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91章

作者:星辰玖

这个时候船肯定是没法坐了,原本京城到天津三卫这不到三百里的路程也不可能在两三个时辰内抵达了,因为这会儿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

而且这么严寒的环境下打马狂奔一般人根本就受不了。

不过,泰昌还是坐着马车花费了将近两天时间来到了武备城。

没办法,武备城对于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他几天不来看都放心不下啊!

这会儿武备城的十余个格城已然初具规模,城墙的墙体差不多都已经完工,不过上面的箭垛和城门楼等大半还没有开始修筑,至于格城之内,大多也只是建好了工匠的住所,很多工场都还没有建好。

毕懋康、王徵和孙元化等工部官员是日夜在此监工,他们都不知道几个月没有回京了。

三人听闻皇上来了,那自然是忙不迭迎出了格城之外。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泰昌便招呼三人上了自己的马车,进人最外面的一座格城。

这里是最后修筑的一座格城,城里除了匠户的居所已然修建的差不多了,其他诸如厂房、库房、工棚之内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刚刚动工不久,离完工还远着呢。

这个时候,为了赶进度,毕懋康、王徵和孙元化等工部官员已然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天气虽然寒冷,所有工地都没有停工,一众匠户和五军营将士依旧干得热火朝天,各处工地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影,好多人的脸颊都已经冻得通红,却依旧在那里不停的忙碌着。

泰昌挑起厚厚的窗帘看了一阵,不由微微叹息道:“孟侯,天气这么冷的,不行外面的活都停了吧,别把人都冻坏了。”

毕懋康闻言,连忙拱手道:“皇上,这会儿格城外面是冷得不行了,不过格城里面还好点,因为格城小,城墙高,里面的风并不是很大,倒还没有冻得人都出不了门。”

这家伙,还是想干啊!

泰昌摇头叹息道:“算了,孟侯,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建城,没必要赶这么急。再说了,人也不是机器,不能一直不停的干,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明天就让人把外面的活全停了吧,五军营将士也出京这么久了,明天就让他们回京去跟家人团聚吧。”

毕懋康闻言,只能无奈的拱手道:“微臣遵旨。”

马车不停的穿过一个个城门,每一座格城里面都是人头攒动,一副忙碌的景象,城里的建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

泰昌看了一阵,又问道:“怎么样,这几个月大致调来了多少匠户,如果这十余座格城和工厂全部完工,人手够用了吗?”

毕懋康闻言,估摸了一阵,这才缓缓的道:“北直隶和南直隶的相关匠户差不多都调集过来了,大致有十多万户吧,加上他们的家眷,差不多有八九十万人了。

至于其他十三省的匠户,微臣还没有开始征调,因为技艺比较好的匠户大多集中在南北两京谋生,其他地方的,就算招过来,大多也只能打打下手。

而且,匠户干活大多是举家一起干,有这么多的人,十来座工厂肯定是不缺人手了。”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对王徵道:“良甫,造船厂那边怎么样了?唉,这事朕有点失算了,难怪当初永乐朝的时候宝船大多集中在福建一带的船厂建造,这北边一到冬天河面和水道都结冰了,一年不知道要耽搁几个月时间。”

王徵闻言,连忙拱手道:“皇上放心,造船的活计也不一定全要在水上干,加工各种木材就能在工棚里干,而且船体打造好之前也不能下水,其实造船大半活计都是在下水之前做的,真正到了水上也就那么多活计了,就算水道结冰了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的。”

泰昌闻言,不由欣慰道:“那就好,如果一年要耽搁几个月时间,那还真不如把船厂建到水面从不结冰的福建和广东去。”

这时候,他们乘坐的马车都不知道穿过多少个城门了,眼看着就要到最后几座格城了,孙元化忍不住问道:“皇上,要不去铸炮厂看看,这会儿铸炮厂里面算是最暖和的了。”

泰昌闻言,想了想,随即微微点头道:“行吧,我们就去铸炮厂看看。”

铸炮厂他也就刚完工的时候进去看了看,那时候里面还没多少匠户呢,火炮产量也不高,一个月也就能铸造百来门五百斤的雷神炮,看看保证造船厂那边的需求。

这会儿铸炮厂怎么样了呢?

