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290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有句话说得好,不知章相公有没有听说过,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咱们大宋自身的问题要解决,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段时间里,保不齐有些番邦外族就会借机打咱们的坏主意。

与其这样,不如咱们先打他们的坏主意。就好比环州一事,契丹人挑唆西夏人和大宋开战,他们却躲在一边隔山观虎斗,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宋和西夏各有损失的。

三国之间,如果两国之间开战,那么收益的肯定是第三国,当大宋和西夏国力受损,辽国在对比之下,就会显得实力更强了。”

从愚公移山的典故说回到宋辽西夏三国的平衡关系上来,章惇似乎看得比以前更加透彻了些。

这会儿他再看杨怀仁,目光似乎又变了。作为一个曾经孤傲之人,他曾经感慨在人世间找不到比他还有思想的人了,今日认识了杨怀仁的奇思妙想之后,才觉得朝堂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实在是小瞧了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第701章 类比三国(下)

章惇开怀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老夫对杨郡公的奇思妙想,实在是佩服之至。”

杨怀仁举杯敬酒,“章相公太抬举小子了,小子也不过是酒后胡言乱语罢了。”

“方才杨郡公所说大宋、大辽和西夏这三国之间很难再回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又是何解?”

“平衡,是建立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之下的。”

杨怀仁继续侃侃而谈,“放到十几二十年前,也许这种类似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到了今天,咱们大宋也好,还是辽国和西夏也好,十分巧合的都要面对同一个现状。”

“同一个现状?”

章惇歪着脑袋思考了一下,忽然猛吸了一口冷气,小声问道,“杨郡公说的可是主少国疑?”

杨怀仁晃悠着身子猛点头,“正是。”

两个人这样的对话有点越来越没礼数了,喝多了酒胆子也越来越大,连自家的皇帝也给兜了进去。

杨怀仁苦笑着指了指章惇和自己,“这话咱们俩这样的身份,要是旁人听了去,怕是要误会咱俩要造反了,呵呵。”

章惇很想一巴掌捂住杨怀仁的嘴,这小子还真是胆肥,啥话都敢往外说,不过此时桌上其他人早就见二人好似谈些他们听不懂的大事,已经自觉告退了,章惇才壮着胆子心惊肉跳地劝道,“圣上的事情,你我二人心中有数就好了,不如聊聊西夏和辽国。”

赵煦虽然已经当了八年皇帝了,可真正开始掌权,实际也是刚刚开始,并没有几个月的工夫,说起当皇帝的经验来,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况且他一掌权,就用一种雷霆万钧之势清楚朝堂上跟他意见和治国观点不同的朝臣,现在朝堂上局面虽然慢慢恢复平静,但真实的情况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平和。

地方上很多官员理解不了皇帝的新政,那些被贬到地方的官员本来就不认同这些新政,就更谈不上真心去帮助新政施行了。

所以要说当今大宋的局面是主少国疑,还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只不过杨怀仁也没有真醉到一点理性没有的地步,既然章惇说心中有数,自然是默认了他的说法。

还有一点,章惇目前贵为宰相,就是赵煦整套新政的最高施行者,尽管他也不是全部认同那些新政,但是既然皇帝如此信任他,他也会摒弃一些自己的观点,去全心全力的帮助皇帝的新政施行下去。

而他和杨怀仁这两位非常受赵煦器重的重臣私下里非议皇帝,就实在有些不妥了,但谈论旁人家的皇帝,似乎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两个人也不必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了。

“好好,那咱们就说辽国和西夏。西夏的情况嘛,非常简单明了,李乾顺登基的时候不过是个吃奶孩子,如今也还不到十岁。

西夏的军政大权,几乎掌握在梁氏家族之手。”

章惇点头道,“不错,梁氏祖上虽为汉人,不过对我大宋皇室积怨很深,并不存在心向大宋的可能。”

“这一点我也非常清楚。西夏权相梁乙逋身为汉人,但是他对咱们汉人却是一种仇视的心理,这也许是他们梁氏家族的祖训吧。”

杨怀仁哂笑了一下,“西夏汉人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但西夏的汉人生活水平和地位却十分低下。

梁氏最初借着能号召西夏汉人的力量上位,却并没有给那些汉人带来任何的好处。这就造成了西夏的贫苦汉人对梁氏,已经对西夏皇室的不满。

这种不满看起来很寻常,但是积怨久了,早晚会出事。

而西夏的朝政大权也多半掌握在梁氏家族手中。这样的专政看上去稳固,但是小子看来,他们的问题来自于内部。

母党专政,并不会得到西夏党项贵族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他们现在不反对,不代表他们将来不会反对,只不过他们现在实力有限,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反抗梁氏。

