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55章

作者:星辰玖

第207章 大明钱庄

泰昌这会儿是真没钱,要不他也不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逼迫山西和河南的藩王。

毕竟,他只要有钱,召集几十万屯卫,把山西和河南所有通道一卡住,那这些反贼便没地方窜了,围剿起来就简单了。

他也不想让这些反贼到处乱窜啊,奈何,没钱啊!

他只能让内阁发出八百里加急快告,告知山西和河南的藩王。

朝廷因为连年与建奴大战,同时又要平定西北土司叛乱,国库和内库都已经耗空了,实在没钱组织兵力来围剿当前的反贼了,各地藩王若是害怕反贼掳掠,可出些钱粮,向朝廷请兵,朝廷自会派能征善战的将领就近组织屯卫来救。

这意思,你们掏粮饷,朝廷就组织人马来救,不掏,那就去死!

那么,这些藩王会不会掏钱掏粮呢?

这些抠的要死的藩王好像压根就没收到朝廷的通告一般,根本没一点反应!

泰昌这会儿也没空管他们了,因为这会儿他需要忙活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两桶橡胶有了,他又可以开始改造车轮舸轮船了,他准备把各海防卫所所有车轮舸都调集过来,改造一番,然后开始运送神机营将士和武器装备去属国朝鲜北部临近海西女真部的地方集结。

一旦集结了足够的人马,他就可以用水师战船把兵力从海上运送过去,然后再从属国朝鲜征召青壮,开始修建港口和城池堡垒了。

其实,修建这个港口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两面夹击建奴,让建奴首尾难以兼顾。

只可惜,这会儿他没钱。

要是有钱,他便可以直接调集辽东军精锐和神机营、神武营,收拾建奴了。

因为没钱,这会儿辽东军也只能在沈阳和辽阳一带休养生息,种粮食养活自己。

如果调他们去打仗,他们就没法种粮食了,只能靠朝廷养活,而这会儿皇庄的田早卖的差不多了,他根本就没钱粮来养活这么多人马了!

还有西北赈灾,明年土豆和红薯的种苗差不多就能准备好了,而他水车还一个都没做出来呢。

总之是到处都要用钱。

问题就是,他没钱!

这会儿就连王徵研制出来的水车都不能召集人手大批量制造,他也就能保证火枪、火炮、战车的制造和车轮舸轮船的改造而已。

正当他为钱犯愁的时候,囯丈忠勤伯吴养春终于举家迁来京城了!

吴养春这次搬家也真是不容易,因为他家里的银子太多了,而且大多还是别人存他那里的。

他举家迁往京城,锦衣卫自然是不可能再在十三楼镇守了,那些银子,他自然得让人家拿回去才行。

光这,就耽搁了他十多天时间。

不过,这事也让他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法子。

所以,举家迁来京城的第一天,他还没把皇上赐给他的忠勤伯府给收拾好呢,便带着夫人,跑乾清宫来求见皇上和皇贵妃娘娘了。

吴婉儿听说自己的爹娘来了,那是一溜烟便跑到乾清宫大门口迎接去了。

泰昌闻讯赶来的时候,她竟然就在乾清宫门口欢呼雀跃的跟自己爹娘聊着呢。

唉,都当了这么久的皇贵妃了,竟然还跟个小孩子一样。

泰昌微笑着摇了摇头,上前跟吴养春夫妇聊了两句,随即便对吴婉儿道:“婉儿,你先带着你娘去宫里转转,朕有事跟你爹商量一下。”

吴婉儿是欢快的带着她娘往宫里走去,泰昌却是带着吴养春来到了御书房之中。

他命人搬来了座位,又上了香茗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唉,囯丈,朕是日盼夜盼盼你来啊,你都不知道,朕现在手头紧得,都恨不得把一文钱掰开做两文花就好,唉,你可有什么来钱快的法子啊,朕是真想搞点钱应急。当然,朕的意思不是让你再找人捐钱什么的啊,朕缺的不是一两百万两,而是很多个一两百万两。”

吴养春闻言,连忙拱手道:“皇上,不瞒您说,微臣还真想到了一个来钱快的法子。”

真有!

泰昌忍不住兴奋道:“什么法子?”

