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放任自由就是肯尼亚的特性,这种特性要归功于肯尼亚的国父肯雅塔。
肯尼亚的国民形容肯雅塔干活就是睡醒了后带着跟班四处转一转,指点一下,晚上唱唱歌、跳跳舞,结束一天的生活。
总统什么也都不做,只是顺其自然的让肯尼亚人民自己找事做。
然而就是这样,肯尼亚的经济却不断向前发展。
当周边国家一片混乱时,肯尼亚人民却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自然,也让嘉禾在东非打开了局面。
如果刚果(金)后续发展顺利,也能互为犄角。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郭阳也熟悉着每个人的变化,偶尔拍两张照片发给林可青,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
…
“人在南宁,刚下飞机。”
“你就不能等下我。”林可青气呼呼的说道:“我刚到嘉峪关机场。”
“你也没说今天到啊。”
“你也没问啊!”说着说着,林可青自个儿就笑了,“完了,想给你个惊喜,结果把自己坑了。”
郭阳笑了笑,“你等会儿,我找人来接你吧。”
林可青说:“不用麻烦,我打车去嘉禾就行。”
“也行,你注意安全。”
挂了电话,郭阳注意到不远处的瞿阳在贱贱的笑,不由瞪了一眼。
“走吧,瞿总,去看看你的火龙果园。”
对火龙果推广遇到的问题,郭阳还挺在意,他一直也以农业技术著称。
走了没多远,就到了火龙果基地里。
乍一眼看整整齐齐,但郭阳却一眼就感觉到了不对。
“一亩栽多少株?”
黄恩是基地的总经理,说:“480株。”
“太稀了,难怪产量提不上去。”郭阳沉吟道:“这样做品质确实提升到了极致,但效益没达到巅峰。”
“效益其实也可以,但火龙果花多为夜间开放,雌蕊与花柱等长或比雌蕊花柱长,导致自然授粉率低,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基地的生产技术经理纪会兵说道:“马来西亚来的高丰公司,在钦州搞了几年,也没解决这个问题。”
郭阳问道:“高丰公司有多大面积火龙果?”
“8500亩。”纪会兵说:“高丰公司的刘亚烈应该是最早把火龙果带到国内的人,效益也不错,但投入也很大。”
黄恩补充道:“一般的农户不敢投,担心种出来了,卖不出这么高的价格。”
“所以才要把产量提起来。”
“不太容易。”
“其实也不是太难,首先要改变种植模式。”郭阳走进了行间,“改成单联排或者双联排。
现在每亩400~500株太少了,单联排能提升到800株,双联排能达到2000多株!
这产量不就提起来了吗?”
看纪会兵在思考,郭阳干脆折了根树枝,在地上画起了草图。
“就这样。”
纪会兵说:“看着好像行。”
“试试吧。”郭阳说道:“至于授粉,主要还是夜间没有昆虫授粉,这事找一下徐学农,看看能不能人工释放昆虫。
噢,对了,还有一个技术也可以增产,夜间补光技术。”
“夜间补光?”
“对,冬天嘛,温度低,日照短,火龙果可能会冬眠,这时候就可以通过人造光源来补光。”郭阳说得很确定,因为夜间补光在以后会比较常见。
纪会兵疑惑的问:“这样划算吗?”
郭阳笑道:“夜间补光后,至少能多采摘4~5批果。”
“多4~5批果,至少能多采摘800斤,按现在一斤12元算,一亩至少能多出9000元!”
黄恩讶然道:“这肯定大赚啊!”
“现在是物以稀为贵,但即使降价,也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夜间补光和单联排种植,这两种技术是郭阳能确定有效的。
最为麻烦的是授粉。
玫瑰蜜香目前是必须要夜间人工授粉,以后应该是从宝岛引进的品种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现在,他只能寄希望于天敌中心。
第453章 高丰公司刘亚烈
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来提高单产,加速推广,这对郭阳来说不难。
但对普通的技术人员来说,贸然改变种植模式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照本宣科才是常态。
他也不清楚前世火龙果产业是怎么突围的,但现在嘉禾必须得先改变。
郭阳问:“对了,刚才提到的高丰公司,他们的火龙果品种也是玫瑰蜜香吗?”
“有一部分是。”黄恩回道:“高丰是02年就开始建园,03年出苗,05年市场上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火龙果,但08年的雪灾让高丰的园子损失惨重,火龙果树一棵棵死去。
那时刘亚烈才找到了这里,引进了一批玫瑰蜜香。”
说起那场雪灾,黄恩和纪会兵依然心有余悸。
还好那时嘉禾做了充足的准备,灌水覆草,搭棚覆膜,一番折腾才保下了树。
那次防冻防灾恰好也是董事长格外强调的指示。
所以,两人对于郭阳提出的两项新技术的探索,抵触心理并不强。
郭阳说:“高丰的果园是在钦州吧,来都来了,我也去那边转一转。”
钦州是平陆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后续麻风树能源林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找到火龙果推广慢的原因后,他也没有耽搁,直接就往南出发。
这等风风火火的速度,让瞿阳有点讶然,“问题这就解决了?”
“解决了。”
“这么快啊。”
“不然呢,这种事只要勘破迷雾,处理起来就很简单。”
简单吗?
对种植基地的人来说,这是困扰了好几年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火龙果亩产量都不高,亩产2000斤已经算是高产。
而刚才老板在基地停留的时间绝对不超过15分钟。
“老板,你如果搞研究,绝对也是这个。”瞿阳比了比大拇指。
“我也一直在做育种,明天再去趟南繁吧。”郭阳呵呵笑道,其实他更愿意每天和土地打交道。
火龙果基地。
黄恩望着离去的车队,有些出神,“老纪,董事长说的种植方法真能增产吗?”
“单双联排模式和夜间补光,从火龙果的生物特性上说得通,增产没问题,具体就看能增产多少。”
这技术浅显易懂,会者不难,也就是一层窗户纸的问题。
十来分钟的时间,纪会兵已经认可了这两样技术。
“董事长还真是让人出乎意料。”
黄恩点了点头,“感觉比我还更懂种植管理。”
纪会兵瞥了他一眼,心想,别说你了,就连我这个在果业摸滚打爬几十年的老油条,也一时惊为天人。
只见了一面,郭阳就给基地的人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懂行!
汽车绕了一段路过后,才到了平塘江口,这是平陆运河的起点。
运河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丘陵山地,也有河谷平原。
葱绿的果树层出不穷。
时而在丘陵山地上也能看到麻风树的种植痕迹,麻风树苗圃外也停满了来运苗的货车。
更引人注意的是,沿线多了不少冲着能源林来投资的企业。
各种正在进行土地整理的工地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阵势不小。
颇有资本下乡的味道。
一路没有停留的到了陆屋镇。
这里是进入钦江干流的节点,顺着干流南下就能抵达北部湾钦州港。
过了陆屋,没过多久,就看到了一个位于半山坡的火龙果园。
依然是单株种植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让每株火龙果都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养分和生长空间,是生产高品质火龙果的不二法宝。
单株产量也很高。
但密度太低,一亩只有400~500株,总体产量有限,同时单株种植会大幅增加土地和劳动力成本。
加大了火龙果的推广难度,让其难以走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