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风 第40章

作者:嘟嘟雪球来啦

  装备到手,陈沉一看,好家伙,进口转外销是吧?

  盒子上印的都他么的是中文!

  以后要是站稳脚跟了,一定得做做外贸生意。

  不说夜视仪之类的敏感装备,倒腾点防弹衣过来就能发家致富了……

  而其他三人对这件装备也是爱不释手,鲍启指着盒子上的字问道:

  “陈哥,这上面写的微光夜视,这玩意儿是不是可以当夜视仪用啊?”

  “可快拉倒吧。”

  陈沉翻了个白眼,解释道:

  “这是华夏经销商搞出来的噱头,纯粹是扯犊子的。”

  “正经的微光夜视仪是要把光学图像转化到电子图像、再重新通过目镜转化为光学图像,其中有一个复杂的光电转化过程。”

  “这玩意儿吧……说白了就是镜片透光率比较好,看得相对清楚罢了。”

  “他们自己都不敢叫微光夜视,而是叫增光夜视——但实际上,应该叫‘少减光夜视’才对。”

  “明白了。”

  鲍启倒没有觉得失望——因为从柴斯里借的GPNVG-18四目夜视仪也到了,他转头就忙着去研究去了。

  这玩意儿号称全球最先进的全景夜视系统,克服了传统夜视仪的种种缺点,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实用性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虽然还比不上美军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列装的第四代全彩夜视系统,但也够用了。

  ——当然,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美军开始换装新夜视仪,这东西也没那么容易搞到。

  嗯,现在还不容易,但再过几年吧……Ebay上就该大规模上架了。

  陈沉教会了所有人使用望远镜和夜视仪,其实这两件装备操作都不困难,基本都是奔着新人到手即用去的,只不过四目夜视仪戴上以后会有短期的不适应,带来诸如眩晕啦、失焦啦之类的问题。

  稍稍适应一两个小时,就基本没问题了。

  到了晚上9点多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完成了装备使用的训练,而陈沉也不墨迹,立刻下令全员具装,出门上车就走。

  前一段时间,他把勇士车开到修理厂做了一些小小的修理,修补了弹孔,重新喷涂了颜色饱和度更低的漆面,现在看起来,这辆车已经有那么点“战术”的味道了。

  向东出了勐卡,经过几段小路之后,车子一路开上了孟洋公路。

  开车的是鲍启,他在柴斯里营地里练了小一个月的特种驾驶,这时候车技好了不少,10点钟出发,12公里的距离,10点15就到达了预定的湄公河1号河湾附近。

  随后,鲍启把车沿着两山之间的山坳开进了树林里,四人又在附近砍了些树枝树叶对车辆进行了掩盖,随后便爬上山顶树林之中,开始潜伏。

  这片山林远离村庄、农田、矿场等等人员活动区,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过来的,但陈沉还是要求所有人尽最大可能隐蔽,并且逐一帮他们完善了掩体。

  12点,侦查正式开始。

  陈沉拿出夜鹰举起,向远处的万昔村看去。

  10倍放大倍率下,一切都清清楚楚。

  深夜,这座村庄已经如同其他任何一个普通村庄一样进入了沉睡,哪怕是最中心的那个制毒厂房也已经熄了灯,只有零星的路灯、以及几间晚睡村民的民房还亮着灯。

  夜晚的凉风吹拂而过,有那么一瞬间,陈沉甚至觉得自己看到的只是故乡里那个平平无奇的农村。

  它是那么祥和、那么安宁、那么地毫无攻击性。

  但陈沉知道,这只是它最最表层的假象。

  揭开这一层面纱,它所展露出来的,就是极端罪恶的内核。

  村庄外围、山坡下面种植的不是水稻,而是罂粟;高高的瞭望塔上架着的不是播放音乐的高音喇叭,而是一挺12.7MM口径的85式重机枪;村务大厅外的空地上瘫倒的那个人体,也不是喝多了乘凉的醉汉,而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死在那里的尸体……

  “注意观察,在地图上标记你们看到的目标和目标的行进路线。”

  陈沉低声说道。

  “收到,我要修改地图。前期木鬼提供的布防图和建筑分布图有误。”

  鲍启回复道。

  “收到,同意修改地图。”

  ……

  月亮升了又落,观察还在继续。

  四人组将在这里潜伏24小时,直到第二天晚上撤离。

  一个月训练终于开始直观地展露出了效果,虽然不可能从始至终一动不动,但基本上,大家都伪装得很好。

  哪怕是鲍启,也表现得极为安静。

  如果有人从远处观察,恐怕也会认为,这里的四人,就是石头,就是草木……

第44章 风来了

  东风兵团的第一次实地侦查实实在在地持续了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他们在狭小的掩体内几乎没有移动,每个人都是精疲力竭。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整个侦查过程没有遇到任何意外,当他们趁着夜色撤离时,万昔营地的最新布防情况,已经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重机枪火力点的位置、敌方基本的武器装备情况、夜间巡逻的路径和频次、一部分陷阱的布局、关键人物的藏身处……

