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237章

作者:星辰玖

他微微扫视了一圈,随即郑重道:“礼部设立的学院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光学文的,就叫文科学院,一种是文理兼修的,就叫文理学院。也就是说,读书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后有两种选择,要么进入文科学院学习,要么进入文理学院学习,如果不进学院学习,那就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了。”

文理兼修?

这又是个从未出现过的新名词!

邹维琏忍不住问道:“皇上,这文理兼修是什么意思?”

泰昌不假思索道:“所谓文理兼修就是既学文又学理,而所谓文就是《四书五经》和《孙子兵法》等典籍,所谓理就是孟侯和良甫他们钻研的技术,还有算术、农学、经商之理等也可以算进去。”

啊!

众臣闻言,再次目瞪口呆。

这么搞,读书人能接受吗?

算术、农学这些也就罢了,读书人或许还能接受。

毕懋康和王徵他们钻研的东西说的好听点叫技术,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奇淫技巧”啊!

还有什么经商之理,读书人向来都是嗤之以鼻啊!

皇上竟然专门开设学院让人学这些!

这已经不是改规矩的问题了,这简直是要颠覆读书人千余年来的认知啊!

这还不算什么呢!

泰昌紧接着又继续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以后乡试、会试和殿试也要分文理科,我们直接分文理科取士,金榜也分文理榜。”

这!

众臣闻言,无不呆若木鸡。

皇上的想法怎么总是如此的疯狂,如此的惊俗骇世呢?

你们这什么表情?

泰昌微微扫视了一圈,随即问道:“怎么,有问题吗?”

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不问题了。

这简直是让人无法想象啊!

科举已经延续千余年了,还从未有哪个王朝哪个皇帝对科举制度进行过如此大的改动啊!

徐光启愣了好一阵,这才小心的问道:“皇上,真要这么改?”

泰昌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对,必须这么改,要不然谁来钻研这些先进的技术,谁来传承这些先进的技术?

你们应该也知道,当初永乐朝的时候大明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多么的发达,当初的大明水师谁人能敌?

结果呢,没人继续钻研,没人传承,大明水师足足倒退了倒退了两百余年,西洋蛮夷都超过我们了!

难道我们还要重演这荒唐的一幕吗?

我们还要丢掉现有的先进技术,再倒退两百年,等着人家来欺负我们吗?”

呃,这个。

大明把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全丢了,自闭了两百余年,倒退了两百余年,着实荒唐!

如果再把现有的先进技术全丢了,那就不是荒唐了,而是愚蠢!

这些的确不能丢。

徐光启满脸凝重的点头道:“这些我们的确不能丢。”

这就对了嘛。

泰昌闻言,不由满脸欣慰道:“你们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至于那些读书人,接受不了的,那就让他们滚,我们开科取士不是为了迁就他们!”

好吧,开科取士的确不是为了迁就读书人,而是为了选取朝廷需要的人才。

朝廷现在的确急需钻研技术的人才,科举还就得这么改。

众人脸上的震惊之色慢慢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恍然或者说顿悟之色。

很显然,他们都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很多事都是不进则退,就好比现有的先进技术,如果没人继续钻研,没人传承,那就会不断倒退。

问题,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不等于就没事了。

这科举革新可不是几句话便能解决的问题。

邹维琏才稍微考虑了一下,便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技术怎么教授啊?

邹维琏忍不住问道:“皇上,孟侯和良甫他们钻研的技术好像没什么相关的书啊,我们怎么教授?”

没有书吗?

不可能啊!

毕懋康和王徵他们难道是无师自通?

泰昌不由问道:“孟侯,你们这一身本事从哪里学来的?”

毕懋康闻言,回想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道:“其实,相关的书还是有那么一些的,只是不多而已,微臣还准备编撰一两本呢,只是一直没时间。”

这就行了啊!

泰昌毫不犹豫道:“相关的书就由孟侯他们来定,以后孟侯他们编撰的书也可以当理科教材,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这会儿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还真的相当的少。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巨著这会儿还没影呢。

比如毕懋康的《军器图说》。

又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再比如王徵的《新制诸器图说》。

等等这些还都处于编撰阶段,根本没有成书。

这会儿他们都忙得团团转,哪里有时间去著书立说。

或许,等取了几科文理兼修的进士之后,所有事情都有人接手了,他们才能抽出时间来写书。

总之,这教程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只能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邹维琏闻言,也只能缓缓点头以示明白了。

吏部尚书王象春紧接着又问道:“皇上,这文理双榜跟以前的金榜是一样的吗?”

