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07章

作者:玩蛇怪

  赵骏本想拒绝,但忽然想起田昌既然是个商人,来往税收肯定是了如指掌,便问道:“那你可知道这来往税务?”

  田昌笑道:“知院若是问旁人肯定问不出什么,若是问小老儿,那就是问对人了,这南来北往,漕运之事,就没有小老儿不知道的,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小老儿想知道,知院是想听哪些?”

  他试探性地问道:“是漕运所有税务,还只是沿途商税情况?”

  “我要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赵骏淡淡地看着他道:“包括哪些地方有什么贪官污吏,沿途哪些地方有人为非作歹。田昌,我是知道你为人还算不错,才这么直白问你。若是你给的东西与我调查的不符,那这国营榷卖,以及你以后能否拿到茶叶的事情,恐怕就得商榷一二了。”

  田昌脸色一滞,随后竟是狂喜了起来,拱手说道:“小老儿,必定实话实说,绝无妄言。”

  张贤弟。

  为兄帮你报仇的时候到了!

第175章 调研应天府,田昌有冤

  北宋除了汴梁开封府作为首都以外,还有另外三京,分别是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

  三地便是后世河北大名县,河南商丘市,河南洛阳市。

  作为陪都,大名府、应天府以及河南府享有比其它州更大的权力,比如各路转运使、邢狱使、常平使(经略使不常设),基本都在这些地方。

  应天府南连淮、浙,东接青、徐,西通汴梁,交通往来贸易极为发达,也催生出了比其余城市更繁荣的商贸。

  但伴随着商贸,同样也有压迫。

  应天府设置地方商税院,于宁陵、应天府、谷熟三处汴河沿路点社卡,拦截来往船只,收取高额税务,光从应天府就得交六个点上去。

  而且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各税丁场务都要打点,林林总总下来,经过层层盘剥,基本上出了淮南,回到浙江的时候,一路上的税务怕是能达到二十多个点,剥削相当严重。

  田昌对沿途税务大倒苦水。

  他们这些顶级大商人还好,一次性多带点货物,甚至在货物里偶尔藏点走私品,再上下打点一番,薄利多销,也能赚不少钱。

  可那些中小商人就遭殃,他们一没关系,二没大资本。五百贯的货物,算上沿途打点,就有一百多贯花出去。

  而且除了至少两成以上的大税以外,那种过路费、过桥费、靠岸费、船只大小费一类的小税也不少。

  这样再算上租船、雇人的成本,有的时候你五百贯的东西,到了目的地,必须涨到一千贯才能勉强保个本。

  如此一来最终坑害的还是终端消费者,也难怪浙江茶场二三十文收来的茶叶,到汴梁要涨两三倍。

  除了税务剥削严重以外,应天府的经商环境也不是很好。

  跟汴梁一样,结社之风导致黑恶势力横行。商人们除了要打点官面上的人情以外,去应天府做生意,少不得还要被黑恶势力给掠夺。

  另外就是贪官污吏确实很多,主要盘踞于漕运各渡口,索要贿赂,不过这些人还真办事,只要你给钱,他们也不是不能少要你们的税银,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互惠互利。

  船只缓缓漂泊在运河上,前方的商队船只已经驶离了宁陵运河港口,向着应天府而去。

  田昌一路上都在讲沿途税务问题,赵骏只是听,没吭声。

  到最后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意犹未尽道:“知院,这就是我了解到的漕运沿途一切赋税,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接近三成。”

  “嗯。”

  赵骏微微点头道:“这税确实是重了些。”

  “谁说不是呢?”

  田昌又道:“如此种种,以至于很多人由小路或支流港汊绕过,或援例借路,从税卡少的地方通过,以此避税。”

  “哦。”

  赵骏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

  田昌纳闷,可是见赵骏不动声色,他也就只好没有说话。

  等离应天府还有约五六里路程,远远的已经能见到应天府城池西北面的大量村寨、农田的时候,赵骏问田昌道:“东家,我打算去城外看看,你还要跟着去吗?”

  他的意思是如果田昌有事的话,那可以派人再把他送回自己的商船上,反正商船行得慢,就在前面。

  田昌有些话憋在心里,忍不住说道:“知院,小老儿有一问。”

  “你说。”

  “知院想听漕运税务,也想听贪官污吏的事,小老儿说了出来,沿途盘剥如此严重,知院难道不愤恨吗?”

  他这话其实不像个谨慎的商人问出来的事,换以前田昌肯定也不敢问。

  但他心里还藏着另外一件事,就必须咬牙问一问了。

  赵骏叹了口气,摇摇头道:“愤恨确实会愤恨,但有些事情,暂时不能动。”

  “为何?”