  基本上,那些可能影响作战的关键情报都已经到手。

  鉴于此,陈沉干脆利落地做出决定,取消了原本计划中的抵近武装侦查。

  ——这绝对不是疏忽大意,恰恰相反,这是最谨慎的表现。

  要知道,“情报获取”和“作战难度”这两个元素之间并不是线性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情报越多,作战就会越顺利。

  在到达一定的阈值之后,情报所带来的收益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的,有可能付出重大代价得到的情报,给作战提供的帮助会少得可怜。

  所以,在确认情报已经达到需求基线之后,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取消进一步的侦查行动,以获取最大的安全性。

  对于这一点,陈沉其实是有亲身体验的。

  上一世,他参加四国联合行动的时候,有一支来自老挝的小队就是因为过于迷信情报的作用,在明明已经具备作战条件的前提下还执意进行进一步侦查,最后侦查员暴露,整个行动组都被连根拔起。

  这样的错误,自己可不打算再犯一次……

  勇士车开回了勐卡城内,住处的客厅里,陈沉开始与东风兵团的其他三人讨论具体的作战计划。

  当然,他其实也可以选择搞一言堂,但那样的做法并不利于整个小队的成长。

  参与感是很重要的,说错不要紧,自己会及时纠正,但如果都不说的话,那问题就很大了。

  “……综合来说,这次的侦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超出预计范围的特殊情报。”

  “对方的火力情况在前期想定的威胁范围之内,整个营地布防和组织形态也很正常,武装人员并没有展现出任何‘高超的’、或者说‘特殊的’军事素质。”

  “同时,万昔营地也并没有出现可以供我们利用的关键事件——那具尸体的情况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只是一个偷了货的村民而已。”

  “所以,基于这些已有信息,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一点,那就是,这次的进攻,将会与我们预期一样,是一次标准的夜间渗透作战。”

  “那么,我们的作战计划,就是要按照夜间渗透作战的标准来制定了。”

  “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吧?”

  “没有!”

  其他三人一齐回答。

  于是,陈沉直入主题,开始讲解自己的第一版作战计划。

  “那好,现在我们进入正题,过程中有任何问题,你们都可以直接提出来。”

  “首先,根据对方布防情况,我们先要确定此次渗透的进入路线……”

  ……

  整整6个小时的讨论时间,四人从“进入”开始讨论,根据每一个敌人和村民的位置、根据每一个火力点的射界、甚至根据每一处窗口的朝向,规划出了一整套最最精细的进入、作战、撤离的路线。

  而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连陈沉都非常满意。

  因为经过了所有人的充分讨论,这份作战计划非常自然地考虑到了所有人的特质。

  比如鲍启提出自己刀法还不够熟练,那就安排几次临时的武器交换,让他在难度大的场景用陈沉的CS/LS2去解决稍远的敌人,把近处的敌人交给陈沉用匕首解决;

  比如李帮认为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可以在三秒内连续投出3枚手雷,那最后的清扫中,原本最困难的两栋建筑就可以调整优先级,着重进攻投掷物无法发挥直接杀伤作用的那一个;

  再比如,石大凯认为自己的枪法不足以支撑400米距离的掩护,那就需要延长煤气罐大炮的发射引信,让他在点燃引信后有时间前出到300米距离进行掩护。

  总而言之,他们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情况,也几乎预知到了所有的风险。

  在石大凯天生的悲观主义的加持下,这份作战计划严密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

  至于到底怎么样,就看执行了。

  陈沉相信,东风兵团的军事素质、战斗力虽然仍然不算高,但在这样的行动中,绝对已经达到可以用战术和策略去弥补的程度了。

  想出问题?很难的啦。

  最后,陈沉作为领队总结完之后,四人组立刻进入到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中。

  填装煤气罐炸药,驾轻就熟。

  只不过是把一部分ANFO替换成RDX和混合粉末罢了。

  找车、运输?简简单单。

  关系不一样了,彭旭成亲自给陈沉找好了车。

  实验性投毒?

  嗯,他们也做了一次,效果很好……

  一切都就绪了,那么接下来,他们需要等待的,就是一阵大风。

  陈沉每天都看天气预报。

  而就在10月25号这天,他所等待的消息终于来了。

  缅甸方面转播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的消息,发出了热带气旋生成警报。

  同日,岛国气象厅将这一热带气旋扰动升格为热带低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