泰昌带着众人走进热气直冒的铸造作坊里一看,好家伙,里面好多的人。

这硕大的作坊怕不有上千平,里面却是被挤得几乎没什么空档了,不管是沙田四周还是熔炉旁边到处都是人。

原来在外面制造黏土模的匠户好像都挤进来了,全部挤在火热的熔炉附近边取暖边干活呢。

他们这群人一走进来,几乎所有工匠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准备行礼了。

泰昌见状,连忙抬手示意大家继续干活。

他又细细的看了一阵,这才饶有兴致的问道:“怎么样,初阳,这会儿铸炮厂一个月能造出多少门雷神炮来了?”

孙元化连忙拱手道:“这会儿铸炮厂铸造的主要还是五百斤的中型雷神炮,因为狼牙战船和龙牙战舰都要用到。

我们也是根据造船厂那边的需求来的,这会儿铸炮厂一个月大概能铸造出三百门五百斤的中型雷神炮来。

至于一百斤的小型雷神炮和一千斤的大型雷神炮,造得都不多,一个月加起来也就一百门左右。

皇上您觉得这产量怎么样,如果不够,微臣还可以多建几个作坊,多招点人手,反正这格城里面还有很多空地。”

一个月四百门左右,一年就是将近五千门,这产量基本差不多了,至少在造船厂那边产量提升上去之前是差不多了。

泰昌微微摇头道:“暂时是够了,不用急着扩建。”

这个时候,毕懋康看着铸造作坊里热火朝天的景象,猛然间想起一个问题。

他忍不住拱手问道:“皇上,您说明天把外面的活计全停了,那大半的匠户恐怕都没事干了,这一下恐怕要闲下来十来万的匠户,而且现在的厂房完工的并不多,就算让他们挤进来帮忙,也挤不下这么多人。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呢,让他们休息几个月吗?这工钱又怎么算呢,要不要发?“

这个倒是个问题。

泰昌看着一个个技术熟练却又满脸卑微的匠户,眉头不由微微一皱。

士农工商,原本除了商户就属匠户地位低下了。

现在商户的地位是慢慢起来了,匠户的地位怕是要变成最为低下的了。

这些匠户可都是大明强盛的根基啊,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地位才行。

泰昌皱眉沉思了一阵,突然间灵机一动道:“要不就来个技艺比拼吧?”

技艺比拼?

毕懋康有些懵逼道:“皇上,这技艺比拼是何意啊?”

泰昌微笑着解释道:“就是根据匠户的种类比拼他们的专业技能啊,比如这些造黏土模具的,就比谁造得又快又好,又比如木匠,可以指定几样常用的家什或者物件,看他们谁做得又快又好。”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毕懋康不由缓缓点头道:“微臣明白了。”

其实,他还没完全明白。

泰昌之所以想到技艺比拼,并不是光为了让匠户比比谁的技艺更好,他是想借此改变匠户的地位。

第259章 匠户品级

匠户制度源自于蒙元时期,大抵就是将拥有各种手工技能的人编入匠籍,集中起来,以供朝廷驱使。

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带着一定的强迫性,因为蒙元作为游牧部落并没有多少手工业者,被他们编入匠籍的匠户大多都是俘虏而来。

所以,他们基本上是把这些匠户看押起来,强制这些匠户干活,而且,还不给什么报酬,基本上只给予一定的衣食,让这些匠户不至于饿死冻死。

所以,蒙元时期匠户的地位相当低下,就跟奴隶差不多!

