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22章

作者:高月

  崔羽果然有点本事,在府中走了一圈,认定府中血腥之气太重,怨气郁结,不宜养胎。

  裴三娘又让丈夫查一查这座府宅的底细,才知道这座府宅原来是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的宅子,先天政变中,常元楷和三个儿子就在府宅内被杀。

  裴三娘气得大骂丈夫一通,便把媳妇送回娘家去养胎,她隔三差五来探望一番。

  后宅,独孤新月此时正斜躺在软榻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两个妹妹闲聊。

  两个妹妹一个是十五岁的启明,一个是十四岁的太白,启明是独孤峻的女儿,太白则是二叔独孤明的小女儿。

  “阿姐,肚子里倒地是男孩还是女孩啊?”独孤太白一脸好奇问道。

  “我也不知道,有说法是荤男素女,我这段时候喜欢吃肉,按理应该是男孩,可又有说法是酸男辣女,偏偏我又喜欢吃辣,我也糊涂了。”

  独孤启明抿嘴笑道:“姑姑不是说看走路吗?先迈左脚是男孩,先迈右脚是女孩,我看阿姐都是先走右脚,应该是女孩儿。”

  独孤新月叹口气,“我倒希望是女孩儿呢!但我从来都是先出右脚,应该和肚子里的孩子没关系。”

  独孤新月又笑问道:“太白,听说你相亲了,是崔家的五公子,才貌如何?”

  独孤太白摇摇头,“还在读书呢!才十七岁,看起来倒是白白净净,就是嫩得很,我不太喜欢!”

  “你这死丫头,人家才十七岁,你想要他多老?”

  独孤太白噘嘴道:“你夫婿也才十九岁吧!就已经是郡王、安西节度使了,连我爹爹都要听他的。”

  “不能和你姐夫比,像你姐夫那样的人,天下没有几个,你实在喜欢少年老成的,军队里面肯定也有,让晋阳大哥给你介绍一下?”

  “我也不喜欢那些军人,一个个粗鲁得很,除非也能像你夫婿那样,让我二十岁当王妃。”

  独孤新月翻了个白眼,心中郁闷,这些妹妹怎么都盯着自己夫婿,旁边这位还抿嘴笑着不吭声呢!

  独孤新月心中也暗暗后悔,当初就不该头脑一热给启明承诺,现在让她相亲也不肯了,一心一意等着十八岁当偏妃,哎!自己多事啊!

  这时,侍女在楼梯口道:“裴夫人来了!”

  啊!自己婆婆来了,独孤新月连忙起身,扶着栏杆慢慢下楼去了。

  裴三娘连忙上前扶住独孤新月,“千万慢点,小心点!”

  “婆婆,我没事的。”

  裴三娘把食盒放在桌上笑道:“带来几个菜,都是木大娘做的拿手菜,应该还是热的。”

  独孤新月欢喜道:“太好了,大娘做的回锅肉和鱼香肉丝我最喜欢。”

  裴三娘又看了一眼独孤新月的小腹,笑问道:“这两天感觉如何,有没有感觉到孩子心跳?”

  独孤新月点点头,“确实感觉到心跳了,前天开始的,婆婆怎么知道?”

  “我也生过孩子,大概时间我知道的,估计就这几天,这孩子连心跳的时间都和他爹爹差不多,估计很像他爹爹。”

  “婆婆觉得是男孩吗?”

  “不一定!”

  裴三娘笑道:“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咱们家的宝贝,说老实话,我一直希望自己有个女儿,没有女儿,孙女也行!”

  独孤新月一颗心悄然落下,她就担心自己万一生了女儿婆婆会不高兴。

  “还有一件大事呢!”

  裴三娘又笑道:“昨天礼部官员来人说,你册封为郡王妃已经批下来了,然后天子赐王府一座,正好是邺儿爹爹管辖范围,这次他特地安排手下调查宅子的底细,保证没有发生过那种事情,一共三座宅子,需要你自己去挑选。”

  裴三娘说的那种事情就是血腥杀人事件,这可是他们家的大忌。

  独孤新月当然想有自己的家,总住在娘家也不方便,最好是能和公婆靠近一点,也方便。

  “宅子在哪里?”

  “一座在宣阳坊,一座在宣平坊,一座在光禄坊,我在想,反正是官宅,又不是私人宅子,地段好不好和我们没关系,所以我考虑宣平坊的宅子不错,就在我们斜对面,你说呢?”

