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1276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大义在“保守稳定”的这边,谁敢拉队伍,现在支持修黄河、且认可修河乃大义所在的这群实学的帝国保守派,会直接带兵把头给拧下来。

而基本上,大顺这些年、或者说老皇帝为接班而留下的钱袋子和枪杆子,都是这种帝国保守派,而不是太子党。

太子党是为了接班之后逐渐收权的,但在太子逐渐收权之前预留的枪杆子和钱袋子,可没有一个太子党,全是这种保守派。

啥叫大顺此时的保守派?

萧规曹随。

支持对外扩张、支持内外分治、支持暂时不动科举、也支持殖民地官员从实学中选拔。

简言之,支持现状、支持此时的政策和体系。

也即是,二三十年前的激进派。

他们,是大顺这些年改革、对外征战的受益者。

包括说,在这一波从征西域到一战之间,大顺除开国之初外的最大一波封侯风口期里,爬上来的大部分人。

这群人的普遍特点,就是都交了实权,但又在军中有威望。

还有一部分人,蹲在已经退化成养老院的总参谋部枢密院养老。

能打。

能搞经济。

造反,不行。

平事,很行。

当然,你要说新皇帝一上台,屁股还没坐热乎的,就先大戮功臣什么的……他们未必会等死,但问题是新皇帝一般脑子也不至于这么不好使。啥水平啊,你当你一个碗打出来的天下呢?还是跟老皇帝似的人脉手腕都硬啊?

所以,在李欗看来。

既然刘钰用“修黄河”来表态,或者说代替新兴的军功贵族们表了态。

那么,除非就是李欗的亲哥,一上台。

二话不说先杀一波这批风口期封爵的;再宣布自己在湖北的改革尝试太吓人了通通退回去;再宣布养海军太费钱了通通解散;再宣布退伍兵的南大洋分地政策花钱太多船票太贵通通取消……

那么,李欗觉得,若是这般,自己大有机会。

否则的话,大抵是没机会的。

故而,现在刘钰回京,和他来谈对“自由贸易”的看法。

李欗也只能当成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所以,他很自然地避开了大顺国内市场的问题。

而是以海军的身份,谈起来他对“自由贸易”作为世界新礼法、而扩大天下概念的想法。

李欗觉得,大顺使使劲儿,其实能当地球的天子。

以“自由贸易”,取代“周礼藩属”。

各国分工,各司其职,若楚负责苞茅、齐贡献鱼盐。

比之此时,便是顺为天子,它国或产粮食、或产白纸、或挖白银、或做市场、或种甘蔗、或搓棉纱、或为方伯征讨不臣、或为蛮夷而天下共击之。

各司其职,分其礼器。

天子六师,诸侯舰有定额。

自由贸易,而为新礼。

以各国金融商人,为素封之大夫。

违礼法者,天子提军征之,效一战大顺迫英国解散东印度公司、取消茶税和棉布禁止令故事。

违分工者,天子提军征之,效大顺毁灭孟买苏拉特达卡等地织布故事,叫你搓棉纱不准织布,你就搓棉纱不准织布,想要升级则以当地金融买办素封大夫为内应,除之而后快。

李欗是站在海军,或者说站在大顺这个获取商业霸权的工具的角度上谈的。

这种想法,在大西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基本成型。

只不过,显然,这不是刘钰想听的内容。

第280章 最后的闹剧(六)

某种程度上讲,自由贸易和周礼,确实挺像的。

也和绝对零度挺像的。

都是一个梦想,但现实中又是根本做不到的。

尤其是,随着大顺主动参与世界贸易后,在这个时代,只会催生出反效果。

欧洲的支离破碎、人口不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搞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此时的法国也不行的现实。

使得先有“绝对优势”、后有“相对优势”的这套理论,在欧洲,似乎是可行的。

比方说,你英国产不了丝绸,当年詹姆斯移植过去的桑树只能活红桑,吐出来的丝根本不行。

但是,意大利就能产生丝,最起码意大利能种黑桑,质量虽然和东方湖丝差点,也肯定比红桑强。

亚当·斯密就论证说,你看啊,英国能不能种桑?能,盖个温室大棚,违背自然条件,也不是不能种。

但,这么搞,为啥英国不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去意大利换丝呢?

这就叫绝对优势。

而李嘉图时代,这一套又出问题了,所以李嘉图赶紧打了个补丁。这就叫“相对优势”。

但问题在于,这些东西,在蒸汽时代——到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全产业链可能需要至少10亿人的规模,否则玩不转。但在蒸汽时代,所谓的产业链,千万人规模基本就够——伴随着大顺入场,不管是绝对优势,还是相对优势,都出问题了。

简言之,大顺的出现,会急速加剧欧洲的反对自由贸易的思潮,各国的本土民族派、民族资本们,会纷纷站出来搞自立自强和关税保护。

会急剧地导致欧洲的觉醒,和欧洲的反自由贸易运动。

因为,真的是要把欧洲逼得既没有“绝对优势”,也没有“相对优势”了。

对大顺而言,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地域广阔、横跨纬度从北极圈到赤道。气候之多样、雨热之同期,手工业之发达,那就让这一套脱胎于“手工业时代晚期的支离破碎的欧洲的自由贸易”理论,出问题了。

比如说,陕西倒是不能搞丝绸,那江南种桑不就得了?