泰昌想了想,随即微微点头道:“这个就没必要改了,文榜好理榜都分三甲,都有状元榜眼和探花,取士数量也跟上一次金榜差不多,我们就当多出了一个榜,多取了一倍的理科人才就行了。”

王象春又继续问道:“那双榜进士有什么区别吗?微臣的意思是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是哪个榜出身的。比如,工部官员,我们能选文榜出身的吗,礼部官员,我们能选理榜出身的吗?”

泰昌细细琢磨了一下,随即郑重的道:“这个就不用区分了,文榜出来的也不一定管不了工部的事,理榜出来的也不是管不了礼部的事,我们出文理双榜的目的就是鼓励更多人来钻研技术,如果选拔官员的时候还分文榜理榜,那些读书人估计又该动一些不该动的脑筋了,还是一视同仁吧,省得到时候朝堂之上又拉帮结派搞得乌烟瘴气。”

这个的确。

一旦选拔官员的时候分文理榜那就等于硬生生将文榜进士和理榜进士拆分开来,这样朝堂之上就会慢慢形成两股不同的势力,到时候这两榜进士又免不了争权夺利。

这种事情不得不防啊,大明可是被党争给折腾惨了。

王象春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了。”

第318章 谁敢闹事

年节刚过会试和殿试就要开始了,各地学子纷至沓来,京城之中顿时到处都是摇头晃脑的咬文嚼字之辈。

这一次会试礼部并没有规定各省的名额。

也就是说,但凡是举人,只要想参加会试的都可以来试试。

所以,这一次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特别的多,足足有上万之巨,可谓盛况空前。

这其实也是一种革新。

要知道以前的会试可是严格限制名额的,每省能参加会试的举人大致也就百人左右,大明两京十三省加起来也就不到两千个名额。

而每届乡试上榜的举人最少也有上千。

也就是说以前的举人并不是想参加会试便能参加的,每一届那都得去争取名额。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因为以往的朝廷承受能力有限。

会试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以前不到两千人都能忙得礼部焦头烂额,还经常出岔子,要像这次一样,直接就是上万,那还不知道会出多少岔子呢。

当然,以现在大明的强盛,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别说是来上万举人参加会试了,就算全天下所有举人全跑过来参加会试也不会出什么岔子。

不过,以前的举人也不是没有名额限制便会蜂拥而至,跑京城来参加会试。

因为以前赶考太费时间了,要知道南直隶到北直隶就是两千余里啊,在以前交通基本靠走的时候,一个月能走一千里就算是不错了。

也就是说,南直隶的举人跑到京城参加会试就得走上两个多月,一来一回就是将近五个月,其他远地方的就更不用说了,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跑去京城赶考的比比皆是。

所以,一般不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举人都不会每届都去争取名额参加会试。

毕竟,他们也要吃饭,他们也要养活家人,去京城赶个考就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算是举人很多也承受不了。

就好比宋应星和宋应昇两兄弟,他们历史上就没有不断跑京城参加会试,他们也没能考取进士功名。

如果要争取名额,他们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宋应星是乡试第三,宋应昇是乡试第六,他们要都没有资格参加会试,那就没几个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了。

但是,他们在万历四十三年高中举人之后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这长达将近四十年时间里他们总共也就参加了四次会试。

没办法,赶去京城参加会试太耽误时间了,他们也耽误不起啊!

这一次又不一样了,因为这会儿有轮船了啊!

泰昌为了彰显大明的强盛同时让参加会试的举人见识一下大明的先进技术,专门派出了上百艘狼牙战船跑到长江沿岸、黄河沿岸和运河沿岸等河流水系去接各省的举子。

但凡想参加会试的举人集中在沿河各州府的码头等就行了,踏上狼牙战船最多八九天时间便能赶到京城,而且基本是躺着去的,根本无需走路。

这一下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自然是多的不行了。

当然,这些举人也不是赶到京城便能参加会试,来了那还得报个名,要不然礼部就不知道该准备多少套会试用的东西了。

这个报名时间定为年节之后第三天到会试开始前三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