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11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杨怀仁只能苦笑着摇头,这时候他才发现,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太渺小了,蝴蝶挥舞翅膀把历史扇成了另一个模样,要么需要太多的巧合,要么要扇几亿亿次。

最后让杨怀仁唯一感到安慰的,是至今朝堂上的大佬们还没有人来动他,这也难怪,杨怀仁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人,小错在赵煦那里都不算是事儿,他还不用太担心。

但是杨怀仁还是讨厌朝堂,讨厌那些无休止的斗争,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所以杨怀仁不自觉地去想,我只是一个小厨子,该做的我都做了,再去想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要么是自找麻烦,要么是自寻烦恼。

萧老倌儿都明白激流勇退的道理,杨怀仁忽然开始想,他是不是也应该闪一闪了?就算不为他自己着想,也要为他的家人和兄弟们着想。

不论他现在多么低调,但总有一天,朝堂上那帮战争贩子们,一定会找上他的,因为他的地位太特殊,朝堂上新党也即将分成两派,到时候逼着他站队,想想全都是麻烦局。

别忘了还有个皇子现在成了他的儿子,就算信得过管秋漓,也不敢保险赵煦就不会查到他这里来。

留在京城,真的有点像睡在老虎旁边的感觉。

萧老倌儿见杨怀仁若有所思,便停下了对朝堂的议论,笑着给杨怀仁添酒。

杨怀仁举杯,“不论朝堂上还是官家后宫里的事情,都跟咱们无关,让他们折腾去吧,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

当然不能真的喝醉,杨怀仁是陪着黑牛哥哥和嫂子来回门的,当小叔子的喝醉了有点不像话,所以喝了个三分醉,他便起身告辞。

萧老倌儿的家在东城,离的杨怀仁在内城中的府邸并不算很远。

回了府,鬼姐本想让他堂下睡一会儿的,可杨怀仁似乎有点心事,如何也不肯躺下,鬼姐只好说些咋萧府的见闻给他听。

杨怀仁和配合地听着她说,都是些女人们之间的家常,鬼姐从小没有娘,听萧夫人总是教训黑牛嫂子出嫁之后要如何做一个好媳妇好儿媳,她也跟着学了不少。

说着说着,鬼姐忽然开口问道,“官人觉得我是个好媳妇儿吗?”

杨怀仁笑着拍拍她的脑袋,“你当然是,你们几个都是,我能娶到你们,感觉很幸福。”

这些话鬼姐很受用,温柔地打了一句,“我也感到幸福,你是这世上最好的官人。”

杨怀仁笑笑,心说我如果真是个好官人,就不应该留在京城了,这里看着平和宁静,可实际上陷阱很多,稍一失足,就容易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派去打探消息的风神卫回来报信,鬼姐很自觉地退出了房间,这位辽国蓝衫军的首脑人物,很是识大体,知道什么是她不该听的。

后宫的消息,如今连风神卫也很难得到,只有通过一些细微之处来猜测,萧老倌儿说的事情都得到了证实,至于孟皇后怎么样,消息就非常少了。

不过风神卫还是尽力打探到了一个关键的消息,杨怀仁听完,脸色就变了。

福庆公主病了!

这位福庆公主什么来历,杨怀仁自然一清二楚,那天夜里管秋漓说过,他从宫外的一个普通人家偷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目的就是为了换出孟皇后的亲子以掩人耳目。

当时情况紧急,管秋漓偷孩子的事情却也是造了孽,也不知是不是那天他偷孩子的时候让孩子受了惊,或者孩子本身就身体不好,这位冒牌的公主从进了宫,就一直病魔缠身。

消息里说福庆公主重病,宫中太医都说药石无灵,可这里边一定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

如今孟皇后在宫中失势,宫中不论太医太监还是宫女妈子,谁都知道刘婕妤才是官家的宠妃,向太后又一向不理后宫之事,难保刘婕妤暗中授意太医们故意不给福庆公主医治。

这也正印证了管秋漓的猜测,如今只是个公主,刘婕妤的心里都容不下,如果皇子没有被管秋漓带出宫来,那么皇子的命运也便可想而知了。

杨怀仁也搞不清楚孟皇后现在是个什么状态,但从她善良的性格讲,即便福庆公主不是她亲生的,她也应该会极力疼爱的。

所以如果公主患病却得不到有效的医治,孟皇后有可能会做出离奇的事情来。

原来的历史记载里,说是孟皇后娘家的姐姐给她求了个神符,让她把神符烧了泡成符水当神药给福庆公主喝,想用符水治好福庆公主的怪病。

但诸如符水之物此类的怪力乱神之事向来都是宫中禁忌,有人偷偷告诉了赵煦,尽管赵煦体谅孟皇后一个做母亲的心情,没有立即怪罪她,但也因为这件事,让赵煦更加冷落了孟皇后。

