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341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杨怀仁笑着说该说感谢的是他才对,他能享受到山里这些珍惜的美味,还能把这些美味带到外边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他才是那个最幸福的人。

第850章 意外惊喜

杨怀仁夸下海口要给大家做一顿蘑菇大餐,自然不能言而无信。烤野猪肉自然是一道大菜,不过光吃肉也会觉得腻,再来一份蘑菇汤才更健康。

蘑菇的做法其实真的太多了,炒菜、煎炸、煮汤,等等等等,几乎所有的烹饪手法都可以用在蘑菇身上,而且蘑菇那种鲜美的味道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晾干的蘑菇,用来做汤或者炖菜是最好的。有人会认为晾干的蘑菇会损失了它原有的味道和营养,其实结果恰好相反,经过天然晾晒和风干的蘑菇,只不过是经历了脱水过程而已,营养价值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而且不仅仅如此,经过了天然晾晒和风干的干蘑菇,味道的精华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浓缩的过程,当再次遇水释放出来的时候,原本自身的腐朽和腥臭味不见了,但真正的蘑菇鲜美滋味却更加明显了起来。

干蘑菇在使用前要先用清水洗净表面的尘土和杂质,然后再换清水泡发,原本已经干瘪的身躯吸水之后又冲洗饱满了起来,恢复了最初被采集的时候的样子。

杨怀仁泡了好多村民储存起来的干蘑菇,在分类之后大概泡出来满满的几个大木盆,当他准别用泡好的蘑菇做一道简单的蘑菇汤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之前他在谷仓见到这些干蘑菇的时候,根据蘑菇的形状大致认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用菌,像羊肚菇、仙人环等种类,即便是晾晒干瘪了,也还是能分辨出原来的形状和样貌的。

但有一些种类的蘑菇,形状本来就差不多,甚至如果不仔细观察颜色,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而干瘪了之后,便不太容易被认出来,或者说容易被当做了别的种类给混淆了。

但是当这些干蘑菇吸水恢复了原状,他们原本的形状和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就比较容易分辨的清了。

在盛放鸡枞菌的木盆里,杨怀仁忽然发觉有少数的蘑菇和其他的鸡枞菌长的竟然不太一样,没有明显的伞盖,而且实体的柄也更粗大。

他挑了一个体型较大的放在手心里,然后移步到火光下仔细察看,等他用压咬下一小块细细品尝过了之后欣喜的判断,他竟然发现了这一株并不是鸡枞,而是一种更珍贵和稀有的蘑菇——松茸!

中国人食用松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在东方文明的萌芽时期,人类便已经发现了松茸的食用价值。

最初的松茸在中国的分部范围还是很大很广的,几乎可以说跨越了大江南北,在森林里都有它不同种类的分布。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没有保护性的采摘,它才逐渐变得越来也少,分布范围也变的越来越小,到最后才变成了一种珍惜的食材。

而且最初的松茸,是被粗略的划分在松蕈这个大的蘑菇分类里的,随着人类对食物更高的要求和分类学的进步,到了北宋,在仁宗时期编撰的《嘉祐本草》中才把松茸单独划分成一个种类。

到绍圣时期唐慎微重新整理编撰的《证类本草》中,松茸这个名字才被使用,后世某些岛国人说松茸是他们最早发现并定名的,就不用提是多么可笑了。

即便如此,后世某些无知网站竟然认可这样的说法,就不是可笑那么简单了,而是可悲。

杨怀仁的看法是,要真论起来,不论文化还是美食,中国人可以做某国人祖宗,事实摆在那里,自说自话是没有用的,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走的。

这个发现让杨怀仁非常兴奋,回忆起后世中国的松茸产地,好像确实包括了这一片山区,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太偏僻了,才让松茸在这片大山里的繁衍延续了上千年。

大宋的疆域内,能够产出松茸的地方已经非常稀少,所以市面上售卖的松茸,都是行商们每年从大辽、吐蕃和大理收购回来的。

而松茸的价格,无论是干品还是酒店里制作成成菜之后,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因为量小,即便是有钱,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松茸这种物种和松露有点相同的是,它们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都特别高,而且都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所以像这里这种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才能找到它们。

