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801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臣此番来时,经过淮安,亦看了看河流走势,与人询问了一番治水问题。前朝试图修过引淮如江的水道,但因投入不足,没有一次性完工,夏日暴雨便全白费了。”

“臣也知道,这治淮事,一旦投入,今年若不大致出形通水,明年夏日若有雨水,朝廷的几千万两白银就算是打水漂了。”

“如陛下所言,有些事,非冬天办不可。臣牢记于心。此为第一要务。”

皇帝知道刘钰很清楚轻重,在这里也就是提醒一句,不要因小失大。

见刘钰说的通透,皇帝又道:“第二件事嘛,就是昔年太祖皇帝入京时候,改殿之匾额,‘爱民’二字,不可忘却。”

“虽说治水也是利于百姓,但也是为朝廷做事。如今朝廷尚有些盈余,不可使百姓饿着肚子干活。”

“每日伙食,必要保证。募役之钱,也要发足。”

刘钰忙道:“臣记下了。爱民二字,臣不敢忘。”

“为确保万无一失,臣也准备发动商贾,运送一批玉米、高粱之类的杂面,一旦出了什么意外,大米不能保证,亦可用这些粗粮替代。保证不会让征发的百姓挨饿。”

“同时也将准备一批低劣棉花,虽价贱,但亦可御寒,以备不时之需。”

皇帝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嗯了一声,以示鼓励。

心里却想,你这是生怕杀不绝、灭不尽啊。

士绅承包,本就必然要有贪腐。

然后你又运来一批便宜的玉米面、高粱米,放在市场等着。朝廷发的粮食,理论上却是南洋米。

你这不是等于在猫面前摆上咸鱼,然后等着猫吃了鱼,再把猫打一顿吗?

这倒也好。

你既准备郑伯克段于鄢,也不得不考虑第一要务是保证河要修好。

如果只是给大米,贪的多了,修河的百姓吃不饱。

如今换上便宜的玉米高粱地瓜土豆,修河的百姓至少可以保证吃饱,你也给他们创造了偷梁换柱的机会。

这倒的确可以一举两得。

皇帝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件事真要搞的话,至少要波及三个县。而且这三个县的士绅,估计要直接没一半。

罪名倒是现成的:克扣朝廷河工钱——大顺的一等一罪名,和普通的贪污可不一样。

男的杀。女的送去虾夷给人当媳妇。小孩子送到西域充军。

这案子可是要抄不少家啊。

然而皇帝对此并无太多感觉,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那张地图,站起身径直走到了地图旁。

手指顺着黄河、洪泽湖的方向,延伸到廖寒辉计划的那条淮河水道。

从洪泽湖引出,过淮安、走阜宁,下引至射阳、黄沙诸河,连为一体。既为淮河入海,又做灌溉之用。

黄河在北边。

往南就是盐城,再往南就是扬州府、长江口、南通……那就是朝廷现在的钱袋子了。

如果这里不安顿,日后灾祸频繁,若真的爆发了民变……

往北,是不太可能往北的。

一来有黄河挡着,不容易过河。

二来北边穷的也是叮当响,可南边不多远就是盐城、扬州府,真要是爆发了民变、起义,肯定是要往南边去的。

那就直接威胁到了朝廷的钱袋子了。

如果万一往北,越过了黄河,那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淮北盐场,会直接影响到几个省的运盐。

即便要废弃运河,这两淮也万万乱不得。

下南洋的条件如何,皇帝内心大概也有数。便是这样的条件,当地的百姓还争着抢着下南洋,连南洋几成的死亡率都不怕,只怕当地真的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两淮问题,积重已久。

漕运、水灾,两大灾难压在百姓的头顶上,每年往这里面投的赈灾钱都有几十万两,为的就是稳定。

一旦要是当地起事,还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凤阳府可也是在两淮地区。到时候,反顺复明,那就是现成的口号。

现在刘钰一边在组织下南洋。

另一边,准备来一场郑伯克段于鄢的手段,彻底解决黄河以南的苏北问题。

如果真能成功,意味着黄河以南的苏北地区,也就是紧贴着朝廷钱袋子的地方,会稳定很长时间。

稳定,意味着分割。

即便黄河以北的苏北地区依旧穷困,暂时依旧无法解决,但也可保证黄河以北真要是出了事,不会渡过黄河与南边的相应呼应。

那么,两淮地区,就会分成几个小方格。

真要是出了事,也不至于整个两淮都云集响应。

以黄河为沟渠、旧运河分割,就很容易扑灭各种民变。

而且,海运兴起,只要保证南边不乱,不至于起事后威胁扬州府、通州府,即可保证朝廷的米粮钱财不会断绝。

以前运河时代,凡有水灾,潜规则是保北不保南。

现在,则是要尽可能保南,因为运河已经没啥用了。

水灾之外,民变起义也是一样。只要钱袋子不乱,朝廷就能拉出来部队去打。

皇帝盘算了一下,如果按刘钰这么搞,从盐城到阜宁,恐怕至少三分之二的乡绅要被杀干净。

抄家之后,土地自然归了朝廷。

本来朝廷这边就难办:修了淮河,原本的下等田,成了水浇地,这钱怎么算?怎么收?