不用想也知道,符水肯定治不好福庆公主的病,而且还会让病情继续加重,后来孟皇后之母燕夫人为了帮助外孙女治病,又请了什么道士进宫去给福庆公主祈福。

这就更给了刘婕妤打击孟皇后的口实。

符水治不好福庆公主的病,跳大神的就更不可能了,福庆公主最后还是幼年夭折。

赵煦可怜孟皇后痛失爱女,也并没有怪罪她。但刘婕妤不甘心,暗中命人在孟皇后宫中藏匿一些诅咒的邪物,然后装好人陪赵煦去孟皇后宫中看望她。

实际上是故意让人当着赵煦面前把她派人藏好的那些诅咒之物露出来,以此来污蔑孟皇后,说她因为赵煦不关心公主,导致公主早早夭折,所以准备了那些诅咒的邪物,说孟皇后诅咒赵煦。

赵煦一怒之下,把孟皇后打入了冷宫……

第1276章 一位皇后的陨落(下)

杨怀仁对这样的记载,是持保留态度的。

并不是说历史的记载里就全是一套瞎说,特别是这种宫廷之事,史官还不见得就敢瞎写。

但如果把孟皇后的生平从头到尾捋一遍的话,那么她被废的整个过程,就显得太过夸张了。

这种宫廷斗争的狗血剧情,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孟皇后此人虽然人很善良,性情也温和,但她并不是一个傻子,相反,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有能力的女人。

大家看看她被打入冷宫之后的人生就能明白,先是在瑶华宫禁足,被废后之后出宫去玉清庵当尼姑礼佛。

这尼姑一当就是好几年,直到赵佶继位,向太后才想起把孟皇后重新招回宫来,封为元祐皇后。

但好景不长,一年不到,向太后病故,元祐党人再次失势,孟皇后这位元祐皇后又跟着背了锅,再一次被被废,又回去当了尼姑。

这次时间就长了,二十六年之后,发生了靖康之难,赵氏宗族几乎被金人全部掳走为质,五十四岁的孟皇后才又被张邦昌和吕好问请出来主持大局。

此时的孟皇后真的拿出了大家风范,一个女人力挽狂澜,扶大宋之将倾,重新把朝廷组建起来,又寻回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

大家试想一下,孟皇后从被废,之后三十多年的人生几乎都是过着清心寡欲的尼姑生活,人也许能变得性情增加冷静,但不可能忽然有了这么强大的能力和才智的。

也就是说,人的沉稳程度或许会随着年轻增长而增长,但聪明程度,基本生来就注定了的。

再看看刘婕妤的人生历程,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尽管看上去她有些小聪明小伎俩,但很多事实证明此人并不聪明,蠢事办了不少,绝对算不上是个聪明人。

一个可以挽救一个国家的女人,为什么在年轻时在宫中像个傻子一样被一个蠢女人玩弄于鼓掌之间?这有可能吗?完全不符合常理和规律。

大家心里一定会有的,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历史记载里说的孟皇后被废的经历,就显得有点夸张了。

但如果大家仔细想想当时的全局,便会明白为什么史官会那么记载。

先说赵煦此人,从他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于朝廷上的党争和后宫内的宫斗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也曾经是这些斗争的受害人。

但是当他重掌皇权之后,他发现他可以利用这种争斗,来获取更大的权力。

党争这种事,在大宋文人至上的社会风气下,皇帝也拿文人没有办法,顶多就是贬官,直接杀头那是绝没有的,连体罚之事都很少发生。

也就是说,皇帝是没法阻止党争的,但另一方面,皇帝却可以利用党争,把一批同意自己的政见,无脑支持自己的朝臣留在身边,反之,便贬黜出朝堂。

说到底,还是权力的游戏,后宫里,也是如此。

杨怀仁虽然和孟皇后接触不多,但是从赵煦这里,还是了解了很多他们之间的事情,更清楚赵煦对孟皇后的态度是如何的。

孟皇后当初进宫并被册封为皇后,都是高太皇太后的安排,赵煦和他祖母之间是什么关系,就不用多说了,从高太后死后赵煦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

赵煦是发自内心的恨他的祖母的,所以孟皇后这个他祖母强加给他的皇后,他内心里一定是排斥的。

也许平时生活中他只是有些冷落她,但可以试想,赵煦内心里是多么不愿意孟皇后一直留在宫中,每次看到她,就像看到了他的祖母一样可恶。

所以一切就有了解释,刘婕妤明显没有足够的智慧来给孟皇后下那么多套,即便有,以孟皇后的才智,也不会那么轻易地去钻。

但如果这些套是赵煦下的呢?孟皇后就是想不钻也不行了。

于是便有了那样的历史记载,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一个信佛的女人,任由她的母亲和姐姐请些道士或跳大神或烧符水,害死了她的“女儿”。

之后又装作不知道刘婕妤的把戏,任由赵煦演一场大戏,把她打入冷宫。

史官看到了这样的表面,也就记录了下来,就算史官足够聪明,看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赵煦的安排,可他敢把事实写出来吗?

