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295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第713章 两个使团(下)

刘青箐,如今也才十四五岁,还是大宋皇宫里后宫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宫女,可杨怀仁知道,将来赵煦废掉孟皇后之后,她就是那个昭怀皇后。

都知道历朝历代都有一条后宫不得干政地规定,可惜这世上女人都是比男人命长的,皇帝正值壮年的时候也许这条规定还比较靠谱,而更多的时候,后宫中的女人们,才是权力的核心所在。

刘青箐这么大点年纪,得到赵煦的宠幸,随便说几句讨赵煦欢欣的话,自然还到不了后宫干政的地步。

只是她也许是随口一说的话,赵煦听了,竟然听了进去,还当了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杨怀仁心说赵煦啊赵煦,你也是个大人了,又不是没见过女人,怎么这么耳朵根子软呢?她刘青箐只不过一个小宫女,她说的话你还就真当回事了。

大宋的外交,是有专门的官员的,礼部有专门从事外事工作的部门,而且还有个专门接待外国使团的鸿胪寺,怎么轮,都还轮不到杨怀仁头上。

而刘青箐忽然提到把一件外交事宜交给杨怀仁处理,也许是在宫中从那些好事的喜欢嚼舌根子的内侍们口中听说过杨怀仁的大名。

虽然他不上朝,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官职和职权,但她觉得赵煦既然十分器重这个人,那么把别人哪里觉得十分棘手的事情交给这个杨怀仁,让他来处理总是会让赵煦高兴的。

怎么说红颜是祸水呢,赵煦的这位红颜知己,就一盆子祸水泼在了杨怀仁身上。

杨怀仁心中有苦说不出,只能接了这一盆也不知道干不干净的水,然后在深秋的冷风中凌乱。

处理大宋的外交事宜,杨怀仁也不是第一次,只不过他每次处理这样的事情,总是用一种另类的匪夷所思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买了牦牛,让吐蕃内部起了内讧;一幅满口胡诌出来的药膳方子,让契丹人去压迫女人真,让他们提前十年开始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斗争。

最重要的一点,近十几年来,跟番邦外族真正打过架的,也只有他杨怀仁一个了。

似乎在有些人眼里,和那些番邦胡人打交道,是杨怀仁擅长的,动了兵马也好,不动一兵一卒也好,他在这方面总是没让大宋吃过亏。

大理国来了两个朝贡的使团,朝廷里即便刚刚搞明白怎么回事,可谁也没有胆子去说哪一个就能真正的代表大理国。

按照常理来算,自然是大理国当今的国主段正明派来的使团应该算是正统的大理国使团的,而高升泰派来的人,似乎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这种事谁也说不好,万一这个高升泰取而代之,当了新的大理国主呢?那他会不会记恨当初大宋对他派来的使团不敬呢?

赵煦的态度就说明了问题的难点所在,对于大理这样的蛮夷小国,大宋有点不当回事,本来也没有争端,更没有利益纠葛,平时就当是个好邻居相处,点头之交而已。

至于谁是这个番邦小国的国主,不是大宋的皇帝关心的事情,不管大理国是姓段还是姓高,只要他们不给大宋惹麻烦,每年象征性的来朝贡表达他们对大宋的尊敬就好了。

他们的王朝更迭,大宋不会强加干涉,更不会对他们的新主人说三道四。

目前的情况是,来了两个大理国的使团,都说自己是正宗的使团,鸿胪寺不敢慢待,只好都接待住在了鸿胪寺的招待所里。

嘴上说来的都是客,可没有道理一家里来两拨客人,而且谁都不服对方,还谁也不承认对方,这就让接待他们的主人家为难了。

朝堂上不是没讨论过这个问题,那些朝廷的大佬们在乎的也不是大理国谁说了算,而是在乎大宋在那些周边的番邦效果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有礼仪之邦该有的风范。

朝堂上对此时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俨然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承认大理段氏一百多年来大理国国主的地位,承认段正明的使团才是大理正宗的使团,而大理布燮高升泰这种意图阴谋撺掇段氏皇位的人,应当当做反贼,人人得而诛之,根本就不应该接待他派来的使团。

但另一派则认为大宋不应该干涉别国的内政,大理国地处西南遥远蛮荒之地,人家也许有人家的一套准则和规矩,如果慢待了高升泰的使团,加入将来他成了大理国国主,以后大宋和大理的外交关系就没有之前那么和谐了。

而且大宋境内的西南之地,也是有不少少数的部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也有些和汉族杂居,大宋一直以来的政策,也是不干涉他们部族内部的事宜,只要他们不给好听添乱就好。

两派其实也没有多少争论的余地,因为大理国现在的状况,几千里之外的东京城里,也不是很清楚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

