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就在王睍君臣侮辱李绍膺以取乐的当天晚上,盛大而奢靡的宴会结束的档口,武将们的兵变发起了。
王睍身边的宦官、文官几乎被屠戮一空,那些上午和下午还在嘲笑武将们的文官们转瞬之间就成为了武将们的刀下亡魂。
整个普贤院被杀的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王睍被吓得瑟瑟发抖。
往日的小猫咪忽然变成了食人猛虎,王睍有着万分的不适感,他赐剑给武臣们,希望他们冷静下来,但是没有意义。
兵变发起的第二天,郑仲夫觐见王睍,王睍拉着他的手希望他能够劝说武将们停止屠杀,恢复冷静,但是郑仲夫自己都还没有冷静下来。
他们将多年的怨恨一股脑的倾泻在了文官和宦官们的身上,杀死了不少人,还留下了一些活口,将他们百般折磨致死,以此宣泄不满。
王睍的劝慰没有任何意义,武将们带着他回到了首府开城,然后对开城内不满意他们专权的各方势力展开剿杀,将文官、宦官的势力杀得差不多了,终于稳定了局势。
事实证明,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官政府手里那只笔是不稳当的。
本来,这件事情是高丽自己的事情,和苏咏霖没什么关系。
但是现在问题就在于大明是高丽的宗主国,高丽出现这样不尊重宗主国的事情,是严重触犯大明利益的,是不尊重大明的一种具体表现。
所以大明必须要做出回应,站在高丽朝廷的立场上,坚决不能允许这种兵变发生。
但是平心而论,苏咏霖对这件事情甚至还有点小小的赞许。
“高丽的武将们倒是比南北宋的武将们有点骨气,知道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南北宋的武将们被打压的也很惨,在文官面前一点尊严都没有,血火厮杀不如妙笔生花,换作是我,早就造反了。”
苏咏霖冷笑一阵,开口道:“话是这么说,但是眼下高丽这件事情我们也不能不管,说破天,大明也是高丽的宗主国,这关系维持了那么久,他们的国王被推翻了,我们不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田珪子表示赞同。
“虽然说这也是上等人统治阶级内部的狗咬狗,对咱们来说其实无所谓,但是名义上,大明作为宗主国,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周边国家还会以为大明虚弱无力了。”
孔茂捷也表示赞同。
“性质上来看,这次政变其实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内部冲突的集中体现,与整个高丽社会关系不大,但是我很担心,这次政变会让高丽陷入长期的战乱不休。”
第1426章 一口吃掉高丽可以吗?
孔茂捷的分析并非是耸人听闻,至少辛弃疾就表示很赞同孔茂捷的想法。
“就现有的情报分析,这一次武将兵变其实发生的比较突然,并没有一个较为明显且得到众人信服的高丽武将成为领头人。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最初的混乱度过之后,他们内部会发生内斗,经过一系列的内斗,最终决出来一个最后的胜利者,才能成为这个武将政权的统治者,为众人所信服。
但是如此一来,这种情况也会彻底改变高丽国的政权运行规则,使之进入咱们五代十国时那种状况,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武将们争权夺利,靠的是军力,是彻头彻尾的武力,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那个素质去设计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权运行法则,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神圣化自己,稳固自己的地位。
如果没有赵匡胤类型的有行政素养的武将开创一套属于武将政权的规则,并且向正常国家的方向进行转变且获得成功,那么高丽国内就会出现五代十国的状况。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不过就苏咏霖来看,另一种可能性更大。
“五代十国是不太可能了,高丽弹丸之地,轮不到他们去弄五代十国那种大分裂,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没有选择弑君,而是另立新君以为傀儡。
很显然,高丽武将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也没有重塑高丽的想法,他们选择走捷径,只要有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还在,他们就能掌握权力,以君主的名义办事。
所有责任那个傀儡来扛,所有好处他们来享受,这些武将没有什么政治素养和抱负,只是想让自己取代文官的地位,为所欲为罢了。”
苏咏霖放下了手里的纸张,冷笑一声。
“不过是被文官欺负的太惨了,想要拿到符合地位的利益,一群虫豸而已。”
众人想了想,觉得苏咏霖的分析很有道理。
“那么您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辛弃疾询问道。
“怎么办?”