一切都只是赵煦极力摆脱他人生中高太后给他留下的阴影,而玩的一套障眼法而已。

所以这件冤狱,赵煦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以孟皇后的聪明才智,她也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她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没有力量去反抗罢了。

也或许,她从头就没有反抗,当生下皇子的那一夜见识了后宫的阴暗狡诈之后,她的心就死了,也早早就看到了她未来的命运。

只是上天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近三十年后她如何也没想到,她还有机会站出来,在一段中国民族灾难性的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便是一个皇后两次陨落,又离奇起复的故事。

杨怀仁想通了这一切,似乎也释怀了许多。孟皇后眼下的命运也许很悲惨,但这些事情,都是她预料到了的,事实也证明她选择安然地接受了这一切。

换了任何一个脑子稍微不太灵光的,经历了这一切,估计早就悬梁自尽了,哪里还有勇气活在这个世上?

杨怀仁忽然很欣慰,他收养了孟皇后的儿子,也许正是让她有了能坚韧着活下去的动力。

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是杨孝祖长大成人的时候,杨怀仁也许会带着他去跟孟皇后见面,让她知道,她值得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还有历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当然,杨怀仁也尽力不让大宋沦落到指望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去支撑的地步,这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所有男人来说,真的太丢脸了。

但想到了这里,杨怀仁也越来越觉得他不能留在京城了,保守一个秘密,不仅仅是不说出去那么简单,因为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会发生。

所以,杨怀仁做了决定,离开东京城,离的皇宫越远,他才越安全。

第1277章 爸爸去哪儿

杨怀仁下了决定,可离开京城去哪儿,要用什么理由离开京城又成了一个难题。

要走,也不能是他一个人走,如今家里四个孩子都还小,杨怀仁这个老爸可不舍得离开他们太久的日子。

杨家庄子里其实有没有他都一样运转,家里的管事们已经把庄子里所有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只需要留下几个管事看着就不会出大乱子。

城里的酒楼生意一直很火爆,王明远和羊乐天把随园经营的有声有色,虽然没有开分店,但店面却越做越大,有了点大酒楼的感觉。

学院也没什么大问题,虽然钱是他一个人出,但名头却挂在皇帝名下,本来培养厨子和其他工匠的学院是被教人圣人之书的书院所瞧不起的,但挂上皇帝的名头,那就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廉先生的弟子们现在都在学院里任教,有的甚至扔了官不做也要回来当先生,可见他们对学院的未来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至于山谷里的龙武卫和虎贲卫,在杨世虎将军的带领下一直在操练着,名义上还是禁军的编制,但实际上他们总有种被遗忘了的感觉。

特别是禁军在西边打了胜仗之后,龙武卫和虎贲卫原本因为训练素质优秀而积攒的名声也渐渐隐退,其余参加了征西的禁军又重新不把他们放在了眼里。

更可气的是某些禁军将领真的把龙武卫和虎贲卫当做了垃圾桶,只要是和他们不对付的将士啊,军营里的刺头啊,甚至只是长得不好看的,凡是他们看着不顺眼的,都打发到了这两卫里来。

龙武卫和虎贲卫是不嫌弃的,保持这一种多多益善的心态来对待新人们,反正来谁都一样练,而且比以前的练法更狠的练。

有谁不服不要紧,杨怀仁订的制度可是后世军营的严苛制度,而且结合了当下的规矩,杀威棒是不长眼的,谁训练不好就不给好饭食,有刺头闹事或者逃跑也不怕,抓回来先暴打一顿,然后关小黑屋,关到乖乖听指挥了为止。

于是两卫的规模就这么不断的扩大,竟超过了两万人的编制,超出来的人,兵部是不给发饷银的,还是杨怀仁自己掏钱,这会儿倒没人说他什么了。

朝廷打了胜仗,可国帑也用去了大半,朝堂上一帮家伙们就喜欢斗嘴,赚钱的本事那是不能指望的,所以方方面面都在缩紧开支。

杨怀仁的边贸计划倒是让他们看到了赚钱的希望,对这件事很是上心,搞得好像没了杨怀仁什么事一般,功劳似乎都成了他们的了。

杨怀仁其实不介意,他就管投自己的钱做自己的生意,将来能赚大钱就好,至于谁要抢功劳,随便他们抢就好了,他也不稀罕,反正他的爵位是不可能再高了。

其他的嘛,只要安排好了境内境外的商道就好,龙门镖局将来可以大展身手,来往于京城和西域的货物,都需要他们沿途护送。

铁香玉生孩子前还很操心这事,但生了孩子之后便不管了,现在她最大的任务就是养育两个儿子,女人当了母亲,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

既然她都不管了,杨怀仁就更不用过多的去操心西边商路的事情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