山东、辽东一看丝这么好,那我们养柞蚕好不好呀?

再比如说,锌冶炼加工的黄铜技术。

你松苏地区没有锌矿,想搞也搞不了。

可是云贵地区,伴随着大顺开国经济恢复而导致的“缺钱”问题,不得不大规模开发云南铜矿。而为了运铜,又不得不搞基建,保持水路通畅。于是,贵州地区的锌、黄铜,也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

再比如说,英国这边一直在争论,说人口就这么多,要是都去种地了,谁来做手工业呢?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挖运河缺人、砍树缺人、造船缺人、搞纺织业还是缺人。

所以说,要讲一些绝对优势、相对优势,让人口流向本国最适合的产业上。而不要把人口往本国优势不大的产业上送。

可问题是,这在大顺,是问题吗?

农业缺人?缺个锤子的人啊,是农业多人,就算按照精耕细作的华北全面推广两年三熟制,还是多出来了上亿人口。

造船缺人?纺织缺人?砍树缺人?说句难听的,历史上满清末期山东招短工,一天两斤高粱米,趋之若鹜。

什么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只要能容纳这些“过剩人口”,哪怕说朝廷闲的蛋疼,今天雇人挖坑、明天再把这些坑填上,都不可能缺人。

相对优势要抢、绝对优势还要抢、没啥优势那就创造机会创造产业链继续抢。

英国圈地运动,一年弄出来个二三万人,填补这些工商业岗位。

大顺随便来一场水灾、旱灾,两三万失地流民?那也就是个零头,最多上个县志的资格,连他妈的各省节度使向朝廷汇报的奏折都没资格上。

以至于历史上,晚清时候,华北妇女在麦子地里捡麦秆,回家编成草帽辫,这居然还能卖出去——要知道,这玩意儿不是丝,欧洲也是种麦子吃馒头的,不是吃大米饭的。

再加上,中国自古就缺贵金属。这使得这边的银价,购买力非常的强,至少肯定是比被西班牙超发了数百年货币的欧洲强得多。

这就使得,这一套理论是正确的,但观察样本和社会存在,是以“手工业晚期、蒸汽时代早期、支离破碎的不可能全产业优势”的欧洲为基础,而得出的一个结果。

并且,某种程度上讲,这套东西,在大顺也是实施的。

虽然说,不彻底。

但是,比起来支离破碎、关税林立的欧洲,还是更有资格讲“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的吧?

简单来说,陕西有没有出台政策,对江南丝绸征收100%的关税,来保护陕西的丝织业啊?

湖北有没有出台政策,对湖南的大米,征收100%的关税,来保护湖北农民的利益啊?

亚当·斯密讽刺英国,说法国就他妈的是最大的葡萄酒产国,就隔着个海峡,英国却舍近求远,跑葡萄牙去买葡萄酒,这不是脑子有病吗?

那江苏有没有说辽东柞蚕丝和江苏丝是竞争关系,所以对东北加200%的关税,舍近求远,舍便宜求贵,作为反制,而不用东北大豆,却去日本买高价大豆啊?

显然,没有嘛。

而且,松苏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本来就是朱元璋时候的实物税,导致松苏地区以相对优势获取了棉纺织业的大发展。人家别的地方也不是不能织布,只是相对来说不如在家种水稻或者搓丝,去松苏换布。

而大顺的问题,更多的,在于“物流”。

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使得这个国内的真正的、纯粹的、理论上完美自由贸易的国内统一市场,没搞起来。

英国离着葡萄牙,和京城到长沙差不多远。但那边有大海,有海运优势,别说现在,就是百年后、二百年后、铁路铺的遍地都是,海运还是便宜啊。

英国能从葡萄牙进葡萄酒,大顺这边你京城跑去长沙买酒运回京城卖,你看看能不能把裤衩赔进去?

这么高的物流成本,使得大顺的手工业,呈现出多点开花、遍地都是的一种状态。

对欧洲来说,德国的统一,意味着神罗关税被打碎。

可对大顺而言,大一统完成,百里不卖柴、千里不贩籴的“物流成本的天然关税”,靠啥来打破?

法国靠着征发劳役,猛修公路,获得了国内市场的统一;英国靠着猛挖运河,获得了国内市场的物流成本降低。

大顺又不是傻子,别说大顺了,就是满清,都不是傻子。缺钱在云南挖铜的时候,都知道要疏浚河道、穿越三峡。

问题是,大顺能修三峡大坝搞船闸从而实现通航降低沉没成本吗?还是大顺有这本事,从云南挖个运河直接到京城去?

包括说,此时的大顺,又在贵州挖锌、又在云南挖铜、又改土归流以盐控西南而让川盐南下以及川盐入楚。

可大顺是修不了三峡大坝,直接通航的。

只能是在三峡两侧,修栈道、修纤夫道,靠纤夫拉纤的形式搞物流。

靠纤夫拉纤,这是什么成本?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