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陛下 第211章

作者:林登万233

卡尔在波恩大学出了些事情,跟父母闹得有点僵,他在哲学上的钻研也遇到了阻碍,转学到柏林大学的法学系,顺便为了躲兵役考个律师资格证。

原本卡尔是黑格尔的小迷弟,他狂热的钻研着黑格尔哲学,但随着学识的深入,卡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有很多自我矛盾和逻辑错误之处,他又去学习其他哲学巨匠的理念,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这些人都是哲学界的权威巨头,他们的话就是真理,如果想要顺利的博士毕业,在写论文的时候最好不要唱反调。

可是卡尔真的认为不对劲,越是思考,越是能够发现权威们的漏洞和缺憾。

此时的卡尔还不知道是否要把心中的疑惑和思考的漏洞说出来,因为按照传统的理念来看,老师、教授、前辈、权威是不会错的。

他只好暂时放下哲学,把自己博士毕业论文拖一拖,先给燕妮写情书吧。

放课后...

柏林大学的课程安排非常少,很多时候每天只有一节课,闲下来的时间卡尔和林登万都会到图书馆去,两人一起聊聊天,看看书。

这一天的话题自然就是卡尔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我应该向她求婚么,燕妮的父母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婚事...”

林登万不置可否。

卡尔家是有点小钱,但也就是平民,属于中等富裕韭菜阶级。

而燕妮家可是真的厉害,十个亲戚八个名字里带冯,燕妮他爸还是普鲁士枢密院顾问官,也就是后来的王室事务处秘书,此时的枢密院主司是舒尔茨爵士。

燕妮的父亲是舒尔茨爵士的下属,在普鲁士公务员的体系当中已经做到了第二级别。

燕妮从小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也生长在贵族社交圈,被誉为特里尔最美的姑娘和舞会皇后,每到当地贵族聚会,燕妮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人,无数贵族子弟为之倾倒。

像卡尔这种身份的人,连舞会都没有资格进入的。

但燕妮从心底里厌烦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她拒绝婚姻包办,拒绝政治联姻,是一个有自主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她希望跟自己的真命天子结婚,也即卡尔。

燕妮也绝非传统的贵族花瓶,她精通多国语言,并且字迹工整漂亮,对哲学、法律、经济和各种进步学派思想都有了解。

卡尔每一份手稿都是要经过燕妮的抄录和润色才能完美发表,不然...

后来的德皇雷德尔陛下总是对着卡尔手稿皱眉,卡尔写的字总是频繁删改,字还丑,德语本来就又臭又长,各种原因加在一起有时候就跟医生的处方单一样。

雷德尔失算了,他应该让间谍去拿燕妮抄录的第二手稿,而不应该急着偷卡尔本人的第一原稿,笑死,根本看不懂。

画面回到1832年的柏林大学图书馆。

“我成为哲学博士之后去提亲,会不会好一点?”卡尔又问。

林登万:“嗯,哲学博士的话还凑活,应该能被允许进门吧,但情况依然严峻,你首先要有照顾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你得先确保能给燕妮幸福的生活,才能去提亲吧。”

卡尔放下书和笔,单手拄着脑袋。

此时的卡尔先生说好听了叫富二代,说难听了就是败家子,只会挥霍家产根本不会赚钱。

一旦离开了家庭的支持,不要说婚姻,卡尔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人生活到现在维持,卡尔从来都没想过如何赚钱这个问题,他学习也不是为了钱,思考也不是为了钱,总之就是脑子里没有钱的概念。

可现实摆在眼前,结婚总是需要钱的,维护一个家庭走下去也是需要钱的,父母不可能永久的支持他去挥霍。

林登万给他意见说:“不如你试试去给报社投稿,把自己对于经济、哲学、社会的评论发出去,兴许能赚些稿费。”

卡尔觉得这事行,靠谱。

1832年普鲁士的法学界出了一些大事,《普鲁士刑法典》第二次修订。

普鲁士刑法典在1826年首次颁布,是普厉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暴虐的最重要体现,其中的林木管理法规定,私自砍伐和盗窃树木的行为会遭到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监禁。