梁氏的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梁乙逋和大小两位梁太后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是那么融洽,如果有一天他们内部产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导致朝政混乱,小子一点也不会吃惊。

而西夏的外部环境,其实比大宋还要危险。契丹人表面上和西夏结盟,暗中勾结想联合从咱们大宋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被契丹人利用罢了。

契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毫不犹豫的卖了西夏,环州之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夏武备看上去强大,但国力其实是三国之中最弱的。更关键的一点是,西夏军队并不是掌握在皇族手中,而是在梁氏,党项几大贵族手中。

如果有一天真的和大辽或者咱们大宋开战,他们内部各势力之间就会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避战,保留实力进行内部的权力争夺的斗争。”

“杨郡公的意思?”

章惇似乎从杨怀仁的分析中得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对!章相公和小子想的是同一件事,西夏目前是三国中最弱的,契丹人有实力能吞掉西夏,只不过为了节省自己的军力和财力,在谋划着逐渐削弱西夏的力量,等到一个最佳的时机。

这样的实力,其实咱们大宋也有。这也是契丹人忧虑的一点,他们想吞并西夏,又怕咱们大宋也参与进去分一杯羹,所以在削弱西夏的同时,也在虚弱咱们大宋的实力。

咱们大宋也许眼下军力没有辽国强大,但是如果朝政稳定,经济实力是辽国无法比拟的,又足够的钱粮作为支撑,大宋也有可能吞并西夏。”

吞并西夏?!章惇非常吃惊。他不是没想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以前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幻想或者梦想去想,并没有想过真的去准备做这件事。

现在杨怀仁忽然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来,似乎让他茅塞顿开,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怀仁说三国的平衡没法恢复,原来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契丹人要对西夏动手了。

第702章 掌握先机

杨怀仁接着说道,“辽国要吞并西夏,又不想耗费自己太多的力量,所以便想着法子来挑唆西夏和咱们大宋的关系。

按照契丹人原来的计划,也许年初在环州暗杀梁乙逋之子,应该是引发宋夏之间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的。

在他们的计划里,肯定觉得西夏军力比咱们大宋强,会取得局面上的优势,而咱们大宋则会仿照以往的惯例,易地换和平。

但是我大宋西北边地早已无地可易了,总不能让出关中,也许会用另一种方式,用钱来买和平。”

章惇似有所悟,“老夫有点懂了,契丹人这时候出来斡旋装和事佬,从中谋利,看上去是辽夏同盟赚了大宋的便宜,但是契丹人的诡计肯定不会让西夏那么容易得利,而是会从另一个方面从西夏找回来。”

“嗯,我也是这么想。”

杨怀仁凝眉思考了一下,“也许契丹人觉得,西夏如今的朝政和局势,发动一场对宋的战争,然后再用类似的办法去挑唆西夏朝堂上的内斗。

党项贵族自然不愿意看到一个外族的梁氏家族长期把持朝政大权,相信西夏的小皇帝也不愿意活在梁氏的羽翼之下。

若是梁乙逋在得利后不能公平的分配从大宋身上得到了利益,也许就会引发西夏朝堂上的一场争斗。

小子隐隐觉得,西夏的大小两位梁太后,似乎和梁乙逋也有了嫌隙。母党专政的局面也许当前还难以改变,但是梁氏家族的掌控者,也许会换一个人。”

章惇心中暗暗称奇,杨怀仁虽然不舍朝堂,但是对大宋内外的局势却了然于胸,而且他一些观点和局势的分析,往往看得非常透彻,连他这个当朝新宰相也有些自叹弗如了。

“照杨郡公这样的看法,你觉得咱们大宋应该如何应对呢?”

“很简单,咱们大宋应该掌握先机,在契丹人的阴谋诡计之前,先一步和西夏开战!”

“这个想法……很好。”

章惇吃惊于杨怀仁这么大胆的想法,但是觉得这个掌握先机的主意,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只不过他对大宋当下的局势很清楚,怕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冒冒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似乎难以得到朝堂上众文武大臣的赞同。

“官家那边,也许会认同杨郡公的主意,可是朝堂上其他的文武大臣们,怕是不会愿意看到这时候大宋主动去跟西夏开战啊。”

杨怀仁表情严肃道,“有些事,不可以做,而有些事,不得不做。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做,辽国就会去做,当契丹人统一了北方草原,章相公觉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章惇愕然,这个结果他不是没想过,只不过觉得这件事一定会发生,但是不会是现在,也许十年后,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后,大宋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他现在做了宰相,觉得自己起码还有十年的时间去准备这一切,没想到从杨怀仁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中,越来越觉得时不我待了。

“和西夏开战,各方面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不是咱们这样随口说说,就能准备妥当的。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基本上要举国之力,才能保证大概率的成功。”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举国之力那么夸张。有时候要征服一个国家,不一定非得用军队去占领他们的每一寸土地。”

杨怀仁的说法是越来越离奇了,信息量实在是太大,章惇尽管才思敏捷,但杨怀仁的思维跨度太大,跳跃得也太频繁,让他一个六十岁出头的老人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这又是为何?难道动用军队,不用打仗吗?”