就算现在派人去打探,一来一回就够麻烦了,等到有了确切的消息,也许是几个月之后了。

到那时再做出合适的反应,似乎又容易被人认为大宋有见风使舵之嫌。

赵煦也知道外事无小事的道理,即便大理国一直以来也不算是大宋的威胁,只是现在北方大辽和西夏对大宋的威胁似乎更大一些,赵煦不愿意看到西南边再闹出什么乱子来。

赵煦既然当着杨怀仁的面提起这件事来,就是没有给杨怀仁推辞的余地了。

赵煦刚重掌皇权也没多久,朝堂上又经历了一次人员的大变更,他信得过又可用的人,实在是太少。

两个大理国使团的事情,不算大也不算小,赵煦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人力去处理,想来想去,刘青箐说的话也有那么点道理,不如就交给杨怀仁这个闲人和能人去办。

杨怀仁心中也只能叹气,尽管他很想在家当奶爸伺候月子看孩子,可赵煦既然开口了,他也只能应允下来,就当是再出去旅游一趟,看看风景了。

第714章 西南行(上)

回家的路上,杨怀仁开始回忆这个时间点上,大理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虽然不太清楚是不是高升泰这个人,但是大理国的历史上,在这个时间点确实发生过一场政变。

印象中大理国一位姓高的相过确实在这段时间架空了大理国段氏皇族的皇权,自己独掌朝政。

后来好像一场政变确实也成功了,大理保定帝段正明也确实被逼无奈之下向高相国交出了皇权,然后自己去当了和尚。

只是这一段历史里,高氏皇权也没持续多久,大概仅仅维持了两年那么短的时间。

而有一种说法,是说高升泰当了两年大理皇帝之后,在临终前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或者高氏家族中的什么人,而是把皇位重新还给了段氏。

更奇妙的是,大理段氏似乎也不怎么记恨高氏一族,反而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给了高氏世袭布燮的地位。

也就是说,大理段氏继续当他的大理国主,而高氏,在篡权夺政两年之后,还是继续做大理国的宰相,而且还是世袭的宰相。

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理解段氏和高氏两家的这种行为,杨怀仁反正是理解不了,按正常的道理讲,他们两家不应该是不共戴天之仇吗?

想了一路也没想明白,杨怀仁只觉得脑仁疼。不管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利益关系,杨怀仁反正是把赵煦交给他的这个从中斡旋的任务,当做是公费旅游罢了。

他前脚到家,圣旨后脚就到了,这次赵煦很大方,给了他一个真正的钦差的身份,让他代天巡狩,监察西南诸路诸州,一个字没提大理国的事情。

这就属于政治上的辞令了,圣旨怎么说也是官方的文件,在这样的正式文件当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干涉别国内政的内容的。

但旨意说的很隐晦,其中意思杨怀仁是明白的。

杨母听了圣旨有点不高兴,说是眼看就要入冬了,官家还要发派这么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任务让杨怀仁去做,一去还去那么远的地方。

杨怀仁也不解释什么,有些事根本不用说出来让家里人担心,而且杨母是当着众人面说的这些话,与其说这话是说给杨怀仁听,不如说是故意说给两个刚生了孩子的儿媳妇听的。

有那么点明贬暗褒的意思,杨怀仁心里明镜儿似的,母亲这是为他开脱了。

即便如此,杨怀仁对韵儿和莲儿,还是心怀愧疚的,女人刚生完了孩子,是最需要她们的丈夫留在她们身边的时候。

并不是非得需要她们的丈夫真的去伺候月子,而是只要丈夫在身边,她们就会觉得生孩子的苦痛都不算是什么,会觉得心里暖,会有安全感。

杨怀仁也想多留在家里陪陪她们,可是时间上有点紧迫了,他想着如果一路赶过去,象征性的把事情处理完了,也许还能赶在新年之前赶回家来陪着老婆孩子过年。

这年头真正的钦差出巡是很有讲究的,仪仗就必须做足了派头,而且随行的官员也不少,毕竟地方上的繁琐事务也很多,杨怀仁也不可能事毕亲为。

而随行的侍卫,就更不能少了,按照杨怀仁的意思,他这趟出去轻车简行,只选出一百名自己府上的府卫随行也就够了。

不过为了防止意外时间的发生,圣旨里还是允许杨怀仁从他的龙武卫禁军中选取三千名禁军将士随行保护。

听起来带着三千禁军去替皇帝出差挺体面的,不过这可是三千人啊,也太惹眼了些,就算西南诸路诸州有什么贪官污吏的,知道钦差这么大张旗鼓的去巡游,也查不到他们腐败的证据来。

当然,杨怀仁也无心去搞出那么多事情来,只要不是很过分的,他都可以不闻不问,因为他心里清楚,就算揪出一两个硕鼠来,对于大宋当前的局势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不如就按照他的方式,先御外,再安内,所以这趟出去,先把皇帝的交代的事情办完了,然后一路尝尝各地的美味,然后便可以回来交差。