  田昌问道。

  “因为盘剥如此严苛,不是地方官吏在赚大钱,而是朝廷在赚大钱。”

  赵骏解释道:“地方下级官吏薪资不高,甚至很多吏员都没有薪资,要想拿钱就得上下其手,他们就只能巧立名目,搜刮税收。而转运使、商税院会把他们大部分收上来的税拿走交给朝廷,下级官吏截取少部分,形成了这样的关系。”

  田昌皱起眉头思索。

  他是个商人,其实没办法站到国家层面去思考问题,只能站在受害者角度去看,觉得官府这样层层盘剥,让他们苦不堪言。

  但问题是赵骏站在了国家层面看待问题,就知道层层盘剥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地方官府,还有上面政令的问题。

  宋代商税非常严格,各个道路、关卡都有交税场务,对于那些逃税漏税的商人也有很高的惩罚。

  除此之外,税丁以及商税院的官员们也乐忠于找各种由头收税。

  不是因为这些税收到自己口袋里,而是这些税上交之后,朝廷会根据一定比例将钱发放下来。

  也就是说,商税院的税务官员和税丁是没有工资的,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你今年收了多少税。如果税多的话,工资就高,税少的话,工资就低。

《宋史》中记载:“商税所三司皆用文臣,无定额俸,每官领银三百两。”

  所以总结来说。

  税务盘剥如此严重,还是上面的政策问题。这就不是打击几个贪官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国家层面的税务法改革才行。

  赵骏其实一直知道这事,他这次下基层,一是先看看淮南的情况,看看淮南旱灾里面有没有内情。

  二是去考察地方农业情况,了解目前大宋基层农民负担有多重。

  三来就是亲自看看商税情况,看能否寻求变革。

  至于惩治贪官污吏之类,看到了就顺手办了,并不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田昌说的问题是严重,但需要他深入了解,慢慢改变这弊端。

  “其实说明白点,就是朝廷需要收那么高的税,需要通过压迫百姓和商人来维持国家。”

  赵骏也没有隐瞒,直言不讳道:“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朝廷的政令改变收税方式才行。可要想改变收税方式,至少现在做不到,因为朝廷还要钱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应付边境。”

  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了。

  田昌此时才明白原因,倒是也没有失望,只是苦笑道:“原来如此,那小老儿倒是明白了。”

  赵骏笑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国家要维持稳定。”

  田昌微微点头。

  此刻船只在距离应天府五六里处拐弯,缓缓驶向了一条支流,接着在支流一个渔船小码头渡口停下。

  结果才刚停船,旁边河岸的低坡下就冲出来一群如狼似虎的税丁,冲着他们嚷嚷道:“又来了一群避税的,众弟兄都出来,把他们围起来。”

  赵骏皱起眉头。

  想来为了防止有人从小道带货物入应天府贩卖,商税所的人就在周围河流、小路,派了大量税丁埋伏,难怪宋朝能收到商税呢。

  但这税收的也太频繁了,刚刚在宁陵才叫过,现在又要交,兽走留皮,雁过拔毛都不过如此啊。

  怕是村里的狗路过都得交两文钱税才能走。

  赵骏挥挥手。

  江大郎就上去交涉了一番。

  还是那套说辞。

  说是去淮南换岗的禁军士卒,有朝廷的批文以及腰牌应付。

  只是虽然是禁军,却免不了依旧要交税。

  又是两贯钱花出去了。

  他们也不能在这里停船,被税丁们指挥着依旧是勒令他们停在应天府码头。

  不得已最后他们还是被要求回到了应天府。

  到应天府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这比原定的五点钟晚了一个多小时,天色还没有暗,城外码头闹市人已经少了许多。

  大量南来北往的船只停在了应天府城外的码头处,这些都是过路的,如果是进城做买卖的商船,则会顺着漕运运河进入城内,停在城内码头。

  赵骏他们并不入城,如果中间没有两次被税丁拦截交税,没有田昌的船队阻拦的话,恐怕他两个多小时前就已经出现在应天府外围的村庄,去下基层考察了。

  主要也是京畿路以及周边的情况赵骏其实知道,当初他就多次出城调研城外的农田,并且在执掌皇城司后,皇城司在京畿路开始扩张,权限遍布整个京畿路,调查报告已经交到了他的桌上。

  而应天府的情况他也稍微了解一些,不过还是要实际看看再说。

  只是今天天色已晚,显然不是时候。

  赵骏就问田昌道:“田东家,今日天色晚了,我们打算就在船上渡过一夜,明天还要留在应天府,也不知道具体待几日,你要是有事的话,可以先离开。”

  田昌忙道:“小老儿愿意跟随在知院左右,本来恰好来应天府也是有些生意要做,不过我有儿子在船上,让他去做就好。”

  赵骏想了想,猜到田昌可能是有话要对自己说,便就说道:“那行,你今日就跟我住在船上即可。”

  说着他看向前方,远处田家的商船,有点纳闷道:“田东家,我有些疑惑。”

  “是。”

  田昌应了一声。

  赵骏问道:“我也了解过这大型商船,能载重十多万斤,去汴梁的茶叶也就只能载十二万斤,需要那么多船吗?”

  田昌就笑了起来说道:“知院有所不知,这载去汴梁的船只能十二万斤,但还可以去别的地方,比如应天府,同样可以载十万斤。另外除了茶叶以外,还要载粮食去汴梁,从南方收的粮食价格低些,再从汴梁雇人入中,便能拿到茶引。”