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超神贝吉特 第485章

作者:一条鱼

有善有恶意之动:深挖向人之本性,根性,探究人生观点。阐述良知一旦被遮蔽,念头就有了恶意。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力,或是直觉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良知学是儒门道理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为善去恶是格物: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通俗的说,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格己之道。

王阳明穷极一生的圣人学问,浓缩成这短短两句。

颜回越是往深处想,越是感觉自己要攀爬的山峰越高,道路没有止境。

究竟需要一颗怎么样的心,才能想出这些道理?

究竟要经历了多少事情,才能有这些感悟?

究竟有多么高深的学问,才能令他产生一种仰望的心理?

颜回在心底自问,却根本回答不上来。

只是感觉,有一股莫名的悸动,如同疯草,在脑海中疯涨。

不知不觉间,他的态度变了,肃然起敬。

看向贝吉特的目光变了,略微有些仰视。

如他这种内敛清高的人,不会向权贵低头,不会向神圣低头,甚至不会向生死低头,唯有……向学问低头。

不低头,就没法看书,没法作学问。

“通臂大圣,你是一位圣人,思想和夫子一样高。”颜回诚恳说道。

贝吉特怎会看不出他眼中的仰望,摇头说道:“我的思想不高,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颜回以为他说的巨人指的是孔子,忍不住开心起来:“夫子若是知道您这么说,一定会很高兴。”

贝吉特摸了摸鼻子,无言以对。

见他不说话,颜回脑海中灵光一闪,真诚说道:“大圣,我能不能邀请你去书山学海间,给儒门的弟子们,讲一讲您的法理?”

贝吉特别过头,不去看他眼中的热切:“相信你也清楚,我现在实在是分身乏术,没办法去讲课。”

颜回眼中布满了失望,连道可惜。

看着情绪低落的他,贝吉特心中莫名有些不忍,说道:“如果你不怕死的话,就跟着我们走一段西行路吧。”

颜回微微一怔,继而反应了过来,喜悦道:“不怕死,不怕死,朝闻道,夕死可矣!”

加入了一个颜回,众人再度启程。

路上,天蓬等人看着颜回虚心向贝吉特请教着学问,眼睛阵阵发直。

他们一定是看到了假的贝吉特,这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人!

你说贝吉特手眼通天,谋划日月,他们信。

可是说他精通经义,甚至自成一派,令颜回此等文宗都俯首跟随,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眼瞎了。

那不是可以随意糊弄的儒门弟子,而是七十二贤者之首,是孔子之下第一人啊。

能够令他摆出这幅模样,可见贝吉特是真的有大学问。

一路上,天蓬等人迷乱了。

走在队伍的最后,孙悟空目光淡然的望着天蓬,沙悟净,白龙马三人时不时的窃窃私语,有时候甚至连三藏都会默默点头,嘴角微微勾起,心中莫名生出了一股优越感。

土鳖,让你们不肯相信贝吉特,慢慢吃惊去吧……

不是孙悟空瞧不起这些伙伴,实在是感觉他们有些大惊小怪了。

作为堂堂的通臂大圣,以才智闻名于天下,多看一点书,懂一些经义,甚至学问自成一派,很奇怪吗?

颜回学问再高又能怎样,和贝吉特能比吗?

比都不能比,他的敬仰也值得你们如此惊诧?

“听君一席话,胜读百年书。”

半月后,一座古城前,颜回认真说道。

贝吉特道:“不至于。现在你已经基本上明白了我的核心学术,抓紧时间离开吧。不得不说,你是幸运的,这一路之上我们都没有遇到什么劫难……但凡有劫难出现,你绝对会是最惨的一个。”

颜回心中清楚,他所言非虚,颔首说道:“既是如此,那我就先行告辞了。大圣,我会将您的学问告诉夫子,传达在书山学海之间,给儒门新的启蒙。”

颜回走了,天蓬靠到贝吉特身边,说道:“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你了。每次我感觉自己已经读懂你了之后,过不了多久,你就向我展示出了一个全新自己。”

贝吉特笑道:“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如果被你轻易读透了,岂不是说明我的智商和你一样,甚至比你还低?”

天蓬下意识的点了点头,随后反应了过来,贝吉特这是在变着法的损他,一时间不由得气急,召唤出九齿钉耙:“贝吉特,找打!”

“哈哈……”

贝吉特爽朗大笑,化虹躲避。

另一边,却说颜回赶回了书山学海,在一个凉亭之中,见到了正在读书的夫子。

“见到通臂大圣了?”

