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303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当然,大宋并不是没有大炮这样的火器,只不过结构相对简单,用后世的眼光看,就是非常落后,具有大炮的基本能力,但是射程非常近,爆炸力也很小,而且是不可控的,非常容易出事故。

朝廷之所以把研究和制造火器的军器监这个部门取消,除了担心火器是凶器的考虑外,技术的不成熟,无法在真实的战场上稳定发挥作用,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杨怀仁的想法里,大炮这东西,一定是要研究,一定要造的,不过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不能强求造出来就一定能用,如果真有一天拿到战场上,能起到一点作用也行。

至于想把这种大炮当做一种大杀器,横扫各国精锐的想法,他是不会这么幼稚的去幻想的。

既然重生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就要尊重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不能空想。

所以大炮的事情只能当做锦上添花,造出来更好,造不出来也不强求,而是去做其他的准备,绝不能当做唯一的办法。

那么要想让大宋的军队强大起来,就要考虑其他的途径了。从制度上去改变,杨怀仁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的,大宋扬文抑武的国策毕竟已经推行了一百多年了,那种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

整个朝堂上的人都是这么想,那些武将出身的勋戚们虽然不服,不过一直以来也是十分遵守这一套太祖的国策的,任凭杨怀仁口灿莲花,也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既然走改变制度的路途走不通,那么只能从加强军队本身的软硬件素质来提升军队的实力了。

软件上来说,自然就是提高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训练的加强是必须做的,因为战争是人来打的,士兵的训练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指望少数武功高强的将领,那也是白搭。

不论是领兵作战的将军还是被他率领的士兵,基本的军事素质必须达标,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战争的需要,训练特有的作战能力,比如山地作战,夜间作战能力等等。

兵种的划分也必须更加细化,责任和职责也更加明确,除了原有的步兵和骑兵的划分之外,后勤保障的各色兵种也要有详细的划分。

除此之外,还要有诸如工兵在内的,应对战时特别情况的特殊兵种,多兵种相互搭配,相互配合作战,才是合理的。

硬件上来说,就是提升军器的质量和数量了。强弓硬弩,长枪短剑都要进行优化和改进,像杨怀仁铸造厨刀的铸造工艺,他是不会当做祖传秘方藏起来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用他的相关知识,能把大宋军队的兵器水平提高一个档次,那么对于大宋整个军队实力的提升,将士巨大的。

而军马的数量增加,意味着在将来对阵主要的潜在对手大辽、西夏,以及将来的大金和蒙古,就不会在骑兵上处于一个绝对的劣势。

从战略上讲,大宋也不会因为步兵多骑兵少的巨大限制,只能选择城市防守战,无法做出主动的出击,就更别提对这些对手进行战术性的进攻了。

所以杨怀仁便想到了把他的牧场计划升级的主意。

环州的牧场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那也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的,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环州牧场养一些牦牛和羊也还可以,要养马,地方就完全不够了,而且位置也不好。

于是杨怀仁想到,既然未来和西夏要开战,而且结果他事先是知道的,所以在西北和西夏、青唐以及唃厮啰搭界的地域里,新建一个大型的牧场,就是必须的了。

牧场可以蓄养牛羊,自然还可以蓄养马匹,特别是从西域引进的优良西域马种,在地理环境不会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繁育,成功的机会将会非常大。

将来有了马,也就意味着大宋将会有更多的骑兵,当骑兵的数量和主要的敌人想比不再处于劣势的时候,主动的出击作战,就会从梦想走进现实。

只要能打败契丹人,如今还没有崛起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就不会有机会壮大自己,成为新的威胁的机会了。

这样的话,杨怀仁其实不用细说,游师雄自然是一点就明,顺着杨怀仁的计划,他也会想到这些。

当所有的蓝图都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游师雄忽然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激动感觉,恨不得抓住杨怀仁的手说,“你小子咋不早生三十年呢?!”

