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78章

作者:星辰玖

这会儿楼船炮舰他还造不出来,因为楼船炮舰最少也得参考两千料的大福船来改造,而且内部结构跟大福船的差别太大,光是改造设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过这种八百料的漕运大船就不一样了,反正也就把风帆去了换成蒸汽机驱动的水轮就差不多了,内部结构根本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所以,他特意为泰昌做了这么一艘座驾。

这船可是工部集合了整个大明数百造船的熟练老手精心建造出来的,做得属实漂亮。

而且这漕运大船有上下两层船舱,甲板下面一层,甲板上面一层,锅炉和蒸汽机什么的完全可以装甲板下面,上面只需露出四个烟囱来就行了。

这样一来整个甲板上层那是又宽敞又整洁,看上去都比车轮舸那狭小的空间舒服多了。

泰昌带着一众随行官员在船上转了一圈,随即忍不住赞叹道:“良甫,这船设计的不错,简洁美观,完全可以定型下来大量建造了。”

王徵忍不住兴奋的搓手道:“皇上过奖了,其实这船也没多少改动,就是漕运大船的壳子,只需把风帆改成了水轮就行了,简单的很。”

泰昌还是连连点头道:“这船真的很不错,要不你把海河船厂再扩扩,多招点匠户过来,边研制楼船炮舰,边造这种漕运大船吧。这船用处多着呢,不但能运粮运货,还能运人运钱。”

这船属实不错,不但体积比车轮舸大了将近两倍,空间更是比车轮舸大了将近四倍,运送个百来号人都不成问题。

王徵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微臣回来就让人扩建海河船厂。”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带着众人来到船舱中的大条桌两旁坐下来,这才郑重的道:“良甫,这次西班牙人的远洋船队应该会有楼船炮舰,你带着门生好好用望远镜看看,大概构造应该还是能看出来的。”

楼船炮舰这种海战利器人家肯定不会让外人上去观摩学习,不过,没关系,仔细看看外部构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王徵满怀希冀的点头道:“这次看过之后微臣再回去改改这楼船炮舰应该就可以开始建造了。”

这会儿泰昌也是满怀希冀,一万桶橡胶,不知道能造出多少蒸汽机来,而这些蒸汽机足以让大明在各个方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他真是想把那一万桶橡胶立马就搞到手啊。

轮船的速度那真不是一般的快,一行人顺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直抵扬州府,转而再经长江主干道往东,不到四天时间,便来到了新建的太仓港。

这太仓港跟海神港又大不一样了,海神港那是光有港口码头没有城池,防御也就靠四个依山而建的堡垒,而太仓港却是有一座能容纳上十万人的大城池,而且城池两边还伸出了两道高大的城墙,将整个港口都围住了。

这城墙上只要架上足够的火炮,哪怕就是楼船炮舰组成的舰队恐怕都不敢来撒野。

可惜,这次他们也就带过来五十门五百斤的雷神炮和五十门一千斤的雷神炮,港口两边两道数里长的城墙肯定是布不满的。

泰昌正在那暗自感慨呢,轮船已然靠上码头了。

他刚带着一众随行官员下了船,毕懋良已然带着一众神机营将校迎了上来。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泰昌便亲切的拍着毕懋良的肩膀道:“师皋,辛苦了,这城池和码头建得着实不错,走,带朕进城去看看。”

毕懋良闻言,连忙躬身做出个请的姿势,随即便带着泰昌一行人往城中走去。

这太仓港和太仓城差不多就是一体的,出了码头便是一排宽敞的青石路,每个码头都引出了一条,这一排足有数十条,到了城门跟前,数十条青石路又汇成了一个丁字型的大路直通城里。

城里面则是一个十字型的大干道通向四边城门,四边则被一条又一条笔直的街道分成一个个豆腐块状,这些街道两边都建好了商铺、库房和院落,只是这会儿街上根本就没什么人。

因为整个太仓城还没有开放,里面除了两万调过来镇守的神机营将士就是毕懋良手下的官员,平民老百姓还一个都没有呢。

这会儿四万神机营将士都已经装备完成了,而且还正好没什么战事,所以,泰昌便将神机营一分为二,派了两万在海神港驻守,又派了两万在太仓港驻守。

这会儿太仓城四周的军营里住的全是神机营将士,城墙上也全是排得整整齐齐的神机营将士,安全上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泰昌带着众人上了城墙,又举起望远镜往城里扫视了一番,随即满意的点头道:“嗯,这些商铺、库房和院落建得也很不错,总共有多少套啊?”