苏咏霖双手抱在胸前,认真的想了想,缓缓道:“这群虫豸想要荣华富贵,却又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领导者,秩序很难建立起来,必然发生多次的战乱,到头来苦的还是老百姓。”
辛弃疾点头。
“是这样没错。”
“所以,幼安,以目前第五兵团的力量,你觉得一口吃掉高丽是可以的吗?”
“一口气吃掉高丽?”
辛弃疾一愣,随即开口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一个兵团的力量的确足以消灭掉高丽了,不过……您是认真的吗?”
所有人都没想到苏咏霖开口就是覆灭高丽王国的事情。
因为人家毕竟是藩属国,虽然现在出现了叛逆,把原来的国王给推翻了,但是其国家属性还是正常的,没有变化的。
大明一定要讨伐不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名正言顺,将叛逆势力全部消灭掉很正当。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要重新让王睍做国王,拨乱反正,这才算是名正言顺的王道之师讨伐不臣叛逆的标准剧本。
讨逆之后顺手把人家给灭了,这……
“高丽毕竟是藩属国,素来恭顺,拨乱反正是可以的,直接覆灭恐怕多有不妥。”
林景春开口道:“而且就当下的财政状况来看,一方面筹备西辽战事,一方面又要北伐草原,现在如果再要出兵高丽,恐怕难度颇大。”
“钱够不够?能不能打?”
苏咏霖盯着林景春:“你只需要回答我这两个问题。”
林景春眨了眨眼睛,而后无奈道:“够,能。”
“这不就行了?”
苏咏霖摇头道:“钱总归是要用出去创造财富的,储存起来的有一部分应急就够了,剩下的都要想办法用到合适的地方创造更大的财富,让大明进入良性循环当中。”
苏咏霖再次阐述了自己的理财观念,然后就高丽国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明军完全可以用讨逆的正当理由进入高丽平定叛乱,将叛将们全部打败,再立王睍复位。
但是到那个时候,高丽的文武领导班子都已经被毁灭的差不多了,大明可以派遣官员进入高丽掌握权力,建立一套属于大明的行政体系。
等一套完整的属于大明的行政、税收体系运转起来之后,王睍就可以适时的提出内附的请求。
他三次请求,大明三次拒绝,第四次的时候,大明就可以接受了,如此一来,任凭谁有三寸不烂之舌,也不能改变结局。
而且,非常合理。
一群人就苏咏霖提出的看法进行了一番商议,感觉貌似还真的挺有可操作性的。
如此一番操作,高丽还真的就直接属于大明了,他们会直接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再也没有独立地位。
不过对于苏咏霖决定收服高丽这件事情,辛弃疾还有些疑惑。
“高丽国小民疲,收之对于大明来说意义似乎并不大,它们也不可能成为大明的威胁,为何不留着他们作为边疆屏障呢?”