还有另一件是也是杨怀仁可以顺道去做的,就是一路可以联络上分散在各地的原来的内卫们,把内卫改制成风神卫的相关事宜处理一下。

所以这一趟出去,他的随身侍卫,用的是府卫中的那一百名原来的内卫们,而那三千龙武卫禁军,让连子庚带领着随行。

而他的兄弟们,要么像天霸弟弟和柯小川这样刚成家的,要么像小七这样老婆刚生了孩子的,杨怀仁自己没法在家伺候老婆坐月子,但是不想小七也不能陪在老婆孩子身边。

不过话跟他们一说,这帮人是没有一个愿意留在杨家庄子的,都愿意跟着杨怀仁出去见识见识。

杨怀仁也只能劝他们,像黑牛哥哥,作为府卫大将军,杨怀仁走了之后,不论是家中还是龙武卫里,都需要他留下来的照应着。

而柯小川呢,毕竟年初的伤势刚刚才好了一些,大冬天的跟着舟车劳顿,杨怀仁怕他身体的伤病再出现反复,所以也不让柯小川跟着。

柯小川是不肯的,拿出男儿志在四方的理由怼了回来。杨怀仁只想笑,这话你也就是不当着僧儿面前说出来给自己壮胆,你才刚成家,瞎出去转悠啥?

杨怀仁后来给了他一个职事,让他去学院里当总教官,监督学院的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把军事化管理进行到底,这才让他留了下来。

玄参直接打发他去了西北,柯小巧如今在环州也呆了一年了,去年的事情也渐渐淡了下来,是时候让她回到中原了。

让玄参直接去环州,就是杨怀仁想成全他们俩,直接就把柯小巧迎娶回来就好了,杨怀仁这个永兴军路节度使的名头虽然是个虚衔,不过他相信环州地面上,他的话还是一言九鼎的,没有人会说三道四。

而陶勇和梁二娘,就看他们自己如何选择了,愿意回到中原,就接回来,庄子里有很多职事也是需要人手的,如果他们愿意留在环州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那就随他们好了。

第715章 西南行(下)

杨怀仁觉得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地理学得还是挺好的,从京城出发去云南嘛,自然是除了城要往南走。

可实际上钦差队伍却是从西门而出,沿着向西北方向的官道进发。

杨怀仁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南辕北辙,不过带路的官员自然是不会带错了路的,既然队伍向西走,那就随他好了。

这年头大宋,从经济发展上来说,江南二路肯定是最富庶的地方,而之后,便是京城附近中原地区。

要再往下算的话,长江流域因为粮食产量相对高一些,所以经济发展上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不过要说道路交通的情况,那还是北方要好一些,从中原地区到北方边地的官道修的四通八达,也是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

所以杨怀仁的钦差队伍出城向西而去,也就不难理解了。

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官道经过的州县官员,无不出城迎接钦差队伍,不过杨怀仁可没工夫停留,白天只顾着赶路,晚上也从来不进城下榻。

也许是出于一种训练龙武卫这三千将士的目的,杨怀仁故意每天在野地里安营扎寨。

龙武卫的将士们如今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了,不论行军还是扎营,都是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这一点让杨怀仁这个兼职大将军的非常满意。

将士们的心情看来是挺好的,这三千人里边很多人从进了禁军,还从来没有出过京城,乍一跟着杨怀仁出了京,心情自然大好。

而更关键的一点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跟着杨怀仁这个钦差出来办差的,多多少少都会离殇一些功劳回去,官职或者待遇也也都会提上一级半级的,这就让将士们的积极性更加强烈了。

杨怀仁走在临时的大营里,也受到了将士们好心情的感染,自己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而他不论走到哪里,身后也总是跟着三个人,有一个很明显就是女扮男装的,这人便是兰若心了。

兰若心如今和杨怀仁相处的方式有点奇怪,在家的时候,她绝对不会主动找杨怀仁说些男女之间的悄悄话之类的。

只要是杨怀仁有正事要做,她从来不再那段时间里来给杨怀仁添乱,也许环州那件事之后,她也跟着成长了许多。

在杨府里,虽然她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分,但在杨母和何之韵默许之后,家里人都知道兰若心铁定了是将来的三夫人,所以对待她也从来没当做外人。

杨怀仁奉旨出巡,兰若心自然是要跟在身边的,而且他自己清楚她现在还没有名分之前,也不会以一个女人的姿态出现在杨怀仁身边,而是女扮男装,不想被一些喜欢乱嚼舌头的人坏了杨怀仁和他自己的名声。

而出京之后,那种忌讳似乎少了许多,兰若心跟着杨怀仁,有那么点寸步不离的意思。当然,除了晚上,女儿家的矜持,兰若心还是有的。

另外两个男子,一高一矮,就是天霸弟弟和小七了。天霸弟弟责任心强,尽管他也是刚刚成婚,杨怀仁本想让他留在家里陪赫斯缇雅度蜜月的。

不过天霸弟弟大大咧咧的说着什么该度的早就度了,现在跟着仁哥儿出门,是为了“距离产生美”,而贴身保护仁哥儿,也被他当做了一生中的重要使命。

杨怀仁听了这话差点栽了个大跟头,这小子平时跟在自己身边时候久了,连说话都带着一股子文艺青年的闷骚劲儿。

他和赫斯缇雅要说有了婚前那啥行为的话,杨怀仁是信的,俩人整天在庄子里卿卿我我的,要说没有那才是怪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