吴养春小心的道:“不知道皇上听说过钱庄或者票号什么的没。”

这个当然听说过。

泰昌不假思索道:“你说的就是存钱、汇兑和借钱的地方吧?”

皇上还真知道!

这下就好说了。

吴养春连连点头道:“是啊,钱庄就是这么个存在,而且,南直隶那边已经有很多人想搞个大型钱庄了,因为这钱多了,不管是存在家里,还是运到异地做生意都不安全,奈何,没人有这么大的实力接下这个盘啊!微臣也是靠着皇上赐的几十个锦衣卫镇守,才能把亲朋好友的金银接下来,存着,微臣这一走,那些亲朋好友都愁的不行了,所以,微臣才想着,皇上可以设立一个大钱庄,一个遍布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大钱庄,让大家可以把金银存里面,并且到哪儿都能取。”

泰昌闻言,不由诧异道:“光是存取吗?这能赚什么钱?”

吴养春连忙解释道:“皇上,您是不知道啊,这银子一多,保管起来真的不容易,至于运银子,那就更不容易了。按现在民间钱庄的收费,替人保管银子,一百两一年收一两的保管费用肯定是没问题的,至于汇兑,现在运银子的运费和请镖师的费用起码占到了一成多,就这还不安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在京城存了十万两银子,到南直隶去取,我们收一万两的汇兑费用都不算多。”

这么赚钱的吗?

人家存钱你还收保管费!

泰昌疑惑道:“人家真会存很多银子到钱庄吗?还有现在银子的流通量就很大了吗?如果流通量不大,一年才能接几单生意,那我们岂不是要亏?”

吴养春自信的道:“皇上,您是不知道啊,锦衣卫往十三楼一站,不知道多少亲友求着微臣帮他们保管金银呢,所以,只要皇上能下旨成立一个朝廷监管的钱庄,让锦衣卫什么的往门口一站,光是金陵城,微臣估计都能收到上千万两的存银,光是这保管费一年就是上十万两啊,这还只是金陵一地。又比如这个汇兑,苏州的布、淮扬的盐、金陵的南北杂货、徽州的笔墨纸砚和木材、山东河南等地的棉花等等这些都是大宗大宗的交易啊,不知道需要多少银子。不说多了,只要两京十三省都能通存通兑,那光是这汇兑的钱,微臣估计都能收个几百万两!”

几百万两那就有搞头了。

而这些还不是来钱最快的。

泰昌脑海里猛然间又冒出个来钱更快的法子,他忍不住兴奋道:“我们还可以印银票啊,这东西,只要能保证独一份,别人印不出来,那可就赚大发了,印出来那就是钱啊!”

这个!

吴养春闻言,不由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您说的不会是宝钞那样的银票吧,微臣斗胆说一句,那东西,没人会愿意用的。”

泰昌连连摇头道:“当然不是,朕说的是能随时兑换成银子的银票,不是那种废纸,只要我们能保证兑付,那就不成问题,银票完全能当银子用。”

这个的确,大明宝钞之所以贬值,关键就在于不能兑现,也就是说,一张宝钞上明明印着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却换不到一个真正的铜板!

这才是大明宝钞变成废纸的根本原因所在。

吴养春闻言,不由点头道:“嗯,只要我们能保证按票面金额兑付银子,应该会有很多人用的。”

这就对了啊,只要信誉有了,印个几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都没问题啊!

这法子是真的来钱快。

想到这里,泰昌果断拍板道:“行,朕就下旨成立一个大明钱庄!”

第208章 银票

这钱庄明朝的时候就有了吗?

其实,宋朝的时候就有了,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纸币交子就是宋朝的钱庄所印,而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钱庄的雏形了,不过那个时候的钱庄不叫钱庄而叫柜房,所以,钱庄也叫钱柜。

明朝之初,洪武朝的时候,大明朝廷其实也充当过官方钱柜,因为那时的洪武大帝下旨让户部印制了大量的“大明通行宝钞”,以代替金银铜等贵重金属进行流通。

应该说,洪武大帝这个想法是好的,只可惜,他没有货币的概念,没有给宝钞设立本位兑换体系。

也就是说,他就是凭着大明王朝强大的武力乱印。

大明宝钞就是纸,根本不能兑换成铜钱。

那时候,洪武大帝就是硬推宝钞,规定民间必须使用宝钞,不用就治罪!

