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25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没想到这个副将一咋呼,禁军将士们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眼睛开始泛红,看样子马上就要不顾一切的冲上来。

真要杀了这一千名禁军将士?他还真有点不敢,准确的说,是不忍,毕竟这些人也都是老百姓出身,有父有母,有的还有妻有子。

他们只不过是暂时被人蒙骗了,看不清形势,才血气上脑,一时糊里糊涂地就听信了那位副将的片面之言。

杨怀仁忽然从身边的一个边军手上要过一副弓箭来,冲着那个副将的方向,也没仔细瞄准,一箭射了下去。

杨怀仁的射箭水平,还是那种十箭得有九箭脱靶的水平,精确度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幻想的,好在他站在几丈高的城门楼上,不需要他太大的力气,那支箭射出去,借着势能,恰好射在了刘江身前,插入了一片泥土里。

禁军这边众人一愣,抬头向城楼上望了过来。

杨怀仁站到明处,大声喊话道,“本郡公奉劝诸位禁军的弟兄们一句,不要着了某些有心之人的道,卢庭信手上的圣旨,是假的!

我奉劝大家转身回营,今天就没你们的事,我保证今天就当没见过你们!但若是有人要硬闯,那就对不起了。”

接着他指了指地上那支箭,“通远郡公府诸将听令,凡越过此箭者,以谋反论,射杀无赦!”

第621章 劝退

“越过此箭者死。”

杨怀仁说完,身边众将士整齐划一的大喝一声,“得令!”

接着把弓弦拉满,只等着有人越过插在地上那支羽箭,立即就让他万箭穿心。

刘江见势不妙,他煽动了半天禁军将士,好不容易让他们要跟着自己冲上去了,这会儿怕是又要让他们停下来细想清楚。

事情就是这样,特别是这种两边说的话听起来都有各自道理的时候,就越是要停下来细想一下,越想,事情的真相才越容易展现出来。

刘江怕夜长梦多,赶忙对着身后的禁军将士说道,“大家不要听他胡说,他姓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反贼,前一段冲突濮王府,就是为了他今天造反造势!”

这一次,禁军的人没有冲动听信了他的话,而是仔细琢磨两边话里的道理。

杨怀仁在城门楼上哈哈大笑,“你这人说话真是有意思,我杨怀仁谋反?你开的什么玩笑?

我要造反,还他女马在环州冒死跟西夏人死战作甚?引了西夏人进中原,趁着中原大乱不是更好造反吗?

冲突濮王府就是为了今天造势?你也真是异想天开,濮王赵宗晖通番卖国,暗通契丹人,人尽皆知的事情,我杨怀仁造的哪门子势?

说一千道一万,我要造反,应该杀去宫城,守着这个破门又是作甚?”

杨怀仁就是要在刘江给下边一千多个进军将士彻底洗脑以前,把道理扳回来,让他们看清楚形势,同时也看清楚人。

他不等刘江说话,举着手上的圣旨接着喊道,“我就是接了官家亲手所书的圣旨,才在此镇守万胜门,防止造反之人暗通禁军中个别将领,在今日进城起事作乱。

你们想想,是谁在跟你们讲道理,是谁在不断煽动你们的情绪,让你们一时冲动做出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事情?”

城下禁军的将士里,似乎有人渐渐咂摸过味儿来了,他们的主将卢庭信和副将刘江,让他们不顾一切的往前冲,反而是城门楼上那个姓杨的郡公,在一直好言相劝。

这种差别之前心情惊愕和激动的时候,还真没仔细考虑,如今再细细去想,还真是人家说的似乎更有道理。

杨怀仁和卢庭信手上的两道圣旨,肯定有一道是矫诏的假圣旨,杨怀仁手上的圣旨,高高地举在他手里,人家的表情和话语也充满了自信。

反观卢庭信那一张,领着他们出禁军大营的时候和刚才刚到城门下之时展示出来,他们也草草望见了那么一眼。

卢庭信也没向他们宣读过圣旨的内容,他们也没见传旨的公公,甚至很多人就看见他手里一张黄绢,都没看仔细是不是圣旨。

再看杨怀仁手上那一张,眼力好的也看清楚了那张黄绢上的双龙盘日的绣纹,不像是作假。

卢庭信的话也好,还是刘江的话也好,都是让他们冲,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利用他们,煽动了他们,根本没替他们考虑过后果。

而杨怀仁的话,确实处处替他们考虑。劝他们回去,还说当做没见过他们,那就是说,他们回营之后,不管宫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跟他们无关,听起来也安全一点。