明朝建立以后,基本上继承了这套匠户制度,洪武大帝还将普通老百姓分成了农工商三类,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包括军户在内,这些户籍都是不能随便更改的,一般都是决定了户籍之后便世代传承下去,除非皇帝下特旨批准才能更改户籍!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拼命读书,参加科举。

如果能考取功名,户籍和命运自然就改变了。

这里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军户、匠户、商户这些地位低下的户籍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其实,有明一朝真正规定不能参加科举的是被打入贱籍的贱户,那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范畴了,而军户、匠户、商户都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比如,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和张居正,原本都是军户籍。

当然,也不是所有军户、匠户、商户都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读书需要钱,需要时间。

军户和商户还好一点,因为军户基本都有大把时间,而商户则不怎么缺钱。

至于匠户,那基本上是不可能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

匠户那就是老百姓里面最惨的。

大明朝廷虽然没有像蒙元那样一直把匠户看押着,强迫他们干活,但是,却制定了强制征召匠户干活的轮班制和坐班制。

所谓轮班就是各类匠户每一年都必须轮流在朝廷设立的作坊里面服劳役,平均每次轮班大概三个月时间。

这三个月时间匠户是免费给朝廷干活的,甚至就连食物都得自己带!

这个轮班制可把匠户给折腾惨了,因为这年头交通不发达啊,而朝廷设立的作坊一般都在南北两京,如果是距离南北两京比较遥远的西北或者西南,动不动几千里的距离,人都要走好几个月,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年时间没了,再加上轮班的三个月,一年就没剩下什么时间了。

这么搞,简直是要人命啊!

轮班都没工钱,朝廷自然不会管匠户在路上有没有吃的,而离的远的匠户一年时间不是在轮班的路上就是在轮班,根本就没时间去赚钱。

他们又没有地,没时间赚钱吃什么?

所以,很多匠户都饿死在轮班的路上了!

谁愿意活活饿死?

就算宁愿自己活活饿死,也不愿意家人活活饿死啊!

所以,有明一朝很多匠户冒死逃亡,成了没有户籍的流民甚至是流寇。

比如大顺朝第一猛将刘宗敏就是匠户,而且是个相当有名的铁匠。

当然,匠户逃亡也不是从天启朝和崇祯朝才开始有的,从洪武朝开始就有了,后面更是愈演愈烈。

据史料记载,光是明英宗天顺十年,一年逃亡的匠户就多大三万八千多户!

由此可见,匠户是多么的害怕轮班制。

相对于轮班制,坐班制还要好点。

所谓的坐班制就是匠户每个月到朝廷开设的作坊免费服十天劳役,其他时间可自行安排。

这也是南北两京的匠户比较多的原因,因为很多匠户为了不死在轮班的路上,都选择了坐班,直接住在南直隶或者北直隶。

不过轮班匠也不是这么好当的。

这类匠户也躲不过贪官污吏甚至是宦官的层层盘剥,因为贪官污吏或者宦官想要干什么私活了,那都会巧立名目,强征匠户,让这些匠户免费给他们干活。

比如,建私宅,做家什,打造器具,建生祠等等。

不干,那行,取消你坐班资格,你去轮班吧!

总之,大明匠户就是最惨的,他们基本上不是在免费为朝廷服劳役就是在拼命干活为自己和家人挣口饭吃,什么读书靠科举,他们真没那时间也没那钱。

这或许就是大明两百余年来技术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不断退步的根本原因,不管是造船还是造炮还是造火枪,那都是匠户在造啊!

你逼得匠户饭都吃不饱,活都活不成了,谁有心思去想着怎么提高技术?

很明显,这就是个弊政。

泰昌对于匠户制度的了解那也是从决定大规模征召匠户才开始的,他越是了解就越是觉得这匠户制度不合理,这简直就是在自废武功,自己断了自己的技术进步之路啊!

或许,在大明立朝之初,乱世初定的时候,普通老百姓都想着只要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就行了。

那个时候的匠户可能还没有太大的意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