此项法律一出,全普鲁士都是拿着斧头乱砍乱伐的人,然后拿着斧头和木头去自首。

从1826年到1832年,因违反林木管理法而被判监禁的有十一万人,占当时监狱容量的百分之七十。

因为普厉王末期胡作非为,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到了普鲁士传统经济,太多的人无家可归,饥肠辘辘,他们就想故意触犯林木法然后进监狱,正好有地方吃喝睡觉了。

普厉王发现太多人故意犯这条法律,他没有去思考为什么,没去想解决根本的社会问题,而是加刑。

第二次刑法典修订,砍伐树木、采摘野果、捡拾枯枝的行为一经发现会被处以砍手的刑罚。

此时普鲁士还是刚刚受一工影响,煤产量非常低,绝大部分人都是烧木头取暖,苦难大众没法砍木头,那就去森林里捡枯枝枯叶烧,结果现在捡树枝都要被砍手了。

普厉王的严酷法律一经推出,直接引发了自由主义在德意志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活动,但被近卫重骑兵团给血洗了,热搜也被撤了,限流控评。

卡尔觉得这个热点话题有谈谈的必要,他写给报社的第一份稿件,便是有关枯枝法的。

林登万觉得自己这哥们简直就是鬼才。

卡尔对着普厉王一顿阴阳怪气,结果稿件根本没有报社敢收,不仅稿费钱赚不到,他还被封杀了,被剥夺了终身发表意见的权利。

自由主义出现,普厉王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新闻需要受到极其严苛的审查,卡尔正好撞枪口。

后来雷德尔悄悄的帮卡尔从封杀令中移除了,这才能继续发报赚稿费。

那是后话,此时卡尔是稿件没发出去,钱没恰到,人没骂成,还没钱结婚。

第二天放课后的图书馆闲聊,卡尔跟林登万说他想搞钱,要试试炒股票。

林登万的第一反应是1832年有股票么?有,但德意志地区的股票就是胡乱玩,也没有正经的证券交易所和券商,想买股票就得去港口等。

有专门的二道贩子,从英国证券交易所买股票抄指数信息,坐快船到德国海岸来卖,信息延迟最少也有两天。

卡尔居然想炒股,这是林登万根本没想到的,林登万因为前世的印象,感觉卡尔跟股票应该是完全不沾边的才对。

(地球历史的卡尔确实炒过股,还净赚了400英镑,虽然是经历过两次含金量下调的贬值英镑,但也是巨款,并且他的本金是600英镑,收益率爆表。)

但蓝星历史的卡尔,1832年因为德意志地区股市太不成熟,想了想放弃了,后来他也没去过英国,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炒股。

恰稿费不行,炒股不行,卡尔头皮发麻,他深爱着燕妮小姐,想要与之正式步入婚姻殿堂,但没钱。

“我上哪去整点钱呢...”

不过很快卡尔就将此事抛到脑后了,第三天放课后的图书馆聊天,他跟林登万话锋一转开始聊大北方战争。

年轻时的卡尔和林登万,总是天南海北的聊各种东西,而且非常话题非常跳跃,上一秒聊着与燕妮的婚事,下一秒开始评价历史上的名臣名将。

无论话题怎么跳,卡尔和林登万都能很默契的谈到一起,无论什么样的话题,他们都很能聊,很有共同语言。

这一阶段的卡尔先生,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坚定的意志,并没有去考虑过太多的未来,学术上他深感黑格尔哲学的矛盾,情感上他有些畏惧燕妮家庭的权势和可能的歧视,社会上他痛骂普厉王的暴虐,看起来就是个很平常的,有点文艺青年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林登万,他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去经历,去学习,去了解,但他并不敢做什么事情,他是普厉王的孩子,又在魔能试炼中击败了十个人,完全可以到近卫军当个大官,但他没有。

林登万身边就是卡尔,他们可以一起去做很多事情,但他没有。

犹豫,畏惧,迷茫,是青年时期林登万的写照。

如果去21世纪大学的宿舍楼,绝对能够找到很多与青年卡尔、青年林登万相似的那个人。

卡尔是富二代,学霸,热心肠,啥事都想掺和,经常拿着书躺在床上评论时事。

林登万是神神秘秘的人,总是站在后面,总是不参加聚会,运动会选修课也见不得人,没人知道他家里是干什么,每个人都觉得他很疏远。

多么普通的两个青年学生啊。

一年后,俾斯麦的转学到来,是卡尔和林登万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课后的图书馆闲谈时间变成了三个人,曾经无比和谐,无比默契的捧哏和逗哏都消失不见了。

