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386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在确定了朝贡之后的册封级别后,松平辉贞最后提了一点要求,那便是希望不要以“倭”作为王印。

这一点刘钰也满口答应下来,真要是朝贡了,日后日本这边要处理的事多了去了,不在这一个称呼上。

一些朝贡之后才能处置的问题,不能在朝贡之前的条约上就签订。

比如说日本史书中的“本纪”问题、比如自号华而称别人为夷、比如不能与荷兰贸易、比如武器售卖交易等。

当然,还有那个明显是只要朝贡就会免除的三亿多两的利息。

在确定了朝贡之后还要有一份条约要签之后,松平辉贞便只在意两件事了。

一件便是希望刘钰能否把昭仁和关白放归,他们不要以俘虏的身份前往京城,而是归来后主动前往朝贡。

二便是那些武器,能否尽快准备好,一旦朝贡称臣,立刻就可以交割。

第一件事,听起来很像是脱裤子放屁,但刘钰也能理解他们的难处。

所谓的天皇就是个神龛,放回去之后,幕府也好有个台阶下,而且也能彰显幕府的功劳:诸藩既然强烈建议不另立新君抗战到底,那我幕府便把天皇谈回来。

“此事,倒非难事。”

“之所以枢密院允许他们奇袭京都,这也是为吉宗将军着想嘛。松平君为老中,有些话我便也不避你,便直说了。”

“若是你们的国王不被抓走,幕府岂不被动?再打下去,枢密院可是准备专门打谱代大名和亲藩大名了。”

“你看,现在多好。诸藩先不想打了,幕府还落了个诸藩误国的名头。算起来,吉宗将军也该感谢我才是,对吧?”

松平辉贞心里只想骂娘,但还是挤出笑容道:“刘君所言极是。此番一战,不曾压迫太狠,幕府实在感激。那刘君的意思,是可放归?”

刘钰点头道:“放,放!当然放。”

“但是,也不能直接交给你们。说实在的,我对你们的航海术颇不放心,万一中途遇到风浪,那岂不是美事变成了坏事?”

“这样吧,我送其回大阪,顺带考察一下神户开埠的地形。”

“一来军舰护送,一路安全。二来,若是朝贡,亦可乘坐军舰同往下关换约后抵达;三来,大阪距离京都也更近一些。”

松平辉贞嘴上赞道:“大国伯爵,想的就是周到。”

心里却想,谁知道你又想要做些什么。

这事议定之后,刘钰便先在釜山等着皇帝那边盖上印信,估摸着皇帝还得送一套仪仗过来,日本的大名参觐交代的时候都是仪仗开路,自己若去下关换约,没有一套仪仗着实有些寒酸。

在萩城驻守的海军,也调集了五艘战舰加入到釜山的舰队里。

陆上的仪仗,都是同文化圈的,大顺这边毕竟天朝,钦差的仪仗绝对不会比幕府将军那边的差。

海上的气势,更要拿的足足的。

一直没机会前往濑户内海绘制海图,这一次正好是个机会。

一部分工兵也要随船前往,刘钰要“为便于日本国百姓行船”,在下关和濑户内海的一些地方,建造几座灯塔。

同时还要在下关驻守一部分士兵“看守灯塔”。

在等待期间,刘钰又做东,请了海商头目和昭仁一起吃了个饭,卖了两艘大船给昭仁,以方便朝贡的时候跟上舰队。

他倒是大方,两艘实价一共六万两的大商船,卖了十万两,自己拿了四万的中介费,自掏了一千两腰包,雇佣了一批海商那边的水手,替昭仁等人朝贡的时候控船。

昭仁虽然没钱,但想着这些钱,幕府总是会出的。想着刘钰真的要释放他,让他主动前往,这也算是全了他的颜面,这十万两也花的很开心。

……

草拟的条约送回京都二条城时,德川吉宗只留下了松平辉贞派回的心腹,询问了细节之后,展开了松平辉贞记录的详细谈判过程和内容。

包括私下里和刘钰谈的朝贡问题,以及当日关白一条兼香所说的“中华乱则日本亡”的警告。

看过条约的内容,德川吉宗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从刘钰乘船到江户宣战、再到现在战事真正结束,德川吉宗已经经历了太多,已然是有些……麻木。