毕懋良连忙拱手道:“皇上恕罪,当初皇上也没细说具体建些什么样的商铺,微臣便自作主张,建了两百套能容纳上百人的大商铺和四百套能容纳五十人左右的中型商铺,另外就是一个知县衙门和一个市舶司衙门,至于小商铺,微臣就没建了,因为微臣觉得能来这里做生意的肯定都不是小商小贩。”

泰昌闻言,不由微微点头道:“嗯,你说的很对,这地方的确不是给小商小贩准备的,六百套商铺,应该也差不多够了。”

毕懋良紧接着又小心的问道:“皇上,微臣斗胆问一句,您是想把这些商铺租出去还是卖出去呢,不敢有瞒皇上,微臣家里的门槛都快被人踏破了,那边很多大商户都在找打听这边商铺的情况呢。”

这毕懋良就是徽州的,那边的徽商肯定能看出这里的商机,使劲打听也正常。

至于是租还是卖,泰昌觉得还是租的好,租的好控制,谁要不老实,乱来,直接叫其滚蛋便成。

他稍微想了想,便拍板道:“还是租吧,大的,能容纳百人的,一千两一年,小的,能容纳五十人的,五百两一年。”

我的天,这租金简直比一般城池里买商铺还贵啊!

不过,这里生意一旦做起来,那就不是几百几千两的利润了,这点毕懋良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也只是暗暗吃了一惊,随即便拱手问道:“皇上,微臣再斗胆问一句,这些商铺什么时候开始租啊,如果商贩想要租,又找谁呢?”

这个问题嘛,泰昌不答反问道:“师皋,你觉得专门成立一个商部怎么样?户部管农户和钱粮,工部管匠户和各种器物的制造和桥梁道路等建造,商部则专管商户和商贸,你觉得如何?”

啊?

这朝廷一直都是六部,突然间要多出一部来,着实让人吃惊。

建一个商部专门来管商户和商贸,有必要吗?

如果是一般官员,估计会觉得没必要,如果是那些腐儒,甚至会极力反对。

但是毕懋良又不一样了,他从小就是在经商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成立商部专门来管商户和商贸自然没什么意见。

他只是稍微想了想便拱手道:“皇上觉得行就行。”

这意思就是他没意见了。

泰昌拍着他的肩膀赞赏道:“很好,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商部尚书吧,市舶司归你管,租商铺的事情也归你管,商户都归你管,你好好定个章程出来便成。”

这!

毕懋良闻言,不由目瞪口呆。

他着实没想到,突然之间便会晋升六部尚书。

哦,不对,现在是七部了。

大明商部就这样成立了,不过新晋的商部尚书这会儿还有点懵。

第242章 全面开海

朝廷成立商部,专管商户和经商贸易。

大明即将废止海禁之策,全面开海,暂定太仓新城为开海之起点,所有番邦属国皆可以前往太仓新城进购货物又或者出售货物,只要老老实实交税赋便行。

太仓新城中有大小商铺若干,大商铺租金一千两白银一年,小商铺租金五百两一年,城中已开设大明钱庄分号,所有商户可带着银票前往租赁商铺。

一个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从南直隶扩散开来,飞速传遍整个大明,传向四周的番邦属国。

整个大明都快炸开了,各地商户,凡是有点脑子的那都是想尽办法,拼了命的往太仓州赶啊!

这些商铺那可都是摇钱树啊,赶紧去抢啊!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太仓新城的商铺就这么多,各地的商户肯定不止这么多,那么,这有限的商铺怎么租给那么多的商户呢,难道先到先得?

这样肯定不行,要知道太仓州就属于苏州府,而苏州府是南直隶出了名的富庶之地,能租得起商铺的估计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如果先到先得,那商铺估计都要被苏州府的商户给抢去了,就算苏州府的商户抢不完,旁边还有扬州府,金陵城离这里也不远,光是这几个地方的商户涌过来,太仓新城的商铺都不够抢的,其他地方的商户怎么办?

比如说徽商,这会儿可是大明商界的翘楚,如果要是先到先得的话,他们肯定是跑不过苏州府和扬州府的商户的,金陵城的商户他们都跑不过。

他们要跑过来一看,商铺都租完了,那不得气得喷血啊!

这点泰昌自然早有预料,所以,通告才发出去,他便将毕懋良和几个文理院的高才招到了城中市舶司新布置好的议事堂中商议起来。

这几个文理院的高才都是首辅徐光启和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得意弟子,而且,他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太仓州旁边的松江府人。

可能因为首辅徐光启和工部尚书毕懋康都是南直隶人士,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出自南直隶的学子。

当然,他们并不是什么任人唯亲,这几个学子那都是有真本事的。

比如原工部右侍郎陈所闻之子陈子龙,此子虽然只有堪堪二十岁,却是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而且对农学颇有研究,他都能帮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了。

又比如原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的从孙徐孚远,此子也才二十来岁,但也是才气横溢,尤擅诗文,而且对于商贸颇有研究。

还有夏允彝、杜麟徵、彭斌等,那都是难得的年轻才俊。

所以,泰昌这次把他们都带上了,准备好好培养一番。

泰昌看着如同好学的学生一般陪着毕懋良坐在两侧几个年轻才俊,不由暗暗点了点头。

他稍微想了想,随即便微微笑道:“你们应该也知道,南直隶经商氛围相当浓郁,有钱的商户那是数不胜数,而且,这太仓新城的商机只要有点想法的商户都能想得到,如此多的商户如果蜂拥而至,前来抢租这有限的几百个商铺,怎么办?”