卡尔总是坐在图书架的前面,桌子的左边,俾斯麦总是坐在一个很奢华的黄铜雕花灯盏旁边,桌子的右边。

两个人会在面前堆很多书,看着看着就互怼几句。

林登万坐在中间搅混水当老好人,他不会明确的去帮谁说话,他也不知道该帮谁。

卡尔和林登万会在晚饭时间一起去学校对面的小餐馆吃饭,吃饭时,卡尔就会埋怨自己的兄弟刚刚吵架时不帮自己说话,林登万就无奈的笑着。

课堂上的三人也总是不干人事,萨维尼教授常常骂道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那段时期,是林登万不太舒服,左右为难,犹豫至极的时候,但也是他最怀念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那时候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雷德尔大帝

“回忆往昔,我总会因为柏林大学的时光笑出声来,那时候的我可真傻。我就应该把他直接杀了(删掉)”————铁血宰相俾斯麦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用时间去见证。”————革命者卡尔

第四章 舒尔茨的故事

1779年5月,舒尔茨·魏尔德诞生于汉诺威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汉诺威军队的一名中校,同时拥有普鲁士王国和英国的少校军衔,母亲是英国的一位女伯爵,母系家族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创始人。

舒尔茨从小在英国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一切礼仪文化和消遣噱头都游刃有余。

16岁时,他便以优越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那里是专门培养宫廷高级幕僚的地方。

18世纪英国王室放宽了对大学的限制,认为由学生和老师自由发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和时间安排,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快乐教育的历史源头。

但18世纪的这一场快乐教育,将英国两代上层社会的孩子都玩废了,18世纪末开始,剑桥和牛津逐渐没落,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不在,汉诺威的哥廷根大学成了世界学术的标杆。

1796年,17岁的舒尔茨从剑桥大学转学到哥廷根大学,回到了德意志地区。

他的父母都是有卓思远见之人,当时德意志地区发展势头飞快,自由主义在汉诺威王国促进了科学、学术、医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

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帝之后连续迎来神君,普文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普烈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一代又一代的普鲁士君主都走上了励精图治,强国安邦之路。

在当时看来,英国似乎走到了发展阶段的下坡路上,而普鲁士和汉诺威即将走上更高的历史地位,于是舒尔茨的父母就让孩子回到德意志地区来发展。

一年后,18岁的舒尔茨从哥廷根大学毕业,面临人生中一大选择,德意志双雄的两个国家到底应该去哪里发展呢。

家族在汉诺威有足够的人脉和产业,能够确保他仕途无忧,而在普鲁士,家族基本无法提供给他任何助力。

舒尔茨在一番考量后选择孤身一人前往普鲁士,并且在毫无家族助力的情况下,通过了当时苛刻的公务员考试,在柏林市成为了一名最底层的书记员。

在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普文王毙,普烈王继位,正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趁着君主换代的时机更容易在仕途上进。

诞生于中上层贵族家庭,在英国长大的舒尔茨对自由主义很不感冒,他并不认为汉诺威王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过度的自由只会带来混乱和无需。”

“绝对集中的权利才能带来绝对高效的行政。”

“和腐败空间。”

年轻的舒尔茨如是说。

可以看出,极年轻时的舒尔茨就已经定型了,他的父亲是标准的德意志军人,但常年在军营当中并不教育孩子,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大,母亲算是剑桥大学的校董,舒尔茨在英国成长和学习时接触的也大多数英国的二代们,英式上流社会的文化习惯已经给他带来抹不去的烙印。

1797年的舒尔茨是柏林市最底层的书记员,1800年,舒尔茨就连升四级成为了柏林市长行政第二秘书。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从封建时代转向近现代的进程刚刚开始,腓特烈大帝晚期建立的公务员体系过于呆板,漏洞也颇多,尤其是在财政方面的漏洞过多。

舒尔茨不仅帮助柏林市长一年敛财过三万英镑,并且让时任柏林市长得到了国王嘉奖“廉政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