京都被突袭、昭仁被抓走的时候,他连最坏的打算都已经预料过了。

心里预先演练了一番种种最坏的可能后,现在的这样一份条约,实在是不能掀起太多他心中太多的波澜。

想着刘钰当年去江户时候说的那番话,德川吉宗苦叹一声,喃喃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直到此刻,他才咀嚼出了这首唐诗里的三分滋味。

轰轰烈烈的币制改革,好容易稳定了物价、增加了幕府的财政收入,库房里的那点金银,闹了半天全是为刘钰准备的。

仁慈满天下的甘薯种植,让百姓在五公五民的赋税规模下,总不至于饿死,亦或全日本大规模的一揆。闹了半天,不过是为了刘钰讹钱的时候,保持日本的稳定,不至于闹出大乱子,以至于盘剥的不够狠赔不上钱。

这些都已经是无法更改的东西,德川吉宗要为将来考虑考虑。

原本为了稳定,也为了纪州藩德川氏能一直赖在征夷大将军的位子上,他是宁可按照嫡长制度传位给自己三十岁还尿裤子的长子德川家重;把剩余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地,想要效仿原来的御三家,让继承权都在自己家里的人打转,不要传到外面去。

他这个征夷大将军之位,本就是捡来的,他也是御三家出身的。

上了车的,肯定想把车门关上。他从御三家爬上来之后,自然想着就把御三家的继承权废掉,自己搞出来一个自己本枝的圈子继承。

大儿子继承,俩小儿子们在江户辅佐,效仿御三家的模式,搞个御二卿。就算将来大儿子这一支绝嗣了,还有俩小儿子能继承,也不用非得去御三家里找外人。

之前一直都在琢磨这个,想方设法地搞掉了最有威胁的尾张藩德川氏的德川宗春——两人的争端,既是继承权之争,也是日本将来的路该怎么走之争。

德川吉宗认为,财政越来越困难,那是因为武士们奢侈的生活导致的。下令所有武士都要节俭。

德川宗春则认为,社会的财富都要先经过武士的手,武士不花钱,那财富就无法流通,财富无法流通,社会就没有活力,富裕的武士、尤其是不劳而获食俸禄的武士,就该使劲儿花钱,才能以消费带动社会财富的流转。

德川吉宗认为,强调忠君和等级制度的朱子学,才应该是正统。

德川宗春,则颇受荻生徂徕影响,认为宋儒纯粹是用后世的语言去理解古人的学问,胡乱解释,根本就违背了圣人之学。应该舍弃宋儒、砸碎程朱,复古先秦之大义。

德川吉宗认为,现有制度还能凑合,只要修修补补就行。

德川宗春则认为,现有制度完犊子了,应该把下级武士从城下町,全都扔到乡下封地去当地主。借复古之名,提升城下町众人和商人的地位,才能解决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

日本此时面临的困境,其实和大顺也差不多。

一方面,宋儒那一套已经无法指导现在的经济生活了。

另一方面一群人觉得往前走走不通,那就往后退嘛。

还有一些人则是别有用心,带着复古往后退的旗号,搞的却是崭新的变革。

总归,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往前走、且能走得通的、儒学范畴内的理论基础。

现在大顺征伐之后,局势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了,德川吉宗已经彻底扳倒了尾张德川氏,剪除了御三家暂时的威胁。

他就必须要考虑一下,自己那个三十岁还尿床、话都说不明白的大儿子,是否担得起今后的重任?

日本的未来,又该怎么走?

是继续延续朱子学、搞节俭运动、压制商人、重视尊卑礼法?

还是制度复古,托古改制,唯才是举,将低级武士扔到乡下,从城下町中选拔人才主政、允许商人组建株仲间商业行会?

大儿子肯定是不行了,二儿子德川宗武能否有什么路线想法?

