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46章

作者:星辰玖

泰昌是说完便一挥手,做了甩手掌柜,宋应星走出御书房的时候却是皱眉不已。

这个东西上哪儿做去呢?

他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皇上给支出来了,竟然连上哪儿做都忘了问了。

呃,这个。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往工部衙门走去。

皇上兴许也不知道哪里能做,所以就没说这个问题。

这做臣子的也不能什么都问皇上,要是这样,皇上要他们干嘛?

他还是先去找卢象升了解一下的比较好,工部不但有很多作坊,还有很多熟练的匠户呢。

第063章 重游故地

京杭大运河,苏州漕运码头。

清晨的大雾尚未散尽,工头的号子声却已经响起,码头上搬运货物的苦力连忙聚集在一起,只等工头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冲进旁边的仓库,将里面的货物搬上指定的货船。

前几年孙隆也把他们给坑苦了,由于这死太监挖地三尺一顿乱刮,苏州府的各种生意都是江河日下,漕运码头上的活计也是越来越少,一般每天也就能有那么一两个时辰的活计,他们这些当苦力的都快要饿死了。

这些天漕运码头却又猛然间热闹起来了,因为孙隆被皇上亲手给宰了,知府孙之獬等一干贪官污吏也全被撤了,苏州城里的店铺也都开门做起了生意,这进货出货的,都快把漕运码头给挤满了。

他们这些苦力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搬运,累是累了点,但是大家脸上尽都是兴奋之色,毕竟,能吃饱饭了,累点又算什么。

正当他们准备开始搬运东西的时候,工头却突然间看着他们身后的运河河道鼓起眼珠子,愣在那里不动了。

一帮苦力好奇的转头一看,顿时也傻眼了。

我的天,河道上不知道有多少大小战船和漕运大船正冲出薄雾,往码头这边靠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快,十来艘快捷的蜈蚣船便已经靠近码头,船上的屯卫皆是大声吆喝道:“快,快,所有船只,立刻离开码头,去前面的河道等一等,皇上要在此登岸!”

皇上又来了!

不管是船上的船主和船夫,还是码头上的商贩和苦力,所有人脸上皆是惊喜之色,没有丝毫害怕和惊慌失措的表情。

因为皇上上次来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天大的好处啊!

码头上停靠的所有大小船只皆是立马解开缆绳,飞快的离开码头,没有一丝不满。

大家都想着皇上来呢,因为皇上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

泰昌着实没想到,这才离开苏州府十余天,他又会跑回来。

这次他主要倒不是为了银子而来,银子他可以派锦衣卫来取,有些事却是必须他亲临才行。

比如,重设太仓市舶司。

没办法,他得给商户没拓展生意渠道啊,要不然这生意怎么可能迅猛发展。

内陆的生意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些生意商户都做了两百多年了,能赚钱的途径大家几乎都想到了,除非大明老百姓收入猛增,不然,内陆生意发展空间实在不是很大。

而老百姓收入猛增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要想来钱快,还得做外贸,去赚东瀛和西洋诸国的钱。

这年头外贸生意的利润可是高到夸张,就好比一个普通的官窑瓷器,在大明境内也就能卖个几十文,但是,一旦运到东瀛,那就能卖到一两银子左右,运到欧陆各国,那更不得了,最少是二三两一个。

也就是说,大明很多特产运到东瀛价格便能翻十多倍,运到欧陆价格最少翻二十倍以上。

这钱不赚,那是脑子有坑啊!

其实,这钱一直有人在赚,而赚这些钱的就是和海盗勾结的东南海商豪门,而东南海商豪门后面就是那些贪官污吏组成的利益联盟。

他们赚了钱,可没朝廷的份,全部塞自己腰包去了。

这么搞,东南豪门是肥的流油,大明朝廷却是穷得尿血,甚至,海盗郑芝龙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年收入都超过了大明朝廷税赋收入的两倍以上!

有时候,泰昌真想不明白,大明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为什么要怕什么东瀛倭寇和西洋红毛番。

洪武和永乐二朝,大明国力是多么强盛啊,东瀛倭寇和西洋红毛番来了又怕什么,来了就干啊,糙了直接去灭了东瀛倭国又如何?

要知道,到了崇祯朝,大明都要亡国了,还干翻过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人的殖民船队呢!

这海禁之策真是莫名其妙,怕到片帆不准下海,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你怕,你实行海禁,人家就不来打你了吗?

人家打不打你跟你实不实行海禁没一毛钱关系好不!

就好像万历朝鲜战争,人家东瀛关白丰臣秀吉就妄图以朝鲜为跳板,灭了大明。

所以,人家打不打你完全是看人家觉得自己的实力如何,跟你海禁真没什么关系,人家觉得能干翻你了,你再海禁人家照样来揍你!

当然,大明朝廷也不是完全不跟世界各国通来往,生意,大明朝廷也跟人家做那么一点,专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有那么几处。

不过,大明朝廷实行的是严格的堪合贸易,一年下来能赚个几十万两就顶天了,因为堪合总共就那么十多二十张,而且,针对每个国家,一年也就进行那么一次堪合贸易。

嘉靖朝的时候,东瀛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就为了争夺堪合在宁波府大干了一架。

没办法,大明发给东瀛的堪合总共就那么一张啊,两家还不抢得你死我活!

说实话,这点贸易量,连塞牙缝都不够,钱,还是让那些海商豪门和海盗给赚走了。

所以,泰昌决定重开太仓市舶司,并且,不再设什么堪合限制,只要你有钱,谁都可以来买东西。

当然,这个价格就不是大明对内的价格了,起码要翻两倍以上,让商户和朝廷都有得赚。

至于什么东瀛倭寇和西洋红毛番,有种就来,不打他们个满脸桃花开,他们还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

敢来就干,没必要怂!