至于刘江说的什么他们造反成功之后找他们算账,那就更是信口雌黄地瞎咋呼了。

他们回去了,没事自然最好,就算有事也是带兵的将领的事情,他们都是大头兵,大字不识几个,又懂什么呢,无非是听令行事罢了,事情要追究,也追究不到他们头上。

杨怀仁反驳刘江的话里道理,就更容易理解了。

杨怀仁这个名字,他们以前没见过真人,但也是听过的,无非是他家随园做出来的东西好吃的要命,也贵的要命。

他一个书生,不去考功名,偏要做人们看不起的地位低下的厨子,但就是做厨子,也做到了如今这么高高在上的一个位置。

这些事,平时也是闲来无聊的时候拿出来扯扯蛋而已,到后来人家领着三千边军大胜两万西夏精锐,那可不是假的,全大宋军队和地方,那可都是朝廷枢密院里下的公文宣扬过了的。

加上平时他的故事听得多了,内心里总觉得这么一个人,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又羡慕,又向往。

刘副将偏偏今天说是他要造反,这个就太说不过去了,人家平步青云,升官加爵这么迅速,家里又传说钱堆得比山高,享受还来不及呢,干嘛去冒着全家杀头的危险去造反?说不通啊。

禁军里众人开始小声嘀咕,都开始对他们的主将和副将的话产生了怀疑,可这时也不太敢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违抗军令的罪责,是很严重的,谁也不敢冒然去承担。

刘江看了看躺在地上正在被医士包扎伤口的卢庭信,看他闭着眼的样子,就知道指望不上了,而卢庭信怀里的圣旨,他是不敢拿出来展示给将士们看的,怕一拿出来,就要露了馅。

眼看众将士人心惶惶,都想着退回大营,刘江心里着急,也发恨,恨得睚眦欲裂,往前跨了一步,装作情深意切的对身后将士们劝道,“大家不要听他的,咱们回营,怕是活不过今晚……”

这是站在城门楼上的杨怀仁见刘江上前跨了一步,前脚正好踏在差不多和他射下去的那支羽箭恰好平行的位置上,赶忙给黑牛哥哥递了个眼色。

黑牛哥哥会意,迅速的从背后抄出一支箭来,立即便拉弦,转眼便射了出去!

“嗖”地一声过后,城门下众禁军将士里发出一片冷嘶之声,几乎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江正激动地大声讲话,可话说道一半,却从他正脸上穿出一支箭头来!

刘江没有立即倒下,或许是太突然了,那一支箭也太快地穿过了他的脑袋,站在前排的禁军将士甚至看到他的眼睛还盯着从面门穿出来的箭头,似乎还看的清楚了之后,身子才直直地向前倒了下去。

第622章 保证

刘江死了,不知道一张脸都射烂了算不算给他留了全尸。

城下的禁军将士们不是没见过死人,可是死成这个样子的,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有些弓箭手,也知道能这么一箭把人的脑袋射穿的,那不是一般的神箭手,这回在看看地上插着的那只羽箭,孤零零的插在那里,可是越过它,就代表着死亡。

卢庭信忍着疼痛耷拉眼看清楚刘江的尸体,心中有些后怕,幸亏那个黑汉射第一箭的时候,杨怀仁没有说那句“越过此箭者死。”

他火急火燎地喊着贴身的随从赶紧拉着他退后,心中生怯的禁军将士们也不自觉地纷纷后退了几步,仿佛这时候谁还敢站在队伍的前头,谁要吃接下来的另一箭。

城门楼子上的杨怀仁再次放话了,“还是那句话,你们还是转身回营吧,我杨怀仁可以给你们担保,今天就当没见过你们。

不过卢将军不在此列,事后追究起来,你总是逃不过的,我已经给过你一次机会了,你没有珍惜,看怪不到我头上。”

卢庭信心里悔恨不已,第一次觉得当头头,并不是什么好事,自己半生追求的功名利禄,转眼之间要烟消云散了。

这时他也没有心思,更没有能力去煽动手下的将士们了,他想的到,只有逃跑。可城里还有他三房妻妾,还有万贯家财,他舍不得,放不下。

禁军里开始交头接耳,大家小声嘀咕着,相互分析着杨怀仁所说的话,是不是可以相信。

一个老兵模样的士兵站了出来,盯着地上那只羽箭,走到离箭还有三四步的地方,谨慎的停下脚步,双手拢在嘴巴上,开始向城门楼子上喊话。

“对面的,那个……杨郡公对吧,你说的话可当真,我们若是此刻立即回营,你能保证官家和朝廷不追究我们的罪过?”

