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824章

作者:星辰玖

泰昌微微笑了笑,随即抬手道:“礼卿,赶紧坐吧。”

他们就这么坐在那里,喝着香茗,聊着天,时间倒也过得飞快。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之后,两个大房间的门几乎同时打开了,里面烧锅炉的水师将士几乎是同时跑了出来,疾步走到他跟前,拱手躬身道:“皇上,里面太热了,我们有点撑不住了。”

泰昌闻言,不由惊喜道:“噢,里面的温度多少了?”

他还以为是里面缺氧了,这些人头晕得受不了了呢。

没想到,竟然是因为里面太热了。

这才多长时间,里面又能有多热呢?

那水师总旗连忙拱手道:“皇上,里面都四十五度了。”

这么高的温度了?

很好!

这就证明,这种温室的密封效果相当的不错,里面的热量基本散不出来。

二十三度左右升到四十五度,这温度应该是差不多够了,冬天的时候只要保证温室里面有二十多度,一般人都能过得很舒服了。

泰昌仔细想了想,随即吩咐道:“你带人进去把炉门关了,不要继续再添火了。”

那总旗连忙道了声“遵旨”,随即便带着人跑了进去,不一会儿,他又带着人跑出来,跑到泰昌跟前拱手躬身道:“皇上,关好了,里面的柴火应该烧不到一刻钟就要灭了。”

泰昌微微点头道:“行吧,你们先回去休息,有事朕再命人去叫你们。”

那总旗连忙带着人躬身告退。

泰昌却还是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跟袁可立和朱慈烺喝着香茗聊着天,悠闲得很。

这地方环境的确相当不错,四周全是草地,远处还有山林,温度又相当的合适,坐这里喝喝茶聊聊天那也是一种享受。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之后,他便挥手道:“承恩,派人进去看看,里面多少度了。”

王承恩连忙招过手下细细交待了几句,很快,几个武阉便飞快的跑了进去。

不一会儿,他们便跑出来拱手躬身道:“皇上,里面还有四十二三度。”

很好,看样子这温室的保温效果也相当的不错。

泰昌又等了半个时辰左右,这才再次命人跑进去看了看。

这会儿里面的温度也就降到了四十度左右。

他忍不住兴奋道:“看样子这温室效果已经可以了,冬天的时候只要不停的烧锅炉,里面的温度应该降不下来。”

朱慈烺闻言,不由好奇道:“皇爷爷,这里面全是蒸汽,如果待得时间长了,衣服估计都湿透了,一般人怕是受不了吧?”

泰昌微笑着解释道:“现在我们只是试试,蒸汽直接就是往外喷的。

正式的温室肯定不是这样的,我们得加上管道,蒸汽是在管道里面流到整个屋子又或者两边的,不会喷出来的。

这下好了,我们可以大批大批的迁徙老百姓过来了。”

袁可立闻言,不由小心的道:”皇上,这边的冬天这么冷,老百姓会愿意迁徙过来吗?”

这个问题他自然早就考虑过了。

泰昌微微笑道:“一般情况下,如果让老百姓迁徙到这种苦寒之地来,自然是没人愿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重赏刺激。

东南营将士的家卷为什么愿意过来,那就是因为我们有重赏啊。

如果我们用这方法刺激老百姓,老百姓估计也会争着抢着迁徙过来。

比如,凡是愿意迁徙过来的老百姓,我们都按屯卫军户的标准,每个人分一百亩地又或者分一千亩草原,并免费给他们提供保暖的住房。

又比如,我们还可以奖励他们牛羊马匹。

凡是愿意过来种地的,每人奖励一头牛。

凡是愿意过来放牧的,没人也奖励一头牛或者十只羊。

我们甚至还可以奖励粮食、成套的家什和日常用品什么的,让他们过来之后便能衣食无忧。

当然,北大营和东南营将士的家卷奖励比普通老百姓还是要适当提高一点,我们不能让将士们寒了心。”

呃,这么奖励?

一般在大明本土过得不怎么样的老百姓那都会心动啊!

袁可立想了想,又小心的提醒道:“皇上,要是大明本土的老百姓都争着抢着过来,那到时候可能就不止一千万了,两三千万都有可能。

如果真有这么多老百姓要跑过来,那我们光是买牛羊马匹都要耗费几十亿两啊!”