这些年轻才俊肯定不会傻乎乎的说什么先到先得,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先到先得肯定是不行的。

众人皱眉沉思了一阵,徐孚远第一个拱手道:“皇上,微臣以为应该尽量租给有实力的大商户,这样才能发挥出商铺的作用,因为番邦属国好不容易跑过来进一次货,那肯定不是一点点。如果租给实力一般的小商户,供货估计都会出现问题,而且一旦这些小商户出点什么状况,估计租金都会难以为继,要这种小商户多了,到时候成天换人换货麻烦的很。”

他们这会儿都是六部主事一级的官员了,从政经验已经有了一些,提出的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

泰昌闻言,不由点头赞赏道:“嗯,说的有道理,商铺租给有实力的大商户能避免很多的麻烦,特别这太仓新城刚开张,面对的还是番邦属国,如果城里面的商铺天天换人,今天卖这个明天卖那个,会让番邦属国觉得我们大明朝廷做事乱七八糟,这要特别注意,做生意的最怕这种乱七八糟的朝廷了。这商铺是应该尽量租给有实力的大商户,问题,怎么来判别商户的大小呢,你想过没?”

这会儿可没什么网络资讯什么的,商户的大小除非本地人,外地人很少能知道。

徐孚远想了想,随即回道:“要不我们就按黄页上的记录来吧,皇上,您觉得怎么样?”

黄页就是大明朝廷编制的《赋役黄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记录在册,而且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张官方抄录的分页,就跟身份证明一样,离开黄册上的籍贯所在地的时候那都是要带身上的。

黄页上可不光是记录了个人的出生年月什么的,家里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家里又有多少田地,多少房舍,多少商铺等等,那都是有详细记录的。

这东西的确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意做得大小。

商铺多,那肯定就是生意做得大的,因为这商铺也是要缴纳税赋的,没人会无聊的多建些商铺,来打肿脸充胖子。

泰昌微微点头道:“按黄页记录来是没问题,不过我们还得考虑有人铤而走险,请人造假的问题。”

按理来说,黄页是没法造假的,因为这东西并非单独一份,而是有很多份的,每家每户有一份,地方官府还有一份,朝廷也有一份。

而且,每隔几年朝廷才会重新统计,再统一造新的黄册。

也就是说,你自己改了黄页是很容易查出来的,地方官府帮你改了,那也是能查出来的。

泰昌的意思是要防止有人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要是人家真买通地方官员改了黄页,查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比如,有些奸商为了逃避税赋故意把自己的商铺往少了报,他要是回去请地方官府的人改回来,你一查,改回来的商铺他还都有,地方官府也可以推脱为下次编制《赋役黄册》做准备,到时候就扯不清了。

那么,怎么防止人铤而走险造假呢?

众人皱眉沉思了一阵,夏允彝又拱手道:“皇上,微臣觉得可以不事先通告各地的商户我们要按这个来选择租商铺的商户。

反正黄页他们都必须随身携带,我们就把告示贴在市舶司衙门里面,这些人赶过来了才能看到。

而且,我们还可以规定,按路程远近一天办理一个州府,过时不候。

这样,商户基本上就没办法跑回去改黄页了,因为我们一天办理一个州府,过时不候,等他们跑回去请人改了黄页再跑过来商铺都被别人租走了。”

这法子的确不错。

泰昌微微点头道:“嗯,根据路程远近一天办理一个州府,不错,不错,还有一个问题,一个州府的商户又租多少商铺给人家呢?我们如果就租给附近几个州府的商户,那对其他州府的商户来说就不公平了,而且,附近几个州府产出的东西都差不多,如果把商铺全租给附近几个州府的商户,到时候很多东西太仓州就没得卖的,那也不好。”

夏允彝闻言,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又拱手道:“皇上,微臣觉着给每个州府的商户租十个大商铺和二十个小商铺就差不多了,这样二十天左右我们就能把商铺租完,而且基本上附近州府和长江沿岸和京杭大运河沿岸离得比较近的州府都能租到商铺。如果再远点的州府,就没必要租给他们了,因为路途太远货物的运送费用都是笔不小的开销,我们没必要让商户这么瞎折腾。”

哎呀,这小子不错啊!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