身材高大的夫子穿着一席青衫,抬目间,露出苍老的容颜。

颜回恭恭敬敬地行礼,站起身后说道:“见到了,高山仰止。”

夫子目光微讶,他很清楚自己这位弟子的德行,能够令他感觉到高山仰止,那贝吉特的学问一定不简单。

“说说吧,你们都谈了些什么?”

“谈了儒门之理学,儒门之心学,格物致知。”颜回道。

孔子微微一怔,问道:“理学,心学,格物?儒门何时有的这种学问?”

“弟子出发之前,本是没有的。可是弟子回来之后,就有了。”*

第761章 一入股就是集团董事

“弟子出发之前,本是没有的。可是弟子回来之后,就有了。”

颜回深吸了一口气,郑重说道:“这是通臂大圣的学问,我认为,思想不下于夫子。”

孔子笑了,说道:“很难见到你如此推崇一个人,详细的说一下,这是一门什么学问。”

半晌,随着颜回的讲述,孔子渐渐收敛了脸上的笑容,双目中闪烁着智慧之光。

“通臂大圣,可为儒门圣人。”当颜回讲述完毕之后,孔子认真说道。

颜回赞同地点头:“所以,夫子要代儒门封圣?”

“还需亲自见他一面……”孔子说着,好似想起了什么,笑容微涩:“差一点忘了,作为万妖之王,他怕是会瞧不上儒门的圣位。”

“不会的夫子。”颜回道:“在和他交流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他对儒门很有信心和好感。这份感觉,当您见到他之后,就会明显感受出来。”

孔子颔首,低眸看向手中的书籍,道:“等我看完手中的这卷古籍,就去找他一次。”

忽然之间,颜回开始期待了起来,夫子和贝吉特之间的碰面,又会产生什么火花。

数日之后,一辆牛车从南方苍穹中缓缓而来,降落在西游一行之前。

一名身穿青衫,温润如玉的中年男子,坐在车厢外围,抱拳说道:“通臂大圣,家师求见……”

来的是熟人,颜回,一个月前刚刚认识。

而能够令他驱牛扬鞭,口称家师的人,唯有一个,即儒门的万世领袖,夫子!

想着今日便能见到这位被后世神话了,又打倒,又神话的存在,贝吉特心脏微微一颤,睁开了双眼。

夫子走下车厢,带着颜回一起,脚踏虚空,一步步来到云舟之上,对着贝吉特说道:“久闻大名,神往已久。”

为示尊重,贝吉特站起身来,笑着说道:“我也是。夫子,很高兴见到你。”

看见两人其乐融融的画面,颜回在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对于他来说,最怕见到的,就是贝吉特看不起夫子。

“丘冒昧前来,是想要和你讨论一下心学和格物学,还望大圣不吝赐教。”夫子开门见山地说道。

面对孔子,贝吉特神色顿时一正。

“敢问大圣,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你对孝这个字,有什么理解?”夫子问道。

贝吉特静默了片刻,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

尽管贝吉特口中述说着这一段,但是以他对经义的理解,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真意,仅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

不过,他理解不了,在场有人能够理解啊。

比如说颜回,比如说……夫子。

听完他的一番阐述,夫子和颜回相互对视了一眼,静默无声。

“夫子,你怎么了?”迟迟不见他说话,贝吉特忍不住询问道。

夫子摇了摇头,说道:“没事,我们继续。敢问大圣,如何致良知?”

贝吉特依旧照本宣读:“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上级,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所谓见一叶而知秋,仅仅从两个问题的回答上面,夫子就已经清楚,贝吉特心中有一个非常完整且强大的心学理论。

论较起实践性和可靠性,这套理论,甚至还在他的理论之上。

这是一件很神奇,也是很恐怖的事情。

对方的学问好似脱胎于儒门,但是却完胜如今的儒门。

很难想象,贝吉特的天资究竟有多高,才情有多么惊艳!

深吸了一口气,夫子有些不甘服输,继续问道:“敢问大圣,对于教化,有什么理解?”

贝吉特微微一笑,说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从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开始,一直说到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贝吉特的教育学说,涵盖了儒门绝大部门教育学的精髓,并且更加系统,更加细致,更加容易操作。

这很不容易,非是能够彻底吃透儒家学问,几乎不可能做到。

“大圣你……平常很喜欢阅读儒门经义?”

听完贝吉特的述说,夫子心头莫名有些悸动,竟是生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