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254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改变当地的经济基础,才能够解巴达维亚等地“山高皇帝远、随时想自立”的想法。

以齐国公的想法,或者说以朝廷的想法,最好还是瓦解成华北地区这种小农的状态:没有宗族或者庄园主士大夫这样的天然组织,而是被官僚统治所替代。

“守常,你应知道,闽粤两地,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人出海外谋生,下南洋。南洋人口必是越来越多,故而从一开始,就要让南洋的‘安西四镇’没有豪族势力。”

“这连怀观既能来此,也算是个壮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为壮士,日后有功朝廷自然封赏,封赏之后既有品级也该遵守规矩。”

刘钰答应一声,心里盘算了一下巴达维亚的情况,心道南洋的事,与华北还真不太一样。

这巴达维亚的制糖业完蛋了,除非大顺这边的蔗糖消耗量暴涨,否则控制巴达维亚后还是无法解决庄园经济破产的情况。

估计大顺也不太可能放着台湾福建的糖不要,高价收购巴达维亚的糖。

加上正赶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估计欧洲那边乱成一团,蔗糖的消耗量也必受影响。

荷兰人一走,短时间内去欧洲贸易都很危险,荷兰人可能半途劫船……蔗糖销量只会更低。

思来想去,想要救巴达维亚的蔗糖业,就得看日本开国之后,对蔗糖有多大的需求了。

这是唯一一个短时内的增长点,反正大顺的内需不能指望,也基本饱和了。

甘蔗园毕竟不是华北的耕地,分成小块也没问题。

日本市场,撑得起巴达维亚甘蔗园的蔗糖业吗?现在还说不准,估计就算有涨幅,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巴达维亚除了甘蔗业,真正的豪强都是靠包税和放贷的,土地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

朝廷想到的抑制豪强,肯定以为巴达维亚都是靠种地为生,豪强都是大地主。

然而并不是,至少在华人内部并不是。

对于遏制当地豪强的想法,刘钰是支持的。但怎么遏制,他觉得不是现如今的朝廷那群小农脑子能想明白的。

齐国公见刘钰在那闷着不说话,笑道:“你不要以为此事很难。此事,我看也简单。江南等地,豪强难制,因为他们读书为官,胥吏一体,朝中有人。”

“本朝取天下,从均田免粮,到保天下驱鞑虏,其中变迁你是明白的。巴达维亚的豪强,何德何能,有资格做江南士绅吗?有资格让朝廷妥协吗?”

他以为刘钰考虑到朝廷连文登的“士绅纳粮、摊丁入亩、永佃权”等政策要在全国推广都难,担忧朝廷能不能在南洋控制住,便说破了其中的关窍:巴达维亚的当地豪绅,连荷兰人都打不过,若是天朝赶走了荷兰,那些豪绅算什么?

各省士绅,都是读书人,朝中有人有关系,动不得;那巴达维亚的豪绅,朝中有关系吗?有代言人吗?

还不是想揉就揉,想捏就捏?

刘钰喔了一声,不置可否。

对朝廷整体上动豪绅的大方向,是支持的,本来他也认为南洋最可靠的人是那群最底层的雇工和巴城中的小贩;而当包税人的甲必丹雷珍兰们,天朝控制后,日子只怕比荷兰人在的时候过的要差,他们可不是基本盘。

但他不是很同意齐国公想的解决方法,这方法在土地矛盾集中的地方能用,在巴达维亚这种种植园经济的基础下,不是万能的。

此时他也没直接反对,对巴达维亚的具体土地政策、荷兰人的种种制度,连怀观也只是从他的视角直观去介绍,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还是要再议。

好在齐国公的话,也解开了他心里的另一个心结。

他之前是担心朝廷直接复刻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统治方式,为了省事而延续旧制。

现在看来,齐国公的想法认为朝廷不可能允许当地维持旧制。只要在遏制当地豪强的大思路上一致,山高皇帝远,将来还是有很多的可操作空间的。

想着自己应该变一变在朝中的固有形象,刘钰也没再和齐国公深入讨论这个事,心道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只要别让连怀观寒了心就好。

事后问一问,要真的露出寒心之意,那也只好心狠一狠,把他扣住,以免走漏风声。

“国公应该自有打算,这本来也是外交部该管的事,小子也就不多说了。”

“还有就是,还是要提醒国公一句,早做准备。我估计,明年不只是罗刹使团要来,可能瑞典人也会来、英国人也可能来。英法世仇,而且英国自从前明时候就想派人来京城,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如今我朝变化,罗刹人来了、法国人也来了,英国人可能也会来。这罗刹特使是个特例,陛下恩准常驻京城,以便勘界、平西域等事宜。其余使团,估计想要驻京,怕是办不成。我看,不如叫他们把商馆使馆,都迁至松江,以便管辖、也便外交联络?”