第735章 还有个丐帮

见天色渐渐黯淡了下来,杨怀仁该说的也都说了出来,于是起身告辞。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游老将军,小子来看望你,没有给你带什么礼物,还把你家大门给砸坏了半扇,希望您老别见怪,就当小子胡闹了。” 游师雄笑道,“你小子,也真是胆大包天,连我大总管府的大门也敢砸,真不知道你是无心的还是故意寒碜我。 你能来看望我这个老头子,我就很知足了,何况你已经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杨怀仁点点头谦逊道,“游老将军气了,这礼物送的我开心,您收的也开心,而且对西北边的老百姓还有边军将士们都有好处,就不必道谢这么见外了。 按说小子来一趟,是应该给您做几道拿手的小菜,咱爷俩能促膝长谈,小酌几杯的,不过如今小子还有皇差在身,实在不便久留。 这天色也不早了,小子此次是微服来的,怕别人看见了给老将军招来些非议,这就要走了,赶在城门关闭前就要出城,多有失礼之处,还望老将军海涵。” “屁话!” 游师雄的眼神里其实很希望杨怀仁多留一天,他很希望能多跟杨怀仁聊聊,但也知道杨怀仁这次出京的身份特殊,这一趟来凤翔府已经是不对了,再留宿在他府上,的确容易被旁人说三道四。 可想到他作为主人,连顿酒饭都没给人吃上,心中也是不爽。 如今他看待杨怀仁,也像是看待了自己的子弟亲人一般亲切,知道西北这地方冬季的夜里寒冷一场,他却还要连夜赶路,心中多少有些不忍,双眼里竟心疼自己孩子似的,变了点点闪光出来。 他骂完了杨怀仁,又上去重重地拍了拍杨怀仁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这边的事情,你放心便是,我老游自然会当做是自家的事情来办,你……路上小心保重!” 肩膀虽然被游师雄这重重一拍拍得跟快散了架似的,可杨怀仁心里却忽然一阵暖流,就像久违了的父亲在他脑袋瓜子上的一巴掌一样,疼,却内心里感到亲切和幸福。 他点点头,叹了口气,“游大爷保重!小子告辞了。” 说罢便领着兰若心和天霸弟弟等人快步往门外走,游师雄不忍看他离去的背影,转过头去闭上了眼睛。 没有说后会有期,因为大家都知道后会,其实是无期的,一切都是缘分。 韩大棒槌知道家主不便送杨怀仁出门,便代替主人做了他不想面对的事情。 再跨出那扇被天霸弟弟砸坏了的半扇总管府大门,杨怀仁回头望了望总管府的院落,朴实无华,却触动人的心灵,也许这就是游师雄的为人准则,也是他对于品格的一生追求。 尊重,或者去崇敬一个人,不一定是看他一生做出了怎么样的大事和成就,但是看他的人品高低,就足够了。 一行人走出凤翔府城门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白日里的空旷变成了望不到边的荒芜,只有偶尔几颗在寒风中矗立了不知多少年的老树,为杨怀仁的马车指明了道路。 中原还是初冬,甚至江南还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西北已经寒风凛冽,特别是入了夜之后,那透衣的寒风仿佛是被无边的黑夜赶着来的。 马夫抽打着马鞭急急地赶路,似乎让这寒风更猛了一些,杨怀仁和兰若心坐在颠簸的车厢里,并不比在外边暖和多少。 兰若心试着用手巾去堵了几次,可车厢的缝隙还是不断的刺进冷风来,杨怀仁笑着忽然一把把她揽到身边来坐下,“别弄了,没用的。” 兰若心嘟了嘟嘴,顺从的顺势依偎在杨怀仁的怀里。今天杨怀仁和游师雄说的话,她听懂了一些,也有些还没有琢磨明白,不过在她心里,杨怀仁的确成熟了好多,而且这种转变似乎太快了些,让她有些不适应。 不过这样的变化,在兰若心看来是好的,回想起来,杨怀仁正在做的事,或者计划将来要去做的事,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 而她原先的梦想里,正是能有一个这样的有侠义心肠的斯斯文文的才子做她的如意郎君。 如今她找到了,却又有了一种害怕的感觉,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男人,自然是女人心中所喜欢的类型,可有能力又有责任心,也就意味着他要付出很多,去做大事。 兰若心本心里就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女人,自信也足够自立,即便找到了她喜欢的男子,也不太愿意只是做一个在家中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 她想象里,如果她的男人能舞文弄墨,她起码也能帮他铺纸研墨,如果他的男人能上阵杀敌,她也愿意化身马前小卒,在他身边保护他。 但杨怀仁在做的事情,对她来说,也是在是太大了,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有点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了,只能对着那些漏风的缝隙发恨。 不一会儿的工夫,兰若心便感到依靠着杨怀仁怀里的半边脸暖和了起来,她很享受这种感觉,外边是寒冷,在自己的爱人怀里确实温暖的。 忽然她想起了一件事,前段时间杨怀仁建设庖厨学院,她也是从丐帮里找了些能出力气又有些手艺的乞丐们去工地上帮了忙的,便糯糯地问道,“我知道你要做大事,有些我也没太搞明白,不过我知道那些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所以我忽然想起来,青莲帮和丐帮,人数众多,也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不知道在你要做的大事里,能不能帮得上忙呢?” 杨怀仁怔了一下,接着好似返现了新大陆似的心里乐开了花,嘴里自言自语道,“对啊,还有个丐帮!” 他琢磨了一下,忽然间便豁然开朗了。丐帮之大,有帮众几十万人之多。这些人里边,绝大多数人都是真正的不事生产的乞丐。 而他计划在西北边地建设大型的牧场和外贸基地,不缺钱不缺地,缺的不就是人手吗?