杨怀仁心中稍定,既然禁军们相信这个老兵,又派他作为代表出来跟自己喊话,那就是说明,此时禁军将士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听信了他的话,人心开始想着回去了。

只不过这种事实在是太大了,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家人妻儿开玩笑,所以想从杨怀仁这里得到更大的保证。

杨怀仁本来就擅长忽悠,一副伶牙俐齿,那绝对不是吹的。不过这时他也不用去忽悠这些禁军的将士,事情已经摆的很清楚了,相信他也已经搞清楚了大致的状况。

“兄弟们!”

杨怀仁直接站上了女墙的凹口,大声喊话道,“你们看清楚了,我就是通远郡公杨怀仁,家住城西南三十里外涡河边上的杨家庄子!

请你们每一位,看清楚我这张脸,我用我项上的人头担保,你们现在立即转头回营,将来一定不追究你们的责任。

如果我说了不算数,你们要是被砍了脑袋,你们大可以化作厉鬼,到我家去报仇!”

什么化作厉鬼报仇的话,后世都变成了一种有趣的玩笑,可在这个时代,这话还是挺有作用的。

在禁军这些普通的将士们听来,不怕厉鬼趴窗户报仇的,那肯定一个吐沫一个钉的英雄人物。

老兵回头看看身后的兄弟们,似乎在等待他们的同意,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点头表示对杨怀仁的话表示了认可,他才回过头来对着杨怀仁拱了拱手。

接着他转过头来,“兄弟们,咱们回营。”

卢庭信见大势已去,整个人面如死灰,只能被动的被手下的将士们搀扶到一匹马上,被牵着回营去。

至于将来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不敢想,也不忍去想,只是觉得家中父母妻妾跟着他遭了灾,有点于心不忍。

禁军将士们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走的时候可是耷拉着脑袋,步子也稀稀拉拉地,心中对卢庭信有些埋怨,怨恨他为什么把自己牵扯到这样的事情中来。

万胜门外渐渐恢复了平静,只看见一团尘土慢慢地远去。

杨怀仁见他们走远了,这才从女墙的凹口上跳下来,摸着胸口,长出了一口气。

杨世虎的属下把守的其他城门,杨怀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从城墙这里往城内望去,西城的外三门,应该都是没有多少动静。

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他们几个,似乎对于杨怀仁刚才对那些禁军做出那样的保证,觉得有点草率,可以担保的东西有很多,不一定非得是自己个的脑袋。

杨怀仁脸都笑拧了,跟哭似的,“你们以为我想啊?我也是没办法啊,不那么说,不把我这个通远郡公的脑袋搬出来,怕他们信不过我。”

可黑牛哥哥还是有点担心,“这帮禁军做的事情,那可是造反杀头的事情,仁哥儿你有把握将来官家知道了真的不追究?”

“没有。”

杨怀仁心中其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只好实话实说。

连子庚是懂这个的,他出来安慰道,“郡公的话,是不是有点赌博呢?今天领兵要进城的禁军,肯定不止卢庭信这一路人马,肯定还有旁的什么人。

大致算一算,被牵扯进来的禁军,没有两万,也得有一万五。事情过后,官家就算是生气,也不可能杀光了这么多的禁军,安抚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杨怀仁点点头,他想的也是这一点,高太后要篡权,城里城外肯定安排了很多人手,城外这些禁军,其实也只是助势的。

最关键的,还是宫廷内的大内侍卫们,她到底笼络了多少,只要控制住了赵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到那时,再让城外的禁军入城来稳定局面,文人们聚集到一起,威逼利诱也好,或者其他的什么手段也好,给她的权威做一个合法的认定,才算事成。

也许是赵煦察觉到了什么,才及时送出了几道圣旨,让杨怀仁和杨世虎控制住京城十二门,不让禁军就这么容易的进城来。

禁军不进城,对于文武百官和百姓们来说,似乎就没有那么大压迫力,让他们轻易的对高太后低头。

第623章 盘查

日头不那么毒的时候,宫里又来了一条圣旨,还是手谕,赵煦亲手写的。

手谕上还是没说宫里发生什么事,但是告诉杨怀仁城门可以打开了,不过要对进出城的所有人等进行仔细的盘查,没有路引和身份文牒能证明自己身份和进出城目的的,一律不得出入城门。

手谕的最后,赵煦写了一句话似乎是专门写给杨怀仁听的,“朕一直知道杨爱卿值得托付”。

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向杨怀仁表示感激和信任。换了是旁人,一定要对着宫殿的方向三拜九叩,感谢皇恩浩荡。

可杨怀仁却皱着眉头,去想这句话里边的深意。

猜测的话讲,宫中如果有发生大事的征兆,赵煦立即给杨怀仁和杨世虎各写了一道手谕,那自然是对杨怀仁的信任,而对于杨世虎的信任,很大程度也是来源于他对杨怀仁的信任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