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64章

作者:星辰玖

而且,这正品加了防止仿制的东西之后也比原来的样品漂亮多了。

铜币并没有做太多的防仿制改动,也就是实在外圆上加了一圈蚂蚁大小的字,“大明户部督造,严禁仿制。”

不过,就是这么一圈字,民间想仿制这种铜币就不大可能了,因为铸出来的铜币连几个大字都不清晰,蚂蚁大小的一圈小字是决计铸不出来的,这圈蚂蚁大小的字唯有冲床模具才能冲出来。

当然,如果纯手工雕刻,那也是能雕出来的,不过,雕一个铜币费的功夫肯定比铜币本身还值钱,相信没有谁会这么无聊,一个个去雕本就不怎么值钱的铜币。

如果真有这本事把铜币雕的跟冲出来的一模一样,干点什么不必雕铜币值钱啊!

这圈小字加上去之后,铜币也变得更漂亮了,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银币那就更漂亮了,不但外圆多了一圈小字,而且中间的大字四周的间隙里全是精美的云纹,看上去简直跟首饰一样的漂亮。

金币就更加不得了了,中间的大字四周的间隙里就是一条条的小金龙!

这么精美的小金龙也就专门给皇室干活的匠户才能在百炼钢模具上雕出来,民间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种高手。

泰昌见众人满脸赞赏的样子,不由略带得意道:“怎么样,这金币和银币做的不错吧?”

众人闻言,当然是赞口不绝。

泰昌见状,直接拍板道:“那行,今明两天就把这些金币、银币和铜币分发到大明钱庄各大分号去,后天,各大分号就开始置换旧铜币,我们争取在一年之内把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和浙江的铜币全部换掉。”

众人闻言,无不连连点头以示赞同。

紧接着,泰昌又对毕自严道:“景会,你等下回去就拟个通告,以户部的名义通告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和浙江各州府县,一年之后,这四地所有旧币全部废止,包括各种铜币和各种私铸的金锭银锭,市面上只能用户部督造的金票、银票,金锭、银锭,金币、银币和铜币!”

毕自严毫不犹豫的拱手道:“微臣明白。”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威严道:“我们先把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和浙江的旧币全换了,待平定了反贼之后,大明两京十三省的货币都要统一,所有旧币都要废止!”

第221章 惊人的收益

大明钱庄增添了置换旧币的营生之后生意是更加火爆了,各大分号皆是门庭若市忙都忙不过来。

总号这边,信王朱由检和囯丈吴养春那也是忙得废寝忘食,连人影都不见了。

这天午膳的时候,皇贵妃吴婉儿甚至都忍不住抱怨道:“皇上,我娘说我爹都好几天没回家了,您也不管管他。”

呃,这个,管,当然要管。

泰昌也奇怪着呢,信王也好几天没回宫了,这两个家伙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当天下午,他便换上便服,带着一众护卫高手来到了西长安街的大明钱庄总号。

这里原本是魏忠贤霸占的一个大宅院,占地足有数百亩,前院正好有个硕大的迎客大堂,可以做交易大厅用,所以,他干脆就拨给大明钱庄做总号了。

这会儿这里可不是一般的热闹,那大门两边出入的人流就没有停过,简直是摩肩接踵,源源不断。

大门中间过车的通道那也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泰昌一看这场景都咋舌不已,这一车车的,就算全是旧铜钱那也能赚不少啊,要知道,置换旧铜钱那也是要收半成费用的。

这大明钱庄一天到底能赚多少钱啊?

说实话,他还真不清楚。

因为大明钱庄开张还不到三个月,中间他一去海神港就是一个多月时间,而且回来之后就在忙活统一货币的事情了,根本没时间查看大明钱庄的账本。

这一趟过来,他正好也顺便看看钱庄的账本,可谓一举两得。

这大明钱庄的总账自然不可能在前面的交易大堂里面,信王朱由检和囯丈吴养春也不可能在这里当掌柜,给人换钱。

这两个家伙肯定是在后院忙活呢。

他直接让骆思恭上前跟看守后院的护卫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带着一行人端直往后院中走去。

这后院人也有不少,不过大多都是匆匆跑过来送账本的,又或是送完账本准备回程的。

泰昌跟随着送账本的人直接走进后院大堂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好家伙,这里的账本也太多了。

信王朱由检和囯丈吴养春是有样学样,直接就把大堂里的家什全清空了,就摆了一张大条桌,那条桌中间的账本是一堆一堆的,每一堆都有几尺高。

条桌两边光是算账的账房先生就有二十多个,每个人都是一手算盘,一手毛笔,噼里啪啦的忙个不停。

外面,还有人不断把一叠叠账本送进来,又急匆匆的跑出去,根本就没人管他们这几个不速之客。

或许他们都认为,既然锦衣卫和宫里的太监能把人放进来,这些应该也是钱庄里的人。

这时候信王朱由检和囯丈吴养春竟然也跟那些账房先生一样埋头在那里算账呢,根本就没人理他这个皇帝。

这小家伙什么时候算盘打的这么溜了?