第736章 汉中四绝(上)

杨怀仁美滋滋的一笑,瞅瞅车厢里反正就他和兰若心两人,便低下头去,在她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

“也多亏了你提起来,不然我都给忘了。”

兰若心双颊羞红,却又主动往杨怀仁怀里挤了挤,“既然你要干大事业,那就意味着要用人,用很多很多的人,西北这地方人少,也不一定能挑的到你用起来合心意的,我便想起丐帮来了。

只不过,丐帮虽然大,人也够多,但让他们给你做工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愿。

嗯……还有一点我也不得不承认,丐帮里那些花子们,早就过惯了饭来张口的叫花子生活,如今再让这帮逍遥惯了的人去做工,怕他们不一定就听管教。”

杨怀仁点着头,心里十分欢喜兰若心早就帮他想到了这么多。

“丐帮的人多,但他们之中,没有多少人生来就是叫花子的。就算他们懒散的时候长了,有些人不愿意靠干活吃饭,可总也有人愿意重新回到凭劳动吃饭的生活中来。

机会给他们了,愿不愿意来,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只能提供这样的机会,绝不会强求什么。

至于你担心他们不停管教不肯好好干活,这一点其实有点多虑了,看看当初那二百多个你招来的去学院工地上干活的乞丐们,他们不是干活干的很好吗?

关键不在于他们想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得到什么,当他们得到的东西得到了满足,他们自然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

给我杨怀仁做工的干活的,我都不会吝啬工钱的,而且保证他们吃饱吃好,我哦才不怕他们真来了不会不卖力气。”

兰若心嘻嘻笑了几声,“就你厉害,是我瞎担心了还不行吗?到了下一个有丐帮分舵的市镇,我便联络他们。”

“不急的,”杨怀仁抬手摸了摸她的脑袋,“可以慢慢来,记得对他们,事情不用说明白了,只说是给我杨怀仁做工就行。”

兰若心嗯了一声,表示她懂了。杨怀仁在西北边境地区建设牧场的事情,如今还是计划和准备阶段,因为涉及到未来大宋的对夏战争,所以这个消息是绝对不能走漏了的。

马车走了一夜,才赶上钦差的大队人马,杨怀仁这才换了一路快颠簸散架了马车,换了更大的一辆乘坐。

至于杨怀仁的行踪,队伍里大都是他的自己人,自然不会过问家主的去向,而随队的朝廷官员们,大都不知道杨怀仁这一天根本不在钦差的大队之中,就算有几个精明的发现杨怀仁不见了一整天,也不会多嘴说些什么。

既然是混官场的,都是懂得官场规矩的,就像是唱大戏,在这出戏里,你要懂得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道理,该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就装聋作哑,不然得罪了人,可没有好果子吃。

杨怀仁其实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恶毒,也没有工夫和他们玩官场上那一套,既然他们不吱声,杨怀仁也不用多说什么,一路上好吃好喝供应着,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意。

大队从新向南出发,走佛坪道穿越秦岭,走了整整两天,才来到一个盆地。

汉中平原叫了上千年,实际上从地理学上的划分来讲,汉中更应该叫做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如果单纯从地理课本上学到这些,还不能体会到用秦岭来分隔南北方的原因。