大顺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可是对内还是要假装是天朝上国的。既是天朝上国,平等外交这种事,就不要做得太显眼,譬如在京城开使馆之类。

再者,朝廷对这些西洋人也是充满警惕的,又有禁教的风潮,按照西洋规矩在京城开使馆,根本不太现实。

且不说百姓怎么看,让朝鲜这个忠臣孝子怎么看?

罗刹人特殊,因为之前要勘界、要解决蒙古、要平定西域,这都需要和罗刹的使节直接沟通,故而是恩准在京城常驻,却终究没有一个正式的大使馆。

现在搞出来了外交部,想要外交,当然是要派驻使节了。

聚在一起,方便管理,无非也就是这几个口岸。松江最好,广东太远。

满清时候,太平天国起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有一样也要考虑到,便是在南京条约之前,广东一口通商,导致许多江南的货,要运到广东,这就导致了许多以此为生的人。

南京条约之后,上海成为了口岸和买办中心,导致了很多搞运输的、借助一口通商发达的人失业,为天平天国贡献了不少核心人员和核心力量。

大顺倒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开放了许多口岸,这种变迁引发的影响不会太大。

使馆好说,主要是商馆,扎堆一起也便于监管。海军跑不到欧洲,也暂时没能力在欧洲耀武扬威,唯一能和西洋人听懂的外交,就只剩下一个关税。

齐国公道:“这事我自是考虑过,西洋人有驻派使节的习惯,要显得我这外交部有用,我当然会考虑驻派使节的事。但是,松江是不可能的。”

“一则那里终究更远,沟通不便;二来松江地处江南,是朝廷的腹心,这使节团只怕都是细作,哪里是不可能允许驻派使节的。我的意思,是在天津。”

“天津?”刘钰有些惊住了,天津固然好,毕竟更近一些,方便沟通。但是,这能行吗?

天津,离着京城太近了,朝中能同意?

齐国公见刘钰惊奇,笑道:“陛下已经同意了。但需得海军立威之后,方可建馆。”

“放置天津,沟通方便,此其一也。”

“我回来后,陛下叫我去看了看军改后的京营,问我与西洋诸国相较如何?我说胜之!海军与西洋人相差略远,陆军却不用惧,放在天津,天津也要驻扎一军,叫西洋人知我朝军阵不弱。”

“商馆不动,使馆驻于天津。那倭人不是每年让荷兰人参江户吗?这边也让西洋人每年入京参觐,若真有事也好处置。”

“至于松江,你就不要想了。那里商贾众多,又是江南腹地,朝廷担心商贾和西洋人勾结。而且那里又是长江口,漕运之始,西洋人把那里摸清楚了,将来真要有事,对国朝大为不利。”

“京城不能驻,退一步在天津,也正好。凡要抵达天津的西洋船,都需报备,使馆报备,朝廷派船去南边接,而不能让西洋船入渤海。”

闻言,刘钰嘴角浮出笑意,看来朝廷终于在自负之后,有了一丝真正的自信。除却考虑到和西洋人勾结、江南腹心等问题外,这一次允许西洋使节驻扎天津,就在于皇帝真的相信军改后的陆军很强,这是询问了出访欧洲的齐国公后产生的比较后的自信,而非是之前那种极端的自负。

皇帝特意询问了去过欧洲观战过的齐国公,刘钰觉得这是自己之前那些吓唬人的话,把皇帝从天朝的自负吓成了不自信,这回确认之后扔了自负,真正自信了。

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自信就好,自信才能包容,越不自信越封闭。

敢在天津设使馆,皇帝的心态真的变了。

“使馆和常驻使节的事,这都定下了。倒是你那边,瑞典人、英国人,明年真的会来?莫要我在这摆了一桌子菜,客人却不来。”

刘钰想了想,也不敢说满,只道:“七成把握吧。”

说罢,心道馒头应该快要从欧洲那边返航了吧?

