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下乡放电影,捡到美娇娘 第164章

作者:鲲鹏天榜

  但更多想的却是。

  闫解睇要嫁给了乘警。

  一年到头不仅家里富裕。

  说不定还能贴补家用。

  再说乘警的名头多好听。

  说出去可叫人羡慕去吧。

  .............

  马魁点点头。

  心道这四九城里的人想法还真是独到。

  以前只听长辈说不要姑娘远嫁。

  但闫大爷只希望孩子过得好。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得多幸福。

  这大半天接触下来。

  他也挺喜欢闫大爷的。

  这个闫大爷跟上次见得那个大爷很不一样。

  上次他见得那个叫什么一大爷的,看着慈眉善目。

  结果很不讲理。

  甚至还平白误会他。

  真是哪怕一个院子出来,人也大不相同。

  “闫大爷既然这么说。”

  “那我就啥时候有空见见您女儿。”

  “好呀!”

  闫埠贵一拍腿。

  动静大的差点儿让马魁把车骑翻了。

  “不好意思啊,刚有点儿激动。”闫埠贵说。

  马魁也道歉:“没没,刚刚是我走神了,没控制好。”

  ...............

  鼓楼就在眼前。

  谈话暂时中断,四人下车。

  来鼓楼参观的人还不少。

  四人只得提前下车,一点一点儿推着过去。

  冷月从车篓里拿出一把伞。

  撑开用来遮太阳。

  这是她特意带的。

  担心外面太晒又太热。

  遮一点儿也算纯天然的凉阴。

  不止给自己遮,主要是帮赵凯挡。

  赵凯到用不上。

  但冷月坚持,像是生怕给自家男人晒化了。

  鼓楼就是字面意思,鼓的楼。

  元朝时期这里建都元大都,开始修钟鼓楼。

  最初不叫鼓楼,叫七政楼。

  取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七星之意。

  却不想建成之后一场大火毁掉了。

  后鼓楼重建,再毁于大大火。

  再建再火毁。

  经历了元明清三代。

  重建两次,重修过六次。

  后来八军侵华,其上文物都遭到了破坏。

  只有建筑本身幸免于难。

  民时期,鼓楼对外开放,里面甚至还有电影院呢。

  不过后来这里就改为了图书馆,教育观。

  主打一个教书育人。

  建国后才做文化馆使用。

  赵凯眼前的鼓楼已经经历了不少岁月的痕迹。

  上面的破碎斑驳很明显。

  楼非常高。

  有46.7米,坐北朝南,占地7000平。

  ...............

  赵凯靠近时觉得自己像朱红色大象脚边上的兔子。

  这时候的鼓楼也可以进去参观。

  就是个文化馆,门票也便宜。

  闫埠贵就不打算进去了。

  他主打一个出来转转,一点儿不稀罕鼓楼。

  赵凯看出冷月好奇,买了票进去看。

  马魁有些不好意思把闫大爷放外面。

  闫埠贵手一挥:“嗐,你外地人没见过,就进去看吧。”

  “我一个本地人早就见怪不怪了。”

  马魁还是纠结,最后干脆说:

  “闫大爷,我买票请你看吧。”

  “您这一路讲解的我可太爱听了。”

  “没你我都听不懂。”

  赵凯看看他俩,说:“你们也没纠结了,我请你们。”

  “走吧闫大爷,就当请你当讲解员了。”

  像这种历史古迹。

  如果没有人讲解历史,也就只看个大概。

  外观围着走一圈,里面掌掌眼,知道原来是这样的。

  但具体啥样,根本没感觉。

  有了闫埠贵讲解就不同了。

  那些文物瞬间像活过来了。

  被赋予了历史感、人文气息。

  连看他的人都有种被熏陶被引领的感觉。

  闫埠贵从小石墩上坐起来。

  这是他临时找的石墩子。

  拍拍屁股上的土说:“那走吧,我给你们讲讲。”

  ...............

  四人一起入内,上二楼。

  迎面就是两排大鼓架在高高的鼓座上。

  闫埠贵认真解说着:“你们看,这主殿上一共25面鼓。”

  “每一张鼓都是牛皮蒙制的。”

  “不过就你们看到的这些全都是仿制的,就这一面。”

  闫埠贵指着一面鼓说:“就这一面是历史留存。”

  “你们看,这儿还有一块儿麒麟碑。”

  “这个就是麒麟吗?”冷月问。

  闫埠贵点点头:“对。”

  “这块碑可不是鼓楼的东西,是以前的时候从麒麟碑胡同移过来的。”

  “据说啊,是明嘉靖朝武将仇鸾府前的照壁。”

  “照壁是啥?”马魁问。

  闫埠贵说:“照壁也叫影壁,就是院大门里面对着大门摆的一个石壁。”

  “有点儿像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