或许,这一次前往大顺朝贡,应该让二儿子前往,顺便去看看大顺的情况,学习一下。

第157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上)

德川吉宗想要考验考验二儿子,便将随军到二条城的二儿子德川宗武叫到身前。

屏退其余人,说了一下大顺这边的要求,但却没有很宽泛的诸如幕府之将来这样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看似有些奇怪的问题。

“朝贡称臣之事,已成定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武备不敌,唯有先臣。”

“只是,有人说,即便朝贡,也可另行办法,保留颜面。”

“天皇二字,皆为汉文,唐高宗始用。但若以训读音转为汉文再译,或可仍旧自号天皇,而却写作‘王明乐美御德’。如此,欺唐人之无知,而仍保留天皇之名号。”

“江户人皆称赞吾儿聪慧,以你之见,此事可行乎?”

德川宗武听到那句“吾儿聪慧”的时候,心几乎要停住了。他大哥已经被立为继承人了,虽然他是挺瞧不上自己那个不敢说话还尿裤子的大哥,但也能够明白父亲的考虑。

前年自己的大哥还生了个儿子,德川宗武就知道自己彻底没戏了。父亲是希望他和弟弟做新的“御三家”,保证家族的权力,而不是去争去抢导致最后把将军之位落在别人手上。

“好在”大顺对日开战,似乎让这一切有了转机。

尤其是战事极端不利、日本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让之前已经有些死心了的德川宗武重新又燃起了希望。

原本历史上,在德川吉宗隐居传位之后,德川宗武还抓住机会反击了一波,因为他的哥哥就任将军之后,推倒了一些德川吉宗的既定政策。

结果隐居的德川吉宗直接把他训斥了一顿,还圈禁了三年,至此才算是死心。

而现在,本就被中日战争带来的转机撩动心中野火的德川宗武,听到父亲在这个节骨眼上夸他聪慧,当真是心狂跳不止。

现在德川吉宗问他这个事,德川宗武略微思考了一下,便道:“儿子以为,此事不可。”

“唐时,张九龄作回书,以为圣武天皇姓名姓即为‘王明乐美御德’,却不知此为训读转音之法。国人窃喜,皆以为此遣唐使之大功也。”

“不过,大顺如今今非昔比,儿观刘钰之西洋诸国略考之册,言一件趣事。”

“《旧唐书》言: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拂菻者,新井君美之《西洋纪闻》中东罗马国;波多力,按刘钰所言,为巴塞琉斯之音译,非人名也。他于书中还多言‘音译、意译之别,当为翻译诸国文史之第一要务’。”

“如今,天皇、王明乐美御德;亦如波多力、巴塞琉斯之别也。刘钰既主持交涉之事,焉能瞒得过他?”

“况且,此时战败,力不能敌,行此等小聪明,何异于被人殴打,而心内默念:儿子打爹,怪哉也与?”

“古人云:慕虚名而处实祸,君子所不为也。若此事败露,岂不叫唐人又有出师之名?届时,难道危及到的,不正是父亲您吗?”

德川吉宗微微点头,其实他根本就觉得这个想法纯粹扯淡,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聪明。

德川宗武颇为聪明,江户城中人尽皆知。当然,也可能是大儿子衬托的好,很多人是希望德川宗武继位的。

此时以这件事略微考教一下,德川宗武算是过了第一关,至少不是那种慕虚名而处实祸的人。

要是以往,的确是可以忽悠忽悠的。

但现在,忽悠起来怕是极难。

德川吉宗又道:“唐人又要求更易年号,此事可有先例?”

“回父亲,有先例。昔者,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上表,亦自称‘臣源义政诚惶诫恐,顿首谨言’。所用的,也是用大明之成化十一年,而未用本国年号之文明七年。”

这倒不是提前准备的,而是他本来就博闻强识,又颇通古学、和学,所看书册又多。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日多读书,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好处也是极大。

就像现在这种情况,一旦答出来,那定是能在父亲那加不少分的。

现在的情况,德川宗武内心也有计较,这时候就不要去考虑什么“兄友弟恭”的形象了。

都到这一步了,幕府将来需要的,不是一个懦弱的、兄友弟恭的守成之辈;而是一个锐气进取、聪明伶俐,能施展才华的聪慧之主。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