松茸还有一点也非常奇特,它的生命循环时间非常长,普通的蘑菇一年可以生长繁殖一次甚至多次,但是松茸每隔五到六年才会生长和繁殖一次。

它的子实体的生长和别的蘑菇一类的真菌还大有不同的是,它的子实体成长的特别快,大概只需要六七天的时间,存在的时间也特别短,只有两到三天。

当它的子实体完全生长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被采摘,那么最长在三天之后,它的营养成分就会反哺给它生长的土壤,从而完全失去了营养价值,那种极其鲜美的味道,也因此不复存在了。

所以要采摘和收集松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便是像木朗这样的经验来练的猎人,要采摘到松茸也是非常依赖好运气的眷顾的。

但就是这样,杨怀仁不敢相信这些松茸就这么被混杂在鸡枞菌里,在这个村子的谷仓里静静的躺了不知道多长时间。

这个发现对杨怀仁来说也实在是太惊喜太意外了,照这么判断,这片大山里一定还分布着很多像这样的松茸,只不过是因为木朗和他的族人们并不认得它,把松茸当做了一种普通的山蘑菇来采集罢了。

杨怀仁想了想,决定应该把实情告诉木朗老汉,将来要他格外注意采集和保护这种珍贵的食材,并且在收购价格上,也一定会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开价,绝不会因为他们不认得松茸,便欺骗他们。

这会儿杨怀仁心情大好,竟不自觉地哼唱起了小歌来,做个有钱的好人感觉真的特别好,而且这一趟来大理,又发现了黑松露和松茸,对于他的饮食梦想来说,似乎又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第851章 大理三塔(上)

离开猎人村子前往大理城的时候,杨怀仁心情还算不错,唯独有一点让他有点不爽,从时间上看,除非他去大理只待两三天便把事情办完了立即回京,否则无论他怎么赶路,都来不及敢在春节之前回家过年了。

大理城的城郭不算大,跟大宋的东京城是完全没法比的,不过城内城外的建筑风格上却是独具特色,给人的感觉,总是透着一股清新。

扮作了商贾的杨怀仁进了城,便打听到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消息,高升泰已经登基为帝了。

不过让杨怀仁觉得怪异的是,大理国发生了这样的大变故,但大理城内的百姓们却好似没有什么发生过一样,依旧悠闲或者忙着,市井里嗅不出一丝紧张的味道。

杨怀仁等人有点迷糊了,实在搞不懂原因,按说之前不是听说大理段氏深受大理百姓爱戴吗?怎么高升泰谋权篡位,百姓们没有一点反应呢?

以目前杨怀仁的身份,是进不了皇宫一探究竟的,只能先带着商队找个客栈住下来,慢慢从老百姓的口中寻找这一切的原因。

大理皇宫西北,有一家规模算是城内比较大的春来客栈,而且与其说这家店是客栈,不如说是客栈加酒楼加茶馆的综合体。

沿街的楼面被当做了酒楼,平时不是饭店的时候,店家也提供茶点,便变作了茶馆,而宽敞的后院则另有二层的排楼可以供来往的客人住宿,还有单独的库房供客人存放货物。

杨怀仁一行人住了进来,三十多人包下了后院里一栋单独的楼宇,从二楼窗户往西北方向望去,便能清晰的看到大理国寺崇圣寺的三座巍峨的白塔矗立在广阔的大地上。

三座白塔西对苍山,东面洱海,加上白塔在密宗佛教中的象征意义,让人不自觉地感到了一种神圣和庄严。

主塔千寻塔目测高约七十米,两座小塔也高逾四十米,在杨怀仁看来,这样的建筑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建筑学上的奇迹了。

修整片刻之后,杨怀仁先带着众人来到前边的楼面先吃饭,春来客栈的掌柜的见他们是汉人的商人,出手又非常阔绰,便向杨怀仁推荐了他们白族迎宾的一种高规格的宴席――土八碗。

杨怀仁是见识过后世的大理白族土八碗的,不过此时的土八碗和后世的还有很大的区别,材料上和制作手法上都还比较具有原始的风味。

杨怀仁此时也没有心情享受具有白族原始风味的食物,而是急于搞清楚大理城内最近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向掌柜的问道,“不知大理城内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怎么让我觉得有种暴风雨后的怪异的宁静呢?”