泰昌澹澹的道:“几十亿两就几十亿两,这边只要开发起来,一年赚个几亿两都没有问题。

这迁徙的人口数量我们也可以适当控制一下,头十几年能保证收支差不多平衡就行了。

至于每年花个几亿两银子,我们不用心疼这点钱。

国强就要民富,盛世的时候不用怕老百姓赚了钱,就怕盛世老百姓都赚不到钱,那就要出问题了。”

好吧,皇上不心疼钱那就没问题了。

这么优厚的条件,根本就不用担心没人愿意过来。

他们要担心的是想过来的人太多了,到时候搞得等了几年还过不来的都有意见了,那就有点麻烦了。

这个泰昌也考虑过了。

大明本土两京十三省同时把通告发出去,然后根据报名的先后安排。

谁先报名就安排谁先迁徙过来,至于那些犹犹豫豫的,报名不积极的,等上几年也怨不得别人。

第950章 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西伯行省到底有多少地呢?

如果按后世的计量单位,西伯行省足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而一平方公里大致就是一千五百亩。

也就是说,西伯行省足有两百多亿亩地!

虽然这其中山林占了一大半,平原也有一百亿亩左右。

如果平原全部开垦成耕地,那招来一亿人都没有问题,就算平原只有一半开发成耕地,留下一半作为放牧的草原,那也能招来五六千万老百姓。

至于山林,其实也挺有吸引力的。

毕竟,山林里全是木材,只要合理采伐,边砍边种,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这么算起来,招募七八千万老百姓过来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如果真能招来七八千万老百姓,开发西伯行省自然也不成问题。

问题就是,大明本土这会儿才一亿多人口,而且还有好几千万人散布到海外各行省乃至各个属国去了,剩下的估计也就七八千万人口了。

难道把大明本土的老百姓全招过来开发西伯行省?

这个明显是不现实的,别说全招过来,哪怕招过来一半大明本土都会出大问题。

那么,怎么办呢?

泰昌和袁可立一合计,又有点犯难了。

如果只招一两千万人过来,这边还是开发不起来,如果招多了,大明本土发展又会出大问题。

至于海外行省的人,东南承宣布政使司和南洋承宣布政使司这次都已经抽调大量人口出来了,而且不是东南营和南洋营将士的家卷朝廷也不可能奖励他们。

而莫卧儿帝国人口虽多却不能惯着,给人家奖励土地、牛羊、马匹那更是不可能的。

这商量来商量去,貌似又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大明本土的老百姓他们是有办法招过来了,但还不能招太多,其他海外行省的老百姓还不能白白给人家奖励。

他们这么声势浩大的招人,最终也就能招来一两千万人,西伯行省还是开发不起来。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袁可立皱眉沉思了一阵,突然间灵机一动道:“皇上,我们其实还可以在秀才、举人、进士身上做点文章。”

呃,把读书人也招过来吗?

人家就是读书的,你叫人家来种地放牧?

可能吗?

泰昌颇为不解道:“礼卿,秀才、举人、进士身上有什么文章可做?”

袁可立连忙解释道:“朝廷原来不是有规定,秀才功名者名下可以有八十亩免税的耕地,举人功名者名下可以有四百亩免税的耕地,进士功名者名下可以有两千亩免税的耕地。

这原本是鼓励读书人上进,拼命去考取功名的。

不过,这会儿却给朝廷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毕竟,现在进士的录取名额都变成每届三千多了,平均下来就是每年一千多。

也就是说,每年光是这新科进士名下就会多出两百多万亩免税的耕地来,举人数量那更是不得了,估计一年最少也要多出三四百万亩免税的地来。

还有秀才,免税的地虽然不多,顶不住秀才越来越多啊,每年新晋的秀才估计最少也要多出五六百万亩免税的地来。

这么算起来,大明本土一年就会多出一千多万亩免税的地来。

虽说这些人过世之后免税的地会取消,但是,大明本土的耕地也经不住秀才、举人和进士数量这么迅勐的增长啊!

大明本土才多少耕地?

历年来的统计都没有超过十亿亩。

这么算起来,百年之后,大明本土的耕地几乎就全免税了!

皇上,这个问题我们也得解决啊。

这边不是地多吗?

我们完全可以把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免税之地全部划分到这边来啊!”

呃,这个问题的确是忽略了!

泰昌闻言,不由满脸凝重之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