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911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争论了一阵,很快就打起来了。

这几个小问题,把这件事从“苏南人把扬州人打了”,变为了“道义理念之争”。

看着远处因为这些问题而又打起来的诸生,刘钰笑着摇摇头。

要说这些诸生里,有没有真有良心的,肯定是有的。

有没有真的愿意放弃自己的田产和优待,而支持他们心中的真正王政的,其实肯定也是有的。

这种事,自然是闹得越乱越好。

越乱,盐商那边所能集结的力量就越小,而不是许多出于激愤的生员被人忽悠的跟着一起来。

越乱,到时候的派别也就越多,但至少有一样,真正被唤醒的出于激愤的儒生,会站中间。

盐商是王八蛋。

垦荒公司也是王八蛋。

他们能这么想,那就够了。

因为刘钰这边不需要盟友了,只需要中立一方不要站在对面就好。

大家都是王八蛋的话,这边的王八蛋优势极大。

……

这边塑造混乱的时候,扬州城内,几大盐商正在焦头烂额。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就是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

他们往下,大量的销售商、运输商,对于朝廷的盐政改革政策,并不反对。

不得不说,淮北的盐政改革政策,以及看似公平的票法政策,直接让原本凝聚一团的盐商团体内部分化了。

对这些饱受总承包商盘剥的次级盐商而言,他们当然不喜欢头顶上有人赚差价,更希望凭借自己的小资本入场,去买到盐票,自己把买卖干起来。

这些大盐商其实觉得自己也挺冤的。

盐引从万历四十五年开始,就是所有权制的。

大盐商都换了好多茬了,他们为了买盐引,也花了不少钱呢。

现在,朝廷大笔一挥,说废了盐引。

这等于是啥?等于是原本是按照买的价格买的,现在被告知只能租了。

不说别的,单单是从终身制继承制的盐引,变成了一年两次的盐票,这不类似于直接把好容易买的土地,给国有化承包制了吗?

这是直接扭转了从万历四十五年开始的盐垄断专营是所有权,还是承包权的问题。

而且朝廷还一文钱的补偿都不给。

人心浮动之下,利益绑定最深的几个大盐商,也真的是被刘钰逼到了绝境。

两大战场,湖北加淮南,都要耗费他们巨大的精力。

湖北那边,要做好和刘钰的新政对抗的准备,需要大量的银钱。

淮南这边,要做好釜底抽薪的决策,绑定百姓的利益,把自己塑造成“为了盐户的利益挺身而出”的人。

几个大盐商会面之后,很快想清楚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淮南之事,我等不应直接出面。”

“需记得一点,只要淮南还是盐户制,我等就还有机会。而若是淮南垦荒,我等便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兴国公欲在淮北兴盐,是效前朝成祖迁都北京故事,彻底断我们的根基。”

“是以,若想要在淮南赢,既需得有所取舍。草荡之利,尽皆抛弃。”

“就让儒生去鼓噪,希望均分草荡,保持盐户。”

“盐户制,是咱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剩下的,该放的放、该扔的扔。如果咱们直接出面,容易引人反感,毕竟你我都被人称作‘盐蠹’。”

“必要让儒生,喊着为了百姓利益、盐户生计,我等才能有一丝胜算。”

看明白这件事的盐商,早就看明白了。

他们在淮南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只要朝廷还保持盐户制度,那么他们总有机会日拱一卒,早晚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而刘钰废盐改垦,才是挖他们的根,这明显是奔着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来的。

或许,他们和那些拥有草荡的当地土地士绅,关系都还好。

但这种关头,也只能把他们扔了。

如果不扔,那就是保持不变。而保持不变,就现在来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了。

只有卖掉他们,完全打着一副为盐户、最穷困的百姓请命的模样,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拖到朝廷不敢轻动。

盐户制,才是现在整个淮南盐政的经济基础。只要这个基础不改,那么剩下的都是皮毛。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他们心里也明白。

可是……

“可是,前几日的事,摆明了,对面那是有备而来。不但有备而来,而且对这一套手段也很清楚。”

“若论金钱,他们也不输于我们。若论豢养,他们手底下定也豢养许多咬人的狗。”

“兴国公虽不出面,但这一切都是他在背后鼓捣的。节度使似乎对淮南全面废盐一事有些不满,看起来终究是不想担侵夺盐户、夺民之产的恶名。”