  独孤新月点点头笑道:“要不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女人对于房子有共同的爱好,众人一拍即合,共同上路去看房子了,不光是裴三娘和独孤新月婆媳二人,还有王夫人和独孤启明、独孤太白,一行五个女人坐着马车去了宣平坊。

  其实裴三娘昨天已经来看过了,守宅老者认识侍郎夫人,连忙开门请她们进来。

  房宅很大,占地有二十亩,曾是神龙政变五大功臣之一,南阳郡王袁恕己的官宅,后来又重修,李隆基赐给驸马都尉窦绎,窦绎和常山公主三年前搬走了,官宅一直空着。

  周围环境不错,很安静,距离坊内的商业区比较远,这点独孤新月很满意。

  独孤新月在大宅走了一圈,房宅看起来很新,有东西两座院子,后宅占地也比较大,有一片五亩的花园和池塘,还有亭台楼阁,修建得极为精致。

  裴三娘指着池塘笑道:“我后来才发现,这座池塘居然是活水,下面有一个泉眼,冬天没有结冰,底部咕嘟咕嘟向外冒水。”

  “一直冒水的话,水流到哪里去?”独孤新月不解问道。

  “你不知吗?后面有一条小河,不是南面那边条河,是一条比较隐蔽的小河,还有码头,可以行船。”

  独孤新月听说有小河,顿时大喜,如果有小河,就可以直接坐船去她的园宅了。

  她连忙道:“我们去看看!”

  守宅老者打开了后门,后门外是一片草地,草地另一头就是小河,边缘用青石砌成河岸,长年浸泡使得青石上长满了苔藓。

  中间还有一道石阶,可以从石阶直接上船,独孤新月更关心的还是水质,虽然河面结冰了,但看得出水质还不错,没有看到脏东西。

  尽管家家户户都会在河边洗衣服、洗菜什么的,但一般不会在河中倾倒马桶,一方面是官府管得严,一旦被举报,会被重罚,大家都知道直接在河中倾倒马桶会导致疫病发生。

  另一方面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茅厕,定期会有人来免费帮忙清理。

  宣平坊有两条河,一条在南面,普遍百姓居住区,大家洗菜衣服都在那里,而北面是官宦居住区,小河就显得很清澈。

  独孤新月笑道:“我准备买一条船了!”

  裴三娘笑道:“看样子,新月对这座宅子比较满意?”

  独孤新月点点头,“主要是方便,后宅也不错,花园很大,还是活水。”

  “那定下来了吧!晚上我给邺儿他爹说一声。”

  王氏在旁边笑道:“其他所需要家具什么的,都由我来安排吧!我们仓库里就有现成的,还有仆妇下人之类,我也一并安排了。”

第499章 春归碎叶

  时间到了天宝十三年二月,安西也迎来了早春,地上的绿草开始吐出新芽,空气中有湿润温暖的气息。

  虽然凌山还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但气温已经回升,只要准备充分,便可以牵着骆驼和马,翻越凌山了。

  龟兹城内,很多支粟特商队准备出发了,这些商队都是冬天抵达龟兹,但冬天无法翻越凌山,翻越凌山需要两三天时间,至少要在凌山上呆两个晚上,就算住在帐篷内也会被冻僵,几十里长的河谷内也是大雪封路,根本就进不了山。

  商人只能在龟兹城等候开春,按照经验,一般进入二月后,就可以出发翻越凌山了。

  李邺也准备去河中了,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恢复和训练,安西军已经恢复到两万人,士气和作战实力也渐渐回到高峰时期。

  攻打吐蕃军的时机渐渐成熟。

  大帐内,安西和北庭大将济济一堂。

  节度副使席元庆、龟兹兵马使李嗣业、司马段秀实、大将白孝德、马璘、荔非元礼、荔非守瑜、卫伯玉等等,还有北庭军三员大将刘永、王唯良和曹令忠。

  李邺让士兵挂出一幅很大地图,他用木杆指着地图道:“我打算用半年时间收复大小勃律,兵力为三万五千人,其中安西一万五千人,北庭军一万人,以及河中军一万人,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行军阶段,安西军由李嗣业统领,从疏勒出发,走播密川谷地到黄金堡,再从黄金堡向南到朅师国。

  我率北庭军和河中军从碎叶出发,到俱战提再向南到吐火罗,再从护蜜到朅师国,我们两支大军在朅师国汇合。”

  李邺又对席元庆道:“这次出征大小勃律,席将军就和段司马留守安西。”

  席元庆默默点头,他自己的情况自己清楚,他在四年前攻打朅师国时,走的是小勃律路线,结果受寒大病一场,落下了病根,肺部出了问题,上不了高原。

  段秀实目前出任司马,但没有长史,实际上他就负责主管安西政务,他确实也离不开。

  李邺又道:“安西这边我留五千军队,镇守且末和若羌一线,就拜托席将军了。”

  席元庆站起身表态道:“请节度使放心,我会亲自坐镇典合城,决不让吐蕃军再来第二次!”