苏咏霖摇了摇头。
“高丽的确国小民疲,收之没有太大的利益,但是它所处的位置对于大明来说很有意义,它是一块跳板,未来,这块跳板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辛弃疾等人不知道苏咏霖所说的未来的作用是什么,但是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吞并高丽对于大明来说确实不是难事。
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吞了它,也省得它成天到晚兵变、政变,给大明带来意料之外的麻烦。
于是原本的国务会议就开始转向了军事会议的方向。
辛弃疾领先一群参谋总部的高级作战参谋们开始就高丽国的内政外交和地形兵力等等情况作出讲解,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苏咏霖了解了一下高丽国的基本状况。
根据目前天网军密探们对高丽国情的刺探,大体推断高丽国人口在二百万到三百万之间,国家常备军队人数最高不超过十万,极限状态下军事动员可以扩充一倍的军队人数。
原先高丽崇文抑武,对武将和军队多加打压,军队战斗力较为低弱,现如今经过武将政变之后,军队主体意识适当抬头,军队战斗力可能有一定提升,但是幅度不大,对大明也不会有什么具体的威胁。
其国地形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不适合骑兵兵团大规模作战,步兵及神机营在当地作战或许会有奇效。
经过武将叛乱之后,其国内文官势力遭到残酷打压,也必将遭到一轮清洗,且势必引发地方势力的不服和反抗,今后一段时间内,就算没有大明介入,其国内也必然出现此起彼伏的反抗浪潮。
苏咏霖初步了解了一下高丽王国的情况之后,便感觉这一仗对于明军来说应该也是降维打击的存在,对于原先的辽东兵团来说,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第1427章 发展工业城市
苏绝统领的原辽东兵团、现在的第五兵团,是明军中响当当的主战兵团。
其前身是跟着苏绝还有孙子义北上一起讨伐燕云地区金军的光复军主力一部,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后来完颜雍在辽东地区另外成立了一个金国的政权,就是苏绝统领第五兵团把完颜雍给消灭了,之后面对辽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和女真残余势力,苏绝通过为期数年的大小七十多次战斗,将他们悉数荡平。
生活在兴安岭地区和乌苏里江地区的那些半开化或者未开化的渔猎民族其实相当强悍,且熟悉地形,对明军的出现非常敌视,绝死抵制,完全不和明军交流。
苏绝数次努力之后,只能放弃怀柔手段,转为铁血清剿。
事实证明,还是铁血清剿比较有用。
清剿一年之后,一些原本不愿意和明军交流的部落也开始主动想要和明军交流了,但是那个时候,明军在辽东已经彻底占据了优势。
明军派出游骑兵小分队对敌对部落展开一刻不停歇的袭扰作战,用火油焚烧树林,用强大的火药炸毁他们的根据地,并且不断修筑军事堡垒、修建城池,开垦土地。
如此,明军一点一点压缩侵蚀他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死战或者投降。
洪武七年,苏绝在荡平外兴安岭和乌苏里江地区的野蛮未开化且十分强悍的生女真部落和其他不明所属的部落之后,率领一支军队跨海登陆库页岛,将这块在辽东民间传说中很大的大岛纳入大明统治之中,设库页州予以管理。
自此,辽东地区整体纳入大明统治之中,而苏绝和第五兵团居功至伟。
因此虽然在全国战略之中第五兵团声名不显,没有参与过很多大规模的战争,但是第五兵团在辽东连年作战,在东北这种高纬度地区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战斗力也维持得非常不错。
整个辽东地区的开发和控制都仰赖于第五兵团的日夜奋斗。
而在战争基本上结束之后,在辽东的开发过程当中,第五兵团的战士们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很多受了伤或者年纪偏大的战士响应中都苏咏霖的号召,就地退役,就地转业,成为基层乡村的工作者,为辽东地区的移民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辽东地区之所以有将近四百万人口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些退役战士居功至伟。
在人口分布上,辽阳行省大约有三百多万人口,黑龙江行省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口分布上是有点问题的,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天冷,实在是冷。
因为气候严寒,农业生产上有不小的阻碍,很多耐寒高产作物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东北地区就算有很好的肥沃的土地,有效利用率也非常低,所以黑龙江行省的人口数量根本上不去。
这其实也很符合这个时代的气候大环境。
唐朝的时候,北半球的气候都很温暖,于是高原之上能孕育出吐蕃帝国这样的强大政权,辽东也能出现拥兵六十万的强大的高句丽,这都有赖于气候温暖带来的适宜的农业生产条件。
但是气候一旦转寒,这样的生产条件不存在了,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文明的遗民们要么南下中原混入汉人之中,要么留在当地退化成渔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