“那倒不是,”杨怀仁笑道,“仗肯定要打,但不用把战火烧到整个西夏。既然西夏内部关系复杂,契丹人都懂的去挑唆了,咱们就不用当君子。

而且西夏虽然是党项人统治的,但西夏的人口构成里,党项人也不过占了四成而已。

西夏的汉人还有其他民族和部落的人,他们在西夏的地位并不高,基本属于被党项人统治的阶层。

西夏如果政权稳定,那些少数民族的部落自然不敢反抗党项人的统治,但如果西夏因为战争变得混乱了,那些部落的头领们,也许就会有新的想法了,这都是咱们可以利用的点。

当西夏陷入内忧外患的时候,还怕咱们正面战场上取得不了胜利吗?

也许一场战争,还不能让西夏就此灭亡,我们的目的是先把这几十年来让给西夏的土地先夺取回来,然后进一步进逼兴庆城,给党项政权足够的压力。

同时联络西夏的少数民族部落,许以利益,让他们帮助我们,就算他们摇摆不定不肯就范,也不用怕,只要他们也不站在西夏朝廷一边,就等于极大的削弱了西夏的整体实力。”

章惇疑惑道,“杨郡公说的这些,老夫也觉得可行。但是,如果大宋和西夏开战,如果只是像之前的几次宋夏战争一样,两方只不过是为了争夺一些土地或者利益,辽国可能会坐山观虎斗。

但是如果西夏面临灭亡的风险,自然会求助于辽国,而辽国也不会眼看着西夏被大宋所灭,一旦契丹人出手相助,咱们大宋到时该如何应对?”

“章相公所忧虑之事,正是宋夏战争中的关键。宋夏开战,大宋的主力军队一定会派往西夏战场,而此时宋辽边地的防范就会变得相对薄弱。

如果辽国在这样的局面下来一招围魏救赵,确实是我们大宋不得不去防范的。

不过小子反而不太担心辽国到时候会出面干涉,因为小子觉得,辽国的内部问题,也许不比西夏简单,甚至更加复杂。”

章惇听到这里有些听不懂了,辽国国主耶律洪基虽然刚刚年过花甲,不过听说他身体健硕,并没有什么疾病。

尽管耶律洪基的独子耶律浚英年早逝,但是皇太孙耶律延禧如今也已经成年了,听说此人文武双全,颇具他祖父的风范,将来继承大辽皇位,似乎并没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第703章 辽国的隐患

杨怀仁见章惇疑惑,进一步解释道,“耶律延禧和咱们官家年岁上差不多,章相公方才所说的对他的认知,小子也大致上认同。

只不过嘛,耶律延禧要想继位,不可能就那么容易,一帆风顺没有一点波浪。辽国朝堂之上的局势咱们外人看着稳定,但实际上怎么样,咱们还真不能就单凭感觉去做判断。

这样的破浪不需要太大,有就行,咱们也不用做很多,在一边吹吹风,就能起到推波助澜那的作用。

大不了多费一些财力,我是不信契丹人就不贪钱的,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那都不算是问题。

既然主少国疑,就不可能没有风险,姓耶律的,不一定就是一家人,更不一定就齐心。权力这东西,谁都喜欢,相信契丹人的朝堂之上,皇族之中,也不会例外。

不过辽国朝堂上的争斗,不一定会引发一场可见的混乱,很可能就像……”

“没事,杨郡公随意说就好,不用担心老夫会怎么想。”

“嗯,”杨怀仁啜了一口酒,“很可能就像咱们大宋一样,会有变化,但不一定就会乱。契丹人毕竟是崇尚武力的民族,不管是谁坐上了皇位,也一定是个姓耶律的,一定是个强者。

我想说的是,辽国最大的隐患还不是他们的朝堂争斗,而是白山黑水之间生活的那些女真人。”

“女真人?”

章惇抚着胡须,“老夫也听说过女真人生性好斗,体格彪悍。只不过女真人如今应该人口不多,而且各部族之间好像也不太团结,对契丹人并没有多少威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