  李邺点点头,又对李嗣业道:“这一次所有骆驼都要用上,粮食和羊群都要带够,不能再像上次攻打朅师国那样,最后粮食都没有了。”

  李嗣业躬身道:“卑职一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不光是准备,我们和小勃律的归仁军还有联系吗?”李邺又问道。

  旁边段秀实道:“启禀使君,疏勒那边驻军和小勃律有联系,归仁军由疏勒管辖。”

  “立刻发鹰信给疏勒驻军,要他们安排归仁军详细探查大小勃律的吐蕃军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

  做完部署后,第二天一早,李邺率领一万军队离开了龟兹,向西进发,十几支粟特商队也带着数千头骆驼浩浩荡荡跟随唐军一起出发,加上唐军的骆驼,光驼队就有数十里长。

  七天后,队伍抵达了姑墨州,姑墨州就是今天的阿克苏,这里曾经是姑墨国,唐军在这里有座军城,叫做拔换城。

  唐军队伍又沿着拔换河向西北方向而行,走过一片戈壁滩,两天后便远远看见了凌山,凌山山脉属于天山的一部分,海拔六千多米,终年积雪,这里有天山的最高峰,雪莲峰,远远望去,几座雪山簇聚在一起,就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

  队伍是清晨出发,沿着著名的夏塔古道而行,冬天时,夏塔古道上的积雪最深时达六尺,超过很多人的头顶,别说跨越凌山,山谷内的积雪关就过不去。

  但现在是二月中旬,按照阳历算已经是三月下旬了,山腰以下的积雪已经完全融化,穿越凌山成为了现实。

  山谷两边都是雄伟的大山,一片片笔直的松林和杉树从山腰处向下蔓延,山谷内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盛开着一片片绚丽的野花,微风中摇曳多姿,一条小河从山上流淌下来,流水潺潺,穿过了山谷,最后汇入拔换河中。

  下午时分,队伍抵达了勃达岭脚下,队伍扎下帐篷,开始休息过夜。

  勃达岭海拔约四千米,马匹和骆驼都可以通行,这里便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著名的隘口,无论商人还是军队,还有传信人,都必须从这里翻越凌山。

  冬天这里过不去,商队就会停下了,或者在北面的碎叶城,或者在南面的龟兹城,很好地休息一个冬天,春暖花开时再继续旅程。

  一般穿越凌山要两到三天,主要看天气情况,李邺选择时间就非常巧妙,他是清晨从夏塔古道出发,实际上只用住一夜,次日黄昏就能走出凌山。

  队伍越过了凌山,在凌山山脚的顿多城休息了一夜,顿多城是一座小军城,只有三十名驻军,还有十几家商铺,专门给往来的商队进行补给。

  队伍又再度西行,穿过了几道峡谷,三天后,李邺率领大军终于抵达了热海,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碎叶城和他离去时没有什么变化,李邺返回,河中都督府的官员和将领纷纷出城来迎接。

  李邺让副都督独孤应安排军营大帐,让北庭军驻营休息。

  回到官衙,他又听取了长史谢缙和王昌龄的汇报,李邺更关心咸海城的情况。

  长史谢缙笑道:“咸海城很安静,可萨国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派人过去,裴将军传了最新消息,他们重新经过了人口登记盘查,连同城外的农民一起,一共有两万四千余户,近十万人口,基本都是在药杀河两岸种小麦和草绵为生。

  那里小麦很便宜,裴将军说他采购了十万石粮食,已经用皮筏子运送去了俱战提,他还说那边种植的草绵很好,用来填充冬衣和被褥,非常暖和。”

  李邺点点头,草绵就是棉花,唐朝时主要产在大食和埃及一带,可萨国也盛产棉花,碎叶这边的布匹都是棉布,但也是从西面运来的。

  当然也可以引棉花到河西走廊或者河套平原种植,尽管这种棉布暂时替代不了麻布,但它却是优秀的填充料,它能使中下层百姓的冬天不再寒冷难熬。

  李邺决定在碎叶休息十天后,大军向俱战提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