哪怕没有新式火枪和火炮,大明在近海那也是无敌的存在,更何况,新式火枪和火炮都开始研制了。

泰昌看着逐渐靠近的漕运码头,脸上不由霸气侧漏,要开海那就彻底开,要做海外贸易那就放开手脚做,怕个屁啊!

这个时候,吴婉儿却是突然间拍手道:“好啊,好啊,终于到了,皇上,鸿富酒楼的菜好好吃啊,要不,中午我们去吃吧。”

呃,中午,怕是不行。

你以为是上次那也轻车简从啊,一拍马,可能不用半个时辰就赶到苏州城了。

这次可是足足带来了五千禁军精锐和上千锦衣卫,还有镇海卫的两千精锐也跟着回来了。

八千人马,光是下船就不知道要下多久,再开到苏州城,最少也得两三个时辰啊!

泰昌无奈道:“中午怕是赶不及了,要不我们晚上去吃吧。”

故地重游,鸿富酒楼肯定是要去吃一回的,不过,他并不是光为了吃,旁边的皇庄和瓷器店他还是要去看看的。

第064章 还债

泰昌这次来苏州并没有通知新任知府倪元珙,他并不是不信任这个人,主要他不想搞得人家大张旗鼓前来迎驾。

如果倪元珙知道他来了,那还不得携州府县衙所有官员提前在码头相候啊,再加上一行八千余人上岸的时间和慢慢挪到苏州城的时间,这一天基本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如果他通知倪元珙,整个苏州城各级衙门最少要停工一天。

这个时候正是苏州府百废待兴之时,一天时间不办正事,那是会耽误很多事的,所以,他就这么直接过来了,谁都没通知。

当然,他抵达漕运码头的消息肯定有人会去知府衙门报信的,至于倪元珙会怎么来接驾,就要看此人懂不懂他的苦心了。

倪元珙果然没有让泰昌失望,五千禁军和千余锦衣卫才刚刚上岸展开戒备,泰昌还没下船登岸的时候,他便来了,不过,他是一个人打马狂奔而来,而且,他连官服都没有穿。

泰昌下船的时候,看着身穿便服的倪元珙一个人孤零零趴那里接驾时,不由微微点了点头,亲切道:“子兰,起来吧,既然大家都穿着便装,就随意点,不要搞得这么拘谨吗。”

他穿的也是便装,因为他不想穿个明晃晃的龙袍,走到哪儿都跟个灯笼一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倪元珙刚从地上爬起来,吴婉儿也刚从船上蹦下来,她一看到这有个熟人,不由吃惊道:“咦,知县大人,你怎么跑这里来了。”

呃,这个。

倪元珙都有点傻眼了,他愣了一下,这才慌忙道:“娘娘,这个大人微臣当不起啊,微臣是奉皇上之命来苏州的。”

泰昌见状,不由大笑道:“是啊,婉儿,是朕让他来苏州的,这会儿他也不是知县了,而是知府,苏州知府。”

吴婉儿恍然大悟道:“噢,倪大人,原来你升官了,你这官升的好快啊,一下就从七品知县升到了四品知府,这就是传说中的连升三级吗?”

呃,我这升了六级,不是三级啊。

还有,娘娘,您能不能不叫我大人啊,我当不起啊!

倪元珙这回彻底傻眼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泰昌见状,连忙拍着吴婉儿的后背道:“行了,行了,秒灵和小宝宝要下船了,你快去接一下,朕还有点事要问倪大人呢。”

吴婉儿是蹦蹦跳跳的走了,倪元珙却是目瞪口呆的站在那里如同石化了一般。

这,皇上都叫我大人,我怎么办?

泰昌也只是下意识跟着吴婉儿的称呼去称呼别人,他转过头来,若无其事道:“子兰啊,苏州府现在怎么样了,织户和机户可曾复工,街上的店铺都开门了吗?”

倪元珙想了想,随即小心的回道:“街上的店铺倒是全开门了,不过,由于织户和机户的织机损毁严重,全部复工还需要时间。现在工部派来的匠户正在日夜赶制织机,这织机倒是迟早能补齐,不过,这买织机的钱,很多织户都凑不齐啊,那些机户就更困难了,如果织户和机户凑不出钱来,那些匠户做着做着就连进材料的钱都会赔进去啊!”

泰昌闻言,眉头不由微微一皱,这个问题,他的确忽略了。

这些织户和机户都被孙隆给榨干了,哪来的钱买织机呢?

他想了想,随即问道:“苏州府原来大概有多少台织布机?”

倪元珙估摸道:“按日产万匹棉布来算,差不多有五万台左右。”

卧槽,这么多织机?

孙隆,你他吗害死人啊!

泰昌又追问道:“一台织机大致多少钱?”

倪元珙不假思索道:“织机倒是不贵,一台也就八两左右,再加上进纱线的钱,凑个十两银子,织户就可以开工了。机户的话,那就不好说了,具体要看他原来有多大的地方,又有多少台机子。好在皇上当初应承那千余户人家,每家奖励一百两,现在那千余户人家都转成机户了,这样一来,他们最少能进购一万台织机。”

织户怎么又转成机户了?

说实话,泰昌真不知道机户具体是干嘛的。

原本他还以为机户是专门制造织机又或者贩卖织机的呢,现在看来,压根就不是!

他忍不住问道:“这机户是干嘛的?”

倪元珙依旧不假思索道:“这机户原本就是织户,只是这布匹生意红火了,有的织户便看到了商机,进购了很多织机,请那些农闲时没事干的妇人来织布,从而赚取点利润,慢慢的,他们织机多了,也就变成机户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