“况且,若是支持均分草荡,虽然大义在我,但只恐当地士绅皆作反对。他们手里多有草荡,恐也必对我们不满。”

“可若不用此大义,你我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了。兴国公手段,果然恶毒。”

这几个盐商讨论了半天,也终于发现刘钰的恶毒之处。

先把盐户分化,又让盐户和荡主分化。

一次又一次的分化,一次又一次的挑唆,使得最后这些大盐商手里只剩下最后一张牌。

制民恒产、均分草荡。

而这一张牌一旦打出去,等于直接把盐区的士绅、场主给得罪了。

那些场主、士绅,并不支持刘钰。但肯定反对均分草荡。

现在这些盐商看来,刘钰从淮北盐改开始,就在不断分化这边。他没有选择加强自己的力量,而是拆分对面的力量,让对面无法抱团。

由天底下最受诟病的盐蠹,打出来这张制民恒产、均分草荡的牌,看起来很魔幻,实则类似的场景在这个转型期,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不断上演。

这些盐商正一筹莫展的时候,有心腹下人从外面匆匆跑进来。

“老爷!老爷!前些日子给盐户带头喊冤的那个秀才,死了!那边传来消息,说县城诸生已经闹起来了!”

盐商听闻此消息,大喜道:“死的好!死的好啊!”

“快!快!快叫人写几篇文章,只说盐户苦难、垦荒公司夺民产业,那生员激愤之下,为民喊冤,竟被殴死!当应祭奠,立为义士!诸生激愤者,当前去吊唁,送此义侠!”

第767章 恶龙残影(六)

死人不一定比活人有用,关键还是得看死的是什么人。

比如后世历史题里表达江南工商业发展的题目,常见这么一句话:

里中(上海金山卫枫泾)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

到此戛然而止。

只看这半句,体现了工商业发展,人口的流动,雇佣制在江南的普及。

但如果把后面的半句全文也写上,这就是个恐怖故事了。

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小栅,设计愤杀,死者数百人。

就是上海那边雇佣了一些南京人打工,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日增,本地人一合计,把里门一堵、水栅一关,多半是用堵门放火闷烧之类的手段,直接屠了数百人。

这在历史上连个响都算不上。

因为死的是外地的底层雇工,如同每年灾荒死的、村子争田械斗死的、水灾海潮死的,几万十几万总是有的,然而根本没人在意。

一个小小的秀才被人打死,其实也不是啥大事。

但事情大不大,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希望这件事变大。

扬州的盐商们在整个扬州府,是最有实力的一批人。他们是想把这件事闹大的。

而能科举考中生员秀才的,显然也是扬州府里最容易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盐商资助书院、豢养文人。

书院回馈盐商。

这一套体系已经玩了二三百年了,从前朝嘉靖年间的梅花书院开始,整个扬州府由盐商资助的书院数不胜数。

广陵书院、邗阳书院、安石书院、明道书院、乐怡书院、珠湖书院、画川书院、文正书院、昭阳书院、明性书院等等等等……

这些书院能够支撑,很多都是靠盐商的资助,还在书院里设置了膏火银,可以资助那些穷苦一点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

书院的掌院,束脩就400两银子,还有薪柴米面银600两。

穷学生也可以通过进入书院,获得盐商们的资助奖励,每个月也能领到个一二两银子。

至于说,盐商的钱是哪来的……

这么论就没意思了,爹妈是贪污犯,也不妨碍子女觉得爹妈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之类。

总归,扬州凭借漕运、盐业这两项产业,催生出了非常精致的旧文化。

但这些旧文化……怎么说呢,如果有一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了,翻出来或许还是很有意义的;可就现在而言,眼看着英国那边都要自己独立搞出来蒸汽机了,马上就要进行人类齐心协力测绘金星凌日测算日地距离了,这些人窝在书院里搞得这些东西,真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管怎么样,旧文化也是文化,甚至于他们才是正统的读书人,而学新学的那批才是边缘人。

凭借文会、社团等,很容易就把这些闲着没事干的生员组织起来。

这些组织起来的生员心里其实早就对刘钰颇多不满了,而盐政改革又是刘钰背后催动,这件事可谓是让这些扬州生员积攒了许久的怨气,终于有机会发泄一下了。

刘钰在扬州这边的名声,很不好。

他在苏南进行的改革,直接打断了扬州的两条腿。

漕运被废,海运兴起,扬州的位置过于尴尬。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