现在好了,直接归朝廷后,分与小农,直接收他们的税。

再配合上刘钰的下南洋政策,三年之内,黄河以南的苏北地区,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朝廷既省了每年的救济,又可以收到足额的税款,顺便清理了一下从南宋开始就糜烂的两淮士绅问题。

保证了朝廷钱袋子的侧翼安全,确保百年之内淮南地区不会出大规模的民变。

同时也可以保证,那些得了土地的百姓,在二三十年内对朝廷忠贞不二。

一旦将来钱袋子地区出了新时代的民变,亦可保证不会糜烂成灾。

而且朝廷杀的名正言顺,只要那些人敢动心思。

那些人会不动心思吗?

皇帝想了想刘钰的毒计,提前准备便宜的劣质米、玉米土豆地瓜等粗粮,又让乡绅承包办理,怎么可能不动心思?

皇帝回头看了看刘钰,心道叫人动歪心思的手段,你是有的。商贾那边,你也足以安插进去人手,只是做完之后,最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朕这边就不方便安插人做这事了,免得日后被人认出来倒不好看。

这事儿,说出去,好像也确实不太好听,显得朝廷在引诱这些人作奸犯科一般。

别的倒是都好说,谁来做都不影响。

只要将来授田的时候,恩出于朕,即可。唯独不知日后史书,当如何褒贬此事?

第657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七)

皇帝做事的出发点,和甲申年改变的禁宫正殿匾额四个字里最后那个“民”字,其实并无太大关系。

只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是必然清楚倾向小农就是维系皇权稳定这个道理的。自耕农才是皇权的支柱,而士大夫并不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卫皇权的,还得靠自耕农。

佃农靠不住、商人靠不住、士绅靠不住、雇工更靠不住。

淮南的这场血腥屠戮,在刘钰说出他会准备劣质米和玉米地瓜土豆高粱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皇帝想不想改革?知不知道士大夫的免杂役政策、免地方摊派政策是在侵吞皇权、侵吞朝廷对国家的控制?

非常想,也知道。但不敢动。刘钰在苏南搞改革,效果显著,尤其是亩税改革,但皇帝也知道苏南情况特殊,而且那是刘钰在动了他们的利益之后,又给了个可以投资的甜枣。

如今淮南苏北的这场变相的土地改革,也算是为皇帝找到了一条“斜径”,虽不可复刻,但效果却可以达成最想要的结果。

踱步几圈后,皇帝又看了一眼地图上向南急转弯的黄河,目光在淮南看了几圈,逐渐下移。

从阜宁、盐城,淮安,已到了扬州府、镇江府,又渐渐向东,移向了常州府、南通府、苏州府……

伴随着漕运改革,镇江府的驻军也可以裁撤或者调换了。

漕运时代,镇江府要是被人打下来,距离中央集权崩溃也就不远了。

而现在,镇江府的地位伴随着漕运改革,至少不再是一旦有变天下震动的程度了。

松江府作为海运起点,又是沟通日本、南洋的中转站,地位日高。

然而松江府和镇江又不同。

镇江府只是运河的起点,守住镇江,若是因外敌,或敌从东南来,运河仍能通畅。

但松江府不是走运河的,而是走大海的。

守住松江府,制海权没了,也是卵用没有。

当然这也不全是坏处。

好处也有。

外敌不想,考虑内患。

比如农民起义,可能切断运河;比如地方造反,可能切断运河。

但是,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地方造反,都不可能变出来一支海军。

就算他们变出来一支海军,可也变出来一群能够海战的军官。

海军是技术兵种,至少相对于陆军来说是的。

只要他们变不出来海军,也就意味着朝廷不会因为财政崩溃。

钱袋子、米袋子在手里,总就能镇压下去。

朝廷的战略,也就不需要考虑什么保运河、保漕运、保这个、保那个,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来一场“攻其所必救”的计略——这对当年玩过攻打藩王调动敌军的大顺来说,是开国史,记得清楚。

好的也有,坏的也有,皇帝自也明白和以往多有不同了。

如今这个李家从高一功手里接下的帝国,走到了这一步,已经到了不得不继续发展海军、继续扩张保证足够安全的南洋缓冲区的地步了。

伴随着南洋成为产米基地,某种程度上讲,马六甲已经接替了镇江府的地位。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