第296章 英雄所见略同

哥德堡比馒头去过的大顺最北端的黑龙江,还要往北。

从六分仪上可以轻易地算出纬度,这地方的纬度要比黑龙江高得多,可是气候却比黑龙江暖和多了。

冬天并不太冷,港口也不会结冰,也就相当于威海的气候,可能还要再暖和一点。

自由贸易号上靖海宫出身的军官们倒是知道,这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的缘故。可之前都是从课堂上学的,如今真的来到这地方亲身体验过,才知道洋流真的是太神奇了,真的可以这么靠北还这么暖和。

一些人心想,这要是鲸海也这么暖和,怕不是从汉唐时候,黑龙江就住满了人?哪里还用每年往那花钱移民?

船上,已经售空了从中国带来的各种货物,茶叶之类的紧俏货更是在获得了瑞典国会允许后的第一天就被一群往英国去的走私贩子包了。

此时一群码头工人正在往船上装瑞典的铁器、铜等。

要在西洋历的二月份,也就是过年左右才能返航,和那些瑞典船一样,要先去一趟西班牙的加的斯,在那把瑞典的铜铁卖掉换了西班牙的银币。

前几年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口淤积,只能把贸易中心挪到了加的斯,那里是瑞典人的最爱,只有在那才能获得足够的银币。

去中国贸易,瑞典人只能用银币,大顺那边也只对银币有兴趣。

船上的商人早就算过了,不算这一次特许的用瑞典的铜铁焦油去西班牙卖的利润,只是单程的茶瓷利润,就有百分之一百一。

扣除掉船只的折损、死人、维修等,还能剩下个百分之八十。

比不过往日本去的双程贸易,可日本贸易就那么点份额,没什么太大的增长。这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利润,传回国内,想来贸易公司的股价又得暴涨一波。

这一次准备的比较充分,一路上就死了两个人。以第一次远航而言,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商人们琢磨着,若是能在回去的途中,在非洲买一批象牙之类的,回去还能再赚一笔,只可惜非洲那地方瑞典没什么势力,也是人生地不熟,这个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回报率,已经让这些人相当满意。

而且与那些走私贩子们交流之后,走私贩子们认为再多几倍的货,他们也能吃下。

瑞典东印度公司资本还是不足,造船成本又高,尤其是能去中国的船,造价确实不低。

加上中国那边只收真金白银,瑞典东印度公司也拿不出那么多的真金白银去贸易,在那边又受到荷、英、法等国东印度公司的压制,这让这群在哥德堡的走私贩子们嗷嗷待哺。

走私贩子们向来认为,自己就是在搞“自由贸易”,对大顺的这艘“自由贸易号”,表现出了极大的好感。当然,主要是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事实上,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组成之前,马达加斯加的海盗们,就和瑞典人合作过。

他们劫了船,劫了货,总得销赃。

马达加斯加的海盗们,眼光和刘钰差不多,在欧洲看了一大圈,觉得最佳的合作对象还是瑞典。

英荷法西对马达加斯加的海盗们都深恶痛绝,海盗们也没法找他们合作,当时就觉得瑞典的哥德堡简直就是最好的销赃地。

虽然最终没成,却也足见他们是有眼光的。

亦或者说,欧洲现在的贸易局势,也只能从瑞典这打开缺口。

英雄所见略同。

可惜瑞典这边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与海盗的合作关系就到此为止了。

走私贩子们是真把海盗当亲爹的,货又便宜又好,可惜了。

大顺的这艘“自由贸易号”,虽然不是海盗,但在欧洲东印度公司已经瓜分市场、各国贸易保护和重商主义的环境下,也和当年那群海盗差不多了,简直就是走私贩子眼中的亲爹。

只可惜这里是瑞典,在人家的地盘,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一次成行之后,下一次行不行,还得看瑞典人的脸色。

走私贩子们在欧洲也没有私港,倒是有走私贩子询问能否合作直接把船开到美洲,干几票大买卖。

船上的军官们考虑之后觉得过于异想天开,在欧洲没有落脚点,到处都是巡航船和海盗,去美洲怕不是给人送菜的?

在哥德堡停泊的这段时间,引来了不少人的参观,也引来了许多各怀心思的人。

此时欧洲正刮起一阵中国热,上一次齐国公到访巴黎,在欧洲引起了轰动,瑞典人是有所耳闻却不曾亲见,这一次算是真正见到了,这艘重金打造的大商船,也算是让瑞典人确信这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军官们一部分留在船上整理海图,另一部分去参观了瑞典造船厂,看到了瑞典人正在建造的一艘名为“哥德堡号”的大商船。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