通过改变改编后的武德军来寻找大宋军队最合适的发展之道,杨怀仁觉得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可以通过武德军的范例,进一步对江南一代的各地藩军和厢军产生影响,那就不是不可以实现的事情了。

毕竟杨怀仁头上还挂着个江南军节度使的虚衔,江南军是不存在的,那么杨怀仁就是个光杆司令。

但另一层意思,江南军也可以泛指江南一代所有的厢军的统称,那么这个节度使的权限可就大了。

杨怀仁琢磨了好久,觉得赵煦忽然心血来潮给了他这么一个没头没脑的官职,说不定就是想让他按照他的法子来练军。

练出来自然是好事,练不出来,那也有借口推搪过去,因为这事,杨怀仁虽然觉得赵煦不算个明君,可也是有一颗想做明君的心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