春来客栈的掌柜的似乎听出了什么,但是他好像不愿意细说,只是呵呵笑着,摆摆手说,“客官你们多虑了,不管有什么事,绝不会影响你们的生意的。”

说罢便微笑着退走了,搞得杨怀仁越来越迷糊。等吃过了饭回到房间,不等杨怀仁开口,兰若心先发话了。

“这件事很奇怪,似乎当地的百姓不太愿意议论。刚才咱们吃饭的时候,我好想听见相邻桌上的本地人似乎谈起过,不过他的朋友及时制止了他,那个话题便没有继续下去。”

杨怀仁仰着脖子活动了下筋骨,“是很奇怪,难道是高升泰篡位之后,搞高压政策,在城内禁止百姓谈论此事?”

铁香玉嗤鼻一笑,“你还说你多么聪明呢,你看街面上的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样子,哪里像有人堵住了他们的嘴巴?”

杨怀仁被铁总镖头反驳习惯了,而且每一次她总是说的很有道理,而且也说到了点子上,让杨怀仁想反驳回去,都找不到理据。

不过回头想想确实是如铁香玉所说,大理城内百姓仿佛不曾经历过什么一般,但事情又确实发生了,那么照如此说来,原因似乎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复杂。

原因之一,便可能是老百姓不太关心上位者们之间的事情,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不管宫里和朝堂上发生了什么权力的更迭,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事情发生后不久,也就没人关心了。

而原因二,似乎是针对想他们这些外人的,自己国家发生了谋朝篡位的事情,总是有些不光彩的,也许自己人私下里还会谈论一些的,但是在杨怀仁这样的外人面前,就难以启齿了。

杨怀仁想了一下,吩咐道,“小七哥哥你去找几个人,装作出门去采购当地的特产,顺便尽量和当地人多交谈,争取打探出点什么消息来,咱们这样一无所知,实在是太被动了。”

小七点点头,立即转身走了出去。他打开房间的门之后,似是看到了什么人走上了楼来,便回头给杨怀仁打了一个眼色,这才匆匆离去。

杨怀仁会意,立即示意众人收口,这时春来客栈的一个小二哥端着一壶茶水走了进来。

“几位客官,这是我们当地最好的普洱茶,掌柜的叫小底送来给几位客官享用。”

杨怀仁笑着点点头表示了谢意,等小二哥放下茶水,杨怀仁又从腰间掏了一块碎银出来,抓着小二哥的手塞到了他手里。

“这位小哥,我们初来乍到,很多事情都不懂,我想打听点事,不知道可不可以。”

那个小二手里攥着杨怀仁塞过来的银子,早就惊得说不出话来,这块碎银虽然不大,却也顶的上他两个月的月钱了,以前他可从来没遇到过出手这么阔绰的,便不自觉地笑容满面,小鸡吃米似的急忙点了点头。

“客官有什么话尽管问,小底一定知无不言,嘻嘻……”

杨怀仁和蔼地问道,“我听说你们大理国刚换了新的国君,不知道会不会对我们来大理行商的汉人有什么影响啊?对了,为什么你们大理的段氏当权好好的,又忽然换了一位国君呢?”

小二听完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可手里的银子又让他忍不住回头瞅了瞅,见没有客栈里的人,才不情愿的指了指窗外的白塔……

第852章 大理三塔(下)

杨怀仁顺着小二哥的手指望了望那三座白塔,心中的疑窦却更难解开了,高升泰篡位,跟那三座崇圣寺的白塔又有什么联系呢?