杨怀仁亲自穿过了秦岭,才有了感官上更直接的体会。山北已经是初冬,而到了山南,却又是一副秋高气爽的景象。

夸张的说,连空气呼吸起来都能感受到山北山南的迥异,山北的冷风干燥得似乎要割破了人的喉咙,山南则渐渐湿润了起来,风虽然也凉了,却没有那么凛冽。

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因为气候的不同而不断的变化着。

既然来到了汉中,不得不提一下汉中的四大小吃,也被当地人叫做汉中四绝,分别是南郑的热面皮、宁强的浆水面、略阳的菜豆腐和留坝的片皮子。

面皮这个名字,也许说出来大家不太熟悉,如果换一种外地人的叫法“汉中凉皮”,也许大家就觉得如雷贯耳了。

后世任哪一个地方,都有满街摆摊的汉中凉皮摊子,也许只不过是一个三轮小车,一张矮脚的四方桌,可人们看到这样食物,总忍不住停下脚步,花上几块钱品尝一碗。

外地人也许因为在炎热的夏季才时常去买来一碗凉皮,把它当做了一种爽口的在暑热里渡暑的小吃来食用,也会自然而然的把凉皮误会成一种解暑的食品。

实际上汉中当地人更喜欢热着食用它,也更喜欢叫它面皮。因为最初的面皮,要向前追溯到秦朝,也的的确确是用面来做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才开始被当地的淳朴百姓们不断的创新,或直接改用了米粉作为制作的主要原料,或者用面粉和米粉混的的方式,用不同的配方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口感又不同的面皮。

凉着吃确实有解暑开胃的作用,不过趁热吃,才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也是最道地的吃法。

刚出锅的面皮,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揭下来,甩在案板上卷成长卷儿,几下快刀下去,便切出了一碗热面皮。

加入盐巴、米醋、酱油、特别调制的胡椒粉和姜汁蒜汁,最后淋上辣椒制作的红油,就是一道最朴实却最诱人的美味。

当然,当时的面皮制作技艺还没有后世那么精湛,调味料也没有那么丰富多样,特别是辣椒制作的红油,也只有杨怀仁才有,即便在东京城里,也是刚刚时兴起来,高昂的价格也并不是一个市井里寻常的面皮摊子能用的起的。

不过带着古色古味的热面皮,还是让杨怀仁品尝到了那种汉中人在食物的创新里的智慧。

当然,加入了辣椒红油的热面皮,那种最激烈的味道融合进烫嘴的面皮当中,才是最终成型的美味。

第737章 汉中四绝(下)