大明朝廷官方采购用的就是宝钞,谁敢不收,那就死定了!

这种搞法,在大明王朝强盛的时候还有用,毕竟市面上总是要有货币流通的,不铸铜钱,印宝钞也是一个性质,只是纸质的宝钞如果不能兑换成真正的铜钱就容易贬值。

洪武朝和永乐朝的时候宝钞贬值还不是很厉害,毕竟那时候大明足够强大,但是,到了英宗正统朝,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朝的声望那是一落千丈,大明宝钞的价值也随之一落千丈。

到了武宗正德朝,宝钞基本就变成废纸了。

到了嘉靖朝,实在没有办法的明世宗只能重新将金银铜作为法定货币,并大开铸炉,狂铸各种贵重金属货币,以保证民间有足够的货币流通。

这么一搞,问题又来了,狂铸的结果就是铸出来的铜币种类太多了,而且,中间还夹杂着很多民间私自铸造的铜币。

制钱、私钱、白钱之间差异太大了,很多货币在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法流通。

也就是说,很多地方都只认单独一种铜币,或者说大宗交易干脆只认金银,不认铜币。

这就使得民间专营兑换货币的钱庄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尤其是富饶的南直隶和浙江等地,钱庄钱铺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钱庄一开始也就接一种业务,那就是各种货币的兑换。

这么单一的功能自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交易需要,所以,很多南直隶的钱庄都开始做存钱和借贷的买卖了,甚至,有的钱庄都开始做小范围内的汇兑业务了。

奈何,这些民间钱庄势力太单薄,根本就存不下太多的银钱,也做不了太大的汇兑业务,像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的银钱,根本就没人敢往钱庄里存,至于汇兑,几万两的业务就没几个钱庄接得起了,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的异地汇兑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钱庄敢接。

所以,吴养春才建议泰昌开设官营钱庄,接纳存银,汇通天下。

泰昌的想法跟吴养春还不一样,存银也就百分之一的利润,汇通天下也就百分之十的利润,他认为,还远远不够,印银票才是最赚钱的买卖。

这银票一旦能当银子流通,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哪怕就根据存银的数量来印,那也是百分之百的利润啊!

当然,要使得银票更银子一样在民间流通并没有那么容易,最基本的要保证能随时兑付,更重要的,还要保证没人能仿制出银票来。

如果只保证了兑付,市面上却到处都是假银票,那可就要亏死了。

那么银票又怎么防止人家仿造呢?

这个方法很多,可以从纸张上做文章,可以从刻印的纹路上做文章,还可以从印刷的颜料上做文章等等。

泰昌知道的方法就有不少。

不过,他却不知道这年头到底能实现哪几种方法。

所以,第二天上午,他又将太子、信王、囯丈吴养春和一众亲信大臣召集到了文华殿的议事堂。

众人就位,他便直接了当的介绍道:“诸位,朕准备成立大明钱庄,汇通天下,同时印制银票,以为小额存取之依据。实话跟你们说,这银票才是关键,因为我们印多少,就等于替代了多少银两在民间流通,这里面的道道,相信不用朕多说。现在的关键就是,我们得把这银票印好,印的别人没法仿制,这样,我们才能放心把银票放出去。”

印银票!

那不跟印宝钞差不多吗?

印到最后,那就会印成一个笑话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忍不住提醒道:“皇上,微臣斗胆说一句,宝钞已经让民间对朝廷印的钱十分反感了,这银票印出来恐怕没人会用啊!”

泰昌微微摇头道:“这银票和宝钞不一样,因为当初发行宝钞的时候朝廷没有承诺通存通兑,也就是说,宝钞换不到相应面额的铜钱。这银票就不一样了,面额是多少,直接拿到大明钱庄换,就能换取相应面额的银两。古有立木赏金,我们只要保证立时换银,相信慢慢的大家就会习惯用银票了,毕竟,揣着几十两甚至几百两银子走路都累死个人不是。”

呃,好吧,这的确跟立木赏金是一个道理。

如果能保证银票能兑换到相应面额的银子,那银票就跟银子差不多了,民间的确会慢慢习惯用银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