小二哥不自觉地叹了一口气,似乎这件事他们大理人都不太愿意提起,杨怀仁便又掏了一块碎银出来笑眯眯地塞到了小二哥的手里。

小二哥虽然下意识的接过了银子没有推辞,但他脸上的表情却不像刚才那么轻松了,好像手里的银子烫手一般。

他想了一下,虽然觉得这个话题不是他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可以谈论的,但想起家中妻儿,又觉得他没必要跟钱过不去,便做了个“嘘”的手势,神秘地回身掩上了房门,这才愿意开口。

“不怕几位客官笑话,大理段氏,以前确实是非常受百姓爱戴的,可十几年前广安之乱之后,段氏就不是原来的段氏了,唉……”

这话说得不明不白,杨怀仁反正是没听懂。

小二哥见他一脸茫然,便摇摇头小声解释道,“大概十三四年之前吧,我们大理的一位权臣杨义贞掌握大理兵权,可惜他野心太大,竟发动叛乱弑帝夺位,并改年广安。

不过杨义贞这么做,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得到大理上到众臣下到百姓的拥戴,所以也是个短命皇帝。他坐上大理皇位也并没有多久,仅仅三四个月后吧,就被段家重新夺回了皇位。”

杨怀仁还是一脸懵逼,十几年前的事了,跟现在高氏篡权又有什么联系?

小二接着说道,“其实那会儿大理段氏的威信就不复存在了,要不然杨义贞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得了皇位。

大理段氏重新夺回皇位,是有人帮忙的,几位客官猜猜,是谁引了乌蛮兵来诛杀了杨义贞?”

杨怀仁听到这里似乎有了些眉目,便接话道,“是大理另一个大家族高氏?”

小二瘪着嘴点点头,“不错,正是高氏。当年大理相国高智升和他儿子高升泰,也就是如今的大理王,冒着生命危险引乌蛮兵进大理,杀杨义贞帮助大理段氏复位。

起初像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们是很开心的,毕竟段氏当了那么多年的大理国主,对百姓也一直都不错,只可惜……”

天霸弟弟急切的问道,“只可惜如何?你倒是快说啊。”

小二清了清喉咙,杨怀仁见状忙给他倒了一碗茶水递过去,“慢慢说,不着急。”

小二谢过了杨怀仁,喝了一口茶水道,“只可惜高氏没有把皇位还给太子段延庆,而是交给了给容易受他们高氏控制的段寿辉。”

杨怀仁惊道,“段延庆?!”

原来真有这么个废太子存在,看来前世看过的武侠里除了段誉名字和历史有点差异之外,像段正明段正淳兄弟俩,加上现在这个段延庆,竟然都对上了。

小二见他很吃惊,也一副很讶异的样子,“对啊,就是延庆太子,他为人随和,也是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的。”

杨怀仁心里偷笑道,也就是他分不清这位延庆太子的真性情是如何,是小二口中说的随和,还是武侠里说的是个恶贯满盈的大恶人,若是他性情真的是恶贯满盈,那他继位成为大理国主,不知道百姓们又要如何面对了。

小二砸吧了一下嘴巴,“不过这个段寿辉是个庸人皇帝,当了皇帝也是什么都不管的,把所有国事都交给了高智升父子来处理。

大家都猜测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自此便开始对大理段氏渐渐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段寿辉也算是有自知之明,在位不足一年,便退位出家了,这时候百姓们都以为延庆太子会继位为国主的,但是发生了一件对我们大理国人都觉得非常不体面的事情。”

小二似乎有点尴尬,攥着银子的手心里也出了汗,顿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说道,“那一年我印象特别深,大理城内好像发生了一场风暴一样,像我这样的市井小民自然是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的。

不过那一夜之后,延庆太子全家都被杀了,太子府门前血流成河,延庆太子的尸首都没有找到,大家便猜测他早已经被……唉……惨啊。”

“那后来呢?”

“后来就是上德帝的庶孙保定帝继位为帝了,大家都说是他迫害了延庆太子一家,才登上了王座,所以大家对段氏就没多少期待了,原来的爱戴,也就谈不上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