这四样最具有汉中特色小吃,相同的是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不同的是,相比热面皮在北宋已经有小贩们挑着担子或推着小车沿街摆摊售卖,另外几种则更多的是民间寻常百姓家里的家庭美食。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粉皮子,也就是片皮,单是从外观看的话,有点像后世北方地区流行的一道凉菜,东北大拉皮。 而从制作的原料上和方法上,两种食物其实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片皮的特点,在于可以凉拌,也可以热拌,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舌尖上的享受。 但相同的是,粉皮子所加入的调味料,讲究足够多,味道足够重,让人吃到嘴里,不论是酸味,咸味,又或是辣味,都给人一种非常冲的感觉。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里,一碗调料足够的粉皮子吃到嘴里,吃的人满头冒汗,口腔酸麻,那才叫爽。 从粉皮子制作原料的角度看,不得不说这又是广大贫苦百姓在寻找食物果腹方面的一项巨大的创新。 更早的时候,汉中地区的贫苦百姓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填饱肚子,只能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寻找可食用,又能充分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的食物来源。 初夏时节,是秦岭南麓的野生蕨菜成熟的季节,满山的蕨菜,便是百姓们靠山吃山的智慧来源。 那时候男人们在田间劳作,老人、女人和孩子们,便背上篾筐,上山去挖蕨菜。 蕨菜的叶子可以当做蔬菜来食用,采的多了吃不完,还可以做成腌菜,而挑拣出根茎肥大的蕨菜,然后放到石臼里捣碎,扔掉韧性强的植皮,剩下的浆汁里便富含了大量的淀粉了。 将这些浆汁过滤,淘洗出来的干净乳白色的液体,就是淀粉溶液了,这时候可以加水稀释,再加入明矾,不断的搅拌,明矾便让浆汁中的淀粉变得浓稠起来。 这时候一口盛满了水的大锅猛火煮沸了,然后在上边浮着一个小汤锅或者平底的金属容器,把已经浓稠的浆汁倒进去,把汤锅稍微晃动着让浆汁均匀的铺在锅底上受热凝固。 等浆汁全部凝固之后立即把汤锅从沸水里拿出来,再放到冷水中冷却之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来乳白色的浆汁,变成了色泽鲜亮,半透明又充满了弹性的粉皮子。 切条或者切片随个人的喜好,加调料也是随意,而且还可以加入切碎了的蕨菜的腌菜或者其他小咸菜,搅拌均匀了就是最朴实的美味。 在那样艰苦时期和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淳朴的百姓们总是能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找到合适的食材来制作可口食物。 同时,有了食物,也不能浪费,每个人都很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食物,而浆水面的产生,也是人们从节约食物的思想里催生出来的另一道美味。 浆水面这种叫法,实际上到了清朝才有,在北宋或者更早的时候,浆水面被叫做棒棒面,或者更直接的叫做杂菜汤饼。 这年头蔬菜的种植,是极富时效性的,通俗点讲,在没有蔬菜大棚技术的古代,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什么时节吃什么样的蔬菜。 自家的小院里开一片菜畦,开出撒上菜种,然后每日浇水,期盼着它们快一些成熟,能让家人吃上新鲜的蔬菜。 但是这样草根的蔬菜栽培方法,会导致平时没有足够的蔬菜,而等菜畦的蔬菜成熟了,却又吃不完,总不能不去采摘,让原本新鲜的蔬菜变得老了,失去了原有的清脆口味。 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蔬菜无非是芥菜的几个种类,然后便是白菜萝卜了。 白菜萝卜相对还容易保存一些,而芥菜,只能现摘现吃,才能吃到它的新鲜的味道。 若是吃不完,便用水焯一下,然后沥干了水分,把芥菜存入陶罐中,只需要撒一把粗盐,剩下的就是让它自然发酵就可以了。 腌制后的芥菜,可以直接食用,不过这样的吃的话,味道难免单一而乏味。百姓们便又想出了另一种和它搭配的食物,于是便产生了杂菜汤饼。 腌制好的芥菜作为主要原料,再搭配上其他应时的蔬菜,或者吃剩下的菜,混合到一起用大锅爆香了葱姜蒜烩制一下,然后加入煮汤饼的面汤慢熬,最后加些豆腐丁或者豆豉,便制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汤饼的卤汁,当地人叫做潲子的东西。 汤饼呢,则是选取手擀的那种,擀的面皮薄薄的,切成粗细不同的面条子,即便是煮透了,也还保留着韧性。 煮焉了的汤饼配上独特的潲子,便是一碗惹人口水的浆水面了。 后世材料丰富,早已经摒弃了用腌菜来制作潲子的方法,改用新鲜的蔬菜水煮用面汤泡制的方法,味道上也许清新了不少,不过那种原始的自然发酵的酸臭味,却也不见了。 比起前边的三种大众化的汉中美食,最后一种,应该算是最上得了席面的一道菜了。 菜豆腐,就是加了新鲜菜叶的豆腐大米粥,听起来只不过是几种最寻常不过的食材混搭在一起的食物,可你没有吃过,就不知道它的滋味是如何让你吃过了就忘不了。 北方常见的酸浆豆腐,不必食用模具挤压成块状,就可以直接放到用酸浆水煮制的大米粥之中,两种食物混合加热一小会儿,再加入少许青菜点缀,这道菜就算制作完成了。 豆腐和大米混合在一起,从外观上看就是清汤白玉般的清淡,而这道菜也确实是解腻的不二之选。 当然,这道才可以直接食用,但最有味道的还是加入各种调味的调料,比如特别炒制的辣酱,搅拌均匀了直接用勺子舀着吃,不用在意吃相如何,只需要去享受吃到嘴里那种清香意爽和余味无穷。 原料虽然简单,可这几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道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菜肴。 菜豆腐在物质丰富的后世已经是一道大众菜肴,但在当时还是一道难得制作的好菜,只有来了贵客,汉中人才会制作这道菜出来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

第738章 龙门镖局(上)

杨怀仁的钦差队伍沿着褒水河向西,经洋州、城固,来到兴元府。

利州刺史陆永年竟率利州路和兴元府上下官员出城十里迎接,杨怀仁的感觉那可不是受宠若惊了,而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讶异。

古代的官员都是讲排场的,杨怀仁这一趟带了三千龙武卫禁军这么大场面,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会去琢磨官家让杨怀仁这么大排场来出巡,到底是个什么用意。