泰昌偷偷走到朱由检身后一看,眼中不由异彩连连。

说实话,他都不知道自己宝贝儿子算账这么厉害的。

他站在朱由检身后看了好一阵,一旁的吴养春突然放下毛笔,长嘘了一口气,随即感叹道:“金陵分号上个月的帐总算是对完了。”

泰昌忍不住问道:“总共多少?”

吴养春闻言,回头一看,吓得差点没从椅子上蹦起来。

泰昌却是一手按住他的肩膀,一手做禁声状,低声道:“不必多礼,你这些天忙些什么呢,都忙得忘了回家了。”

吴养春看了看一旁仍在埋头对账的信王,又看了看两边毫无察觉的账房先生,这才小心的坐下来,尴尬道:“这不月初了吗,各个分号都要算上个月的分红,所以,这几天有点忙。”

分红啊?

一个分号的分红有多少呢?

泰昌饶有兴致的问道:“金陵分号上个月的分红是多少?”

吴养春不假思索道:“差一点点五万两。”

什吗?

这么多!

泰昌忍不住吃惊道:“怎么这么多,他们不是才百分之二分红吗?”

百分之二?

吴养春忍不住问道:“这个,何谓百分之二?”

泰昌立马解释道:“也就是一百份里面占两份,用通常的说法就算是一成里面再分两成,他们总共才占这么一点分红,他们怎么会分到这么多呢?”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吴养春指着账本解释道:“这个也要加上他们本身收益再算的,金陵分号的存银都三百多万两了,而且存取比较频繁,光是这块,一个月收益就差不多五万两了,还有汇兑更多,汇出的和汇入的加起来都两百多万两了,这一块的收益就是十多万两,而上个月所有分号的收益加起来是一百万两左右,他们占了一成多,这样算下来,他们的分红就是差不多五万两了。”

整个大明钱庄一个月收益就有一百万两,一年岂不是一千二百万两!

泰昌都被这惊人的收益吓了一跳。

要知道,这会儿大明的税赋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一年也才五百多万两啊,开个钱庄收益竟然是税赋收益的两倍多!

这个他着实没想到,一开始他只想着印银票,筹点钱应急呢。

他哪里能想得到钱庄的收益会如此惊人。

如此惊人的收益,分配就成了个大问题。

这按收益占比和本身的分红占比结合起来算倒是没什么问题,多劳多得,天经地义。

问题就是,各大分号的分红太多了,一个分号五万两分红也太恐怖了。

要知道,这会儿钱庄才开了不到三个月啊,存银还远远没有达到巅峰,就这,一个分号一个月就能分到五万两,如果存银达到上亿两,那这金陵分号一个月岂不是就能分二十五万两,一年下来就是三百万两啊!

这样分下去不行啊,用不了几年,民间的钱大半都要变成这些分号的分红了啊!

这对于农户和商户来说都不是好事啊!

想到这里,泰昌果断道:“这样分红不行!”

啊!

不行?

吴养春闻言,不由惊呼道:“那我们这几天不是白算了!”

啊!

白算了?

所有人,包括信王都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来。

朱由检顺着吴养春的目光往后一看,慌忙起身躬身道:“父皇,您来了!”

啊!

皇上?

一众账房先生吓得,连忙拉开凳子趴地上惶恐道:“拜见皇上。”

泰昌这个尴尬啊,他着实没想到,一句“这样分红不行”就把吴养春给吓得惊呼起来。

不过,想想也正常。

人家可是废寝忘食的在这里核算了几天了,他突然之间来句不行,那岂不等于人家这几天白忙活了!

泰昌想了想,还是抬手道:“行了,都起来吧,朕的意思是这样分下去不行,不是这个月这样分不行,你们继续核算,检儿、囯丈,你们跟朕去书房商议一下。”

哦,原来没白算啊!

一众账房先生都暗暗松了口气,小心的爬了起来。

不过,他们都躬身站在那里,不敢立马坐下来,直到泰昌带着信王朱由检和囯丈吴养春消失在门外,他们这才坐下来继续埋头苦算。

第222章 竭泽而渔

这里原本就是个大户人家府邸,书房自然是有的,不但有,而且相当的奢华。

泰昌坐在昂贵的红木围椅上,摸着上面精美的花纹,忍不住感叹道:“唉,朕着实没想到大明钱庄的收益会如此惊人。”

这收益多不是好事吗?

信王朱由检忍不住拱手问道:“父皇,儿臣斗胆问一句,这大明钱庄收益多了不好吗?”

泰昌闻言,不由摇头苦笑道:“朕不是说收益多了不好,朕的意思是这样分红不好,检儿,你有没有算过,这些收益里面内库占几成,其他分号又占几成?”

朱由检不假思索道:“这个儿臣算过,现在分号总共二十五个,按五个一成算,正好是五成,另外还有儿臣和囯丈各半成,剩下内库占四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