真正有些贪官污吏行径的官员,这是也早早藏好了自己做过的坏事,绝不会让给杨怀仁这位钦差大人添乱。

这年代所谓有污点的官员,也不仅仅是指某某地方的官员贪赃枉法了,更多的是因为新旧党争中站了队,被贬斥和排挤到地方上来的。

面对钦差替天巡狩,这样所谓身背污点的官员自然会好好表现一番,给钦差大人留下个好印象,说不定钦差大人就真会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回去说给皇帝听。

哪怕是一句好听的话,听到皇帝耳朵里,那也算是他露了脸了,说不定正遇上皇帝心情不错,就能给你升个官,或者调配到富庶的地方为官。

按照官场上的规矩呢,对于杨怀仁这样的钦差和上官,直接行贿是不行的,说出去难听,也不雅,更好的讨好方式,应该是投其所好。

杨怀仁如今的身份地位,他的过往和经历,利州路和兴元府的上下官员们自然是事前打听了一番,做到有所准备,心中有数的。

他们总结的结果就是,杨怀仁这个人是个书生出身,后来却甘心去做了厨子,这么说来,这个人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不顾人家做厨子做的牛比,三番五次通过厨艺给大宋立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功劳,于是就有了如今的爵位和官职。

从他们在东京城内为官的同窗或朋友那里打听到的信息里,也是有说杨怀仁这个人贪财好色的,而且脾气愣的很,所以要讨好他,也不能太直接,要做的巧妙一点,才好让他接受了你的人情。

杨怀仁起先还真没想过那么多,人家既然高规格迎接和接待,他也要拿出一个钦差大人应该有的架子来。

尺度自然要拿捏好,不至于太过高傲让人家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似的装逼,又不能太过谦和了,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容易亲近。

也幸亏杨怀仁是个演技派,稍作考虑之后,把和这些官员们相处的态度展现的很恰当,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尊贵的气质,又不至于因为自己太年轻让他们轻视了他。

陆永年这个人给杨怀仁的印象很普通,不像是个迂腐的蠢货,也没有油滑的秉性,怎么说呢,有点中庸,长得也中庸,说话行事,也是一直遵从着一种中庸之道。

据说陆永年在利州任上干了十几年了,人过五十,却也没有什么大的功绩足够他能进京高升,却也没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

杨怀仁也不会单纯到根据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就断定了这个人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何况人家为官多年,很多事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陆永年一一给杨怀仁介绍过了兴元府的主要官员,杨怀仁便跟他们客套一番,说些从朝堂上学来的自己原本听不顺耳的官话。

寒暄过后,吃了三杯人家准备好的迎宾美酒,杨怀仁便在陆永年的引领下进城。

本来钦差的队伍就三千多人了,加上出城迎接他的当地军政官员以及富贾士绅们将近一千人,一条长队浩浩荡荡的就这么进了城。

除了百余人的随身侍卫,三千人的龙武卫禁军将士们不便进城扰民,便安排他们驻扎城外。

安排下了住所之后,杨怀仁刚换了常服,陆永年便派了人来请他以及随行的官员,说是在兴元府最大最豪华的长兴楼酒楼准备了接风晚宴,恭候钦差大人莅临。

吃饭的事嘛,杨怀仁也是一路经历过来的,自然不会推脱。可等他到了长兴楼,却发现酒席上提供的菜式,几乎清一色的京城名菜。

陆永年觉得这是考虑到杨怀仁的口味,怕当地的菜式入不了杨怀仁这位“少年厨神”的法眼,可杨怀仁其实这次出来的目的就是一路走一路吃,做个无忧无虑的吃货,既然出来了,还要吃京城的菜色,那跟没有出来又有什么区别呢?

心中所想,自然不能表现出来,以免败了人家的兴致和好意,尽管听说这长兴楼的大厨是从京城里出来的,可杨怀仁这顿却是吃的索然无味。

天霸弟弟本来是个对食物来者不拒的人物,可跟着杨怀仁时候久了,也开始挑食了,酒桌上凡是他吃的顺口的,几乎就是整盘秋风扫落叶一般吃个干净,不顺口的,连看也懒得看一眼。

酒过三巡,杨怀仁见天霸弟弟也吃的差不多了,便借口酒力不支,要先行回钦差行辕休息,不知哪个不开眼的官员,装逼似的拍着巴掌,等巴掌拍完,便走出来二十来个浓妆艳抹的小姐儿来,说是让她们陪钦差大人好好休息休息。

杨怀仁看着这个家伙就来气,兰若心在我身边跟着呢,你跟我来这一套?真当我没见过女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